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上著名的吻

2020-12-21 兀先生的傳記

藝術史最著名的吻

吻代表著兩個人之間最親密的動作之一。這種最親密的瞬間也吸引著大量的藝術家。

一、《生日》馬克·夏加爾

漂浮在空中的吻

夏加爾的視覺語言所體現出來的詩意,被視為藝術史上最為豐富的畫家之一,是藝術史上有名的寵妻狂魔。對於夏加爾來說,他的俄羅斯猶太文化、妻子貝拉以及他的超現實幻想,組成了他畢生創作的伊甸園1915年的7月7日,那天是畫家夏加爾生日,可是夏加爾並不記得那天是自己的生日,未婚妻貝拉拿著鮮花,步履輕盈地走進畫室,畫家被突如其來的驚喜感動得大跳起來,飛到半空中。畫面上的兩個人都是漂浮的,而男子浮在更高一點兒的位置,回過頭來深情地親吻著自己的未婚妻。窗外可以看到俄羅斯鄉間的景色。紅色的地毯像是他們火熱的愛情,也像是他們被愛和幸福脹得滿滿的喜悅的心情。畫家的表現手法是夢幻的,在這幅畫裡,以人物黑色裙子、黑褲子與紅色的地毯、桌子臺布等相配造成一種熱情而溫暖的愛的氣氛。

二、《在床上,吻》 勞特累克

最忘情之吻

亨利德土魯斯洛特雷克可以說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巴黎放蕩不羈的代表了,他出身於貴族名門,然而卻對上流社會的生活不屑一顧,在他們家族裡是十足的"敗類」,也是梵谷的好基友。他生活揮霍無度,經常出入法國的紅燈區,對身處下層的妓女抱有深刻的同情,曾經在巴黎有名娼妓居住地居住,以朋友和觀察者的角度來記錄她們的生活。這幅畫,展現了一對情侶緊密相擁親吻的場景,可以說是關於情慾體驗的典範之作。這幅畫面上的兩個人物極有可能是兩個妓女,他選擇的顏色是以明亮紅色和黃色陰影為主,被周圍的灰色、綠色和藍色包圍著,以這樣的色調足以呈現了這對情侶之間脆弱的愛情,這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不被允許的,她們害怕被分開。除了這幅畫之外,洛特雷克還創作了多張描繪妓女們之間的女同性戀關係的畫作。

三、《戀人》勒內·馬格利特

最難以解讀的吻

這幅畫是馬格裡特最為神秘的作品之一,關於它的解釋和討論至今還沒有定論。畫面上的情侶緊密擁抱和親吻,面部卻被蒙上一層布,這讓觀者很難感受到接吻時刻的濃濃愛意,反而有些不可名狀的荒誕和怪異,也許這被布包裹住的頭部形象經常出現在馬格裡特的繪畫中,似乎與他小時目睹母親溺亡的經歷有關,母親被打撈上來時被睡衣蒙住的臉從此成為了他的心理陰影。而正是這樣荒誕、怪異的超現實元素使畫作究竟想要表達甜蜜熱戀還是戀人的痛苦分別變得無從可知,而馬格裡特直至其藝術生涯的尾聲都堅稱如此構圖並無嚴格意義。

四、《吻》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最反傳統的吻

這個雕塑可能是抽象雕塑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布朗庫西用一塊石頭(長寬約30釐米)刻成一對接吻中的伴侶,看起來如同一個整體。他簡單呈現了這對熱情的愛侶胸部以上的部分。結構極其簡潔,兩個人被一個吻粘在一起,胳膊互相擁抱,手指粗壯,環抱著對方的脖子,輕輕將彼此拉得更近。如果你是在一家非洲部落藝術博物館或一處尼羅河遺蹟裡看到這件雕塑,你不會覺得它突兀。一對平凡的情侶在接吻,而不是兩個神話人物的浪漫幽會。布朗庫西選用"卑賤"的材料,描繪微不足道的人物,以此向傳統發出挑戰。

