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和經濟負擔持續攀升,早幹預阿爾茨海默病能夠解局嗎?

2020-12-23 山東頻道

對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而言,及時採取規範的幹預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當下,AD(阿爾茨海默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和社會難題,數據顯示,我國AD患者年均總花費佔GDP比例接近1.5%。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分別實現65-74歲老年人失能發生率有所下降,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要實現這一目標,早發現、早治療、早幹預至關重要。AD並非突發性疾病,在被確診之前,患者會經歷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認知功能下降過程。而這正是採取措施進行幹預、延緩病情發展的"黃金時期"。

"如果患者能夠得到早期診斷,堅持長期規範服用藥物,加上良好的護理,可以延緩病情發展,提高生活質量,並極大地減輕照護負擔。"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胡華表示。

發病率持續攀升

每隔3秒,全世界就會多一位AD患者。截至2018年,全球AD患者總數已經超過5000萬,預計到2050年,伴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這個數字將超過1.5億。

在我國,老年人整體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1.8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達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

這4000萬人中,至少有約600萬AD患者。隨著人均壽命延長、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AD患者人數還將持續攀升。

有研究表明,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群中,年齡每增長5歲,AD患病率就會增加一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達2.49億,佔總人口比17.9%;65歲及以上人口約1.67億,佔總人口的11.9%。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支書記李志新判斷,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會超過2400萬。

難以承受之重

"每隔2周,就至少要去看一次門診、開藥。一年差不多要住院2-3次,每次持續半個月左右,主要是去輸液。"來自上海的張先生說,他的太太是"三高"人群,在三年前又被診斷為中度AD,檢查、用藥加上住院,年均醫療支出約6萬元,多的時候達10萬元。

除了醫療花費外,由於認知功能持續下降並發展至認知功能障礙,不少AD患者無法獨立生活,長期的照料和護理支出不可或缺。

例如,與AD相伴的是屢見報端的老人走失問題。據公開報導,我國平均每天接到走失老人警情約1370起,728起由AD導致。

"好幾次,她在外面走著走著,就不認識路了。"張先生說,家中常年僱保姆協助照顧太太。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表示,AD患者直接醫療費用僅15%,而間接的家庭、社會各種照護費用高達85%。

和張先生一樣,國內數以百萬計的AD患者家庭均面臨著雙重壓力:一方面,是不低的醫療費用,另一方面,是越來越重的照護負擔。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賈建平教授團隊在《柳葉刀》神經病學子刊發表的文章稱,我國每年在AD上支出的費用高達1677億美元。這一數值預計還將不斷上升,到2030年再增加約2倍,到2050年可能會飆升至10倍之多,達到1.89萬億美元。

重視認知功能下降

在我國,由於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的局限,往往容易錯過最佳幹預時機。調查顯示,我國AD患者從出現症狀到首次確診的平均時間在1年以上,由於病人及家屬對病情認知的局限,67%的患者在確診時為中重度。

AD起病隱匿,發病進程緩慢,且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惡化。國際公認的AD病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年左右的無症狀期,第二階段是10年左右的認知功能下降期,第三階段才是痴呆期,也就是嚴重認知障礙。

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馮庭怡介紹,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語言、視空間、執行、計算和理解判斷等多個方面。認知功能下降,是指這些功能中的一項或幾項出現退化,而當這些功能退化到影響個體日常或社會能力的時候,就形成認知功能障礙。

發表於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醫學雜誌《神經病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主觀上感覺出現記憶障礙的個體,通常也會表現出與脊髓液異常相關的可檢測認知缺陷。這表明,主觀認知下降可作為早期診斷AD的證據之一。

"從認知功能下降到嚴重認知障礙,是一個由輕到重的過程。"馮庭怡說,在認知功能下降階段,如果能及時診斷,採取幹預手段,能夠避免發展為嚴重老年痴呆。

馮庭怡建議,一旦發現自己或家人有記不住事、不認路、算不清數等認知功能下降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正規醫院就診。

胡華表示,年紀55歲以上,有"三高"疾病以及AD家族病史,都是AD的危險因素,這些人群要格外關注認知功能下降問題,最好能定期做認知功能"體檢"。

早幹預是關鍵

對AD患者而言,及時採取規範的幹預和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如果不幹預,AD患者的生存期只有5-10年,AD會損害患者多方面能力,如語言能力、視空間能力、判斷力等,增加患者遭遇意外的風險,而且到病程後期,患者往往需要臥床,容易引發褥瘡感染、肺栓塞、靜脈曲張等嚴重併發症,導致死亡。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記憶中心主任王華麗說,如果做到早確診及規範治療,平均每天能節約1小時照料時間,患者壽命延長2年。

馮庭怡介紹,早幹預措施,既包括規範用藥治療,也包括生活習慣和行為的調節。比如,要求病人控制"三高",戒斷抽菸喝酒等不良習慣,加強運動,保持足夠的睡眠,主動做認知功能訓練。

