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優化科研創新環境:論文和引用等不作為人才評價限制性指標

2020-12-26 西部網

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 史高領介紹有關情況。

西部網訊(記者 劉望)6月15日,陝西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意見的實施方案》(以下稱《實施方案》)。今天(9月3日),陝西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陝西省科學技術廳有關負責人就方案作介紹。

5方面22項措施 聚焦科研人員關注的問題

一段時期以來,科技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項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現象突出,名目繁多的評審評價讓科技工作者應接不暇,科研人員總有許多難以言表的「煩心事」。

為改革科技評價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減輕科技人員負擔,激發創新活力。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2018年年底相關部門開始著手調研起草《實施方案》,並於今年6月15日正式印發。

《實施方案》聚焦科研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結合我省實際,突出可操作性,分別對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工作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改革措施,並對普遍適用於「三評」工作的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建設措施做出了安排,共計5方面22項具體措施。

論文發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為限制性指標

在優化科研項目評審管理方面,對指南的編制與發布、評審專家的選取使用、評審工作的質量效率、科技項目的結題驗收、科技計劃的績效評估等方面均提出了改革舉措,形成了項目評審全流程各關鍵環節的制度規範。

在改進科技人才評價方式方面,針對人才「帽子多」、標準「一刀切」、「評用脫節」等突出問題,堅持「幹什麼評什麼」的分類原則,「評用結合、誰用誰評」,論文發表和引用排名等不作為限制性指標。

在完善科研機構評估制度方面,針對科研機構在職能定位、法人自主權、機構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科研機構全面推行章程管理制度,建立以科技創新績效為核心的中長期績效評估制度,並對完善科技創新基地評價考核體系一併做出制度安排。

在加強監督評估和科研誠信建設方面,著眼規範「三評」行為、守住誠信底線,提出了建立覆蓋「三評」活動全過程的監督評估機制和集教育、自律、監督、懲戒於一體的科研誠信體系。

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 嚴重失信「一票否決」

《實施方案》精準設計改革舉措,直擊「三評」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其體制機制癥結。比如評價數量化、唯論文、人才「標籤化」、單位自主權不足、科研誠信缺失等科技界反映強烈的問題,均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

《實施方案》突出實招硬招,便於基層理解執行。比如明確規定,把發表論文、獲得專利、榮譽性頭銜、承擔項目和獲獎成果等作為科技活動成果的支撐材料,不作為限制性條件;不把人才榮譽稱號作為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獲得科技獎勵、職稱評定、崗位聘用、薪酬待遇確定的限制性條件;基礎研究類科技活動突出原創導向,對論文評價實行代表作制度,其中國內科技期刊論文原則上應不少於1/3;避免多個類似人才項目同時支持同一人,原則上已獲得國家級人才榮譽稱號的不再給予省級和省級以下同類人才榮譽稱號。

《實施方案》在為科研人員減負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行為規範。比如項目承擔單位無特殊原因未按時提出驗收申請的,按不通過驗收處理;加強對已結題驗收項目的跟蹤問效,將項目驗收結果和執行效果作為對其後續支持的重要參考;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對嚴重失信行為的責任主體,實行「一票否決」,一定期限、一定範圍內不允許申報省科技計劃項目和科技獎勵,不推薦申報國家項目和獎勵。

陝西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新聞發言人史高領介紹,這次改革不僅關注少數人才學者,更關注廣大普通科研人員,能更加廣泛地調動積極性。引導科研人員,尤其廣大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不要短期地追求「文章」「專利」「獎勵」等「數位化」「表格化」的科研「GDP」,而要發揮自身優勢,關注社會需求,追求自身可持續發展。

