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鑽欄,Roger想來聊聊衝鋒衣,也就是shell jacket。每每到了這個亂穿衣的季節,遇上風雨的日子,自然一件衝鋒衣成了衣櫥中最必不可少的單品。
而上周潮流圈又發生了兩件大事,Supreme與The North Face春夏第二次聯名「Cargo系列」進行了發售,老牌潮流店鋪Juice破天荒地開啟了始祖鳥的Pop-Up Store,這也讓衝鋒衣在潮流圈的熱度又一次高漲。
Supreme/The North Face 2020春夏Cargo系列
via : Supreme
Arc’teryx Alpha SV首次以潮流單品的身份登錄Juice售賣
via : Juice
坦白說這次的鑽欄,Roger寫了很久,很長,以至於不得不分成上下篇來發表。相比於之前解讀設計的Roger鑽欄,這次的文章更多是Roger的一些個人體會。
說起衝鋒衣這個名字的由來,似乎是中國人的給shell jacket的暱稱。事實上一般給shell jacket分類之時,會分為soft shell和hard shell兩類,及軟殼及硬殼。而一般我們所指的衝鋒衣,都是hard shell這一類。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談論衝鋒衣的科技的文章很多,在戶外板塊分享使用戶外極限測試額文章也不少,然而作為Urban Street的消費者,衝鋒衣一直像是一個潮流符號般的存在,真正談論功能性以及消費者實際體現的寥寥無幾。Roger就像借著此文,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衝鋒衣這一讓人又愛又恨的單品。
是的,我用了「又愛又恨」這一個詞。
曾幾何時,衝鋒衣一直是戶外的代名詞。無論是如今被Virgil Abloh帶火的Arc’teryx還是與各大潮流品牌合作的The North Face,至始至終最關注的的客戶人群,依然是戶外運動員。
這也和衝鋒衣的誕生和用途有關。最早,他並不是僅僅用於城市防雨防風,更重要的是兩個用途——登山時衝頂的防風防雪,或者是滑雪時作為最外層夾克穿著。
所以以The North Face舉例,品牌最高端的系列Summit Series以及Steep Series對應的便是登山以及滑雪兩個運動。
衝鋒衣真正地有了潮流屬性,應該不外乎離不開這「三個代表」—Fragment陣營、Supreme以及Errolson Hugh和他的Acronym。
藤原浩是潮流圈第一個把專業衝鋒衣當做潮流單品的人,相信大家不會有異議。最早他偏愛The North Face,Burton的高端滑雪支線AK在其專欄進行搭配推廣,之後藤原浩則與戶外品牌Burton合作,開拓了街頭潮流支線idiom,並將傳統硬殼衝鋒衣簡化層2.5L、3L的設計,加以其影響個人風格的豹紋、vivienne westwood的經典格紋、波點等等潮流元素並頻繁上身,讓衝鋒衣從戶外單品搖身一變成為了街頭潮流重要的一部分。如今藤原浩與Burton開啟的新滑雪支線AK457,則是把高端滑雪裝備融入了更多潮流元素,也成了藤原浩生活中穿得最多的機能性服飾。
藤原浩早年穿著Burton高端滑板支線AK進行拍攝
via : Instagram
藤原浩與Burton聯名的Idiom是真正把潮流與機能性結合的鼻祖
via : Instagram
如今與Burton聯名的AK457系列,藤原浩不僅在滑雪時,
更是在生活中頻頻上身
via : Instagram
