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人說慶陽」鎮原嗩吶匠

2020-12-23 每日甘肅

【慶陽人說慶陽】

鎮原嗩吶匠

鎮原嗩吶是隴東人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民俗文化藝術形式。最早出現在慶陽民俗中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鄉村廟會等場合。鎮原嗩吶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經歷幾代藝人們不斷傳承加工,相衍成俗,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銅質嗩吶音樂。鎮原的嗩吶不同於其他地方的鐵桿、木桿、竹竿、大杆嗩吶,它是以純黃銅為質地做成的銅杆嗩吶,特點為音色高昂洪亮、清晰悠揚,遠聽嘹亮、近聽不噪,深受人們的喜愛。

2020年7月的一天,筆者一行來到了屯字鎮雙合村尋訪了鎮原縣有名的銅嗩吶製作匠——85歲的張大昌。

「百怪成」是當地人對張大昌的稱謂。「百怪成」,在鎮原方言裡的意思是指精通各種行業的人。說起鎮原銅嗩吶,張大昌很是激動,他說:「鎮原這個『曲兒小,腔兒大』的銅杆嗩吶音色飽滿高亢、清脆亮麗,聲音別具一格,具有錚錚金屬之音,以『杆質薄而託送韻律』,當今的嗩吶演奏人使用的木桿嗩吶聲音細小,彰顯不出鎮原古樂氣勢恢弘的韻味。」

在依崖而建的窯洞裡,撣去工具箱上的灰塵,張大昌拿出了銅杆嗩吶的製作模具杆芯、碗模和二節模。銅杆嗩吶注重的是音色,所以鎮原銅杆嗩吶都是採用0.5毫米的銅皮製作嗩吶杆,0.8毫米的銅皮製作嗩吶碗(喇叭口)。鎮原的銅杆嗩吶也稱八眼喇叭,品種有長杆喇叭、(長杆30釐米左右)、短喇叭(25釐米左右)、笛吶。製作一桿嗩吶需要反覆校對音色,音色的好壞全在嗩吶杆上的八個出氣眼上,出氣眼有長短之分,出氣眼間距長的則聲音高亢宏響、短眼則聲音婉轉細膩,所以要邊做邊試。

說起張大昌製作銅嗩吶的歷史,那還是1970年他在屯字公社修理廠當修理工時,附近的吹鼓手嗩吶裂杆、漏氣都找他修理,在與嗩吶接觸的過程中,他產生了自己製作銅杆嗩吶的念頭。當時製作嗩吶的材料匱乏,張大昌拿修理的嗩吶作樣本,經過不斷地摸索,反覆調試,他製作出的嗩吶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吹奏出來的音色圓潤,成為方圓有名的嗩吶匠。

張大昌製作的每一桿嗩吶,他都要吹著感受一番,並經常和嗩吶的演奏名家切磋嗩吶藝術,虛心聽取演奏者的建議。在他的嗩吶製作室裡,保存著各個時期不斷改進的製作模具,張大昌說:「鎮原的銅杆嗩吶講究『三毫不同',嗩吶是由(油溜鬼)嗩吶碗口(直徑150~160釐米)、(王母鐲)二節箍、嗩吶杆(杆長25~30釐米)、(秀才頂子)侵子(直徑4釐米)、(錢錢)氣牌和(咪咪)哨片6個部件組成,鎮原的嗩吶出處不盡相同,臨涇、屯字、城關以及平泉南三鎮用長出眼(孔)嗩吶,孟壩、太平和後山地區則用短出眼嗩吶。」

嗩吶的咪咪(哨片)是嗩吶的重要發聲部件,也是最容易損耗之物,嗩吶演奏者的每場演奏之前都要提前製作修理。張大昌每賣出一桿嗩吶,都要教會他們製作咪咪(哨片),嗩吶咪咪(哨片)要選不開花的棉葦子,選取中間軟硬粗細合適的葦子杆,用刀刮掉外層老皮層後,用細銅絲纏繞成哨座,再用烙鐵燙哨面定型,反覆打磨修理,製成可以使用的咪咪(哨片)。

作為鎮原有名的嗩吶製作匠,張大昌帶著同他一樣摯愛鎮原民間鼓樂的小兒子張小剛製作的銅杆嗩吶以外形精美,音色圓潤而聞名,熱銷省內外。

「百般樂器,嗩吶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鎮原銅杆嗩吶的演奏和製作行業,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是很吃香的職業。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會展,現代的音樂及文化多元化的衝擊,銅杆嗩吶的演奏市場逐漸流失,鎮原銅嗩吶這件古老的樂器漸漸被邊緣化,銅杆嗩吶的製作也面臨失傳的境況,亟需保護傳承。

