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或屬於中國?《山海經》中大禹治的水,不是黃河而是尼羅河

2020-12-17 小一歷史筆記

《山海經》記錄的都是古代神話故事,有些人把閱讀它當成一種娛樂,有些人則認為裡面記載了許多古代文明,很有學術研究價值。

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對研究《山海經》產生濃烈的興趣,有學者宮玉海先生成立了「《山海經》研究協會」,專門研究《山海經》,但是對於他的研究成果,不少人聽聞後卻無動於衷宮玉海教授認為中國是古文明的源頭,世界的文明中心。

有些人認為這是誇誇其談。

宮玉海教授

有很多證據表明,古埃及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一部分,大禹很可能就是埃及法老,《山海經》中記載的大禹治水,也很可能治理的就是尼羅河!

大禹治水

《山海經》中對大禹治水的相關記載有提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而實際上,黃河可能並沒有這樣聲勢浩大。

九曲黃河

千年前的黃河並沒有如此浩大的水量,更別說「洪水滔天,浩浩懷山」。

由此看來,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可能不是黃河。

從《山海經》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條河流對華夏的生存和發展很重要,不然人們面臨洪水,肯定選擇遷移,除非它是生命之源。

當時世界上符合的河流就只有尼羅河,兩河流域,恆河。

三者中尼羅河最符合條件,因為埃及瀕臨沙漠海洋,除了沙漠,人們無處可去了。

古埃及人的「披麻戴孝」

古埃及文明和中華文明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華夏和古埃及人民在人死之後都會披麻戴孝

至於相關的證據,可以參考古埃及墳墓中出土的壁畫,上面詳細地畫出了古埃及人民披麻戴孝的全過程。

埃及墓室壁畫

古埃及陵墓中也會有一些珍寶入墓,最後一步才是石匠才把墓門封死,送葬之人在封好的墳墓外面吃飯,這與中國的喪葬儀式大同小異。

除此外,還有人推論過埃及的法老與堯舜禹的象形字簡直一樣,這一切僅僅是巧合而已?

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表明古埃及文明可能就是源於華夏文明,儘管很多東西是沒有被證實的。

畢竟現在所了解的現代世界也只有冰山一角,更別說說古代世界!

古埃及文明形成於至今6000多年前,那時候尚屬於人類文明的早期,發展形態落後,還沒有城鎮形態的萌芽,人們多以群落居住分布。

而大一統的古埃及正式形成於5000多年前,美尼斯,這位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鐵腕君主,建立了埃及第一王朝。

19世紀初期,英國考古團隊在埃及南部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一大批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

文物所處歷史階段以及本身諸多特徵,都透露出這是祭祀美尼斯的珍寶。

其中出土了一件「納爾邁調色板」,這件文物是一塊盾形石板,人物形象正是美尼斯,他頭戴白冠,右手舉標,左手抓起跪在地上的敵人的頭髮。

納爾邁調色板

最引人注目的是王冠上代表著上下埃及的白冠和紅冠。這顯然是古埃及的象徵。該文物一出土就在考古界引起軒然大波,然而有些西方學者卻藉此來詆毀華夏文明。

他們認為,這個畫面其實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炎黃戰蚩尤的畫面。

畫面中的美尼斯實際上是黃帝,跪在地上的是蚩尤,這些西方專家,僅僅憑藉這個畫面,加上一些無中生有的證據,妄圖證實他們的「中華文明就是古埃及文明」之說

這簡直可笑!

這些西方學者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點,《山海經》中,曾記載了這樣一段話:

「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

這描寫的是夏朝帝王夏啟的穿著打扮。

這是典型的帝王打扮,夏啟座下有兩條龍拉的車,上方有三層的雲蓋

啟手中的物件很特殊,那麼些究竟是什麼呢?

這似乎可以在法老身上找到蹤跡,法老手中的物品與《山海經》描述得非常相像,並且連文中提到的「玉璜」也幾乎完全一致。

那麼究竟是誰起源於誰?似乎還不能妄下定論!

雖然要將歷史真相追溯回5000年前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但毋庸置疑的是,《山海經》是一本包羅萬象的奇書。

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水經注》也有許多現象引用自《山海經》

說明山海經已然走進人們生活。

唐朝的魏徵在讀過山海經之後被它徹底徵服,把這本書載入史冊。

不過想要看的朋友,可能會擔心看不懂裡面的文言文,更不要說想像出來裡面的千奇百怪的異獸模樣。

在這裡推薦一本全注全譯+圖解版本的《山海經》。

它不但添加白話文注釋,讀起來毫無障礙,翻譯的語言還非常流暢,讀它才知道什麼叫做故事講得酣暢淋漓

為了可以讓我們可以生動的領略內容的神奇,它貼心的附上了插圖,一些想像不出來的神獸怪物,用一張張精美的繪圖傳神的呈現出來,增添了閱讀的興趣。

也可以帶領孩子一起感受山海經的魅力,趣味故事孩子一定愛,一定程度上還可以促進想像力的發展!