藤原浩Fragment的前助手Kazuki倉石一樹在籤約adidas Originals之後,則是將衝鋒衣在街頭潮流發揚光大。在其ObyO第一季製作了帶有3M反光的GORE-TEX衝鋒衣之後,第二季與Neighborhood聯名的波點及豹紋衝鋒衣開始,則是KZK真正發力在機能性夾克大刀闊斧轉型的開始。圖案方面,KZK先後復刻了Idiom經典的vivienne westwood格紋,並開始發展自己風格的波點、碎花條紋。面料方面,KZK棄用了ObyO第一季的GORE-TEX面料,轉而使用三菱重工出品的diaplex面料(面料方面之後我會詳述)並一直沿用至其與The North Face的合作開始。而品牌方面,KZK結束了ObyO系列後,接續在各個品牌上開花結果,無論是adidas Originals與Burton的聯名,與宮下貴裕合作的品牌84-74 lab.takahiro kuraishi,還是其擔任設計總監的英國品牌CASH CA,倉石一樹至始至終貫穿了diaplex面料,將機能性和他標誌性的口袋元素、層次穿搭剪裁玩出了一代代經典。倉石一樹憑藉一己之力,讓衝鋒衣真正地走進了潮人的衣櫃中。
Kzk Obyo+Nbhd的豹紋/波點衝鋒衣是
當年潮流圈衝鋒衣裡的一枚重磅炸彈
via : Depop
CASH CA時期Kazuki靈活運用Diaplex科技,
將衝鋒衣與各種面料結合開始了英倫機能性的新篇章
via : Lyst
如今Kazuki與The North Face聯手開始了新的系列,
而UltraLight新科技為這個系列帶來了無限可能
via : Hypebeast
如果說HF和KZK是打造除了籤名式的衝鋒衣style,那麼Supreme則是憑藉一己之力將90年代的街頭look帶回到了今日。在Supreme與The North Face合作的十多年,其帶回了無數經典的90年來版型。(如今The North Face標誌性的Nuptse 1996羽絨服正是通過Supreme將這個幾年前看起來非常肥大臃腫的羽絨服帶回到人們的視野。)在衝鋒衣夾克這塊,Mountain Jacket 1990被Supreme屢次復刻,將這個經典的版型帶入了潮人的衣櫥之中。定位這塊,Supreme除了在最近三年內使用了GORE-TEX面料,之前這一直注重與印花與夾克選型這方面。因為Supreme與The North Face的合作,更是看中了look本身,而非技能性的最優化。所以GORE-TEX的夾克並不是人們心中最為熱門的Supreme聯名。像是落葉、自由女神、腰果花、雪山、彈幕這些帶有經典印花的Mountain Jacket,都是僅僅使用了入門的DryVent科技。當然這不影響潮人們對Supreme的瘋狂追捧。也正是Supreme,原本The North Face這個只在戶外運動以及Vintage愛好者中流行的品牌,如今成為了潮流圈最炙手可熱的戶外品牌。
Supreme與The North Face合作的意義不僅僅是品牌影響力,
注入的潮流元素讓90年代的復古技能服飾煥發出只屬於
Supreme的魅力。例如2014秋冬的腰果花系列
via : Hypebeast
Acronym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Errolson Hugh作為擁有設計工作室的獨立設計師,在為第三方品牌設計的同時,一直想為自己做一些風格獨特市面上不曾有過的衣服。於是便有了Acronym的誕生。事實上,Errolson製作的第一件Acronym的衝鋒衣,總共花了近三年的時間。正是其不斷地打板調整,為每一處細節精雕細琢,才有了如今Acronym這一剪裁合身立體,細節實用豐富的口碑。當然Acronym並不是每一季都有新的版型問世。這說明。對於每一件新品,Acronym都是經過各種考慮斟酌,從而誕生的產物。用Errolson的話說,雖然Acronym的定價很貴,但是其實衣櫥裡有一件便以足夠。當然Errolson Hugh為第三方品牌也是設計了很多精彩的單品。像是Stone Island Shadow Project、前些年的Nike ACG,都是其個人風格極強的設計。把機能性進行了視覺風格化,整個潮流界非他莫屬了。
