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扶貧基地。
近日,筆者在會澤縣待補鎮野馬村看到,萬畝產業大棚連成片,一大批群眾正在產業基地裡忙碌。站在村頭往下看,一幢幢嶄新亮麗的小樓,向人們展示著這裡的富足……幾年前,這裡還是個守著田地過窮日子、住著土木房的貧困村,通過發展草莓、花卉、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野馬村的變化讓人刮目相看。
內外聯動
產業發展「好風憑藉力」
近年來,會澤縣立足實際,牽緊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依託資源優勢,按照「大抓產業、抓大產業」的思路,大力實施特色產業脫貧工程。
該縣念好「引、培、領、實」四字訣,通過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典型示範、資金支持等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積極投入產業項目創收增收,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機制。通過制定出臺資金整合、以獎代補、小額信貸等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破解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困難。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10.8億元,重點實施蔬菜、草莓、石榴、中藥材、辣椒、水產8類優勢特色產業項目和養殖業、林果業、鄉村旅遊等扶貧項目。累計發放產業扶貧小額貸款18.83億元,受益貧困戶40070戶,撬動社會資本3億多元投入農業產業扶貧開發。
「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黨和政府的政策這麼好,我更應該努力。2017年,我利用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發展軟籽石榴10畝,年產值30多萬元,並吸納3戶貧困戶在基地打工。」娜姑鎮發基卡村貧困戶顏鑫說。
長短搭配
特色產業「風景這邊好」
該縣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因戶選擇特色產業,以特色種植業、畜牧產業、生態林業、鄉村旅遊業、光伏產業、農村電子商務6大扶貧產業為抓手,既發展「短平快」產業,也發展中長期產業。目前,該縣已建成特色農業產業基地109萬畝。同時,深化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利益聯結,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四種產業扶貧模式,擊破「產業單一」的發展困局。累計實施產業扶貧項目509個,覆蓋貧困群眾近28萬人。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398個,帶動10萬餘貧困群眾參與產業發展,實現抱團發展。
「種草莓見效快、效益好,技術成熟,一年賺個七八萬不成問題。」得益於大力發展「短平快」特色產業扶貧,如今待補鎮野馬村楊關奎不僅從土木屋搬到小平房,更帶動10多戶村民種植草莓,共同致富。
綠果並重
生態產業「增綠又增收」
該縣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扶貧產業,依託退耕還林項目,新發展核桃、大樹青椒、軟籽石榴、油橄攬等林果產業6.68萬畝,帶動貧困戶2萬餘戶。目前,全縣水果乾果面積有120萬畝以上,林下經濟面積8000餘畝,林業產業產值達15億元,受益貧困戶人均可增收1200元,實現綠了青山又富了群眾。
雙線結合
農特產品「觸網撐竿跳」
該縣加快電子商務扶貧步伐,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引導有條件、有能力的貧困群眾通過線上與線下、電商與實體的雙向結合,銷售土雞蛋、軟籽石榴、樂業辣椒、寶珠梨、鮮草莓等多種農特產品,進一步拓寬了貧困群眾的增收渠道。目前,該縣已設立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建成鄉村電商服務站333個,發展電商企業186家,年電商銷售額在1億元以上,帶動貧困戶2000餘戶及大批扶貧產業快速發展。
(作者:王興平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