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女兒是我最好的作品

2021-02-22 尹建莉父母學堂

文︱楊絳

楊絳,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也是中國最後一位被尊稱「先生」的女性。

她生於亂世,卻懷一顆與世無爭的心,她跨越了一個多世紀,一路走來從容而坦然。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歷經戰火、疾病、生離死別,依舊能夠平靜、充實又不卑不亢地生活。

楊絳先生的主要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我們仨》和《走到人生邊上》,譯有《堂吉訶德》《小癩子》等。她還親手整理錢鍾書先生的遺著,先後出版了《錢鍾書集》《錢鍾書手稿集》等。

世人把她的一生稱為「傳奇」,而她只是認為「沒有虛度此生」而已。前天是楊絳先生逝世兩周年,我們整理了先生的部分語錄,以作懷念。

與錢鍾書的相處

沒有生離,只有死別

1989年導演黃蜀芹要把他的《圍城》搬上銀幕,來我家討論如何突出主題,我覺得應表達《圍城》的主要內涵,立即寫了兩句話給她,那就是: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

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意思是「圍城」的含義,不僅指方鴻漸的婚姻,更泛指人性中某些可悲的因素,就是對自己處境的不滿。錢鍾書很贊同我的概括和解析,覺得這個關鍵詞「實獲我心」。

——摘自《文匯報·筆會》筆談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麼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

我以為,夫妻間最重要的是朋友關係,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該是能做得伴侶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侶。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摘自《文匯報·筆會》筆談

抗戰時期,生活艱難,從大小姐到老媽子,對我來說,角色變化而已,很自然,並不感覺委屈。為什麼,因為愛,出於對丈夫的愛。我愛丈夫,勝過自己。我了解錢鍾書的價值,我願為他研究著述志業的成功,為充分發揮他的潛力、創造力而犧牲自己。這種愛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覺的相互支持。

我成名比錢鍾書早,我寫的幾個劇本被搬上舞臺後,他在文化圈裡被人介紹為「楊絳的丈夫」。但我把錢鍾書看得比自己重要,比自己有價值。我賴以成名的幾齣喜劇,能夠和《圍城》比嗎?所以,當他說想寫一部長篇小說時,我不僅贊成,還很高興。我要他減少教課鐘點,致力寫作。為節省開銷,我辭掉女傭,心甘情願地做「灶下婢」。

——摘自《我們仨》

錢鍾書只是博學、自信,並不驕傲,我為什麼非要承認他驕傲不可呢?

錢鍾書的博學是公認的,當代學者有幾人能相比的嗎?

解放前曾任故宮博物院領導的徐森玉老人曾對我說,如默存者「二百年三百年一見」。

美國哈佛大學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哈裡·萊文(HarryLevin)著作等身,是享譽西方學壇的名家,萊文的高傲也是有名的,對慕名選他課的學生,他挑剔、拒絕,理由是「你已有幸選過我一門課啦,應當讓讓別人……」。就是這個高傲的人,與錢鍾書會見談學後回去,悶悶冒出一句:「我自慚形穢!」(I'mhumbled!)陪同的朱虹女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所知道的一切,他都在行。可是他還有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我一無所知。」

——摘自《文匯報·筆會》筆談

教育方法

女兒是我最好的作品

個性是天生的,到老不變。有修養的人可以約束自己。

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約束成慢性子;慢性子也不能修養成急性子。嬰兒初生,啼聲裡就帶出他的個性。急性子哭聲躁急,慢性子哭聲悠緩。

從生到死,個性不變。

我曾當過三年小學教員,專教初小一、二年級。我的學生都是窮人家孩子,很野,也很難管。我發現小學生像《太平廣記》《夷堅志》等神怪小說裡的精怪,叫出他的名字,他就降服了。如稱「小朋友」,他覺得與他無關。我教過三、四班的新生,從未見到個性相同的學生。

——摘自《走到人生邊上》

我體會,「好的教育」首先是啟發人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自覺性,培養人的上進心,引導人們好學和不斷完善自己。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教育,讓他們潛移默化。這方面榜樣的作用很重要,言傳不如身教。