五、《基督的逮捕猶大之吻》喬託

最邪惡的吻

《猶大之吻》是十三世紀後期佛羅倫斯大畫家喬託迪邦多納創作的溼壁畫,現收藏於義大利帕多瓦的斯克羅威尼禮拜堂。《猶大之吻》主要描寫了猶大與耶穌之間的事情。《猶大之吻》是《聖經》故事之一,猶大是出賣耶魚的叛徒。在逾越節的晚餐桌上,耶穌指出他是出賣主的人。他知道自己已經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給敵人引路前來捉拿耶穌,他以親吻作為暗號。油畫表現的正是這一個故事場景。在畫中畫家運用戲劇化的處理手法,將尖銳對立的矛盾雙方的核心人物一耶穌和猶大置於畫面的視覺中心,其餘人物以主體人物為中心,呈對稱式,分列兩旁。喬託從構圖上儘量採用活的人物和真實的世界,體現出了一種人文主義精神,雖然這個富有戲劇性的場面還沒有完全擺脫中世紀的僵硬呆板的構圖形式。從整體上看,全部畫面用重色調,上部深藍,下部褐色,造成一種沉重的黑暗感,周圍羅馬官兵手持兵器高舉火把,一片殺氣騰騰,使人感到一種鬥爭的緊張氣氛:通過這種方式,畫家將耶穌與猶大置於畫面的視覺中心,其餘人物則分列兩旁,做對稱式向著中心主體人物,以此表現出生活的黑暗面與光明面,體現正義與邪惡之間尖銳的衝突。《猶大之吻》改變了中世紀繪畫簡單和呆板的傳統,開始反映世俗世界。

六、《吻》愛德華·蒙克

最具有表現力的吻

《吻》是挪威表現主義畫家愛德華蒙克在1897年繪製的一幅油畫作品。這幅畫描繪了兩個人之間的親密時刻,在蒙克的藝術作品中,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目前此畫作收藏於蒙克博物館。畫作中我們看到這幅畫描繪了兩個人在熱吻,一個女人用一個僅僅的擁抱把男人拉向她,一個熱吻緊緊地鎖住了她的嘴,這是蒙克的一個主題,她的主題是女人是致命的,作為主導生物,控制著她的性慾。蒙克創作了許多以這個主題的作品,包括《吻》 ,並在他所稱的「生活藝術博覽會"中互相展示。這個系列的主題從愛與死、性、焦慮、不忠、嫉妒到人生的各個階段,包括著名的畫作《吶喊》。該畫作的第一個暫定版本可能是在1888年至1889年間繪製的。蒙克已經預先佔據了這個主題,並根據這對夫婦的不同位置繪製了許多變化的畫作。所有這些都表達了窗外充滿活力的生活與房間內永恆的冰凍時刻之間的緊張對比。對於氣氛和表達而言,組合物將這對夫婦站在窗戶旁是很重要的。在早期浪漫時期的藝術中,窗口圖案充滿了意義,而蒙克充分利用了內外房間/空間對比的可能性。這個主題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這對夫婦的抽象連體形式和相互遮蔽的面孔。這是蒙克強調這對夫婦是一體的方式,畫面是男女之間歸屬感和團結的美麗表達。愛德華蒙克通過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的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他的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愛德華·蒙克的畫是用整個心靈來創作的。

