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戲曲人才培養納入更科學更開放的軌道

2020-12-15 藝信網

作者:本報記者 張璐來源:中國藝術報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是關於中國教育的一道艱難命題,也是我們戲曲教育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 」在12月5日、 6日舉辦的「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外國語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孫萍說。

為期兩天的此次研討會由中國戲曲學院主辦,下設戲曲教育研討會、戲曲導演研討會、戲曲音樂研討會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學術會議4個分會場,分別對戲曲教育中的相關話題展開深入交流研討,回顧戲曲教育歷程,展望未來發展,憂患中彰顯著擔當。

孫萍是目前中國戲曲學院京劇表演專業培養出來的唯一一位博士生導師,作為富連成社的後人和國戲人,傳統淵源與現代戲曲教育特點在其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詮釋。在孫萍看來,戲曲傳承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而堅持守正是中國戲曲教育世代積累的寶貴經驗,只有用規範化的教學思路,為學生打下堅實基礎,才有可能使戲曲後輩人才在未來道路上有效地開拓創新。

「要進一步完善戲曲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及評價體系、學校教育與戲曲院團演出相結合的教育機制、戲曲高等教育學分制教學模式。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談到,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全國戲曲中專的課程體系相對完整,但課程體系的評價標準尚不完善,戲曲本科的課程體系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但創新性、高質量課程體系尚不完善,評價標準尚不完善,這些現實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戲曲表演和其他學生的培養質量;另外一方面,當下戲曲院校的教學特點是,課堂教學有餘,舞臺實踐不足,學生在舞臺上直接面對觀眾的機會較少,而在與本科生、與研究生同樣的年齡階段,戲曲院團則有更多的實踐機會,但學習的系統性又不足,尤其是青年演員的綜合素質很難得到全面提高,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種戲曲院校與戲曲院團聯合培養戲曲人才的教學模式;同時,根據戲曲行業發展總體需要和人才培養規律,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個性化考評體系,包括教師教學任務評定、教學成果評估等,完善政策和物質保障,要把戲曲人才培養納入更科學更開放的軌道。

「在戲曲教育中,一個是戲曲歷史,一個是以身垂範、人教育人,這兩點最重要。 」北京京劇院武生演員楊少春談到,他小時候入校,那時史若虛校長就給同學們安排戲劇史的課程,「你對你學習的這門藝術歷史不了解,就不會有興趣。像京劇發展過程當中出了那麼多大家,他們是如何被培養出來的,你得知道。還有關於『人』的教育,要培養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如何育人很重要。 」

在甘肅省天水市文化館副研究員曹文成看來,中國戲劇傳承教育體系應該涵蓋的學段及受眾應該包括終身教育、全民教育,既有學院專業研究和專業傳承,又有全民普及,形成兩個體系,包括藝術啟蒙階段的美學教育(幼兒園) ,學生階段的美學鑑賞(小學、初中、高中、職業技術教育、中專、大學)等。「這幾年『戲曲進校園』非常受歡迎,說明戲曲這門藝術並沒有過時,仍然充滿著藝術魅力。我在文化館工作,在老年大學兼職,很多人退休以後雙休日有時間,他們就到文化館、老年大學、社會開放大學、曲藝班等地方來自主學習,而且非常積極。 」曹文成認為,應該考慮在國民素質培養階段針對這些人群去拓展戲曲教育傳承的方式。

黃岡藝術學校校長張安認為,以地方戲曲院校為例,在如何更好地培養人才上,應該遵循的原則包括堅持立德樹人、構建辦學格局、突出辦學特色、注重產教融合、全力打造品牌等,「戲曲觀眾、戲曲生態、戲曲氛圍、戲曲土壤非常重要,將優秀的戲曲資源對接優勢的經濟資源也是促進戲曲教育發展的重要邏輯。教育不是課程結束就完了,而是要出人出戲出作品,因此在戲曲教育領域,好資源、好想法、好學科相互之間要互聯互通、加強交流」 。

未來戲曲教育的路怎麼走?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認為,要把辦好戲曲教育與促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結合起來,強化責任擔當,推動戲曲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要加強戲曲教育對外開放體系建設,推進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及海內外聯合人才培養工作,積極推動戲曲藝術的國際傳播,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過程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藝術人才,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交流品牌。具體到中國戲曲學院,則要深入推進戲曲人才培養中心、戲曲理論研究中心、戲曲傳承與創新中心、中外戲曲交流與合作中心4個中心的建設。

