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行星是下一個地球?科學家懷疑與地球極為相似,但不適合居住

2020-12-13 姍姍觀世界

宇宙之大,無比神秘,之中非常奇妙,裡面蘊藏了無數的奧秘,尤其是一些星球的存在,更是成為科學家探索的目標,例如最近有消息稱科學家發現了一顆π行星,有不少人對這顆行星的名字長生了濃厚的興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行星!

在相關的報導中得知,2017年科學家在NASA克卜勒太空望遠鏡K2人物數據中發現了這顆行星存在的信號,經過了很長事件對該信號的分析,以及地面望遠鏡的不斷搜尋,終於確認了這些信號來自於一顆正在運行的行星,而該行星是顆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與地球一般大小,距離我們185光年左右,地表的溫度大概在176攝氏度,每3.14天便會圍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與圓周率π很相似,可能是圓周率的誕生星球吧!或者說是兩者有某種不為人知的聯繫呢?

關於這個3.14,網友們便將這顆新行星叫做π大星,這和派大星的發音又極為相似,簡直充滿了樂趣。

「315」代表這顆行星是K2數據範圍內發現的第315個行星系統,這與圓周率π就差一個數字,差一點又要一樣了。這麼多的巧合不禁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宇宙和人們開的玩笑。研究人員經過反覆的觀測得出,K2-315b的半徑是地球的0.95倍,這與地球的體積十分接近,它圍繞其恆星公轉的速度是81公裡每秒,大概每小時18.1萬英裡,它所圍繞的恆星體積大概是太陽的五分之一,這是一顆低質量的冷恆星。

雖然這顆新行星質量還未確定,但是科學家懷疑它與地球極為相似,而對於很多人關注的,該星球是不是合居住,科學家給出了明確的答案,那就是不能因為它的軌道過於緊密,這讓它十分接近其恆星,所以表面溫度大概有176攝氏度,人類是無法在上面生存的。

