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深度好文)

2021-01-21 方向娛樂標

《乾卦·象傳》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卦·象傳》說: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放眼古今成大事者,為人處世皆有妙方。

先賢的人生經驗,對我們普通人來說,具有非凡的教育意義。

總結起來,古人的人生智慧,都凝結在這九個字裡。

01

事不拖

是人都會有惰性。

誰都有累了、乏了的時候,免不得會想停下來偷會兒懶、歇一歇。

但做事最忌的便是一個「拖」字。

今日事就該做到今日畢。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不珍惜今天的人,如何把握好明天?

遇事只會拖延,拖著拖著人就老了,拖著拖著事就黃了。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自我麻痺中虛度光陰,小事拖成大事,好事拖成壞事,易事拖成難事,到頭來只落得個一無所獲、一事無成。

東晉大詩人陶淵明,曾寫下如此的詩句警策世人: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勤勉,歲月不待人。

做人,一定要惜時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厲風行。

勤則世上無難事,拖則易事也難成。

別再為自己找理由了,想清楚就立刻付諸行動。

一旦邁出第一步,後面的事或許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

02

話不多

《周易》裡講「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沉默寡言的人通常行事穩重、吉人天相;辭費滔滔的人通常暴躁浮誇、樹敵招禍。

因此,管住嘴,便是最好的自我保護。

《弟子規》中說:「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意思是,話不貴多,而貴於精。

講話要實事求是,不可巧言令色,耍嘴皮子功夫。

朱自清在《沉默》一文中寫到:「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墨子有個學生名叫子禽,子禽曾經向老師請教:「多言和少言,哪個更好呢?」

墨子回答道:

「青蛙和蒼蠅,晝夜不分地叫個不停,弄得自己口乾舌燥,然而卻沒有人願意傾聽它們的聲音;

而報曉的雄雞,只在黎明時高歌,天下的人卻都聞雞而起。

如此看來,多說話又有什麼益處呢?重要的是說話要選擇恰當的時機。」

有情緒時,過後再說;

沒把握時,求證後說;

有急事時,穩住細說;

沒必要時,按下不說。

不該說的別瞎說,不能說的別亂說,不會說的別胡說。

言之有物、把握分寸,才可發揮出語言的魅力。

03

人不作

做人,一定要懂分寸。

所謂懂分寸,便是要把握好做人的尺度。

分寸是一把尺,既能拿來衡量自己,也可以拿來衡量他人。

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不溫不火,不卑不亢;

剛柔相濟,外圓內方;

有禮有節,有度有量。

當進時則進,當退時則退;

當顯時要顯,當藏時要藏。

在什麼位置就做什麼事,端什麼碗就吃什麼飯。

行事給別人留餘地,就是給自己留餘地。

俯仰無愧天地,褒貶自有春秋。

閱盡千帆淡泊寧靜,飽經滄桑世事坦然。

這種恰到好處的分寸拿捏,是我們畢生的追求。

《易經》裡藏著的人的一生大智慧,搞懂,足以享用一生。

就連高考、公務員國考命題,也對《易經》十分偏愛;去年《易經》與預測學還被納入中科院博士生招生計劃。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

