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並不都是一帆風順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焦慮浮躁,情緒也如暴風雨般來的迅猛。都說人生是一個不斷修行的過程,只有不忘初心、淡定安然才能享受到簡單的幸福。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去做呢?
有一名奇女子,她用自己溫情又明媚的一生經歷,告訴了我們答案。這名女子就是被世人尊稱為先生的楊絳。大家之所以尊稱她為先生,是因為她有大學問、有風骨,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
翻開桑妮所寫的《楊絳傳:且以優雅過一生》,我們看到了那顆可敬可愛的美麗靈魂。桑妮的本名叫張廣慧,她是女性傳記文學領域的知名作者,因為特別熱愛民國迄今那些芳顏傲骨的女子,便忍不住把她們的故事寫下來,文筆清麗纏綿,立意悲憫有愛。
楊絳是錢鍾書的夫人,是著名的作家和翻譯家,是跨越了105年漫長歲月的一位才女。她把自己的一生活成了一個典範。《楊絳傳:且以優雅過一生》這本書溫情追思了楊絳的百年人生,參透了她的百年人生智慧,告訴世人不管世事有多無常,我們都要學會以優雅的心態過好自己的人生。
01
優秀性情的培養都源於家庭的美好薰陶
如果說楊絳先生生命茂盛的如一棵參天大樹,那麼給這棵大樹滋養的便是隱藏在地下的根部。她的家庭便是這提供養分的根。
在民國的才女中,比如張愛玲、陸小曼等都是出身名門。楊絳先生的家庭雖不是家世顯赫,但卻是地地道道的書香世家。她的故鄉在江蘇無錫,江南之地自古富足、地傑人靈。
因為她的內心安然若素,所以楊絳先生稱自己的家世是「寒素人家」。父親楊蔭杭性格耿直,又酷愛讀書。是當時十分著名的律師,一向剛正不阿。
楊蔭杭在考入上海南洋公學時曾赴日留學,在那裡他和留日學生一起組建了勵志會,創辦了雜誌。走出國門的他擁有了開闊的眼界,思想境界也比同齡人要高很多。
回國後他兼職創辦了編輯,積極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卻觸犯了當時頑固的保守派,遭到了追捕,只好再度出國去了美國。後來他的思想更加成熟,放棄了個人的革命。他對女兒楊絳說塵世間的得失總是在所難免,個人畢竟渺小,付諸力量即可。
他把自己的留學經歷講給女兒聽,希望女兒將來能有一顆清明之心。後來的楊絳在父親的影響下真的做到了,她雖然歷經人生的起起落落,內心卻依然不卑不亢。淡定從容的走過了人生旅途。
楊絳的母親賢惠寧靜、賢惠內斂,很喜歡看書。在文學上也很有造詣,讀完一些書後會有一些獨到的想法和女兒一起分享。這樣見解不凡的母親,楊絳從心底是欽佩的。
在父母都愛讀書的家庭環境下,楊絳自然也把書當做了精神食糧。以至於在後面的人生歲月中,她的心靈一直都沒有離開過書籍的滋養。
在楊絳先生的記憶中,父母之間的關係親密美好非常融洽。兩個人一直都是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就好像老朋友,沒有什麼吵架冷戰,共同語言很多,經常在一起聊些趣事。他們聊一些過去的事情,在親戚朋友身上發生的事情。兩個人一邊聊,一邊分析討論。
楊絳先生現在還記得父親辭官後做了律師,回家後會把每一件受理的案子詳細的向母親敘述。
有著良好的家世家風,有著文化底蘊的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睦自由、民主開放。這樣的成長環境造就了楊絳的性格養成,也為她在成年後對待生活、婚姻的態度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有愛的家庭環境真的會順延到下一代的身上。父母關係親密,子女在將來的婚姻生活中便會以此作為榜樣,收穫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02
絕美的愛戀成就了美好歲月