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師長的影響,由淘氣轉向好學的。小時候,看爸爸說話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報》評論一篇接一篇,浩氣沖天,擲地有聲。我佩服又好奇,請教秘訣,爸爸說:「哪有什麼秘訣?多讀書,讀好書罷了。」媽媽操勞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得空總要翻翻古典文學和現代小說,讀得津津有味。我學他們的樣,找父親藏書來讀,果然有趣,從此「好讀書,讀好書」入迷。

——摘自《文匯報·筆會》筆談

我不懂現代教育,對女兒錢瑗,所用的教育也只是言傳身教。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想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小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變成最大的,鍾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

我們對女兒錢瑗,也從不訓示。她見我和鍾書嗜讀,也猴兒學人,照模照樣拿本書來讀,居然漸漸入道。她學外文,有個很難的單詞,翻了三部詞典也未查著,跑來問爸爸,鍾書不告訴,讓她自己繼續查,查到第五部辭典果然找著。

——摘自《我們仨》

但是,儘管這麼說,我卻覺得我這一生並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三個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兒罷了。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摘自《我們仨》

處世哲學

身處卑微,方能看到世態真相

細細想來,我這也忍,那也忍,無非為了保持內心的自由,內心的平靜。你罵我,我一笑置之。你打我,我決不還手。若你拿了刀子要殺我,我會說:「你我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為我當殺人犯呢?我哪裡礙了你的道兒呢?」

所以含忍是保自己的盔甲,抵禦侵犯的盾牌。我穿了「隱身衣」,別人看不見我,我卻看得見別人,我甘心當個「零」,人家不把我當個東西,我正好可以把看不起我的人看個透。

這樣,我就可以追求自由,張揚個性。所以我說,含忍和自由是辯證的統一。含忍是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學會含忍。

——摘自《走在人生邊上》

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輕心大意地肯定,也不能逢到疑惑就輕心大意地否定。這樣,我們就失去思考的能力,走入迷宮,在迷茫中懷疑、失望而絕望了。

每個人如回顧自己一生的經歷,會看到某事錯了,某事不該的。但當時或是出於私心,或是出於無知,或虛榮,或驕矜等等,於是做了不該做的事,或該做的沒做,犯了種種錯誤。而事情已成過去。靈性良心事後負疚抱愧,已追悔莫及。當時卻是不由自主。

我曾讀過伯格森的《時間與自由意志》。讀時想必半懂不懂,所以全書的內容和結論全都忘了,只記得一句時常縈迴心頭的話:人在當時處境中,像旋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身不由己。

不錯啊,人做得了主嗎?

——摘自《走在人生邊上》

了解自己,不是容易。頭腦裡的智力是很狡猾的,會找出種種歪理來支持自身的私慾。得對自己毫無偏愛,像偵探偵察嫌疑犯那麼窺伺自己,在自己毫無防備、毫無掩飾的時候——例如在夢中、在醉中、在將睡未睡的胡思亂想中,或心滿意足、得意忘形時,捉住自己平時不願或不敢承認的私心雜願。

在這種境界,有誠意擺正自己的心而不自欺的,會憬然警覺:「啊!我自以為沒這種想頭了,原來是我沒有看透自己!」一個人如果能看明自己是自欺欺人,就老實了,就不偏護自己了。

——摘自《走在人生邊上》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摘自《走在人生邊上》

「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慮。」當家人相繼離世後,楊絳一筆一筆寫下人生最溫暖的時光,92歲那年寫出了《我們仨》,書中的錢鍾書、阿圓有多討喜,回憶的時光有多溫馨歡愉,她的思念就有多痛苦。

