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而言,及時採取規範的幹預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當下,AD(阿爾茨海默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社會難題,數據顯示,我國AD患者年均總花費佔GDP比例接近1.5%。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別實現65-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要實現這一目標,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至關重要。AD並非突發性疾病,在被確診之前,患者會經歷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認知功能下降過程。而這正是採取措施進行幹預、延緩病情發展的"黃金時期"。
"如果患者能夠得到早期診斷,堅持長期規範服用藥物,加上良好的護理,可以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並極大地減輕照護負擔。"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胡華表示。
發病率持續攀升
每隔3秒,全世界就會多一位AD患者。截至2018年,全球AD患者總數已經超過5000萬,預計到2050年,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這個數字將超過1.5億。
在我國,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
這4000萬人中,至少有約600萬AD患者。隨著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AD患者人數還將持續攀升。
有研究表明,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AD患病率就會增加一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2.49億,佔總人口比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支書記李志新判斷,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會超過2400萬。
難以承受之重
"每隔2周,就至少要去看一次門診、開藥。一年差不多要住院2-3次,每次持續半個月左右,主要是去輸液。"來自上海的張先生說,他的太太是"三高"人群,在三年前又被診斷為中度AD,檢查、用藥加上住院,年均醫療支出約6萬元,多的時候達10萬元。
除了醫療花費外,由於認知功能持續下降並發展至認知功能障礙,不少AD患者無法獨立生活,長期的照料和護理支出不可或缺。
例如,與AD相伴的是屢見報端的老人走失問題。據公開報導,我國平均每天接到走失老人警情約1370起,728起由AD導致。
"好幾次,她在外面走著走著,就不認識路了。"張先生說,家中常年僱保姆協助照顧太太。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表示,AD患者直接醫療費用僅15%,而間接的家庭、社會各種照護費用高達85%。
和張先生一樣,國內數以百萬計的AD患者家庭均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不低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照護負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子刊發表的文章稱,我國每年在AD上支出的費用高達1677億美元。這一數值預計還將不斷上升,到2030年再增加約2倍,到2050年可能會飆升至10倍之多,達到1.89萬億美元。
重視認知功能下降
在我國,由於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的局限,往往容易錯過最佳幹預時機。調查顯示,我國AD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首次確診的平均時間在1年以上,由於病人及家屬對病情認知的局限,67%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重度。
AD起病隱匿,發病進程緩慢,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惡化。國際公認的AD病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年左右的無症狀期,第二階段是10年左右的認知功能下降期,第三階段才是痴呆期,也就是嚴重認知障礙。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馮庭怡介紹,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多個方面。認知功能下降,是指這些功能中的一項或幾項出現退化,而當這些功能退化到影響個體日常或社會能力的時候,就形成認知功能障礙。
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神經病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主觀上感覺出現記憶障礙的個體,通常也會表現出與脊髓液異常相關的可檢測認知缺陷。這表明,主觀認知下降可作為早期診斷AD的證據之一。
"從認知功能下降到嚴重認知障礙,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馮庭怡說,在認知功能下降階段,如果能及時診斷,採取幹預手段,能夠避免發展為嚴重老年痴呆。
馮庭怡建議,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記不住事、不認路、算不清數等認知功能下降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胡華表示,年紀55歲以上,有"三高"疾病以及AD家族病史,都是AD的危險因素,這些人群要格外關注認知功能下降問題,最好能定期做認知功能"體檢"。
早幹預是關鍵
對AD患者而言,及時採取規範的幹預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如果不幹預,AD患者的生存期只有5-10年,AD會損害患者多方面能力,如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判斷力等,增加患者遭遇意外的風險,而且到病程後期,患者往往需要臥床,容易引發褥瘡感染、肺栓塞、靜脈曲張等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記憶中心主任王華麗說,如果做到早確診及規範治療,平均每天能節約1小時照料時間,患者壽命延長2年。
馮庭怡介紹,早幹預措施,既包括規範用藥治療,也包括生活習慣和行為的調節。比如,要求病人控制"三高",戒斷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加強運動,保持足夠的睡眠,主動做認知功能訓練。
在我國,儘管AD患者群體龐大,但接受規範治療的卻很少。馮庭怡認為,就診率可能不到20%。
一方面,是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不足。例如,很多人出現記憶衰退等認知功能下降跡象時,往往將其視為正常衰老現象,或對老年痴呆症抱有羞恥感,拒絕就診。
另一方面,患病帶來的經濟負擔較重,治療和專業照護支出,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此外,由於AD病程漫長、尚無能治癒的藥物,"有人認為,AD不用治,也治不好"。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發病機制尚未明確,AD現有藥物均只能緩解臨床症狀,改善或逆轉AD進程的藥物尚未問世。而且,自2002年以來,全球範圍內長達17年無新藥上市。直到去年11月2日,國家藥監局批准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有條件上市,用於輕度至中度AD,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從藥物機理上看,區別於此前獲批藥物把治療AD的戰場放在了大腦本身,開發者稱"九期一"是首個靶向腦-腸軸的AD治療新藥,即通過調節腸道菌群達到改善認知的效果。
針對諸多障礙和問題,多位醫生認為,當務之急還是要加強科普宣傳,讓公眾客觀科學認識AD,及時識別早期症狀並予以幹預。與此同時,記憶門診對於老年痴呆症的及時、正確診斷非常關鍵,應儘快啟動相關項目培訓老年痴呆症專家,建立更多的記憶門診。此外,還應打造醫養結合的醫院-社區-家庭模式,為患者提供醫療和照護的全程管理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