七、《吻》巴勃羅·畢卡索

最猙獰的吻

1969年10月至12月創作於法國穆然市的《吻》 ,是藝術家以戀人激情相擁為主題創作的系列作品之。畢卡索在此之前亦曾創作過同主題的作品。不過與早期作品中所展現的簡單純真不同, 1969年的《吻》對主題的呈現更為直接和充滿激情。畢卡索於1969年10月26日,也就是自288歲生日後的第二天開始創作《吻》 ,我們幾乎可以將這件作品看作是他對自我存在的一種冥想。畢卡索將面對死亡與身體機能衰退的感受,轉化為男女纏綿情景的狂野描繪。為了應對日漸衰老的沮喪感,藝術家在晚期作品中為自己創作了一系列的化身,例如充滿男子氣概的火槍手,或者叼著菸斗與女性浪漫邂逅的軍官。在《吻》中,畢卡索以他的老朋友--畫家亨利·盧梭和他妻子約瑟芬的形象代表自己和妻子傑奎琳洛可。畢卡索本人收藏盧梭的《藝術家與燈自畫像》以及《藝術家的第二任妻子肖像》,這兩幅肖像的構圖被結合到《吻》之中,展現了「畢卡索"式的藝術致敬。與此同時,整個作品瀰漫著獨屬於畢卡索的莊嚴與悲憫之情。

八、《吻》曼·雷

最具有電影元素的吻

曼·雷這幅被剪裁的攝影作品展現了他對電影化敘述的興趣,這張照片就像一個電影的劇照。呈現了一對情侶柔軟的充滿情慾的親吻。或許,可以說這只是吻的信號,因為嘴唇只是輕微觸碰了一下。曼·雷作為一個商業藝術家,被達達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以及超現實主義影響。一方面,他作為一名時尚攝影師,實際上他還創造了一種無相機攝影-camera-less photography的方式,他自己命名為"雷攝影"。

九、《羅密歐與朱麗葉》弗蘭克·迪科塞爾

最羅曼蒂克的吻

該幅油畫出自英國畫家弗蘭克迪科塞爾之手。弗蘭克迪科塞爾1924年被選為英國皇家藝術院院長,1925年被授以皇家爵士爵位。他大部分的畫作都以戲劇性的歷史和傳奇的故事為主題,並以在繪畫中完美表現優雅時髦的女人的畫風而著稱。《羅密歐與朱麗葉》目前陳列於英國南安普頓市美術館,表現的是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對悲劇愛侶在婚禮初夜後離別前的匆匆一吻,而當時他們並不知道這也將成為他們愛情生涯的最後一吻。該畫畫面色彩豔麗飽滿,人物神態惟妙惟肖,將一對分別在即的情人之間充滿甜蜜與不舍的情愫描繪得入木三分。

十、《吻》弗朗切斯科·海耶茲

最隱秘的吻

義大利畫家弗朗切斯科海耶茲(Francesco Hayez)在1859年的作品《親吻》 (1l bacio )呈現出19世紀世界末(Fin de siècle)的視覺表現主義,因為它捕捉到富裕及視覺感官傳達出的墮落。

十一、《偷吻》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最偷偷摸摸的吻

18世紀法國藝術的形態與貴族,特別是與巴黎大貴族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創作於1788年的油畫《偷吻》 ,描繪了貴族青年和少女幽會的情景。這幅畫現藏於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畫作描繪出了人與環境相和諧的精神愉悅,感官上的刺激打破了古典主義那種含蓄、深沉的表達方式。畫面中,一個年輕帥氣的貴族青年站在房間的門口處,雙手拽著少女的右手手腕,身子前傾迫切的在情人的臉上偷吻。早在16世紀,社交活動就被法國貴族所重視,宮廷在全國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中佔有核心地位,為社交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貴族社交生活因此空前活躍起來。在全社會也形成了種以官方審美趣味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傾向。此類畫作為了解貴族的私密生活提供了圖說式依據。

十二、《吻》羅伊·利希滕斯坦

最具波普藝術的吻

這幅名為《吻》的作品是列支敦斯登最受歡迎時期創作的幾幅卡通作品之一。我們在這幅作品中看到了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繪畫的特點,比如大膽的原色和本日點的使用。乍一看,這件作品似乎傳達了一種商業藝術的印象。然而,如果我們花點時間去欣賞《吻》中的場景,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充滿複雜情感的戲劇性場景。

