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瓦爾登湖邊獨自生活的兩年多的梭羅寫了《瓦爾登湖》。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寫到:「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色下,可以想什麼,不可以想什麼,便感覺像一個自由人。日間必須做的事,必須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了,我也受用這無邊無際的荷塘月照好了。」激勵哲學人生
#叔本華說過:一個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能成為自己。如果不能享受孤獨,他就不會熱愛自由,因為只有在孤獨時,他才是真正自由的。
但有的人,在孤單的時候,只覺得「孤單」而孤獨,卻不知道孤獨的價值。實際上不說別人,我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會有莫名的失落。
寂寞只是一種自責而已
最近讀了日本作家森博嗣的《寂寞的價值》,讓我對寂寞有了不同的認識,我覺得我也應該好好地利用這難得的寂寞。正如森博嗣所說的,我已經有兩年半沒坐過電車這樣的交通工具了,我不喜歡孤獨,我只是對自己負責。
誠然,森博嗣的寂寞不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樣優美。只為自己找到一處不被打擾的寧靜之地,好好地磨練自己。事實上我們也明白,拋棄無用的社交,遠離塵世的紛擾,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如叔本華所言,「因為只有在孤獨的時候,你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您可以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當然,您也可以放心地做您喜歡的事,不受外界幹擾,但許多人卻做不到。
02在大多數人看來,孤獨是孤獨與寂寞的等號
在人們的一般認知中,孤獨是一種孤獨的感覺,而「孤獨是快樂的,孤獨是有趣的」,即使認識了這麼多人,也不多見。由於「人」是群居動物,所以在茹毛飲血的古代,一個人是不能單獨生存的。隨著各種文明的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知識、人際、血緣、各種紐帶將人牢牢地聯結在一起。
因為人們從出生開始就生活在各種各樣的關係中,所以他們習慣了這樣的環境,習慣了許多人在一起,一起讀書,一起喝酒,一起做事。他突然變得不習慣。有人讀書被老師認為是性格內向,不合群,有人喝酒成了悶酒,有人做事成了不團結。
在《孤獨的價值》這本書的第一章,森博嗣詳細闡述了為什麼孤獨會使人感到孤獨。正是因為人都急切的想要融入社會,融入別人的生活,所以做了很多不努力的事情,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事實上,默默地磨練自己是最重要的。
獨處是人類生存的需要
我想這一點,不需要我多說,大抵有成就的人,都是從獨處中換來的。
有云:蓋文王拘押他演《周易》;仲尼厄演《春秋》;屈原流放他演《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氏有《兵法》;仲尼厄有《春秋》;仲尼厄有《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在《孤獨的價值》一書中,森博嗣這樣寫道:「我過著幾乎不見人的生活,每天大部分時間獨自一人,自得其樂。「沒有雙休日,沒有假日,也不是在院子裡幹什麼,而是在書房裡讀書。」森博嗣看得出來,他很喜歡寂寞。
但孤單並不意味著孤單,孤單只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和自己在一起。少了俗世的紛擾,反而有更多的時間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正如古代的讀者,沒有經過十年寒窗苦讀,哪來的金榜題名。
但是在現代這個高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一方面人們越來越熱衷於「熱鬧」,整天忙於應付工作,處理人際關係。就像一些古老的諺語所說的,「做得好,不如做得好」,埋頭於工作的人似乎越來越不受歡迎了。事實上,這些蠅營狗苟的算計都落到了下邊。古代和現代的偉大人物,那個沒有經歷過長期孤獨的人。能叫的鸚鵡只能撿人的牙慧,蒼鷹總是孤傲自大。
而人卻變得越來越孤單。工作之餘,追劇和玩遊戲,或是不停地刷無用的視頻。能不能在合上電腦、關掉手機、躺在床上的時候,總有一種莫名的空虛感?
因為在極度放鬆之後,你會感覺到異常疲憊。舉例來說,高中生的壓力就是很大的,從早上5點半起床到晚上10點關燈,每天都重複著三點一線,重複著做不完的作業,背不完的概念,但他們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看起來他們生活在一個大集體裡,但大多數時間他們獨自閱讀,獨自做題。
因此,對於成年人來說,更應該理解孤獨的價值,更應該學會如何在孤獨中磨礪自己。
長文末點讚送三連,支持本文作者多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