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鵰處,千裡暮雲平。」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觀獵》詩,久負盛名。
王維的詩,一向以詩中有畫而廣受讚譽,這首名作也不例外。只不過它描繪的是一幅將軍冬日裡的狩獵圖,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撲面而來的強烈動感。儘管詩人對狩獵的具體情節,並未作出直接的描寫,但這位將軍的颯爽英姿,已經躍然紙上了。
這首詩之所以寫得如此別致,跟它的用典存有很大的關聯,其中「細柳營」這一典故的運用,更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妨又借用史聖李白的一句詩「細柳開營揖天子,始知灞上為嬰孩」(《司馬將軍歌》),來開始講述下面的故事。
漢文帝劉恆後元六年(前185年),匈奴數萬鐵騎南下,烽火一路傳至長安,西漢朝廷如臨大敵,迅速行動起來。漢文帝就京畿防禦做出了如下部署:將軍劉禮軍於霸上(今西安市東灞河兩側地帶),將軍徐厲據守棘門(今鹹陽市東北地帶),緊急徵調時任河內太守周亞夫出任將軍,屯兵細柳(在今鹹陽市西南渭河北岸地帶)。周亞夫是西漢開國功臣周勃的次子。
三路人馬布置妥當,漢文帝心中還是有些不踏實,他決定以勞軍的名義前往三處兵營巡視。巡幸的車隊首先來到霸上,接著又前往棘門,最後經細柳返回。
戰事未開,皇帝駕到,這既是重視,更是榮耀。霸上、棘門二軍,大開營門,所有軍官都在將軍的率領下,騎馬出營,夾道歡迎,漢文帝一行則長驅直入。離開的時候,自然又免不了送行。場面轟轟烈烈,盡顯皇帝威嚴。
可是,當打前站的官員來到最後一站細柳營時,見到的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只見營門緊閉,守門官兵身披鎧甲,手握兵器,更有弓弩手控弦欲射,一副虎視眈眈的模樣,沒有一點迎候天子駕到的氣氛。
先行官趕緊大聲呼喊:「天子馬上就到!」守門軍官卻回答道:「軍中只聽將軍之令,不聞天子之詔!」
這是怎麼了?就在先行官驚愕狐疑之際,漢文帝的車駕也到了營門外,可是守門軍依然沒有打開營門。漢文帝在鑾駕內得知這一情況,也不免有些納悶,只得令人持節前去通報,說明來意。直至此時,仍未見到將軍周亞夫的身影。
僵持了一會,回營稟報的營門軍帶著將令回來了,營門這才開啟。就在大家準備進去的時候,守門軍士提醒說:「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驅馳!」
這是在打招呼,不得在營內跑馬。沒有辦法,隨行的大小官員只好小心翼翼地騎馬慢行,天子車駕則「按轡徐行」,就是讓人牽著馬走。
來到中軍大帳,一身戎裝的周亞夫這才露面,他一面躬身向漢文帝行揖禮,一面做出解釋:「披甲之士不拜,臣只能以軍禮覲見皇帝陛下!」
此時此刻,漢文帝對細柳營做出的這種安排,已有所領悟。周亞夫威武雄壯的氣度,更讓他感覺耳目一新。他也變得嚴肅起來,手扶車軾,派人去向周亞夫傳達他的口諭:「皇帝敬勞將軍!」整個儀式,莊嚴肅穆。
君臣禮畢,漢文帝離開。剛一走出營門,隨行的大臣們就議論開來,多數人對周亞夫剛才的做法表示不能理解。漢文帝卻感慨地對他們說:「啊,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呢!先前在霸上、棘門,他們的那種安排,簡直如同兒戲!一旦遭受襲擊,恐怕就得做俘虜了。像周亞夫這樣,誰還敢來侵犯呢!」回去後,一連好幾天,他都在誇獎周亞夫。
隨著匈奴威脅解除,一個月後,三路人馬都各歸原位。但周亞夫並未回到河內郡,因為漢文帝已將他任命為中尉,正式統兵。
這次細柳巡幸的所見所聞,給漢文帝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後來,他在去世前特別向太子劉啟(即漢景帝)交代:「日後天下若是有事,你可以讓周亞夫來統兵。」劉啟即位後,立即將周亞夫任命為車騎將軍。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爆發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亂。劉濞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要殺首倡「削藩」的晁錯。漢景帝一開始還試圖妥協,但在將晁錯處死後,兵戈並未熄滅,武力鎮壓成為唯一手段。此時,他應該是想起了父親的囑咐,將周亞夫由中尉擢升為太尉,統兵東擊吳、楚。
周亞夫臨危受命,僅用時三個月,便將這場內亂平息。具體的戰爭過程就不做介紹了。有二件事很值得一提。
第一件事:周亞夫採納別人的建議,沒有直接從函谷道出關,而是取道武關道迂迴,進入關東後直撲滎陽。這一行軍路線,可謂劉邦當年西入關中的翻版,只不過起訖點掉了個頭。
第二件事:漢高祖劉邦臨死前曾告訴皇后呂雉,說周勃是可以「安劉」的人選。而漢景帝也叮囑兒子劉啟,一旦天下有事可讓周亞夫統兵。
歷史在這對父子身上,出現了驚人的巧合!不同的是,周勃早年就跟著劉邦打天下,受託之時已是天下聞名的宿將;而漢景帝識得周亞夫,則只是通過那次細柳巡幸。正所謂:若無細柳營中事,何來三月平吳楚!
由此可見,周亞夫身體力行、嚴謹治軍,以及漢文帝劉恆帶頭遵守軍令,已經超出了一般君臣禮儀的範圍,影響到了西漢政局的穩定乃至走勢。也就難怪王維、李白等後世詩人,為之發出千古詠嘆。
講完這個故事,再順帶介紹一下,唐太宗李世民和東漢光武帝劉秀也曾帶頭遵守軍令的情況。
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在為長孫皇后操辦喪事期間,段志玄、宇文士及二將奉命宿衛。一天晚上,李世民分派內官前往二人的駐地,宇文士及開門接納,而段志玄卻閉門拒絕。段志玄給出的理由是「軍門不可夜開」,內官則向他說明自己手裡有皇帝的「敕令」。段志玄依然沒有鬆口,說:「夜中不辨真偽。」儘管時值寒冬,內官最好只好在營外等到天亮。
得知情況後,唐太宗李世民發出了當年漢文帝同樣的感慨:「這才是真將軍啊!」
東漢光武帝劉秀有一次外出狩獵,車駕夜還,當他來到洛陽上東門時,卻遭到了拒絕。他讓隨行的人去跟守門官員郅惲交涉,依然無效。沒有辦法,一行人只好改道從東中門入城。
事情並未就此了結。這位郅惲事後還上書劉秀,對他提出批評:「昔日周文王不敢盤於遊獵,今日陛下卻遠獵山林,夜以繼晝,這種不顧及社稷宗廟的做法,讓小臣深為擔憂!」
好一個光武帝劉秀,他比漢文帝和唐太宗做得還「絕」,一面下令賞賜郅惲布百匹,一面將放他入城的那位東中門守候貶職。
【說明: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讀通鑑講故事」「作則篇」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