在我國,儘管AD患者群體龐大,但接受規範治療的卻很少。馮庭怡認為,就診率可能不到20%。

一方面,是患者及家屬對疾病認識不足。例如,很多人出現記憶衰退等認知功能下降跡象時,往往將其視為正常衰老現象,或對老年痴呆症抱有羞恥感,拒絕就診。

另一方面,患病帶來的經濟負擔較重,治療和專業照護支出,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此外,由於AD病程漫長、尚無能治癒的藥物,"有人認為,AD不用治,也治不好"。

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發病機制尚未明確,AD現有藥物均只能緩解臨床症狀,改善或逆轉AD進程的藥物尚未問世。而且,自2002年以來,全球範圍內長達17年無新藥上市。直到去年11月2日,國家藥監局批准我國自主研發的創新藥甘露寡糖二酸(GV-971)有條件上市,用於輕度至中度AD,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從藥物機理上看,區別於此前獲批藥物把治療AD的戰場放在了大腦本身,開發者稱"九期一"是首個靶向腦-腸軸的AD治療新藥,即通過調節腸道菌群達到改善認知的效果。

針對諸多障礙和問題,多位醫生認為,當務之急還是要加強科普宣傳,讓公眾客觀科學認識AD,及時識別早期症狀並予以幹預。與此同時,記憶門診對於老年痴呆症的及時、正確診斷非常關鍵,應儘快啟動相關項目培訓老年痴呆症專家,建立更多的記憶門診。此外,還應打造醫養結合的醫院-社區-家庭模式,為患者提供醫療和照護的全程管理模式。