一代才女,出身書香門第,學貫中西,氣質脫塵。這世間要怎樣的男子才能走到她的身邊,與她攜手,共同演繹如詩如畫的美好人生。有的時候,人和人的緣分一面就足夠了,因為他就是你前世的愛人。
楊絳初入清華大學,她皮膚白皙,身材嬌小,嫻靜如蘭。有很多人都追求她,她不曾動心。直到陽春三月的一天,在古月堂門外偶然遇見了錢鍾書。那一刻四目相對,彼此眼中互生情愫,仿佛兩個人早已等待了很久。
當錢鍾書遇見楊絳初見便如故人歸。楊絳覺得錢鍾書眉宇間蔚然而深秀,而錢鍾書也覺得楊絳清新脫俗如薔薇花帶露初開。就這樣兩個人彼此一見如故侃侃而談,忘了時間忘了他人。
兩個人很快戀愛了,如膠似漆,經常約會和通信。不久後兩個人告知父母,得到了雙方父母的認同。因為求學兩個人分開過一段時間,無法相聚的日子裡,濃濃的相思只有用情書來深深的表達。幾乎一天就寫一封信,將彼此的內心坦誠的用文字表述出來。
在楊絳和錢鍾書的訂婚宴上,錢鍾書的家人才見到了楊絳,錢鍾書的父親很喜歡楊絳的知書達理。
在生命中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愛情中當然陪伴也是最重要。1935年錢鍾書決定參加出國留學的考試,他成績優越,拿到了錄取通知書。楊絳聽了心裡十分歡喜,決定陪伴他出國留學。儘管要自費,她還是毅然決然的辦理了休學手續。出國前兩個人舉辦了盛大的婚禮。
在1935年的夏天,他們先在蘇州楊家大廳內舉行了婚禮,婚禮儀式採用了西式風格,楊絳穿著漂亮的白色婚紗。他的父親楊蔭杭主持了這場婚禮。這是一場很別開生面的盛大婚禮,但是時間是在盛夏,一場婚禮下來兩個人從頭到腳都流著汗。
後來錢鍾書還把這場婚禮寫到了那部驚豔詩人的小說《圍城》裡。西式婚禮後,兩個人又在錢家舉行了中式婚禮。錢家是世代書香,人緣極好,當天到場的客人很多都是一些文化名流。前來的賓客都說,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雙名劍得以合璧,真的是一段好姻緣。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對愛情有一份美好期待,希望能遇見那個正確的人,從此牽手一生。從楊絳與錢鍾書的愛情中,我們看到興趣相投的兩個人幸福指數會更高。還有一點也很重要,那就是在愛情裡也要適當的為對方付出。
在現代生活中,愛情前面添加了很多附加條件。其實如果對方值得你付出,就請不要猶豫彷徨,緊緊抓住手中的幸福,不要在等到失去後心中才倍感遺憾。
03
走進婚姻共同書寫幸福生活
婚禮後兩個人搭乘遠洋輪船去英國,在海上漂了一個多月。途中兩個人有說不完的話,船上的日子過得一點也不寂寞。
現在流行一句話,都說結婚前最好兩個人去旅行。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能近距離的了解到對方的真實情況。在這次旅途中,楊絳發現了大名鼎鼎的才子錢鍾書生活能力其實很差。他日常的筷子使用不靈活,不會繫鞋帶的蝴蝶扣等生活中的小事都做得不好。錢鍾書也沒有隱瞞,一再和楊絳表明自己拙手笨腳。
善良聰慧的楊絳並沒有嫌棄丈夫,而是在心裡慶幸,幸好自己堅持與他通往去英國留學,要不在生活中他還真是照顧不好自己。兩個人到了倫敦後,錢鍾書進了牛津大學。
幾經波折後兩個人搬進了一間獨立的房子。錢鍾書心疼妻子楊絳為了自己背井離鄉遠離家人,剛搬入新居後,他早晨悄悄的起來,為楊絳準備了一頓豐富的早餐。這對於笨手笨腳的錢鍾書來說真的很難得,丈夫的體貼入微讓楊絳心裡很感動。就這樣兩個人的尋常日子裡,總是溫情滿滿。
在留學期間,在那美好的歲月裡,他們迎來了女兒錢瑗的出生。在楊絳住院期間,錢鍾書每次過來醫院都會告訴她,自己在家裡闖了禍。不是前天把燈弄壞了,就是昨天把門軸弄壞了。楊絳聽了總是溫情的說出三個字「不要緊」。然後說你不用管,回家後我會修。
在婚姻中楊絳很聰慧賢明,她包容著錢鍾書的缺點,從不試圖去改變他。在後來相伴的63年歲月中,她總是如此,從未拿任何家務事去煩過他,即使有麻煩,只要是自己能解決掉的都不會告訴他。
同樣在錢鍾書的心裡,有楊絳在的家才像家。他把自己沉溺在楊絳給予的愛中,像個孩子一樣。
楊絳是一個智慧大度的女子,把煩惱交給了自己,只把快樂分享給了丈夫。
