脫貧攻堅在路上 | 招賢納智+科技加持,浠水小菱角撬動致富大產業

2020-12-15 澎湃新聞

脫貧攻堅在路上 | 招賢納智+科技加持,浠水小菱角撬動致富大產業

2020-10-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馮偉 王路港 秀美浠水

編 前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現在脫貧攻堅到了最後階段,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保持攻堅態勢,總結脫貧攻堅經驗,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秀美浠水」微信公眾號專門開設「脫貧攻堅在路上」專欄,集中報導浠水扶貧領域中的典型事跡和亮點經驗。

這幾年,浠水縣散花鎮天井湖村依託豐富的水資源優勢,借力政策扶持,招賢納智,主動與高校聯姻,為小菱角增添了科技加持,也為鄉親們找到了一條綠色發展的小康之路。

天井湖區水資源豐富,盛產菱角,這裡產出的菱角品質極佳,然而,分散種植、坐靠天收的落後經營模式,讓這個天然、綠色的「零食」始終走不出村子。散花鎮天井湖村黨支部書記張維勝說:「過去種菱角都是靠外地販子來收購,價格隨人家說,我們看到這個市場,所以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招能人回鄉。」

把菱角這個綠色的寶貝,變成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是天井湖村鄉親們的共同心聲。2016年,村裡引回能人張劍雄回鄉投資開發菱角,在扶貧政策的支持下,創立了浠水縣農湖菱角種植專業合作社,籤約農戶52戶,種植水面472畝。

當時,國內還沒有一套完整的菱角深加工技術,這就意味著每一步路都要自己摸索。在缺乏科研人才和資金的情況下,農湖菱角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劍雄想到了與高校合作的辦法,投入重金開發新產品:「通過科技轉換(的方式),我們主要是跟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一個長期合作關係,(聘請)終生技術顧問,致力於我們的產品研發,從我們的即食菱角,包括我們的粉絲,這裡面有非常大的科技含量」。

依靠高校科研團隊的技術支撐,公司成功開發了青菱、即食菱角、菱角罐頭、菱角粉絲、菱角酒、菱角膏和菱角染髮劑等七種產品。現在,張劍雄已經有了下一步的目標:「未來三到五年,我們要把整個產業鏈吃幹榨淨,(目前)我們規劃是要把它的藤系、葉子都要做一個深度的研發。」

菱角的「吃幹榨淨」,在今年疫情和汛情的雙重考驗中顯現優勢。2019年底,合作社庫存的30萬斤菱角,是準備來年正月運往廣州,受疫情影響,3月份初,30萬斤菱角還在家裡,即將發芽。好在華中農業大學科研團隊給力,及時研發了菱角粉加工技術,並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張劍雄說:「我們要做成全產業鏈化,最終就是要讓老百姓種菱角不擔心。」

如今,散花鎮天井湖區周邊種植菱角達到6000畝,天井湖村還建起了6000平方米的現代化生產加工車間,年加工、銷售1000多萬斤菱角。合作社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合作,研發4項專利技術,申報2項軟體著作權,引進碩士及以上人才4人,帶動周邊5000多位農民就業創業,為30多戶貧困農民和7位退伍軍人提供就業崗位,被授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

