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往往比較真實。重要的是,它是沒有劇本的,就是日常生活的寫照。優秀的紀錄片可以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最近,在看完《牛仔褲的代價》這部紀錄片後,感覺相當震撼,真相有時候的確很殘酷,感慨老百姓生活得太不容易了。這部紀錄片豆瓣評分高達8.7分,推薦大家看一下。
這是德國人拍的一部紀錄片,取景於被譽為「世界牛仔之都」的廣州市新塘鎮,那裡是牛仔褲的王國,實至名歸。有幾千家大大小小幫國內外服裝品牌代理生產牛仔褲的廠家,形成了強大的產業鏈。我國每年向其它國家出口6億條牛仔褲,這些牛仔褲是怎麼做成的?強烈的市場需求又會帶來怎樣的負面影響?工人的生活又是什麼樣的?
歐元價格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德國大賣場裡面的牛仔褲,9.99歐元,折合人民幣也就不到一百塊錢。讓人震驚的是:歐洲發達國家,工資水平高,消費水平竟然如此之低。但是同樣的價格,在國內就不能算便宜了。
我國的製造業現狀,大多數還是純手工為主,成本決定的。在歐洲,那些奢侈品牌,以追求純手工為榮,是昂貴、奢侈的代名詞。可是在國內的工廠,委託商認為純手工難以保證絕對的標準化質量,卻成了缺陷和不足,這也是他們打壓訂單價格的利器。
委託商給的錢並不多,決定了代工廠的利潤也是比較微薄,廠家如果要保證利潤,只能從成本省錢。間接造成了生產工藝落後,工人勞動強度增大、工資也是很難漲起來的。
工人很辛苦,掙點血汗錢,最可怕的是它那個工作環境,沒有任何健康保護措施。
整體來講,外國紀錄片的視角可能和我們不太一樣。我們對於這樣的工作環境好像習以為常,但習以為常也不能說明它是對的,勞動者的健康還是應該放第一位的,工作環境需要得到改善。這是一部良心的紀錄片,敢於批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