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人一生有 1/3 的時間是在床上,那其它時間呢?就目前的工作環境而言,還有 1/3 甚至是 2/3 的時間,極大可能是在椅子上度過,而這樣的生活習慣就很容易讓我們身體受到傷害。
從下面表格中能看到,雖然坐著比站著或走路花費的體力更少,但它會給腰部區域帶來更大壓力。
▲ 圖片來自《從人體工程學出發對椅子設計的舒適與健康之辨析(一)》
其實我司已經有很多妹子出現了腰酸背痛的毛病,還有因為腰痛到去醫院的(心疼)。
在這種長時間需要坐著工作的環境裡,為了保護我們的腰椎不受損,很多人會選擇購買人體工學椅,而好的椅子都不便宜。那麼花 1 萬塊買把人體工學椅,值嗎?
▲ 圖片來自《探索完美辦公椅》
花 1 萬塊買人體工學椅還是值得的,尤其是對其研究年份較長的品牌,因為設計更成熟,實驗、數據、用戶反饋也更充足,但前提是坐姿正確。
被用作辦公的椅子常與「人體工程學」掛鈎,叫做「人體工學椅」。
可能有些人對「人體工程學」這個詞還是有些陌生,其實它也不難理解。這門學科早在上世紀 50 年代就開始有了系統研究,是由包括了人體測量學、生物力學、環境生理學等在內的 6 門分支學科組成。
簡而言之,它研究的就是「人與工業產品還有環境的相互影響」問題。
▲ 圖片來自《Humancale》
但比較遺憾的是,雖然人體工程學研究得早,且現在的研究越來越豐富多元,但至今為止,這一門學科仍舊沒有絕對定義。
因為每個人的工作環境、身高體重、人體比例、工作內容變數太大,所以無法制定一套標準的教案去適應「一般人」。
▲ 圖片來自《Humancale》
而且,不同的機構廠商也都有自己那一套邏輯的人體工程學標準,微軟有自己的人體工程學,IEA(國際人機工程學會)也有自己的人體工程學,即使是一個公司同一系列產品的設計也有差別。
▲ 人體工學之父 Niels Diffrient
簡而言之,人體工程學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新認知會改變舊標準,所以其實任何一把號稱是人體工程學的椅子,你都沒辦法判斷它所謂的「人體工程學」是對是錯,只有自己坐著舒服才是硬道理。
雖然人體工程學的學科還未標準化,但人體工學椅對於身體健康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因為其設計出發點的本身,就是利用更科學的設計來減少人們久坐生活模式下所帶來的「周邊病」。
畢竟舒適性是一個因人而異且主觀的感受,但是健康性卻可以成為標準化。
一把舒適的椅子不一定會讓你健康,但健康性好的肯定會讓你感到舒適。例如軟沙發,躺進去後很舒適,但是腰椎頸椎都沒有依靠,肌肉長時間緊張,腰酸背痛也會隨之而來。
那麼我們如何判斷一把人體工學椅的好壞呢?可以參考不同國家和地區職業安全健康部門的建議:
以上對於座椅每個部位的要求都有細節上的變化,總結起來都比較注重這幾點:
01 可調節性
一把椅子包括坐椅面、椅背、扶手和底座的高度和角度都具備可調節性,使其更適應不同人的身體。
02 椅面
椅面坐墊前端呈瀑布狀,可減輕受壓臀部和腿部神經、血管的壓力。
▲ 示例座椅:Herman Miller Aeron
03 椅背
椅背是人體工學椅最重要的部分,需符合人體脊椎的自然彎曲,為腰部提供牢固支撐。與座面傾斜度在大於 90° - 110° 之間(大多數資料證明,靠背傾角超過 110° 時頸椎易勞損)。
▲ 示例座椅:Herman Miller Aeron
04 扶手
高度合適且與椅背連接在一起(扶手與椅背連接,後仰時扶手才能和人體背部保持同一角度)。
▲ 示例座椅:Herman Miller Aeron
05 底座(椅腳)
五腿底座(穩固性最好),腳輪應適應環境的地板。硬質椅輪適用於地毯,軟質椅輪適用於木地板或瓷磚地板。
▲ 示例座椅:Herman Miller Aeron
除此之外,買之前還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氣壓棒就是在椅座和椅腳中間那一根可活動的圓杆。
早些年有「辦公椅氣壓棒爆炸」的新聞出現,安全問題不可忽視。正規氣壓棒身上會刻有品牌相關參數,並且標籤上有 ISO9001 國家安全質量認證或 SGS 安全認證的圖標。
長時間坐在椅子上,那麼面料肯定是要耐磨透氣的,一般大品牌會有自己的專利面料材質,常見的是網格面料,在回彈性和透氣性上都很優秀。
就從透氣性上來說:網格布 > 網格布 + 海綿 > 真皮 > pu 皮。
▲ 示例座椅:Herman Miller Aeron 網格布
以上資料中都未顯示頭枕部分的標準,是因為既然名為「工作椅」,那麼頭枕的功能就不是必須的,而它也僅僅是為頭部起到簡單的支撐作用。
不過頭枕對於長時間在家辦公的朋友們還是有一定幫助的,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可調節,面料內裡填充物需軟,避免過硬導致頸部血流不暢。
▲ FREEDOM 頭枕座椅
關於人體工學椅「可調節性」這一點還是看個人需求。
因為人體工學椅從早期較為簡單且不可調節的特性(不適應每個人),到中期有十多項調節裝置(複雜難操作),再到現在自動 + 手動調節的模式經歷了長時間的摸索,現在設計出的很多人體工學椅操作和使用越來越方便。
▲ 圖片來自 Humancale 官網
所以實際上人體工學椅設計的發展趨勢就是「簡化操作步驟」,但到底要簡化哪些步驟才是正確的,目前也還是沒能得到一個標準答案。正因為無法標準化,所以無論如何,選購時最重要的還是要親身試坐、親身體驗。
挑選的椅子要適應你的身體比例、身高體重、生活習慣等等,這樣久坐才會感到舒適。就像買鞋子,為了不讓行走猶如受刑,你就要考慮腳厚、腳長、腳寬等問題。
▲ 圖片來自網易家居