編審:黃習文 王應良

編輯:韓菁 周珍 | 校對:韓菁

來源:浠水縣融媒體中心 | 記者馮偉 王路港

原標題:《脫貧攻堅在路上 | 招賢納智+科技加持,浠水小菱角撬動致富大產業》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小辣椒」撬動致富「大產業」,看看這個縣的高招!
    「小辣椒」撬動致富「大產業」,看看這個縣的高招!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到了即將要交答卷的時刻西藏的脫貧攻堅事業究竟進行得如何?走進西藏脫貧縣區聽聽縣(區)委書記的脫貧宣言一起曬成績聊舉措話成就西藏辣椒之鄉
  • 「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湘鄂皖脫貧攻堅一線見聞
    近年來,依靠縣裡的脫貧產業幫扶政策,村裡送茶苗、送肥料,落實產業獎補資金,張紹紅逐漸將黃金茶種植產業發展了起來。如今張紹紅不僅建起了大房子,辦起了茶廠和農家樂,還打算買一輛汽車。……一系列強有力的政策舉措落地生根,一大批特色產業在貧困地區拔節成長。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強「四力」、轉作風、講好伊犁脫貧攻堅故事
    無論有多少人不理解,賀嬌龍已經走在她認為正確的路上,用她的愛與熱情影響更多人關注昭蘇、關注伊犁、關注新疆。(記者王志華)伊犁:小饢餅撬動大產業(攝影類一等獎)2.李建蘋《把好黨建舵 開快發展船 齊勒烏澤克鎮今年人均收入力破1.3萬元》3.孟霞《科技特派員成為農民增收致富好幫手》優秀獎3名:1.李文武《新疆昭蘇縣立足實際把脈幫扶脫貧致富》2.張進峰《特克斯蘑菇基地讓村民變身產業工人》3.單如輝《稅務幹部和卡德爾拜
  • 脫貧攻堅路上的藏藍力量
    部分貧困地區基層黨建薄弱,基層黨組織難以發揮引領作用,脫貧攻堅的路上缺乏帶頭人,是許多貧困地區邁不開發展步子的首要制約問題。「黨建+扶貧」主題黨日活動,與貧困村黨支部舉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集體宣誓,激髮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信心……  面對艱難困苦,黨旗高揚,黨徽閃耀,黨員幹部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心骨。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丨易紅科:做好鄉村產業發展的領頭雁
    編者按:在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回顧波瀾壯闊的扶貧歷程,湖南各級人大代表展現了什麼樣的代表風採?紅網時刻新聞推出《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專題報導,講述各級代表的扶貧故事。龍山縣紅巖溪鎮木龍灣村,易紅科(左)指導貧困戶如何加工紅薯澱粉。
  • 【銘記初心使命 · 決戰脫貧攻堅】龍華昌:產業助推脫貧 為群眾鋪...
    自2017年駐村以來,他紮根脫貧攻堅一線,始終把為民服務解難題放在首位,抓產業、跑市場,走村串戶,他的足跡遍布村裡的每一個角落。2019年12月31日,他成功入選貴州省2019脫貧攻堅群英譜名單。今天,讓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永寧鎮圍牆村駐村第一書記——龍華昌。
  • 一粒「金豆子」撬動大理祥雲億元脫貧產業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 阿基米德在《論平面圖形的平衡》一書中最早提出了槓桿原理。而在大理白族自治州祥雲縣,卻有一位老人趙祖龍,把秋豌豆作為支點,用科學技術的槓桿撬動了祥雲農業產業發展的命脈,培植出一個經久不衰的億元產業。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奮勇攻堅,逐夢小康!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神山村的脫貧攻堅史,是吉安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一個縮影。在逐夢全面小康的路上,吉安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感恩奮進、奮勇攻堅,全力以赴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幾年來的奮戰歷程可謂波瀾壯闊。小康承載初心,小康源自奮鬥。日前,記者在採訪中,透過精準為要、產業為本、探索為先三個關鍵詞找尋我市決勝全面小康的實施路徑。
  • 「脫貧攻堅」百合花開鋪就群眾致富路
    一顆百合,為兩片土地帶來致富生機。山村小故事折射時代大進程。2020年,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蘭州市舉全市之力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聚焦25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31.79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實施「一戶一策」脫貧計劃,蘭州百合、玫瑰、高原夏菜、中藥材等一系列特色農業產業都在這場攻堅戰中煥發出勃勃生機,為村民們脫貧致富找到一條條踏踏實實的出路,給未來鄉村振興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脫貧看標杆 致富學典型——內蒙古...
    新村從居住環境、文體娛樂到產業發展,為群眾提供優質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實現了從「搬得出」向「穩得住、逐步能致富」轉變。前不久,圓夢新村入選全國「十三五」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典型案例——美麗搬遷安置區,為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提供了好經驗。 圓夢新村只是我區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成功案例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張梨:用青春換取脫貧攻堅路上的幸福之花