相關焦點

  • 國戲副院長冉常建:探索院校與戲曲院團聯合培養人才教學模式
    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冉常建指出,目前戲曲院校的教學特點是課堂教學有餘,舞臺實踐不足,因此,有必要探索戲曲院校與戲曲院團聯合培養戲曲人才的教學模式,在邊演邊學和邊學邊演中,為戲曲藝術培養更多人才。冉常建談到,新中國戲曲教育發生了三個質的轉化:從科班教育向有學歷的革命幹部培養的轉化,從單一的中專教育向多層次的大專、本科、研究生教育轉化,從建校之初只有戲曲表演和器樂演奏為主體的戲曲教育向綜合性藝術門類齊全的戲曲教育轉化。對於戲曲教育未來的發展,冉常建也提出了完善措施。
  • 山東院校完善戲曲人才培養模式 山東梆子迎「新臺柱」
    孫宏瑗 攝中新網濟南1月19日電 (孫宏瑗)甩水袖、翻跟鬥、吹鬍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為地方戲曲傳承培養「新臺柱」。甩水袖、翻跟鬥、吹鬍子、瞪眼睛……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 孫宏瑗 攝1月18日晚,山東省文化藝術學校山東梆子專業舉行畢業匯報演出。
  • ...勇擔新時代人才培養重擔——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研究生培養模式...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心理學院)堅持「嚴進嚴出、嚴格篩選、嚴格訓練、嚴格把關」的研究生「四嚴」培養理念,以人才培養為主體,增進交流和增強實踐的「一體兩翼」工作布局,培養高水平科研及應用人才,取得了豐碩的改革成果。
  • 播撒科學種子: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啟動
    近日,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在線啟動,哈佛大學和清華大學教授、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院長丘成桐,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啟動儀式並致辭。」據悉,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由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清華大學-騰訊網際網路創新技術聯合實驗室、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騰訊基金會和騰訊犀牛鳥聯合發起,旨在為中學科技人才提供更廣闊的平臺,激發中學生探索未知的興趣和熱情,提升中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科研創新的能力,助力中學科技人才的全面培養。
  • %,《自然》2020年十大科學事件,百度飛槳5億元支持高校培養AI人才
    百度飛槳將投入5億元支持高校培養AI人才  在WAVE SUMMIT+2020深度學習開發者峰會上,百度飛槳發布圍繞高校人才培養的啟航計劃:未來三年,飛槳將投入總價值5億元的資金與資源,支持全國500所高校,重點培訓5000位高校AI教師,聯合培養50萬AI未來人才。
  • 讓學子人生更出彩!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打造應用型人才培養生態體系,實現高質量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孜孜以求的辦學目標。青島農業大學海都學院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為學子搭建廣闊舞臺,助力出彩未來。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
    創新是關乎戲曲現代性的重要命題。對於戲曲來說,也惟有創新才能激活我們的想像力。那麼,如何打破戲曲傳承發展的「第四堵牆」,走出溫帶區,尋找更具有時代氣息和促進生命更新的發展模式?新時代媒介變革的環境下,戲曲創作、演出形態和觀演模式都在發生前所未有的改變,戲曲傳承呈現出動態的、不穩定的複雜局面。
  • 騰訊雲資料庫發布「知更鳥計劃」,構建數位化人才培養生態圈
    12月20日,2020 Techo Park開發者大會在北京舉行,在主題為「數據驅動未來,國產創新人才培養正當時」的人才培養分論壇上,騰訊雲資料庫重磅發布「知更鳥計劃」,攜手高校、合作夥伴、客戶共建開放、積極、合作、共贏的人才發展生態,創造更為成功的人才培養新模式。
  • 安徽省擬對地方戲曲分類保護
    近日,安徽省文化廳印發了《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以下簡稱《保護計劃》),從實際出發,對安徽地方戲曲科學分析、分類指導,要求各市、省直管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安徽演藝集團自2017年開始實行。  安徽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
  • 培養世界一流的生命科學人才——北大生科「拔尖計劃」再起航
    2009年,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開始實施「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大力開展優秀人才創新培養的探索與實踐。砥礪十年,生命科學學院拔尖計劃成果斐然,逐漸形成了以教材及課程建設為基礎,以因材施教為原則,以培養生物學領軍人才為目標的具有學科特色的科學的人才培養體系。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暨新中國戲曲教育70年成就展」即將亮相國博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在致辭中表示,本次展覽全面梳理了中國戲曲學院70年辦學的有益經驗,著力呈現國戲從創業到改革,從探索到完善所走過的傳中有創、新中有承的風雨歷程,向黨和人民匯報中國戲曲現代教育人才培養的成果,以此堅定國戲在新時代為努力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的信念和決心,激勵國戲人、戲曲人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 破解新時代戲曲「生態密碼」(深觀察)