免責聲明: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

相關焦點

  • AD患者持續攀升:這不是「老糊塗」,這是病,要早治!
    然而,老年生活也經常受各種慢性疾病的影響,比如阿爾茨海默病(AD,又名老年痴呆)。統計顯示,我國有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這其中至少有約600萬AD患者。隨著老齡化程度加劇,我國AD患者人數還在持續攀升。
  • 關注阿爾茨海默病:讓記憶被擦除的慢一些
    會議還由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發出倡議:我國應持續加大對阿爾茨海默病的重視與投入,並在全社會建立從預防、篩查、治療到照護的阿爾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體系。全社會都需要提升對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發出倡議,是因為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還存在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接受治療的比例低,以及家庭和社會照護成本高等特點。」
  • 突然想不起事,是不是「阿爾茨海默病」?
    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目前全球有超過5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到2050年預計將增長至1.5億人左右,也就是每3秒就有一人確診患有此病。9月21日,南京鼓樓醫院舉行大型義診活動,宣傳預防此病的知識。專家表示,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損害類疾病,需要高度重視早期症狀,做到早篩查,早診斷,早幹預。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阿爾茨海默病能活多久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把阿爾茨海默病的病程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中期、晚期。如果在早期發現的早、幹預的早,這部分人主要是生活質量下降,但還能出來活動,延長到十來年也不少見。如果到了中期或者晚期,完全臥床,經檢查身體狀況大不如前,這部分人可能影響大,存活的時間就會短。 2.如果有阿爾茨海默病後不加於幹預,自然病程是8-10年,即從發現疾病到死亡,如果不幹預,可以生存8-10年左右。
  • 華山醫院牽頭制定21條幹預建議,全球首個AD(阿爾茨海默病)循證預防...
    全球每3秒鐘就有1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個數字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在我國,目前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至2050年,患者人群將超過4000萬人。阿爾茨海默病已成為嚴重影響全球人口健康和生活質量的重大公共健康問題。
  • 記憶力減退是阿爾茨海默病嗎?南京鼓樓醫院新技術有助高風險人群...
    記者在現場見到,南京鼓樓醫院鋼琴廳中央圍坐著一排專家,多位老年患者正在諮詢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問題。記憶力減退是阿爾茨海默病嗎?需要前往醫院就診嗎? 南京鼓樓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柏峰向記者舉例此前他接診的一位疑似患者。
  • 阿爾茨海默病市場潛力巨大,九期一多舉措提升藥物可及性
    據推算,到2050年我國包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將達到2800萬。 儘管全球患者群體日益龐大、發病率升高,但由於公眾對疾病認識不足、大部分患者對疾病懷有一定病恥感,導致患者實際接受治療的比例非常低。國內首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只有7.58%的患者能在發現健忘、糊塗等異常情況後前去就診。
  • 阿爾茨海默病面臨「三低」尷尬 最現實的困境是照護
    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期認知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陳佔青所說的「病變」,用更專業的表述就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隨著疾病的發展,患者大腦神經元持續受損,導致包括思考、學習和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減退,直至進入痴呆。
  • 拒絕記憶橡皮擦,這個病要早篩查早預防
    患者因認知功能的損害,導致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以及行為和人格方面的異常,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屬生活質量,給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發布的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老年痴呆患者為5000多萬。2017年全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為5.56%,據此推算,全國有近千萬老年人罹患老年期痴呆。而老年人是最主要的罹患群體。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記憶的橡皮擦」很殘忍 但請正面它
    圖說: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 來源/東方IC「這是一種病,不應被歧視。」從《都挺好》中的蘇大強,到《忘不了餐廳》裡那群讓人揪心的爺爺奶奶,全社會都已關注起這種老年疾病。今天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有專家表示,阿爾茨海默病不會直接導致病人死亡,但常常會伴隨著其他相關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病人三大死因分別為長期臥床引發褥瘡感染、因失去自主吞咽功能導致肺部感染和患上腫瘤疾病。在中後期,病人的生命時長多取決於護理的好壞。「我院周邊老齡化程度很高。往往患病老人80多歲,子女也已經五六十歲,有的還要幫著下一代帶孩子,很多人幾乎沒有時間來照顧阿爾茨海默症老人。」
  • MTHFR基因與亞洲人群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性
    結果:薈萃結果顯示,MTHFR C677T等位基因與亞洲人群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生顯著相關,相對C等位基因,T等位基因使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了28.67%。相對CC型人群,TT型人群發生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增加了60.18%。
  • ...宅男宅女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最疼愛你的那個人還好嗎?來幫TA測一測
    從家屬的角度來講,如果家裡有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家屬的照護負擔也能相應降低。打個比方,重度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如果通過治療延緩了患者進展到大小便不能自理的那個階段,這對照護者來說就是獲益的。
  • 腦海中的橡皮擦——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篇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阿爾茨海默病能預防嗎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神經退行性病變,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通過簡單有效的生活方式改變
  • 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分子亞型被確定了
    原創 Mount Sinai 阿爾茨海默病西奈山研究人員確定並描述了阿爾茨海默病的三種分子亞型,這為阿爾茨海默病的精準醫療邁出了關鍵的一步。RNA測序是一種揭示生物樣本(如大腦切片)中RNA存在和數量的技術。阿爾茨海默病是痴呆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但它在生物學和病理表現上相當多樣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疾病進展和對幹預措施的反應存在顯著差異。
  • 曾經深愛的你 還認識我嗎?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探秘 生離苦於...
    增強全社會阿爾茨海默病預防意識,倡導阿爾茨海默病早篩、早診、早治,推動預防關口前移,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期的健康深8度,我們就和大家一起打開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5到20年,但遺憾的是,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檢測:到底什麼時候發生了變化。據國外數據統計,阿爾茨海默病從確診到病逝,平均病程時間是7年左右。當然,這個也和後期的治療和照護有很大關係,如果後期照護得好一點,可能會發展得慢一點,如果不重視任其發展,就會進展得很快。但不管怎樣,它本身的病程還是不受幹預地往下走,無法停止和逆轉。
  • 吃蘋果和其他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可以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
    原創 Moira McCarthy 阿爾茨海默病一項最新的研究指出:食用大量富含類黃酮的食物,如漿果、蘋果和茶的人不太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形式的痴呆症。研究人員說,在水果、蔬菜、巧克力、茶和葡萄酒中發現的類黃酮可能有助於降低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他們報告說,攝入最多類黃酮的研究參與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機率降低了48%。專家說,健康的飲食,包括含類黃酮的食物,以及運動和睡眠等生活方式因素,都有助於降低痴呆的風險。
  • Aducanumab或將成為首個有潛力改變阿爾茨海默病疾病進程的治療方法
    一旦獲批,Aducanumab將成為首個能夠減緩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臨床衰退的療法,並將成為首個證明清除β-澱粉樣蛋白可以帶來更佳臨床結果的療法。  在申請提交前,渤健與FDA展開了持續合作,該申請包括了III期EMERGE試驗、ENGAGE試驗,以及1b 期PRIME試驗的臨床數據。在此項申請中,渤健同時申請優先審評資格。
  • 全球首個阿爾茨海默病預防指南發布,共有21條推薦意見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顯示,每3秒鐘,全球就有1名痴呆病患者產生。目前,全球至少有5000萬痴呆患者,預計到2050年,將達1.52億,其中約60%-70%為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在中國,目前約有1000萬AD患者,預計到2050年,我國AD患者將超過4000萬。
  • 25歲或得阿爾茨海默病 滬上專家建議公眾自測記憶力
    如何正確認識阿爾茨海默病?昨天,由市科協、市精神衛生中心聯合主辦的「上海科壇·我只認識你——阿爾茨海默病科普分享會」在科學會堂舉行,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醫師、中國老年醫學學會認知障礙分會常務委員李霞介紹,她治療過的最年輕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只有2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