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作為我國創世神話的重要來源,為中華文化輸出了源源不斷的神話故事,為中華文明的源起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
只是,細心人會發現,我們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一眾創世神幾乎都在書中提到了,比如夸父、女媧、伏羲、燭陰、帝俊等等,就是沒有盤古的半點影子。
這是為什麼呢?
在仔細地檢索了記載盤古的古籍之後,小編發現,盤古的事跡最早被記載在三國文人徐整的《三五歷記》中,最晚不過東漢時代,《五運歷年記》《述異記》等書都提到了盤古的傳說。同時期,益州學堂周公禮殿壁畫上還出現了盤古的神像。
盤古創世的神話傳說雖不見於先秦文獻,但呂思勉曾說:"今世俗無不知有盤古氏","蓋其說甚舊,故傳之甚廣"。那個時候人們口口相傳的盤古究竟是誰呢?
說到這裡,我們來到古埃及的歷史中,講講創世大神亞圖姆(Atum)。
亞圖姆在古埃及的神話體系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人們一開始將它視作圖騰,用雪橇、麵包和基座的組合來標記他。後來隨著文字的演變,這三個符號逐漸變形,到了篆文中,就成了"盤"字的字形。
"盤"在漢字中屬於象形字,最初來自於甲骨文,"搬"的本字就是"盤",這也與雪橇的搬運之意有重合。
再說亞圖姆大神的寓意。我們都知道,在西方神話中,神與自然美好的寓意是緊緊相連的。比如,波塞冬是海神,雅典娜是智慧女神,阿佛洛狄忒是愛與美之女神。
這位亞圖姆大神也不例外,他原本屬於古埃及神話·赫裡奧波裡斯體系,是太陽神。後來又有別的信仰異軍突起,這位亞圖姆大神就與一位叫做"拉(Ra)"的神一起,被人們視為"黃昏的太陽"的象徵。
他們的形象與荷魯斯神經常一起出現,荷魯斯(Horakhty)是鷹神,所以人們用隼鷹加山頂的落日這一組合來表示他們。這組符號是基準,各種繪畫還會再根據當時古埃及人的理解,添加一些別的符號。
這些符號在日後的演變中,逐漸固化為亞圖姆和拉共同保護在荷魯斯兩側,這樣這一符號也就有了"護"字的苗頭。關於這一點,小篆的"護"字寫法可以印證。
巧的是,盤古在一些地方被稱為"盤護大王",《玄中記》中有相關記載,《風俗通義》《南蠻列傳》中記作"盤瓠"。
個別少數民族還保留著祭祀盤古的傳統,有的甚至還發展成了固定的節日。其中畲族還保留了相關的族譜和族圖。
這樣一梳理就清楚多了,亞圖姆和拉-荷魯斯神一起被稱為盤護,代表了太陽,在歷史長河的不斷發展中,逐漸成了"盤瓠"和"盤古"。
古埃及晚期,有大祭司向亞圖姆、拉、荷魯斯組成的神"盤護"獻祭,這一幕被刻在石碑上,永久地流傳了下來。
盤古傳說是舶來品,《山海經》中沒有記錄也順理成章。雖然它起源與古埃及,但在商周時期隨著人口的遷徙被帶到了東亞,帶到了當時的中華民族,與當地的文化交融混合,慢慢演變成了人們口口傳頌的創世神話,直到三國時期,被完整地記錄在文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