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

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64.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老祖宗古訓,三字真言: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是人便會有惰性。誰都會有累了、乏了的時候,免不得想要停下來偷會兒懶、歇一歇。但辦事最忌的便是一個「拖」字。今日事就該做到今日畢。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不達到今日的人,怎能掌握好明天?遇到困難只會拖延,拖著拖著人就老了,拖著拖著事就黃了。周而復始、春去秋來,在自身麻痺中虛度青春,小事拖成大事兒,好事拖成錯事,易事拖成難事兒,到頭來只落得個徒勞無功、一無所成。
  • 伴讀 |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拖延是慢性毒藥,看似無害,卻會導致一事無成。 比爾·蓋茨說: 「很多人喜歡拖延,他們對手頭的事情不是做不好,而是不去做,這是最大的惡習。」 歷史上,曾國藩初到京城任職時,每日十分清閒,不是與朋友吃吃喝喝就是外出玩耍,時間一長,不僅荒廢了學業,更是身體抱恙。
  • 成事者: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成事者: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這個人就是曾國藩。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這九個字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 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的三大星座。做人,懂分寸,做事,有態度
    此類人往往只會光顧眼前小打小鬧,只想著快速謀取利益,甚至常常會做出一些違背品德的事情,進而給自己沾光,顯得暴躁浮誇。不過,有的人卻知道話不貴多,而貴於精,做事沒有惰性,而是積極付諸行動,此外,他們還能做到真誠待人,從不做作。那麼,具備這些屬性的星座都有誰呢?做事勤勉,為人老實且從不拖拉的金牛座。
  • 照人鏡圖鑑:做個江湖成熟人,做事不拖,做人不作
    混的好不好還另說,而這筆帳只有自己知道。而混得好的,做人做事總有章法。很多時候,不管是生活上的選擇,還是工作上的抉擇,我們總是敗給了自己。比如在職場中,感情用事,明明公事公辦就能夠簡單化解的事情,硬是扯出180集的劇情,結果事情沒有解決完,反倒是惹了一身不痛快。在生活中,我們也是太過感情用事。
  • 古訓:四十不多欲,五十不多情,六十……(深度好文)
    《易經》不僅僅是唯有佔卜算命之道,在其中為人處世,及其人的一生中存在的任何事,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早在2000年前,孔子讀完《易經》就說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作為現代人,剛開始進到不惑之年,正是家中的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更要珍重好身體。二、五十不多情這一句俗語是要提醒我們,人過五十要懂得知天命,不要太情緒化,該卸下的就放下吧。在中醫基礎理論上,有「抑鬱成疾」的說法。
  • 人活著,誰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人活著,誰都不完美!(深度好文)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深度好文)
    圖書館裡沒有你的身影,運動場你更是從不邁進去⋯⋯職場上,這樣的人也同樣不在少數。上班時踩著點走進公司大門,下班前一小時就心不在焉。玩玩手機,刷刷微博,手裡的工作能拖則拖。實在拖不了就勉強自己加個班,但一定要發條朋友圈,問:「你見過深夜十二點的寫字樓嗎?」自我感動到不行,卻忽略了這本是白天早就應該完成的工作。
  • 不糾爛事,不纏爛人(深度好文)
    這才是爛人爛事對一個人最大的傷害。周國平說:「人生要有不較勁的智慧。」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從來不與爛人計較,和爛事糾纏。和爛人較勁,你永遠是輸家白巖松說:「有時候,我們活得很累,並非生活過於刻薄,而是我們太容易被外界的氛圍所感染,被他人的情緒所左右。」有一次,莫言請人吃烤鴨。
  • 不懂別亂說,懂了別多說,有話慢慢說(深度好文)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一個人如果事情做得好,超過大家的平均水平很多,就容易招人嫉恨,一旦失利一次,很容易就會被落井下石。所以,對於一件事,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千萬不要亂說。一旦被揪住錯誤,功勞就會被掩蓋過去,失誤會被無限放大,很容易遭到冷遇。
  • 值得廖姓家族學習;中國千年經典古訓