Errolson Hugh做的Acronym,最初只是想打造
一件屬於其個人和團隊風格的機能服飾
via : Hypebeast
穿衝鋒衣是為了潮流造型需求,還是為了防風防雨的實用性?這其實也是我個人思考很久的問題。身邊的朋友在選擇衝鋒衣的時候,大多數還是考慮選擇了街頭品牌推出的衝鋒衣。而一些戶外運動大牌推出的衝鋒衣,大多因為單一的款式或者更為高昂的價格,讓一眾街頭愛好者望而卻步。
誠然,專業級別的衝鋒衣,大都選擇了更加耐用防水級別更高的科技,諸如GORE-TEX Pro。而大多潮流品牌的衝鋒衣,選擇的則是成本較低的科技。
就像前文提到的,Supreme與The North Face的聯名,除了最近17-20年中的四次採用了GORE-TEX科技,其餘的大多是最為入門的DryVent科技或者是普通的尼龍。而英國大佬Palace,數次聯名的GORE-TEX使用的也是Paclite系列,這一定位為輕便防水級別的GORE-TEX。
事實上,戶外品牌的大多數GORE-TEX衝鋒衣的入手價格,其實還不到Supreme使用DryVent科技的三分之一(例如雪山款衝鋒衣)。然而潮人們在選擇衝鋒衣的時候,似乎視覺上的潮流衝擊,會比所用的防水科技來得更為重要。
即便是GORE-TEX科技也有不同的級別分類
via : Roger衣櫥
這也難怪,畢竟城市環境中很少人會把一件衝鋒衣當作雨天才穿的雨衣來使用。防風防水是衝鋒衣相比於普通夾克最大的特點,然而起碼在中國,很少人會下雨天只穿著衝鋒衣出門。防水的特性在城市環境下,更多的是一種應急的時刻的附加功能,或者說在不方便打傘的時候使用。所以在非極限環境下生活的我們,注重衝鋒衣設計的本身確實來得更為重要。
然而矯情的我,對衝鋒衣的功能又有了新的思考。
如果說單純地追求防水性能,那麼傳統雨傘的面料製成的雨衣,或者超市裡購買的橡膠材質雨披在防水性能上會遠遠超過衝鋒衣。
這裡最重要的區別在於,衝鋒衣追求的不僅僅是防水性,更重要的指標在於其還具有排出內部溼氣的重要功能。也就是常說的「呼吸」功能。
簡單來說,衝鋒衣能夠防水,靠的並不是表布本身的防水性能,而是表布內部的薄膜進行防水。就拿最著名的GORE-TEX,其奧秘就在於其附著在表布內側的膨體聚四氟乙烯(ePTFE)材質防水。由於這種才是的孔隙大小是水蒸氣分析的700倍,又是水滴分子的1/2000,故可以起到讓水蒸氣透出,而防止水滴進入體內的作用。
也就是說,衝鋒衣能夠防止水進入體內,靠的就是表布裡的鍍膜。然而表布本身由於需要做到能夠透出水蒸氣的特性,不能像雨衣一樣做到徹底的物理性防水。所以絕大多數衝鋒衣在表布的外層,添加了DWR鍍膜,也就是所謂的持久防潑水鍍膜。藉助這種鍍膜,水珠在衝鋒衣表布上就會形成荷葉效應,讓水珠滑落,保持表布的乾爽。
說白了衝鋒衣的表布是完全會被打溼並且被水穿透的,其能防水靠的就是這兩層鍍膜的處理。
所以,雨衣由於其材料的物理特性,導致其不需要這些鍍膜就可以達到防水的效果,然而這種材料不具有延展性和透氣性,所以幾乎沒有人會穿著雨衣材質的衣服出行。衝鋒衣便是在防水、延展、透氣三者的權衡下,做到平衡的單品。
GORE-TEX官網配圖解釋了防水鍍膜的防水原理
via : GORE-TEX
說一件衝鋒衣是個貌美的千金大小姐,一點都不為過。她能給了你很多滿足感,然而伺候她一點都不容易。
首先,DWR的防潑水塗層,非常容易磨損失效。相信擁有衝鋒衣的朋友們都有這種經驗,無論是千元級的衝鋒衣,還是The North Face最高端的Summit Series或者Virgil上身的Arc’teryx那件最高端的Alpha SV夾克,經過一定時間的穿著其表面的DWR塗層一定會失效,從而在雨水下遭遇全身溼透的尷尬。
當然這種「溼透」說的是表布本身。由於其內襯防水膜的存在,所以其內部並不會有水進入。就像GORE-TEX說承諾的「保證使您乾爽」(GUARANTEED TO KEEP YOU DRY™),其承諾的便是即使表布溼透的情況下,依然保證了體內不被打溼的特性。