楊絳曾說:「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淨這一百年沾染的汙穢回家。」

2016年5月25日,先生終於結束了孤獨的尋覓,踏上歸途,享年105歲。

你們仨終於團聚了,再也不會失散。

相關焦點

  • 最好的愛情莫過於錢鍾書和楊絳:一見鍾情攜手白頭
    1932年的春天,錢鍾書在清華大學遇到了來報導的楊絳,兩個人就心動了。錢鍾書對楊絳的印象十分深刻,見了一眼後一直念念不忘,於是錢鍾書拜託朋友將自己的心意轉達給楊絳,可卻聽朋友說楊絳已經有男朋友了。而楊絳當時道聽途說以外錢鍾書已經訂婚了。
  • 楊絳與錢鍾書的女兒一歲時竟然還不會說話,但卻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楊絳與錢鍾書的女兒一歲時竟然還不會說話,這可不是我說的,這是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寫道的,文中說,圓圓在一歲多的時候還不會說話,其中原因楊絳先生總結了一下,因為他們在牛津生活的時候,楊絳和錢鍾書說話用漢語,而他們和鄰居交談的時候用法語,他們在回國的船上和其他人聊天的時候用的是英語,各種語言的混雜讓女兒分辨不出來該怎樣說話了
  • 楊絳《我們仨》:夫妻最好的相處之道,幸福婚姻的秘密都藏在這裡
    1997年, 錢瑗逝世,享年60歲,錢瑗是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1998年,錢鍾書逝世,享年88歲,錢鍾書是楊絳唯一的愛人。兩人是清華大學的校友,1932年,錢鍾書在清華大學的古月堂,前結識了楊絳,一見鍾情的那種;1933年,兩人訂婚;1937年,錢瑗出生。
  • 錢瑗,英語教授,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卻比父母先去世,令人遺憾
    楊絳在《我們仨》中記錄了她與錢鍾書及他們唯一的女兒錢瑗的相處點滴,錢瑗作為錢鍾書與楊絳唯一的女兒,英年早逝,一直是錢鍾書與楊絳的驕傲。作為女兒錢瑗是於1937年五月出生於英國牛津,是出生於牛津的第二個中國嬰兒。她的降臨讓錢鍾書喜出望外。在她出生前,錢鍾書曾對楊絳說,自己只想要女兒,而且只要一個,最好還長得像楊絳。
  • 楊絳與錢鍾書:世上最好的愛情,是一見鍾情與你相伴攜手共白頭
    錢鍾書急于澄清自己:「外界傳說我已經訂婚,這不是事實,請你不要相信。」而楊絳也藉此機會表明:「坊間傳聞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門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說費孝通是我的男朋友,這也不是事實。」互生好感的兩個人,仿佛有著別樣的默契,無須多言,也別無他行,就可以感受到濃濃的愛意。宛如前世走散的情侶,只等今生重聚。
  • 錢鍾書和楊絳的女兒:錢瑗
    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妻子楊絳先生的婚姻可謂佳偶天成,不但夫妻恩愛,還白頭到老,是那個時代的真正的婚姻幸福。可是他們的女兒的婚姻就不如他們夫妻幸福。
  • 錢鍾書深情表白楊絳:你身上的互不相容的三種「身份」,我最喜歡
    錢鍾書和楊絳結婚後,以第一名的成績公費去英國留學。楊絳實在不放心這個憨憨,就暫停學業,陪他一同前往。到英國一年多後,楊絳懷孕了。錢鍾書得知自己要成為爸爸,眉開眼笑地對楊絳說:「我不要兒子,我只要女兒,像你一樣。」
  • 大頑童,惡作劇的錢鍾書,給楊絳畫花臉,在女兒床上「埋地雷」
    錢鍾書和楊絳在牛津時的一日中午,錢鍾書看著書就睡著了,但楊絳卻一個人堅持臨帖。沒有人陪著說話,楊絳寫著寫著,困意也就上來了,於是,她就在躺椅上小憩一會兒,沒想到卻睡著了。不多時間,錢鍾書先自己醒了。看著酣睡中的妻子嬌顏,錢鍾書突然就來了興致,他拿起剛剛楊絳臨帖的筆,飽蘸濃墨後,在楊絳的臉上畫了起來。
  • 女兒為錢鍾書作了一幅畫,說:爸爸正在幹大事,楊絳笑稱太形象了
    可以說,錢鍾書用最純粹的父愛讓女兒一生都活在童真時間的美好裡。女兒為錢鍾書作了一幅畫,說:爸爸正在幹大事,楊絳笑稱太形象了從小到大,錢鍾書都是女兒阿圓最好的玩伴,楊絳總笑他們是「老鼠哥哥同年伴」。他愛帶著阿圓玩埋地雷的遊戲,把筆、書等藏在被子裡,一個藏,一個找,玩得不亦樂乎。
  • 錢鍾書和楊絳的愛情:最好的表白不是我愛你,而是不要緊
    可是,好友孫令銜告訴楊絳,錢鍾書已經訂婚。而錢鍾書也被同樣的問題困擾,他聽說楊絳已有男朋友。儘管如此,錢鍾書還是很任性地約楊絳出來,開口就是一句無比直白的話:「我沒有訂婚。」「我也沒有男朋友。」楊絳莞爾一笑。
  • 楊絳經典語錄30句,楊絳關於結婚的名言