十三、《吻》古斯塔夫·克裡姆特

最華麗深情的吻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 1862-1918)以其金黃璀璨、情慾撩人的作品為世人所熱愛。《吻》是藝術家最著名的作品,有人認為這是他唯一的自畫像,畫面中的女性是他畢生的情人、伴侶、模特和繆斯艾米麗·弗羅傑,克裡姆特給她寫過數百張明信片,每年他們會結伴到鄉間度夏。然而,二人從未同居、結婚,或生下孩子。這是一幅表現愛的抽象主題寓意的傑作。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男人輕柔地抱起女人的頭,富有激情地親吻著女主人公的臉頰。男人身上的裝飾都是方正色塊,由黑白黃三色方塊構成,象徵了男人稜角分明,堅強的特質。女人身上是感性的圓形圖案與流動的線條,代表了女性的柔媚和溫柔圓潤。女人一條手臂摟著男人的脖頸,一隻手緊抓著男人的手,閉著眼睛盡情享受著幸福的感覺。她的表情是迷醉的、滿足的,甚至似乎還有些害怕這幸福時刻的結束。在畫面形式營造上調動了各種藝術手段,諸如線條和色塊的組合,色彩中摻入金粉,使畫面呈現出美妙溫馨的夢幻場景。克裡姆特一輩子和老母及兩個姐姐住在一起,他的工作室是他創作的天堂,也是他激情的溫柔鄉。克裡姆特56歲時死於腦中風之後的感冒併發症,他去世之後有14個子嗣來追討繼承權。