借用《探索完美辦公椅》裡作者 Heather Murphy 判斷座椅好壞的一句話:「坐在上面連續工作三、四個小時後,你能輕鬆站起來而不是一副快死的樣子。」那它對你而言,可能就是一把好椅子。
我認為,如果擁有足夠預算,還是建議大家優先購買對人體工學椅研究年份較長的品牌,例如美國的HermanMiller(赫曼米勒)、Humanscale(優門設),日本的岡村(Okamura)等等。
▲ 圖片來自 HermanMiller、Humanscale、Okamura 官網
因為他們的數據積累較多,經驗足,包括後期座椅舒適度的追蹤調研,讓他們能夠在新產品的研發上更加遊刃有餘,在不斷演進的產品創新中,還能夠更加優化並簡化調節舒適度的步驟。
一把好椅子的輔助很重要,但對於預算不夠充足的小夥伴,我建議按兵不動,先把最實際的問題——正確坐姿解決了。因為即使是一把好的人體工學椅,也只是輔助我們更加容易保持正確坐姿,歸根結底,我們最最應該注意的還是坐姿!
針對坐姿,微軟和 IEA 都給出了不同辦公環境人體工學的示意圖:
▲ 圖片來自 IEA、微軟官網
總結一下就是:
❶ 大腿與上身保持或在 90° - 110° 之間。
❷ 臀部坐滿整個椅面,腰部緊貼椅背,不讓腰部懸空。
❸ 座椅高度適中,大腿與小腿保持或大於 90°,座椅邊緣到膝部保持半個拳頭的距離(避免壓迫腿部造成血液不流通),腳底要貼地。
❹ 肩膀放鬆,上臂與下臂保持保持或大於 90°,將手肘放在椅子扶手上可減少尾椎骨 20% 的總負荷。
我司有三把人體工學椅,都是 Herman Miller(赫曼米勒)的,一把 Aeron,兩把 Sayl。Herman Miller 創始於 1905 年,是美國知名的辦公家具品牌,也是推動家具產品現代化變革的先行者之一。
Herman Miller Aeron 非常經典,不僅被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其舒適性還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認可。而 Sayl 對於 Herman Miller 來說則是性價比之王。
▲ 圖片來自 Herman Miller 官網
對於長期坐在這 3 把椅子上的小夥伴(因為腰不舒服)我也採訪了一下,採訪內容很簡單,就是這 3 把辦公椅和之前辦公椅之間坐感的區別,還順便偷偷拍下了他們日常的工作狀態。
坐在 Aeron 上的小夥伴 A 說:「我平時也比較注意辦公的舒適度,所以對於椅子的要求比較高,這把椅子相較於之前的辦公椅會更加舒適一些,背部支撐感好,有韌性。要我換回之前的椅子可能就會很不習慣了。」
▲ 小夥伴 A
坐在白色 Sayl 上的小夥伴 B 說:「我感覺會比之前要好一些,因為坐墊和靠背很舒適,之前的有點硬。」
▲ 小夥伴 B
坐在黑色 Sayl 上的小夥伴 C 說:「我好像沒什麼感覺。」
▲ 小夥伴 C
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坐姿都不太一樣,小夥伴 A 和 B 在坐姿方面較好,所以對椅子的評價不錯。而小夥伴 C 對於新舊椅子區別的評價稍顯平淡,但這其實是因為她的坐姿不規範,身體前傾、椅子坐不滿,扶手無支撐。
從文首的表格中我們會看見,前傾 20° 彎腰坐,腰椎的負重是 185%,所以即使是換了一把不錯的椅子,若是坐姿不正確,那麼舊疾仍舊無法改善。
對於擁有正確坐姿習慣的小夥伴來說,購置一把人體工學椅就是錦上添花。但若是本身坐姿不正確,那麼無論換上多貴的椅子也只是買個心理安慰,還不如先省著錢調整好自己的姿勢。
當然,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活動身體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不知道今天的文章有沒有幫到你呢?文中的一些觀點僅代表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不同想法的小夥伴歡迎和我們一起討論。如果你有使用人體工學椅的經驗,也歡迎和我們分享~
參考資料:
1.《Ergonomic Chair》
https://www.ccohs.ca/oshanswers/ergonomics/office/chair.html
2.《Working in a Sitting Position - Overview》https://www.ccohs.ca/oshanswers/ergonomics/sitting/sitting_overview.html
3.蘇垣 、王周,從人體工程學出發對椅子設計的舒適與健康之辨析(一)「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
4.蘇垣 、王周,從人體工程學出發對椅子設計的舒適與健康之辨析(二)「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8.
5.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
http://www.oshc.org.hk/tchi/main/index.html
6.美國OSHA(職業安全與健康標準)https://www.osha.gov/SLTC/etools/computerworkstations/positions.html
7.加拿大 CCOJS(標準協會)https://www.ccohs.ca/
· The End ·
撰文 陳白羊
設計 毛毛蟲蟲
-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文章
看了這篇有收穫,就點個 ▼ 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