編輯:劉望

相關焦點

  • ...和規範使用高校人才稱號意見發布 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
    人才評價是影響人才發展的指揮棒,《意見》提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在教學評估和學科評估方面,《意見》提出要堅持對師資隊伍質量進行綜合評價,不將人才稱號和數量作為評價的直接依據,減少評價結果與學術資源配置直接掛鈎。
  • 對創新能力的評價突出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人民時評)
    一段時間以來,SCI論文相關指標成為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重要指標,使得一些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現象。
  • 教育部: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北京商報訊(記者 程銘劼 趙博宇)12月15日,教育部官網發布公告,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高校文科「唯論文」評價糾偏:明確10個「不得」、堅持5個「評價」
    《意見》指出,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提高思想認識、樹立正確導向、嚴格底線要求、優化評價方式、加強學風建設、健全長效機制、開展專項整治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
  • 教育部: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意見》指出,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導致學術功利化浮躁化
  • 教育部:不得將發論文和物質獎勵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 教育部發文破除高校哲學社科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引用率和影響因子等指標與資源分配、物質獎勵、績效工資等簡單掛鈎,防止高額獎勵論文。 不得將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導師崗位選聘、人才計劃申報評審的唯一指標。
  • 不把人才稱號作為評價人才、配置學術...
    高校要緊密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依據學校定位、學科發展規劃和人才隊伍建設實際,制定人才隊伍中長期發展規劃,精準提出人才招聘和引進崗位需求,堅持人崗相適原則延攬人才,不將人才稱號作為硬性指標,不針對人才稱號獲得者發布「明碼標價」的招聘廣告。要統籌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不將國(境)外學習或工作經歷作為人才招聘引進的限制性條件。
  • 中國發布丨教育部:不得把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
    中國網12月15日訊 近日,教育部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不得把SSCI、CSSCI等論文收錄數作為教師招聘、職務(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前置條件和直接依據。
  • 教育部「十不得」劍指「唯論文」問題
    15日,記者從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於近日印發《關於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健全中國特色哲學科學學術規範和評價體系,推動高校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 兩部門擬出臺意見:高校職稱不能把論文等作為直接判斷依據,對國內...
    日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到: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帽子」、唯論文、唯項目等傾向。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發文:不將SCI論文作為研究生學位的限制性條件!並放權給導師和...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近期,我校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科技部《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精神,結合工作實際,在2018年《廣西大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及相關工作實施細則(修訂)》基礎上,對
  • 教育部出招整治「唯論文」亂象
    中新社記者 武俊傑 攝 教育部介紹,當前,高校在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平臺評審、科研獎勵、人才評價、職稱評定、崗位聘任、導師遴選、學位授予、績效分配、學校考核、資源配置等過程中不同程度存在「唯論文」現象,簡單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引用率、影響因子、轉載情況等作為主要評價指標,重數量輕質量,忽視學術著作、決策諮詢報告、優秀網絡文化成果等其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等。
  • 科研人員,這裡有一份人才評價改革新進展,請查收
    在浮躁的社會大環境下,鼓勵科研人員甘坐『冷板凳』,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是關鍵。」胡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意見》出臺兩年來,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取得了哪些進展?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從看數量到重質量 扭轉評價風向標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在人才評價中過度看重論文、影響因子、專利等數量指標。
  • 施一公、顏寧互動:科研人才的評價,不能只看論文,還要聽故事
    學術造假正在戕害我國科研創新!就像張裕卿一樣,通過學術造假把從來沒到過實驗室的女兒變成了留學國外名校的優等生,這對於那些兢兢業業、踏踏實實搞科研、做實驗的學生而言,太不公平,讓真正的人才得不到重視,最後心灰意冷,放棄科學事業,這不就是在扼殺我國科學的未來嗎?
  • 讓青年科研人才脫穎而出(創新談)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就要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指出,要高度重視青年科技人才成長,使他們成為科技創新主力軍。
  • 哪裡創新創業環境好?《2020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研究報告...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 何心悅)鄭州創新創業環境在黃河流域各城市中排名第一,其中人才要素和金融要素在全國名列前茅,排名第十、十一位,這是大河網記者從12月15日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的第十二屆啟迪創新論壇(鄭州)上獲得的消息。論壇上,由啟迪創新研究院完成的《2020中國城市創新創業環境評價報告》正式發布。
  • 西京學院3人入選陝西高校第四批「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劃」
    經過個人申請、學校推薦、專家評審、網上公示等程序,2020年全省共有100人入選陝西高校第四批「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劃"。對於入選"支持計劃"的人才,省委教育工委將給予每人5萬元生活資助,學校按照1:1的比例配套科研經費。
  • 推動建立科學分類科技評價體系 促進國家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三、完善與國際接軌的評價制度,規範人才計劃。理性看待各個論文統計指標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糾正單純追逐論文發表數量和影響因子、忽視工作的實際價值和創新貢獻的唯數取向。以是否引領創新、闡明規律、實現技術突破,以及在相應領域、學科形成重要影響等實質性的價值標準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改變片面將論文、經費等數量統計與對人的評價、獎勵和工資待遇直接掛鈎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