相關焦點

  • 吻醉奧地利
    往大處說每一個景點,美景宮,藝術史博物館,都拿出壓箱底的鎮館之寶來展覽,藝術史博物館甚至在內部搭建了巨型階梯讓參觀者得以近距離一睹Klimt的壁畫。而馬路邊隨處可見有Klimt150周年紀念的海報。往細節來看,我相信不止是因為150周年的緣故,Klimt的吻沉醉了他之後的每一代奧地利人,幾乎每一個旅遊紀念品商店都能看見大大小小關乎Klimt的金色紀念品,冰箱貼,拼圖,電腦張貼畫等等,那些你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印刻了上去。
  • 當畫家遇見兒童:藝術史中那些著名的小朋友
    兒童形象在西方藝術史中很常見。暫不說聖經主題中的聖嬰和天使,文藝復興以來,許多以現實中的兒童為主角的油畫肖像,給藝術史增添了一股清流。特蕾莎的父母是近親結婚,她年幼時曾生過大病,而婚後又患上支氣管炎加之兩次流產,身體極度虛弱的她於1673年早逝,一代芳華凋零在22歲。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畫派著名油畫家 約格伊門道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約格·伊門道夫(約爾格伊門多夫 Jrg Immendorff,1945-2007年)德國著名畫家、雕塑家,新表現主義畫派的領導人物。《你的藝術站在哪裡》1968年,歐洲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五月學生運動,批判美國就是腐朽資本主義的代表。伊門道夫開始追隨馬克思主義,信仰毛澤東思想。1974年,他提出了「藝術屬於人民」的觀點,這個觀點來源於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
  • 黃金之吻——克裡姆特《吻》解讀
    特之吻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的《吻》是溫柔和熱情的原型。這種閃閃發光,色彩斑,兩臉相擁的愛情景象在維也納的貝爾維德雷博物館得到保存。儘管表面很奢侈,但金箔覆蓋的畫布並沒有損害作品背後的深刻意義。
  • 【理論天地】「再現」的藝術史意義 ——讀高名潞《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
    因此,本文以「再現」作為「representation」的中文譯文,並以高名潞所著《西方藝術史觀念:再現與藝術史轉向》(下文簡稱《藝術史轉向》)為文本細讀對象,在梳理書名所示藝術史各大轉向的同時,具體辨析再現在藝術史的作用。高名潞以三種再現方式設計了《藝術史轉向》的行文脈絡。
  • 世界上最長的露天畫廊:著名之作竟是兄弟之吻,柏林東區畫廊
    著名的塗鴉作品是《兄弟之吻》,創作靈感源於前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與東德領導人昂納克的會晤照片,極具衝擊力。 當地人並不關注我尋找的那片柏林圍牆塗鴉藝術區。他們步履匆匆,著眼於自己眼下的生活,似乎已遠離那段29年前那段城市分割的歷史。
  • 中國藝術家夢圓維也納,以「吻」致敬克裡姆特
    他在美景宮克裡姆特代表作《吻》的真跡面前,現場揮筆、臨摹作畫,以這種特殊方式向大師致敬。這次行程安排了甘秀存參觀美景宮、列奧波多博物館、藝術史博物館、應用藝術博物館,近距離欣賞克裡姆特不同時期的油畫、壁畫作品;參觀克裡姆特別墅,漫步維也納老城區,感受克裡姆特當年生活與創作的環境。
  • 西方藝術史:日本漂泊的抒情畫家「浪漫的代名詞」竹久夢二
    >亞洲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竹久夢二(Takehisa Yumeji,1884-1934年)本名竹久茂次郎,有「大正浪漫的代名詞」、「漂泊的抒情畫家」之稱的日本著名畫家姐姐和弟弟》《室之津懷古》《水竹居》《宵待草》《小巷的雪》《長期婚約》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畫家的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
  • 不正經科普•藝術史筆記
    開篇前的碎碎念:一、下述有關藝術史的觀點與說法,主要來源於恩斯特·貢布裡希《藝術的故事》(第十六版)、麥可·蘇立文《中國藝術史》(第五版),中央美術學院編撰的《中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和《外國美術簡史》(新修訂本)以及筆者搜尋的有關資料,如認為有所出入,歡迎探討查證。
  • 西方藝術史: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綜合畫家 下村觀山
    亞洲美術日本世俗美術時代下村觀山(しもむらかんざん,Shimomura Kanzan,1873-1930年),日本明治末期至昭和初期的著名畫家,本名晴三郎>《臨濟宗高僧頂相圖》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漁舟圖》《羅漢圖》《壽老》《修羅道圖》局部日本世俗美術時代畫家的美術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
  • 熱點 還記得25年前,柏林圍牆上被世人稱頌的「兄弟之吻」嗎?