    近年來,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推動下,戲曲發展勢態相較於上世紀70年代末,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經過復甦期、上升期後,中國戲曲發展進入了平臺期和瓶頸期。作品創作、傳播創新、觀眾培養、市場開拓等方面,呈現出個別點狀有亮點,全局受限沒有突破的狀態,特別是現象級的精品力作並不多見。  當下最引發關注的是創新的問題。創新是關乎戲曲現代性的重要命題。對於戲曲來說,也惟有創新才能激活我們的想像力。
  • 安徽實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 打造特色品牌
    《通知》提出發展目標,將戲曲傳承發展納入文化建設主要內容和年度考核指標,完成戲曲劇種資源普查,推出一批優秀戲曲劇目,培養一批戲曲名家,創建一批重點戲曲院團,命名一批基層戲曲活動場所,整理一批珍貴戲曲史料,建立一批戲曲數據資源庫,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
  • 姚飛:以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帶動區域科技教育發展|創新人才培養
    科學工作室給青少年帶來的其實不止是課程,更重要的是各種科技資源,是助力學生發現志趣,實踐創造,成為科技創新型人才的平臺。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實踐探索案例從0到1的探索1.要培養科技創新型人才,科學工作室骨幹教師要具備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
  • 培養造就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是教育強國建設的引擎,肩負著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創新創造的重要使命,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應對全球人才競爭的基礎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即將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迫切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
  • 立足基礎學科 首屆騰訊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圓滿收官
    12月11日,2020年犀牛鳥中學科學人才培養計劃評優答辯會在線上成功收官。 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副主任鄭紹興教授、騰訊公司副總裁王巨宏出席答辯會並致辭。
  • 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
    原標題:促進科教融合 構建人才培養新範式——湖北大學物電學院人才培養的創新式探索高等教育的改革關鍵在於人才培養的社會面向性,即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直接服務社會發展。在這一要求的驅使下,人才培養效果要實現一種轉換:書齋型學生向社會實踐者的轉換。
  • 徽班進京二百三十周年 藝術跨界讓傳統戲曲綻放出時代色彩
    開放包容的京劇在實踐和舞臺上注入了更多現代意識、現代審美,贏得了更多新一代觀眾的喜愛。  人才輩出 大師閃耀戲曲舞臺  北京前門外大柵欄每一條胡同都見證著230年來京劇的誕生和興盛。大柵欄不僅是戲班劇社的雲集之地,也是早期京劇名家的聚居區,更是培養後繼人才的科班、戲園的聚集之地。
  • 省教育廳解讀生物地理納入中招考試科目:與生活結合 培養關鍵能力
    據省教育廳基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生物、地理納入中招考試科目出於三個「有利於」。一是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這兩門學科納入考試科目,避免了過早分科帶來的不利影響,為學生持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二是有利於培養更加全面發展的人才,隨著生物地理學科重要性越來越彰顯,兩個科目納入中考將更契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三是有利於與招生制度改革後的高中教學相銜接,兩門學科納入中考,將有效促進《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的落實,倒逼初中學校開足開齊相應課程,為即將實施的招生制度改革打下基礎。
  • 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 江蘇啟動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工程
    根據方案,工程將針對全省研究生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要素啟動8個專項行動計劃: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增效推進計劃、研究生科學道德與學術規範教育計劃、研究生優質教學資源建設計劃、研究生教育科教產教融合推進計劃、研究生導師指導能力提升計劃、研究生學術與實踐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計劃、急需緊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