然而表布打溼的衝鋒衣卻會帶來諸多困擾。
首先視覺上,下雨天穿著一件表面完全溼透的衝鋒衣,會有被人誤以為因為不打傘被雨淋透的困惑。
其次,表布打溼的衝鋒衣會迅速降低全身的溫度,即使衣服裡面是乾燥的創作時依然會感到無比陰冷。
而最重要的是表布打溼的衝鋒衣,會喪失其比起雨衣最大的優勢——前文說到的透氣性。
於是乎,定期對衝鋒衣進行DWR修復成了必不可少的工作。淘寶上有不少修復DWR的修復劑,這裡為了避免廣告的嫌疑所以Roger就不做贅述。
然而我想說的是,即使進行了修復,DWR很難恢復剛買來時候的效果,並且也會隨著使用的次數再次失效。
Roger自己的高端系列Summit L5 FuseForm GORE-TEX C-Knit Jacket,
經過一段時間穿著DWR完全失效,即便經過修復也不盡人意
via : Roger衣櫥
用一句話說,呵護是相互的。但衝鋒衣在雨天呵護我們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倍用心對對她。這樣她才能陪伴我們更久。
在Roger的衣櫃中,也有三件不需要真正護理DWR的夾克。他們分別是Supreme 與 The North Face合作的Metallic Mountain Parka(也就是著名的金角大王那件)、Columbia OutDry™ Ex Shell Jacket以及迪卡儂的一件人民幣129.90元防水雨衣。
儘管金角大王的Supreme和迪卡儂的雨披在質感和價格上都不屬於同一級別,然而這兩個卻有著相同的特性:採用了防水尼龍。
似乎很少有真正的戶外品牌會使用防水尼龍作為Shell Jacket的面料。因為這種材料幾乎沒有透氣性可言。而迪卡儂的定價說明了一切,這就是雨衣。Supreme與The North Face在這件衣服上需要呈現反光金屬的效果,因此使用了特殊的尼龍材質,從而捨棄了透氣性。
Columbia的OutDry科技則不同。顧名思義「out」這個詞解釋了一切。將傳統衝鋒衣內襯的防水膜做在衣服的外層,從而祛除了不必要的DWR防水塗層。這麼做有兩個好處:1.減少了DWR塗層,從而避免了DWR磨損失效的可能性。2.衝鋒衣的內襯布料可以因此使用親膚吸汗材質,這樣接觸皮膚會更加柔軟舒適。
不過OutDry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起GORE-TEX也是孰優孰劣。具體的對比下文中會提到。
「金角大王」Metallic Mountain Park便是不需要防水塗層的衝鋒衣
via : Roger衣櫥
前文中提到,衝鋒衣究竟是功能性潮流屬性更重要,其實也是因為衝鋒衣的一些致命缺點讓我有這方面的困惑。首先就是上文中提到的需要定期維護的頭疼問題。其次衝鋒衣的防水塗層使得其面料在重量和柔軟性都與大多數的面料無法媲美。而即使是GORE-TEX一直主打的透氣性,指的也是運動後汗水說生成的水蒸氣,而不是空氣。因此在夏季,穿著衝鋒衣後,如果出了汗,那種悶熱的體驗很是不好受。
各大品牌其實也針對這個問題有著自己的解決方案。GORE-TEX這邊有著注重輕薄版本的Paclite(也就是各大潮流品牌聯名最多的系列),也有針對跑步等城市運動開發的最為透氣的Active。然而在透氣性方面,即使是Active也難以達到令人極為滿意的地步。GORE其他的WindStopper是一個注重防風性能的科技,其柔軟也帶有透氣性,但並不是一個防水科技。其防水也僅限於表面的DWR處理。然而近年來,或許是GORE公司意識到了很多人並不是雨天才穿衝鋒衣出門,防風和舒適性同樣重要,所以就來了個重新命名,直接將WindStopper改名為GORE-TEX INFINIUM™(也就是灰色Logo的GORE-TEX)。