    遠看像油畫近看一塗鴉,這是牆上塗鴉的最高境界,25年前一幅柏林圍牆上的「兄弟之吻」使得柏林塗鴉牆一夜成為最上鏡的景點,那麼牆上塗鴉誰家強?柏林圍牆記錄了一段德意志民族分裂的歷史,一段世界輝煌的塗鴉藝術史。作為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現代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除了通常塗鴉藝術所具備的特色之外,柏林圍牆的塗鴉藝術還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一是面積之大,堪稱世界之最,它塗寫在東西柏林邊界上的一段長達二十多公裡牆體上;二是表現內容很有特色,自由與民主、和平與生命成為藝術家表現的主要題材;三是參與者的成份多元,有國際著名的藝術家,有中學生、大學生,有市民。
  • 西方藝術史:俄羅斯美術 心理肖像畫家 費德爾·羅科託夫「74」
    在他最著名的肖像畫中有《亞歷山德拉·斯特魯伊斯卡婭肖像》,被稱為俄羅斯的蒙娜麗莎,並且無可否認是18世紀俄羅斯繪畫中最著名的作品。《穿飾有黃花邊的藍衣無名女子肖像》《IGOrlov伯爵》1762年《博布林斯基童年肖像》《俄羅斯大公君士坦丁帕夫洛維奇》俄羅斯18世紀其他代表畫家介紹,詳見本公眾號其他文章:西方藝術史
  • 義大利裡拉上的藝術史
    如果讓我選一件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智慧結晶的創造,同時最多人愛,最多人想擁有的藝術品,我會選擇——鈔票。
  • 在倫敦國家美術館尋找色彩中的藝術史
    一百年前,藝術史是黑白的。德國藝術史學家沃爾夫林(Heinrich Wölfflin)在撰寫他的《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他面對著他最著名的雙屏對比,手執兩張攝影複製的圖像,黑白,全部黑白。機械複製時代不僅藝術品是 黑白的,藝術史也是。正是在這個黑白年代,形式主義誕生——文藝復興規整、古典、訴諸理想的線條和巴洛克不設邊界的、動態、訴諸情感的油畫筆觸。
  • 西方藝術史:日本江戶時期寫實畫家 伊藤若衝
    代表作是他為京都相國寺所做的一套30幅《動植彩繪》、隔扇畫《群雞圖》和藏於大阪北部西福寺內障子上的《雄雞和仙人掌》等。《仙人掌公雞圖》隔扇《動植彩繪》描繪了各種繁複多樣的動植物,色彩明豔而華麗。《群魚圖》《貝甲圖》《菜蟲譜》局部「枡目描」是他的獨特繪畫技法,類似於拼圖和馬賽克格子的繪畫,將巨大的屏風圖像畫成上萬個1釐米見寬的方格子,先用胡椒粉薄塗一層,再用淡彩色去填滿這些格子,然後再在每個小格子的左上角四分之一處
  • 英國大學藝術史排名最好的是哪些?雅思要求幾分?學費一年要多少
    倫敦大學並非是一個大學,而是一個聯盟,其包括多所獨立大學;考陶爾德即其聯盟中的一個,主要研究藝術史、博物館與美術館學、藝術策展、藝術品修復等。其成立於1932年,該名稱是為了紀念工業家及藝術收藏家薩繆爾·考陶爾德(Samuel Courtauld,1876-1947)。其校址位於倫敦河岸街薩默塞特府,1989年搬至此。
  • 西方藝術史:表現主義流派橋社畫家 埃米爾·諾爾德的狂熱色彩油畫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埃米爾·諾爾德(Emil Nolde,1867-1956年)德國著名油畫家和版畫家,表現主義藝術家和橋社成員之一。他通過充滿熱情的色彩,表現出主觀上自然、原始的情感張力,將人們引入一個激蕩和不安的世界,一種原始的放縱。他說:「色彩是我的音符,用來勾畫相和諧又相牴觸的音響及和弦。」「沒有什麼固定的藝術標準。藝術家得根據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進行創作。」
  • 藝術|大話西方藝術史,淺白風趣又奇葩!
    這個問題在《大話西方藝術史》這本書裡完全不用擔心,即使沒有一丁點兒藝術基礎,只知道「梵谷、莫奈、畢卡索」幾個詞的朋友,讀藝術類書籍最怕的是什麼呢?熊貓君覺得,應該是眾多的流派、人名還有枯燥的名名詞解釋了。這些問題在《大話西方藝術史》裡全都看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有趣的故事、接地氣的語言,一口氣讀好幾章,特別有趣。
  • 高名潞:當代藝術史從何時開始?
    這個美學很大程度上被視為現代主義的政治美學,其代表是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藝術家波洛克和羅斯科(Rothko),他們是美國英雄和現代人(Modern Man)的代表,他們的抽象形式被看作心理學意義上的西方中產階級「自由世界」的再現,是「波希米亞人」的當代冷戰版,他們的藝術「與法西斯和共產主義的人性鉗制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李公明︱一周書記:走向跨越與交融的……藝術史研究
    他指出以雅希·埃爾斯納(Jaś Elsner)為代表的「比較主義」傾向的藝術史研究試圖徹底消除「歐洲中心主義」,但是在實踐上遭遇各種困難;「從表面上看,『比較主義』是一種相對主義的、超越歐洲中心主義的努力,但在實質上,它與『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與實踐並無二致:它在文化之間劃出了本來並不存在的深深邊界,反而重新陷入了絕對主義、本質主義甚至殖民主義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