    我叫張梨,2012年12月至今工作於大水鄉農業服務中心。自工作以來,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同全體鄉村幹部一起以實際行動參與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張梨在田間走訪肯於實幹,努力促進業務工作脫貧攻堅路上,產業扶貧是農戶增收主要渠道之一,作為一名農業工作者我深感任務艱巨,面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包村服務、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等,我沒有退縮,而是迎難而上,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提升業務能力,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指導下
  • 玉山「招才引智」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玉山縣出臺專門制度鼓勵本縣優秀人才在農業農村領域施展才華,同時積極發揮在外玉山籍博士的專業特長服務家鄉發展,依託博士工作站等站點進行科技研發和成果轉換,通過招「才」引「智」頻結碩果,實現農業產業高效發展,貧困群眾穩定增收。在外博士賦能,提升玉山農業產業科技含量。
  • 【巾幗力量】周龍霞:脫貧路上的「女強人」 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巾幗力量】周龍霞:脫貧路上的「女強人」 增收致富的「領頭雁」 2020-09-18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抓產業 抓大產業 會澤縣脫貧產業拔窮根
    內外聯動產業發展「好風憑藉力」近年來,會澤縣立足實際,牽緊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依託資源優勢,按照「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思路,大力實施特色產業脫貧工程。該縣念好「引、培、領、實」四字訣,通過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典型示範、資金支持等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積極投入產業項目創收增收,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機制。通過制定出臺資金整合、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破解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困難。
  • 瀋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通致富路
    找到「金點子」 拔掉「窮根子」瀋陽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打通致富路  10月16日,記者走進法庫縣王陵村溫景林的家中,曾經的建檔立卡戶如今已擁有兩座蔬菜大棚以及11隻小尾寒羊,蓋起了三間新瓦房,每年淨收入超過6萬元。「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咱們農民才有了現在的好日子啊!」
  • 「高粱+大頭菜」產業新模式 助力脫貧攻堅
    原創 看度自貢 看度自貢_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有著「大頭菜之鄉」美譽的貢井區成佳鎮,近年開始大面積推廣高粱種植產業,不斷探索致富增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如今高粱加大頭菜輪種的產業發展格局日趨成熟,為今年全鎮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注入強勁動力。
  • 發揮科技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瀏陽葛家鎮金源村產業扶貧新路徑
    當代商報消息(全媒體記者 付文峰 通訊員 羅炳梅)5月28日,瀏陽市葛家鎮金源村科技致富帶頭人、號稱「辣椒大王」的楊意紅的家掛起了「瀏陽市農業局、科技局科技示範基地」兩塊醒目招牌。楊意紅是一位樸實無華、痴迷科研、熱心公益、健康陽光的耄耋老人,今年80歲,中共黨員。
  • 致富路上不掉隊 新泰市東都鎮打好脫貧攻堅戰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王雁彬 通訊員 孔衛民 新泰報導為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實效,新泰市東都鎮按照「村村有項目、企企有崗位、戶戶有路子、人人有保障」的工作思路,組織駐村工作組和包村幹部逐一落實各貧困村、貧困戶的幫扶措施,確保所有貧困家庭實現脫貧增收
  • 廣東脫貧攻堅進入倒計時:160萬貧困人口脫貧,產業+就業打出扶貧...
    在脫貧攻堅實施後,水西村通過產業扶貧、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摘了貧困帽子,年輕人陸續返鄉搞起了農家樂,大片荒地承租給外來企業,村民集體年收入也一躍跨入150萬元的門檻。水西村僅僅是廣東脫貧攻堅事業中的一個縮影。回首2010年,廣東全省有3409個貧困村,人均年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村貧困戶有70萬戶316萬人,200多萬農民居住在危房和茅草房中。
  • 東方市紮實推進產業扶貧,有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東方市紮實推進產業扶貧,有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產業興荷包鼓 勤勞致富勁頭足樂妹村駐村第一書記王聯春說,發展起來的蘭花產業,幫助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村摘掉了貧帽,如今又成為村民奔小康的有力支撐,「真正實現了『造血式』扶貧。」農業是東方的重要產業,該市依託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因地制宜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強化產業支撐,培育出火龍果、芒果、蘭花、菊花、食用菌等農業優勢產業,實現每一戶貧困戶至少有一個組織化產業幫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