    1978年四月底,出版為期20年的翻譯作品《堂吉訶德》;1981年,出版的散文集《幹校六記》,暢銷於整個80年代;1988年,出版小說代表作《洗澡》,作品被翻譯為多種外國文字;2003年,92歲高齡的楊絳出版作品《我們仨》;2014年,103歲高齡的楊絳出版了《洗澡之後》,為這個故事寫了一個稱心如意的結局。
  • 楊絳:嫁給生活白痴又如何,我照樣活得風生水起
    在外國文學界裡,有一種說法:楊絳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和「成就」,其實是錢鍾書。牛津留學的第三年,女兒錢瑗出生了。楊絳因為身體孱弱,又難產,只得在醫院坐月子。楊絳估計內心已經毫無波瀾,甚至想笑。她說,不要緊,不要緊。我會洗,我會修。人們都說,好女人是一所學校,能夠成就一個男人。楊絳的耐心包容和理解,換來的自然是甜蜜的回報。
  • 楊絳的4句經典名言,讀懂了也就活明白了
    楊絳先生享年105歲,她在97歲前後,正式從文學跨界到哲學,那時候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媛已經先後離世,她抵住萬念俱灰之痛,一個人帶著三個人的意願活下去。在96歲高齡的時候出版散文集《我們仨》,那句「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戳中很多人的淚點。
  • 錢鍾書跟楊絳說的第一句話:我沒有訂婚,楊絳的回答更直接
    楊絳答:「我也沒有男朋友。」從此,兩人便開始鴻雁往來,「越寫越勤,一天一封」,直至楊絳覺出:「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難受了好多時。冷靜下來,覺得不好,這是fall in love(墜入愛河)了。」相互扶持,一直到老從1994年開始,錢鍾書身染重病,住進了醫院有一次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 90歲楊絳坦言:在親人去世後,我忙碌著一件事,所以不覺得孤獨
    因為兩人的姻緣是在清華展開,楊絳的母親甚至打趣女兒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婚後的楊絳和錢鍾書恩愛異常,他們一同前往牛津大學留學,並在1937年迎來了幸福愛情的結晶,可愛的女兒錢瑗。
  • 楊絳《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值得細細品味,附手寫圖文
    《我們仨》9句經典語錄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錢鍾書與楊絳:一眼的傾心,一生的相守
    錢鍾書曾這樣當眾向楊絳表白:「遇見她之前我從未想過結婚;結婚十幾年後我從未後悔,也從未想過娶別的女人。」只是願得一人心,白首不分離,錢鍾書與楊絳用彼此一生的陪伴便成就了世間最完美的愛情。經得起風花雪月,耐得住柴米油鹽,傾盡一生的相守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 錢鍾書與楊絳,勢均力敵的愛情,最讓人感動
    他對女兒楊絳說塵世間的得失總是在所難免,個人畢竟渺小,付諸力量即可。他把自己的留學經歷講給女兒聽,希望女兒將來能有一顆清明之心。後來的楊絳在父親的影響下真的做到了,她雖然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內心卻依然不卑不亢。淡定從容的走過了人生旅途。楊絳的母親賢惠寧靜、賢惠內斂,很喜歡看書。
  • 楊絳:「絳」雪寒冬外,自帶清風來
    2016年5月25日凌晨,楊絳先生離世,享年105歲。2007年,楊絳先生以96歲的高齡推出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悲愴又動容:「我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
  •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在讀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之前,我一直很好奇,這位歷經坎坷的百歲老人究竟會用怎樣的文字回望自己的人生。她會以一個平和的心態訴說嗎?於是,我決定去這本書中尋找答案。《我們仨》更多的算是一本回憶錄,它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書的第二部分,作者提到了古驛道,自己每天都要找到鍾書的客船去陪伴他,然後起身返回客棧,給人一種奇幻的感覺,這大概就是作者所說的萬裡長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