最理想的婚姻是什麼樣子?在錢鍾書的心裡,楊絳的付出也同樣有著深深的回報。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後從未後悔過,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楊絳用她自己的婚姻經歷告訴世人:好的婚姻生活講究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世間有很多從相愛走向怨恨的婚姻是因為對對方期待太高,當對方達不到心中要求時便心生怨恨、爭執太多、最後導致婚姻破碎。
在婚姻愛情中,希望每一個人都能保持一份清醒和自省。在彼此相處的每一天中珍惜得到的每一分,而那些沒有得到的,把他們想成本應是與自己無關的。
04
走過人間歲月心有所悟
楊絳在英國獲得了牛津大學的學位後,一家三口便前往了法國巴黎。在巴黎的那些日子裡,楊絳一直沒有荒廢自己的寫作,寫出了很多優美的文章。
楊絳收到姐姐的書信,得知母親在逃難時已經去世,不勝悲痛。在那個戰事紛亂的年代,她很深刻的感覺到了家人的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最後兩個人商量後錢鍾書決定中斷學業,他們匆匆踏上了歸國之旅
一家人回到了上海,楊絳也在振華中學當了校長。後來楊絳也創造了不少好的話劇作品,她的才情舉世公認。
楊絳善良體貼,她成了錢鍾書最難得的賢內助,兩個人彼此尊重,錢鍾書稱她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獲得了解放,1949年5月他們夫妻被清華大學聘請擔任外文系教授。於是他們就來到了北京,並且定居在哪裡,後來就再也沒有離開過。
兩個人的生活簡樸,對於錢財一向都不在乎,只在乎讀書。
在楊絳34歲那年父親在蘇州寓所因為腦出血去世了,她的心又空了一角。在她48歲時,女兒北師大畢業了,留校做了助教。楊絳55歲那年她在外文所內打掃廁所。
錢鍾書的身體變差,女婿也含冤自殺。楊絳的妹妹也因心臟病去世。那是一段讓人回憶起來心中都充滿悲痛的日子。
即使在動蕩不安的日子裡經歷了暴風驟雨,他們夫妻的心境也是淡然沉靜,一家人攜手走過了黎明前的黑暗。
後來錢鍾書身體不好,接連動過幾次大手術。多年的哮喘始終不見好轉。對楊絳最致命打擊的是已經做了北京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的女兒阿瑗因為肺癌晚期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時候楊絳已經80多歲高齡了,懷著喪女之痛,她仍然堅持著每天去醫院探望錢鍾書,親自做飯帶給他吃。最初瞞著丈夫,後來才慢慢的告訴了他。
只是歲月不會顧及人的深情,一年後錢鍾書也離開了。他給楊絳留下了最後一句話「好好活。」從此在這個世界上,一家人之中只剩下她一個了。
之後的日子楊絳深居簡出,只與鍾愛一輩子的書和屬於他們一家人的回憶相伴。拒絕了很多想上門拜訪的人,她只安靜的在家看書寫字。
在她的心裡最愛的丈夫和女兒從來沒有離開過。 她也從沒有虛度自己的一生,獨守著一隅靜好時光,用文字縫製著歲月的印痕。直到活到105歲離開人世 。
世間好物從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但楊絳先生用她的百年人生經歷依然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悲喜交加便是人的一生,雖然註定不好走,但我們依然要全心全意的一路微笑著走下去。
歲月的風塵揚起,依然難掩楊絳先生的風華。在這名智慧淡然女子的身上,有著太多值得世人學習的地方。她的人生故事帶給我們深深的思考,活在世上最美的形態,不只是有美麗的外表,更應該有一顆優雅的心。
在我們人生的最初有家人的陪伴,走進婚姻殿堂,有愛人的相隨。當歲月流逝我們在晚年人老體衰時,也同樣應該擁有心中的一方淨土,不嘆世事悲涼,依然要堅韌優雅的走完人生的最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