相關焦點

  • 關於慶陽的介紹都在這裡~
    明代境內大部分時段設慶州府及府轄寧州與環縣、安化、合水、真寧4縣和平涼府所轄鎮原縣,另設慶陽衛、環縣守御千戶所。全境隸屬陝西行省,後改陝西布政司。清代境內設慶陽府,康熙四年(1665)改隸屬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1728)裁衛歸府。慶陽府轄寧州與安化、合水、正寧、環縣、董志分縣5縣,另有涇州所轄鎮原縣。
  • 慶陽,山情水意一幅畫
    和多數人一樣,一提到黃土高原上的慶陽,感覺便是和偏僻、荒蕪、落後有關,只有踏上慶陽的土地,才會感覺到董志塬醒了,從一陣清風微拂中掏出了暗藏在內心深處的純淨和明麗。▲慶陽北石窟驛文化生態旅遊區位於鎮原縣太平鎮柳咀村蒲河、茹河與北石窟寺交界處。景區按照 「一心、兩軸、九大功能區」的「129」旅遊發展空間格局,著力打造生態度假、親水娛樂、古蹟觀光和鄉村休閒「四大重點旅遊產品」。
  • 「慶陽香包」:一針一線繡出幸福生活
    在甘肅省慶陽市鎮原縣開邊鎮妙麗香就業扶貧車間,刺繡女工們正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圖案的繡品。「慶陽香包繡制」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之一,如今這項非遺與扶貧車間結合,讓許多住在周邊的婦女在農閒、帶小孩之餘,有了一筆可觀的收入。「慶陽香包」被當地百姓稱為「荷包」「耍活」「絀絀」,是一種集造型、色彩、氣味為一體的民間藝術,不僅包括香包,包括其他各類刺繡品。
  • 甘肅慶陽「應培盡培」:貧困戶變成「能人大戶」
    12月18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在慶陽市舉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慶陽專場。甘肅省慶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盧小亨18日在慶陽向媒體介紹說,今年,現行標準下全市8個縣區、570個貧困村、14.99萬戶61.05萬貧困人口實現全部脫貧。甘肅慶陽市環縣八珠鄉易地扶貧搬遷點。(資料圖) 高展 攝當日,甘肅省政府新聞辦在慶陽市舉辦「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慶陽專場。
  • 2020年甘肅農信社招聘職位表:慶陽招聘60人崗位一覽表
    2020年甘肅農信社招聘職位表:慶陽招聘60人崗位一覽表 2020年甘肅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招聘622人公告已於2020年12月15日發布,本次招聘採取網上報名方式,不設現場報名。
  • 列車長 站長 慶陽兩小夥擔當銀西高鐵重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邢凌熙,1993年出生,慶陽市鎮原縣人,現為銀西高鐵銀川客運段高鐵列車長;聶彰均,1990年出生,慶陽市西峰區人,現為銀西高鐵慶城站站長。邢凌熙說,他將全力盡責,服務旅客,為高鐵事業和家鄉發展多作貢獻。動車抵達慶城站後,記者在站臺上看見了該站站長聶彰均,他形體消瘦,但身體筆挺、精神煥發。聶彰均之前在其他地方普鐵站工作,今年7月開始擔任銀西高鐵慶城站「當家人」。「最近試運行期間白天主要負責客運日常作業管理,晚上主要盯控設備單位維修作業。」
  • 鎮原:有機認證蘋果引領生態經濟
    連日來,鎮原縣屯字鎮閆孟村的有機認證蘋果示範基地裡,千畝整齊劃一的蘋果樹長勢正旺,綠意盎然,把初夏匯成了一幅怡人的風景畫。屯字鎮閆孟村千畝有機認證蘋果示範基地是慶陽北國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重點建設的「四大基地」之一,作為獲得有機蘋果認證的生產商,慶陽北國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蘋果的生產和加工過程中嚴格禁止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合成色素、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質,真正達到有機、綠色、富鈣水平,帶動200多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 慶陽香包「甲天下」
    在我的家鄉慶陽,人們過端午節和別的地方可有點不大一樣。每年端午節前後,我們都要舉辦盛大的香包節。其實,戴香包也和紀念屈原有關。由於慶陽人民的這個習俗,從二零零二年開始,慶陽市政府決定,在端午節的基礎上,舉辦有我們慶陽特色的香包節,把千家萬戶做出來的香包展現給全國人民。 由於有了香包節,天南地北的客人都來到慶陽,把慶陽的香包帶到外面。從此,各種各樣的香包,就成了家鄉慶陽的一張「名片」。好多人因為看到了香包,才知道了慶陽;好多人雖然沒有到過慶陽,但因為家裡掛了慶陽香包,也對慶陽多了份了解。
  • 為什麼說慶陽蘋果是來自高原的聖果?
    慶陽蘋果甘肅省慶陽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慶陽位於北緯35°14′28″—37°9′13″之間,海拔1100米—1600米,屬西北黃土高原蘋果優勢區,具備優質蘋果生產的全部7項主要生態指標和6項輔助指標,是中國優質紅富士蘋果適生區。
