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網訊(記者 尤婷婷 通訊員 張文靜)阿爾茨海默病(AD),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等症狀為主,記憶減退是其核心症狀。患者因認知功能的損害,導致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行為和人格方面的異常,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生活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老年痴呆患者為5000多萬。2017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5.56%,據此推算,全國有近千萬老年人罹患老年期痴呆。而老年人是最主要的罹患群體。思明區轄區老年人口數眾多,開展阿爾茲海默病早期篩查,對於促進轄區老年人口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阿爾茲海默病早期篩查,思明區進展如何?
為推進阿爾茨海默病的醫療防治,早篩項目由思明區衛健局負責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和考核,並提供相應經費保障;第一醫院提供技術支持,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具體落實早期篩查工作;屬地街道配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宣傳發動、上門引導等工作。
2019年,思明區衛生健康局與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籤訂醫改合作協議,將阿爾茲海默病早期篩查項目列為當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項目之一,在中華、廈港兩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開展篩查工作。2019年試點年度,共開展早期篩查2103人。2020年更是將該項目列入區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在中華、廈港、鷺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阿爾茲海默病早期社區篩查。截至2020年11月30日已完成阿爾茲海默病早期篩查3063人。
篩查和轉診具體怎樣進行的呢?
一是由第一醫院安排神經內科專家下社區,對社區全科醫生開展專業培訓及知識講座;二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務人員通過全科門診、老人體檢等多種方式對轄區50歲以上人群進行篩查,通過簡易精神狀態評價量表及畫鍾實驗,對篩查出分數低於一定標準的陽性人群,由第一醫院專科醫師再次進行評估確診;三是結合其它基公衛健康教育活動或者主題宣傳日活動進行篩查,並為老人進行量表篩查;四是通過醫療信息互聯互通,搭建分級診療平臺,實現「初篩在社區,確診在醫院,隨訪回社區,調整診療回醫院專病門診」雙向轉診制度,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進行有效全程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021年,思明區還有哪些大動作?
一、進一步鋪開試點工作。面向全區65歲以上老年人繼續開展阿爾茨海默症早期篩查,初篩陽性患者及時動員至第一醫院、中山醫院神經內科記憶力門診進行確診及幹預,並及時轉診至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日常管理,2021年計劃覆蓋篩查對象20%,預計初篩1.8萬人。通過大篩查、早確診、早治療和專科-全科協作聯動的形式,構建雙向轉診體系,提升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及家庭的健康管理水平。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發揮綜合醫院專家帶動引領作用,有力推動基層專業隊伍建設。一是加強學科建設,鼓勵綜合醫院加強科室建設,培養專科醫生隊伍;二是開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居委會人員培訓,不斷擴充基層隊伍。形成初篩在社區,轉診到醫院,醫療機構、社區、家庭共同幹預的工作模式。
三、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積極開展多形式宣傳教育活動,倡導社會關注關愛阿爾茲海默病患者,提升全民早發現、早幹預、早就診意識。減少社會對阿爾茲海默病患者的歧視和誤區,消除患者病恥感和就醫牴觸心理。加強患者家屬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家屬對護理、幹預知識的熟悉及掌握,幫助家屬樹立正確觀念,主動配合工作。
思明區居民有福了,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篩查去哪裡?
在中華、廈港、鷺江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阿爾茨海默病早期社區篩查及診療區域化平臺建設項目。構建「初篩在社區,確診在醫院,隨訪回社區,調整診療回醫院專病門診」雙向轉診制度。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