(在市場營銷方面,好像確實有了很大的幫助。畢竟說起來,這個科技是大名鼎鼎的GORE-TEX,更加舒適透氣,就是防水差了些。)但事實上,只能說明,要做到防水和舒適透氣兼顧,目前GORE公司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今年,了解The North Face的朋友們發現,除了Supreme RTG系列的聯名,其品牌幾乎下架了所有GORE-TEX科技的產品。The North Face這麼做,就是為了主打其花了三年時間打造的全新防水科技FutureLight。
The North Face敢用自家的新科技,全面替換被譽為業界防水標杆的GORE-TEX,說明自己有一定的底氣。很少有品牌敢這樣,在自己最高端的Summit Series(頂級登山徒步系列)、Steep Series(頂級滑雪系列)、Flight Series(都市跑步系列)以及Black Series和Urban Exploration系列全部換下GORE-TEX用起FutureLight。
在The North Face的宣傳中,我們看到其主打的性能,恰恰是GORE-TEX的軟肋——柔軟、輕便和呼吸性。
為了避免這篇文章看起來有軟文的嫌疑,這個科技是怎麼實現的我就不再贅述。簡單來說,就是由於其使用了納米工藝,讓膜結構的空氣小於水滴分子卻大大超過氣體分子所以提供了絕佳的透氣性。並且FutureLight膜結構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因此可以讓硬殼也做到輕便柔軟的體驗。
作為衝鋒衣的愛好者,Roger從The North Face歐洲官網購買了一件定價600歐元的Summit Series L5 FutureLight Jacket。用大白話說就是一件品牌非滑雪類最高端昂貴的衝鋒衣。藉此鑽題來分享下體驗。
The North Face官方,在FutureLight科技的宣傳中
把透氣性實驗放在了首位
Via : The North Face
其實很多朋友購買潮牌的衝鋒衣,看中僅僅是設計以及品牌價值。就像上周Supreme與The North Face最新的Cargo聯名系列,僅僅是使用了最普通的防水尼龍,但絲毫不影響消費者對其的熱捧。
然而當一件潮牌衝鋒衣掛上了「GORE-TEX」的標籤,拋開性能不談,在定價上就如同綁定了穿雲箭。
2008年2月The North Face與Supreme聯名的
Summit Series Jacket紐約大都會夾克其並未使用
諸如GORE-TEX這樣的科技,然而由於印花的特殊性以及辨識度
如今市場價令人嘆為觀止即便是潮流店收購價格
(一般低於販售價格的20%)也高達4萬人民幣
via : Fools Judge
無疑GORE-TEX至今都是防水科技界的老大,同類的競爭者或許有更好的特性,然而在口碑積累和品牌認知上所有其他科技都難以匹敵。
可是就如同很多老字號一樣,老牌傳統也會有多少積累的缺點。柔軟度和透氣的問題以及DWR的耐用程度,讓其和很多類似科技的衝鋒衣成了一個不算盡善盡美的存在。
如今The North Face敢於拿自家科技來叫板GORE-TEX,Columbia大改衝鋒衣的結構使用OutDry,或許就是一個符號,除了GORE-TEX,我們還有其他的選擇,儘管我們不知這個是不是最好的迭代。
可以說GORE-TEX就像是法拉利,我們明明知道其毫無性價比可言,質量和性能也不一定抵得過一種新人,但是這就是一種象徵,一種信仰。
至於那些後來者的實力如何,我們下篇中揭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牽涉版權請聯繫
xhood006@163.com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