  • 慶陽紅色之旅
    甘肅慶陽是一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沃土。慶陽雨量適中,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蘋果著色和糖份的積累。
  • 慶陽:牽產業手 打組合拳 走小康路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安志鵬慶陽8縣區皆屬貧困縣,2013年有建檔立卡貧困村537個、貧困人口61.05萬人,貧困面為26.58%,其中有深度貧困縣2個、深度貧困鄉鎮3個、深度貧困村230個。為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慶陽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帶頭包抓兩個深度貧困縣,4.04萬名幹部結對幫扶14.99萬戶貧困戶,570名第一書記、1726名駐村工作隊員常年紮根一線,全方位助力群眾脫貧。
  • 慶陽香包|母親的藝術
    慶陽香包產自甘肅慶陽。慶陽地處陝甘寧三省交會處,屬於黃河中下遊黃河流域黃土高原溝壑區,是華夏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軒轅黃帝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之處,又稱「岐黃故裡」。在傳統生活中,香包刺繡是慶陽姑娘必備的技藝,慶陽民歌中唱道「八歲學針線,十歲進繡房,進了繡房繡鴛鴦,百樣故事都繡上」,反映了慶陽姑娘心靈手巧的文化傳統。慶陽香包通常可分為香包、掛片、衣袖、桌裙、枕頂等類型,結構上主要有頭戴肩覆型、胸掛式、背心型和鞋子等類型,不同部位使用的香包刺繡的題材有所不同。
  • 慶陽香包繡制助力脫貧
    慶陽香包繡制是指以慶陽香包為代表的一切繡製品。「一枚繡花針,二分喜好,三縷彩線,四面八方,商旅不斷」,這是對目前慶陽香包繡制的真實寫照。慶陽香包繡制由「不起眼的手工針線活」演變為具有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實用性為一體的「文化產業」,並逐漸出海遠遊,受到海外市場的歡迎。
  • 慶陽法院司法警察實戰化訓練出實招重實效
    慶陽法院司法警察實戰化訓練出實招重實效 2020-09-10 1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改革開放40年」非遺傳承人劉蘭芳:慶陽香包出國門,關鍵要講好...
    我認為,慶陽香包要走向世界,關鍵在於找到中西文化的結合點。」面對記者的採訪,劉蘭芳一開口就講了一個慶陽香包的國際故事,一下子給眼前的小香包賦予了「國際範兒。」劉蘭芳是慶陽人,從8歲起跟著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可以自行設計生產300餘個香包系列,擁有20多項專利。如今,她是慶陽香包繡制傳承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
  • 慶陽人白淑方:香包上繡出新生活
    位於西峰區董志鎮北門村的慶陽淑方香包刺繡有限公司香包生產基地內,縫紉機嗒嗒地響著,公司負責人白淑方和六七名繡娘圍坐在一起穿針引線趕製香囊。一旁的展廳裡陳列著荷包、枕頭、宮燈、十二生肖掛件等香包刺繡製品,色彩豔麗、造型各異,令人目不暇接。今年55歲的白淑方,從小就對刺繡手藝活有著濃厚的興趣。
  • 【網絡中國節·端午】巧手贏天下:鎮原香包刺繡「豔壓」端午節
    慶陽花好月圓刺繡專業合作社位於鎮原縣廟渠鎮孫寨行政村良灣自然村,佔地面積10畝,合作社現有庫房3間,辦公房2間,繡工30餘人,主要從事純手工刺繡、電腦刺繡、各種香包服飾、精飾料、鞋帽精品、床上用品手工刺繡加工及銷售。
  • 鎮原 山青草綠產業旺
    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田永昭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 田永昭 白勇濤 張寧寧 張凡初夏時間,走進鎮原縣的廣大鄉村,通村道路寬闊通暢、乾淨整潔;村裡廣場設施齊全、時尚美觀;農家院落花團錦簇、清爽怡人……鎮原縣主動適應新常態對環保工作的新要求,精心實施退耕還林、封山禁牧和林權改革工程,苗林產業蓬勃發展,山青了,草綠了,天藍了
  • 慶陽香包與《黃帝內經》的作者有關
    原創:馬韞菲慶陽香包是一種民間民俗物品,在慶陽俗稱「絀絀」,也是國家地理標誌性產品。慶陽香包悠久歷史,屬於刺繡珍品。其獨具匠心的造型加上精湛嫻熟的刺繡工藝,最後再配上清新典雅的天然香料,精緻美妙的慶陽香包就誕生啦。
  • 耕讀藝苑|慶陽布貼畫:絢爛多彩的布藝
    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中為豐富生活,創造出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來耕讀藝苑,今日暢聊慶陽的布貼畫。藝苑君對家鄉布貼畫最初的記憶是小時候身上穿的帶有布貼畫的馬甲,背上有一個胖乎乎的娃娃,很是生動。那是藝苑君外婆做的,說那是剪紙上的抓髻娃娃,可以保護我。說來也怪,每次穿上它就感覺自己像是一個被哆啦A夢保護的大熊一樣,什麼都不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