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人說慶陽】
鎮原嗩吶匠
鎮原嗩吶是隴東人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民俗文化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慶陽民俗中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鄉村廟會等場合。鎮原嗩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歷幾代藝人們不斷傳承加工,相衍成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銅質嗩吶音樂。鎮原的嗩吶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鐵桿、木桿、竹竿、大杆嗩吶,它是以純黃銅為質地做成的銅杆嗩吶,特點為音色高昂洪亮、清晰悠揚,遠聽嘹亮、近聽不噪,深受人們的喜愛。
2020年7月的一天,筆者一行來到了屯字鎮雙合村尋訪了鎮原縣有名的銅嗩吶製作匠——85歲的張大昌。
「百怪成」是當地人對張大昌的稱謂。「百怪成」,在鎮原方言裡的意思是指精通各種行業的人。說起鎮原銅嗩吶,張大昌很是激動,他說:「鎮原這個『曲兒小,腔兒大』的銅杆嗩吶音色飽滿高亢、清脆亮麗,聲音別具一格,具有錚錚金屬之音,以『杆質薄而託送韻律』,當今的嗩吶演奏人使用的木桿嗩吶聲音細小,彰顯不出鎮原古樂氣勢恢弘的韻味。」
在依崖而建的窯洞裡,撣去工具箱上的灰塵,張大昌拿出了銅杆嗩吶的製作模具杆芯、碗模和二節模。銅杆嗩吶注重的是音色,所以鎮原銅杆嗩吶都是採用0.5毫米的銅皮製作嗩吶杆,0.8毫米的銅皮製作嗩吶碗(喇叭口)。鎮原的銅杆嗩吶也稱八眼喇叭,品種有長杆喇叭、(長杆30釐米左右)、短喇叭(25釐米左右)、笛吶。製作一桿嗩吶需要反覆校對音色,音色的好壞全在嗩吶杆上的八個出氣眼上,出氣眼有長短之分,出氣眼間距長的則聲音高亢宏響、短眼則聲音婉轉細膩,所以要邊做邊試。
說起張大昌製作銅嗩吶的歷史,那還是1970年他在屯字公社修理廠當修理工時,附近的吹鼓手嗩吶裂杆、漏氣都找他修理,在與嗩吶接觸的過程中,他產生了自己製作銅杆嗩吶的念頭。當時製作嗩吶的材料匱乏,張大昌拿修理的嗩吶作樣本,經過不斷地摸索,反覆調試,他製作出的嗩吶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吹奏出來的音色圓潤,成為方圓有名的嗩吶匠。
張大昌製作的每一桿嗩吶,他都要吹著感受一番,並經常和嗩吶的演奏名家切磋嗩吶藝術,虛心聽取演奏者的建議。在他的嗩吶製作室裡,保存著各個時期不斷改進的製作模具,張大昌說:「鎮原的銅杆嗩吶講究『三毫不同',嗩吶是由(油溜鬼)嗩吶碗口(直徑150~160釐米)、(王母鐲)二節箍、嗩吶杆(杆長25~30釐米)、(秀才頂子)侵子(直徑4釐米)、(錢錢)氣牌和(咪咪)哨片6個部件組成,鎮原的嗩吶出處不盡相同,臨涇、屯字、城關以及平泉南三鎮用長出眼(孔)嗩吶,孟壩、太平和後山地區則用短出眼嗩吶。」
嗩吶的咪咪(哨片)是嗩吶的重要發聲部件,也是最容易損耗之物,嗩吶演奏者的每場演奏之前都要提前製作修理。張大昌每賣出一桿嗩吶,都要教會他們製作咪咪(哨片),嗩吶咪咪(哨片)要選不開花的棉葦子,選取中間軟硬粗細合適的葦子杆,用刀刮掉外層老皮層後,用細銅絲纏繞成哨座,再用烙鐵燙哨面定型,反覆打磨修理,製成可以使用的咪咪(哨片)。
作為鎮原有名的嗩吶製作匠,張大昌帶著同他一樣摯愛鎮原民間鼓樂的小兒子張小剛製作的銅杆嗩吶以外形精美,音色圓潤而聞名,熱銷省內外。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鎮原銅杆嗩吶的演奏和製作行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是很吃香的職業。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會展,現代的音樂及文化多元化的衝擊,銅杆嗩吶的演奏市場逐漸流失,鎮原銅嗩吶這件古老的樂器漸漸被邊緣化,銅杆嗩吶的製作也面臨失傳的境況,亟需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