這本還是典藏版,才幾十塊錢,卻能幫助自己和孩子一起增長知識,很划算的事情。

點擊下方商品卡便可把《山海經》帶回家:

相關焦點

  • 都說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其實古埃及成也尼羅河,敗也尼羅河
    如果要用一句話描繪埃及,最經典的莫過於「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據說它出自古希臘旅行家赫克特斯(Hecataeus)之口,並通過希羅多德的「剽竊」而廣為人知。這句話說得十分中肯,毫無溢美之詞。尼羅河就是如此重要,她不僅僅是古埃及文明的母親河,也是古埃及文明的全部,甚至可以說沒有尼羅河就沒有古埃及。
  • 「尼羅河」創造的古埃及,從興起到6次被入侵,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世界的文明真的很多,但是,最著名的就是四大古老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和古中國,它們沉澱在歷史的海洋中,發揮著奕奕光輝。其中最嚮往的就是擁有著金字塔的古埃及,它是一個神秘的領土,帶著不一樣的色彩。喬治·羅森林是亞非古代史的一個著名的史學研究專家,他從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前三世紀上下數千年研究了古埃及。
  • 《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證明大禹就是埃及法老
    可最近有專家提出,在我國上古典籍《山海經》中,曾記錄了一段話,證明古中國和古埃及之間有著莫大的聯繫,甚至中國的夏朝,還有可能來自於古埃及。恰在此時,又有一部分學者站了出來,他們的觀點很新穎,認為夏朝確實存在過,只是夏朝的存在並非在中原本土,而是在遠在萬裡之遙的古埃及。學者認為夏朝其實並不是中國的古代王朝,而是一個古埃及的王朝。
  • 探索古埃及的千年文明:尼羅河的古老傳說
    尼羅河是非洲第一大河,世界第二大河,全長6700公裡,它發源於衣索比亞高原,流淌了約有6500萬年。河道雖然發生多次變遷,但它仍然向北流。它有兩條上源河流,一條是白尼羅河,它西源出蒲隆地群山,經非洲最大的湖維多利亞湖向北流:另一條是青尼羅河,東源子衣索比亞高原的塔納湖。
  • 華夏文明起源於古埃及?中國的黃帝就是埃及的法老蠍子王?
    或者說,所謂的「華夏文明」不過是古埃及文明的延續。  這個觀點也太「匪夷所思」「石破天驚」「譁眾取寵」了吧!不過作者卻通過各種「考證」「對比」和「統計分析」,說的是那麼的「有理有據」「有鼻子有眼」,而且還有一眾的文化名人、企業家、教師出來為其站臺,顯然也不是空穴來風。
  • 文明起源假說,古埃及和古華夏之間有什麼聯繫?
    大家好歡迎收看鵲牙子講故事在中國有一本記錄著萬物的古書,那便是《山海經》,中國專家發現《山海經》中居然有著關於古埃及的記載。先是發現《大荒經》中記載的尼羅河,後是發現《山海經》中還記載過金字塔,在《山海經 中山經》裡找到這樣的記載:「凡薄山之首,自其棗之山至於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裡。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就是說哪裡有第一座薄山,哪裡有棗山,哪裡有鼓和手鐲,哪裡有15座山,6670裡,有一座方形的山,有銳利的角自下而上。
  • 《山海經》被證實是人類歷史缺失的一頁,很多記載都已經被發現
    《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全書18卷,一共三萬四千多字,篇幅短小卻涵蓋了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在從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中,《山海經》一直令人痴迷,他其中所記載的各種異獸太過於不可思議,他其中的很多故事,都被人們取材加工,成為了流傳千年的神話。
  • 《山海經》中被撞倒的不周山,原本全境屬於中國,如今卻分屬三國
    《山海經》中關於不周山一段中的「西北海之外」,就是不周山的地理位置。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子,有兩黃獸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溼山,水東有幕山。寒暑水的西面有幕山,寒暑的東面有幕山,禹攻共工國山也在這裡。可以確定,其是位於西北方向,還得要有海,貝加爾湖、青海湖雖然位於西北,也有水,但與地理描述不一致。將視野放大,古人將印度洋稱之西海,那就是印度洋之外的東非大裂谷,而且符合「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的地理形狀。二是,不周山在宇宙之中。
  • 中國用日晷計時 那古埃及呢
    古埃及擁有相當水準的天文學知識,他們通過觀測太陽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稱「索卜烏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運行制定曆法,即科普特歷。古埃及人將一年定為365天,每年12個月,一個月30天,剩餘5天作為節日。
  • 日本學者:山海經記載25000年前歷史,共工大洪水發生在浙江上海
    2018年,日本青年學者加藤鷹一郎發表了其對中國的上古文化著作《山海經》的研究成果。他認為:中國的《山海經》中記載了華夏中國至少25000年的歷史!在對中國古籍《山海經》的研究過程中,加藤鷹一郎發現:中國的共工發動大洪水的神話的文化起源地屬於現代中國的上海和浙江地區,時間距今大約為12000年前的大洪水時期!
  • 《山海經》裡至今仍存在最著名的水