    平生不作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越奸越狡越貧窮,奸狡原來天不容。富貴若從奸狡起,世間呆漢喝西風。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茫茫四海人無數,那個男兒是丈夫。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雲任卷舒。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隨它酒價高。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秋至滿山皆秀色,春來無處不花香。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藥方。
  • 人品好的人,往往話不多
    一個人的內心,與他的行為有著很大的關聯,比如很多人在說謊時,往往會選擇摸鼻子,很多人在炫耀時,往往內心是空虛的。然而,人品好的人,往往話不多。侃侃而談或許不是他們的專長,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是值得交往的,和他們待在一起,你不用擔心吃虧,更不用擔心被朋友欺騙。01.一個人品很好的人,往往有一顆善良的內心,他們能夠看到別人的痛苦,但是也從來能夠體諒別人的痛處。
  • 撐不下去的時候,就把這些話送給自己(深度好文)
    文:愛情搖籃用最簡單的文字,給你溫暖,給你陪伴,引你成長,助你堅強。人生沒有完美的,總會有一些瑕疵與遺憾。但正是這些瑕疵與遺憾,才填滿了人生,讓人生更精彩的同時,更完整。意思是說,如果不經歷冬天那刺骨嚴寒,梅花怎會有撲鼻的芳香。這是骨子裡的倔強,是一種不服輸的精神,也是對待一切困難應有的態度。人,只有經受得住磨難與考驗,才能錘鍊成更好的自己,才能迎來更美好的人生。
  • 裝睡的人叫不醒,要走的人留不住(深度好文)
    裝睡的人叫不醒,要走的人留不住(深度好文)人生苦短,好好把握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生活在夢裡,我們始終無法叫醒一個刻意裝睡的夢中人,同樣我們也不可能等來一個不想回頭之人,畢竟浪子回頭金不換的故事多半發生在童話故事裡。
  • 古訓:事慢慢幹,話慢慢說,情慢慢處
    其實,不必如此的,正所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事情多了,更需要慢慢來處理。因為一旦我們心急了,事情處理起來更加慌亂,更容易出錯,反而導致自己瞎忙一場;累了身,事還沒做好,這就得不償失了。三國時期,曹操統一北方,可說是意氣風發,便想一舉拿下南方,但是北人不熟水戰,他還是執意要打,最後輸的屁滾尿流。誰都不可能一口吃成一個胖子,越是著急做事,越是難以處理好。與其完事的效果不佳,還不如靜下心來慢慢做,一次性做好,做完美。
  • 不接受,就不願苟同(深度好文)
    不接受,就不願苟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可以與世同流,卻排斥著合汙。僅一句不接受,包含著血性,彰顯出威武。多少事讓人左右為難,舉棋不定?然後,進退兩難,徘徊千轉。有些半推半就在半許半反裡淪陷;有些半睜半閉就在半見半隱裡交易。站半間半界的兩端,為難自已。然後,用無數次的自我安慰,來端平內心的界線。事實上,怎麼也逃不過苟同的逐流。
  • 遍地開花的北京同仁堂,還能緊守必不敢減物力,省人工的古訓嗎?
    當時有兩句話令我記憶猶新:「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也正是這兩句話,莫名的讓我覺得心安。後來,因為唐山離北京比較近,有一次去北京正好從北京的同仁堂總部經過,也看到了這兩句古訓。而今天我特地的也看了唐山的北京同仁堂門前,也懸掛這這兩句話。
  • 古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葉聖陶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虧,想改也不容易了。」- 01 -凡事提前5分鐘《禮記·中庸》中有句古訓:「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不糊糊塗塗過一天。當日事當日畢。定個小計劃,既能保證工作高效,又能合理利用時間。
  • 不抬槓的人,最值得深交(深度好文)
    愛抬槓的人,贏了口舌,輸了人心意思是說:在能力上越欠缺的人,越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容易高估自己,無法客觀評價他人。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中,也有這樣一個角色,被觀眾罵上了熱搜。顧佳為了抽出時間處理公司的事,想請一個育兒師照料孩子,不曾想卻因此與丈夫許幻山發生了爭吵。
  • 不爭,不理,不解釋(深度好文)
    對於身邊事物,也只有做到不爭、不理、不解釋,才算是領悟人生的真諦,成為一個內心強大的人。《論語》裡有這樣一個「三季人」的故事。一天,子貢在門口打掃院子,有客人來了,問子貢:「你是孔子的弟子嗎?」子貢說是。那人又問:「那我想請教你一個問題,可以嗎?」子貢很爽快地答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