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很不新鮮,但還未過期,這樣的商品若是放在手裡,任誰都會當做是燙手的山芋。可偏偏就是這樣的臨期食品,卻造就了「百億」、「千億」的產值,有人靠此發了家。
真是讓人意想不到,可卻又再真實不過,為此還有人建立了「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外界戲稱他們是貧民窟少年,而小組裡就是他們的精神樂園。
臨期食品讓一群喊「窮」的消費者沉浸在「薅羊毛」的快樂中,他們追求這樣的「高性價比」。而每一個做臨期食品的商人,都是在與時間曬跑,保質截止日期就是這批產品的死亡日,在這之前他們可以快樂的在這條產業鏈上大肆收割。
在食品業界,臨近保質期到期時間過了三分之一的商品,是沒有資格進入大型商超的,以保質期12個月為例,出廠4個月以後便失去了資格。而因為運輸、因為貿易關係被耽擱在路上的產品,還未抵達,便已不具備上架的資格,只能降檔成為臨期食品。
時間久了,針對臨期食品的產業鏈卻發展了起來,經過一系列的流通環節,一路從品牌商、經銷商、零售商的手中送到了消費者的手上,整個流通過程完美高效。
還有商家,開創式的採用了「倒計時」計價,越是臨近保質期則價格越低,且價格完全透明化,這一招很像生鮮市場裡的打折促銷方法,但確實有用,能夠非常高效的將手上的商品處理掉,還能從心理上讓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這一行的從業人員,如此說道,我們不是為了等到期那天一下子賣空,而是通過中間的這一段時間降低食品的最終損耗。
有意思的是,購買這些臨期食品的人並非主要來源於三線以下的下沉市場,反而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更加樂於購買。為臨期食品找到與其相匹配的一群人成了商家非常關心的事情。怎樣更高效的「貨找人」,是這些商家首要考慮的。
他們通常會選擇與各種電商平臺合作,跨界的APP也是他們的投放目標。而真正低價好貨的,則是消費者的關注點。
業界人士表示,貨品經過一層層傳導,臨期接盤的零售商們,抗風險的能力脆弱,這個問題難以忽視。但這個市場卻又潛力無限,尚有70%-80%的市場有待整合。還有大批的人想要投入進來。
至於這類商品的品質我們先不予置喙,但是如此降低貨品損耗的方法倒也可讚嘆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