    《山海經》共記載了300多條河流、湖泊。於粗曠簡約中,涵蓋上古眾多的河、江、水、以及支流、幹道。大致流經區域等水文地理信息。《山海經》裡的「江」「河」,是長江、黃河的專稱。「水」則是一般河流的通稱。《山海經》關於黃河的源頭《山海經》中關於黃河源頭的記述,是最早的河源記錄之一。《山海經》認為黃河出自崑崙山,實際上它發源於現在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向東流經廣闊的地域後,在山東省奔流入海。它是華夏大地上最偉大的河流,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搖籃,被譽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 創造出輝煌文明的古埃及人去哪了?現在的埃及人是他們的後裔嗎?
    而埃及,作為一個文明中斷過的四大古國之一,不僅"古埃及"和今天的"埃及"不同,"古埃及人"和當下的埃及人也不一樣。現代的埃及,其人口的約90%都是阿拉伯人,屬於歐羅巴人種。餘下的約10%,主要是科普特人,算是古埃及人的"混血"後裔。
  • 劉新文|三過家門而不入,禹家在哪裡?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叫魯仲連的人說: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在定陶的一家制陶廠裡,舜和禹成了好朋友。我不知道魯仲連又聽誰說的,但可以肯定他倆的關係一定很好,要不然舜怎麼肯把帝位讓給禹呢。說起禹的出身,禹可不是一般的家庭,他的父親叫鯀(gun),不僅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治水英雄,還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六世孫,和堯屬於同一個家族。
  • 古埃及人類心中永遠的聖地,古埃及基於生命本能的綠洲情結
    一、殘酷的環境與綠洲情結1、對自然環境的威脅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我們經常通過新聞聽到尼羅河洪水,可以看出尼羅河盆地不是太平。面對近代的埃及人問題,我們不得不承擔損失,更不用說在古代了。尤其是古代埃及人的生產和生活與尼羅河是絕對分不開的。
  • 《山海經》中記載的怪獸都是真的嗎?是神話、科學亦或是現實
    在早期的中國,《山海經》還作為參考類史書資料,各個朝代的史學家以它作為藍本,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文明。司馬遷在編纂《史記》的時候,曾寫道:"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餘不敢言之也。"從這句話中表明,他對《山海經》中的記錄,抱有相信的態度。認為這些上古的歷史、地理、植物、動物等都是真實存在過的,都具有研究的價值。
  • 大江大河巡禮——尼羅河
    (河水美景)這裡也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在尼羅河流域的沃土之上,誕生了沿用至今的太陽曆法(相傳最早的古埃及曆法來自於對尼羅河水位的觀察)創立了世界上第二個大帝國,建立了在幾千年內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築物——金字塔
  • 《山海經》中的「奇山」,距中原16670裡,後被證實是金字塔
    山海經內容主要是民間傳說中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道裡、民族、物產、藥物、祭祀、巫醫等。在國際史學界,有不少西方學者認為,古代中國發達的青銅器並非產自本土,而是從西亞一帶傳入的。他們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古蜀國青銅文物,距今約有3000到5000年左右的歷史,比中原殷墟出土的夏商青銅器更早。
  • 古埃及數學:代數、幾何
    數的出現、細化尼羅河是古埃及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埃及的命脈所在,更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數學的發源地。公元前6000年,人們放棄了遊牧生活定居在尼羅河,開始了農耕生活。在宗教方面,定居在尼羅河畔的古埃及人相信每年的洪水泛濫是由河神哈比掌管著。作為對生命之水的回報,人們每年會把收成的一部分獻給神靈,這就需要對每個人的土地面積進行測量。除此之外,行政系統和數學發展之間也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面積、長度的度量方法也是統治階級所急需的。
  • 開天闢地的盤古為什麼不受《山海經》待見?答案藏在古埃及歷史中
    《山海經》作為我國創世神話的重要來源,為中華文化輸出了源源不斷的神話故事,為中華文明的源起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說到這裡,我們來到古埃及的歷史中,講講創世大神亞圖姆(Atum)。亞圖姆在古埃及的神話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人們一開始將它視作圖騰,用雪橇、麵包和基座的組合來標記他。後來隨著文字的演變,這三個符號逐漸變形,到了篆文中,就成了"盤"字的字形。
  • 黃河的源頭早已被找到,只有碗口那麼大,為何卻禁止任何人靠近?
    例如埃及文明與尼羅河相伴,古巴比倫與幼發拉底河、底格裡斯河相伴,古印度與恆河相伴。我國中華文明依賴黃河、長江兩條大河來發展自己的文明,所以在黃河、長江面前,中國人有著一種神聖的感覺。如今,我們來單獨講講黃河的故事:黃河的源頭早已找到,只有碗口大小,為什麼不讓任何人接近?如果說黃河的氣質,大家也許都會想到北方人的氣質,因為都是那樣的豪邁、粗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