最後希望能我們能更多地了解宇宙,可能那一天我們真的如電影情節中講述的一樣需要移民到林一個星球上面去,而現在請珍惜地球。

相關焦點

  • 地球危險了,科學家找到和地球最相似行星,人類:我們有救了
    科學是無止境的,有很多太空的秘密我們不知道的,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還在不停的進行,但是宇宙太大了,我們自身所處的地球,就是我們到現在發現的一個唯一有生命的星球,我們也沒找到除了地球以外,第二個適宜居住的星球。但科學家推測,在浩瀚無邊的銀河系,一定還存在著別的生命。
  • 比地球還完美的星球?科學家已經發現24顆行星,更適合人類居住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我們的環境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有科學家認為再過10億年的時間,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科學家一直都在宇宙中尋找一個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終於經過科學家們的多方研製,終於找到了24個行星,而且它們具有更加適合人類居住的生存環境。
  • 4.8光年外出現類地行星,與地球很相似,科學家稱其為超級地球
    由於社會的不斷進步,科學家們不斷探索,不斷發現新事物,但這些探索和發展也使我們的地球越來越醜陋,環境越來越惡劣,不再有往日的鳥語花香,我們早已聞不到那清新的空氣的味道,而現在許多人都喜歡上了山林,越來越想融入大自然,正是因為我們開始需要淨化自己。
  • 「盜版地球」被科學家發現,與地球十分相似,人類有機會移居嗎?
    起初,人類只是出於興趣和愛好去探索宇宙,想知道宇宙中究竟有多少奧秘,而今天,這些科學家不只是出於自身興趣去探索宇宙,而是為了人類文明能夠繼續下去。科學家們發現,在距地球不到5光年的「盜版地球」中,水和大氣並不缺乏。大家也許會問,小編你為什麼這麼說?
  • 地球成為「備胎」?科學家發現24顆星球,每一個都比地球適宜居住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憑藉自己的科學技術探索了不少地球附近的其他星球,但這些星球基本上都是一片荒蕪,別說人類了,基本上連個細菌都找不到,根本不適宜生命的存活。那麼這是否就意味著宇宙中不存在外星文明了呢?答案很顯然不是前段時間,國外科學家公布了一項研究數據,在目前人類已知的上千顆行星中,至少有24顆星球適宜生命的存活,而且這些星球在某種程度上比地球更加的「宜居」。除了水和氧氣之外,一些「宜居行星」的生態條件幾乎和早期的地球一樣,非常適宜新生命的誕生。
  • 又發現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僅距地球4光年,人類能否到達?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找尋著「第二個地球」,這不僅是希望能找到地外生命,也希望能找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畢竟人類不可能永遠生存在地球上,終有一天人類會走向宇宙,若那一天到來了,那麼人類的下一站也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科學家發現與地球環境相似星球或存在水和生命  中國網4月19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4月17日報導,自數百年以來,人類一直直覺地認為在銀河系眾多的行星中,肯定能找到和地球環境類似的行星。現在,由於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已經能夠利用最新設備來觀測太陽系以外的世界,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周四(4月17日)公布的一項最新發現證實了人類這一直覺是正確的。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1800顆左右系外行星的存在,其中大概有二十多顆行星處於所謂的可居住區域。這意味著這些系外行星在特定的軌道上運行,並且和它們的恆星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 科學家發現地球不是最完美的:宇宙或許有比地球更適合居住的星球
    ,但是火星上環境太差,人類只能穿著厚厚的太空衣在上面活動,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和地球一樣,有豐富的物種和美麗的大海,還有山川河流的星球長期以來科學家在尋找可能適合生存的系外行星時,通常習慣性地以地球為參照物,這也不怪他們,畢竟地球是我們所知道的唯一能夠支持生命存在的行星,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地球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適合居住的標準星球呢?
  • 科學家發現了24顆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
    其實你無法數清它們的數量,每顆恆星附近都可能有一顆行星,它們被稱為系外行星,其中一些的系外行星或許位於適居帶之內,並且擁有形成生命體所需的一切條件。在四千五百個已知的系外行星之中,科學家們確定了24顆比地球更適合生命生存和進化的超適居行星。這類行星的質量必須是地球的兩倍。而且還要比地球大上1.3倍。
  • 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有著和地球相同的環境,是否有人居住
    在一年多前,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類地行星,這顆行星被命名為羅斯128b,距離地球只有11光年,是離地球最近的類地行星。天文學家們經過一年多的觀察研究發現,羅斯128b有著與地球極其相似的氣候,其內部構造成分也與地球極其相似。
  • 科學家意外發現超級地球,溫度竟比地球更適合生存!
    並不是進化而來的,但是還有一個古文明研究專家寫了一本關於地球編年史的書,其中有一本叫做第12個天地,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這本書的內容實在是腦洞大開,完全超乎你的想像,就跟看科幻片似的,精彩程度遠比正兒八經的科學有意思多了。而裡面很大一部分觀點為對太陽系的認知是11個天體。而他所說的第12個太陽系的天體就叫做尼比魯星球,書裡說尼比魯星球每3600年就會進入太陽系一次。
  • 體積是地球的14倍?科學家再次發現「超級地球」:環境與地球相似
    眾所周知,由於近代人類的科技發展,消耗了許多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能源,而且在這過程中,還破壞了許多地球的生態環境。因此,現如今我們地球可以說的是日益惡劣。而在這種情況下,一部分人並沒有想著從自身做起保護環境,而是想著在地球之外找到一顆堪比地球的生命行星,從而進行移居。
  • 65光年處發現一顆超級地球,與地球環境極相似,科學家卻不願前往
    人類花費了巨資去研究各種高科技產品來探索外天空,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一個與地球類似的行星。截止到今日,地球已經存活了50億年了。現如今的地球已經是一名年邁老翁,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衰老。然而人類卻是在逐漸擴大的,所以如果沒有一個像地球一樣適合的地球出現,我們人類就不知該何去何從。要知道尋找與地球類似的星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簡單。
  • 它是與地球相似的星球,有湖泊、大氣行星,但卻沒有水
    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一直渴望著能夠探索到地球以外的行星。起初沒有航天飛行器,人類能夠通過肉眼觀察許多恆星並了解地球以外的許多行星。有了航天飛行器後,人類希望能夠飛到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希望了解那裡的環境,知曉是否有外星生物。尤其是對於一些類似地球的行星,人類尤其感興趣。
  • 「超級地球」的發現與地球上四季分明的發現相似
    我們在在地球上住了很多年了,自從我們的祖先誕生以來,已經有幾百萬年了,然而我們不敢說我們已經完全徵服了地球的每一部分。太空探索才剛剛開始,月球是人類唯一可以登陸的行星,而其他行星卻鮮為人知。在這種情況下中,由於人類的原因,地球卻變得越來越糟糕,其資源越來越稀缺。雖然我們知道人類的這些行為會對地球本身產生影響,但環境變化最終會影響到我們,因此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那才是更重要的。
  • 除了地球,它是唯一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卻被科學家無情排除
    但地球現有的儲備資源是有限的,儘管目前人類還不會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可是過了幾十年或者一百年,能源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和迫切。所以,尋找下一個適合人類的星球,成為了科學家們目前比較重要的任務。首先,科學家們想到的是地球的近鄰——火星,為此,荷蘭在2013年啟動了「火星一號」的探測任務,而這個探測器目的是計劃在2023年前能啟動火星移民計劃。
  • 比地球更舒適!科學家發現24顆超宜居行星,距地球超100光年
    這是美國航天局提供的新確認的行星運轉概念圖。新華社 / 美聯美國和德國研究人員認為,地球不一定是全宇宙中最宜居星球,太陽系外有 24 顆行星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體居住。同時就職於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和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的教授德克 · 舒爾策 - 馬庫赫牽頭這項研究,與德國馬克斯 · 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和美國維拉諾瓦大學天文學家合作,確定 " 超宜居 " 標準,例如行星年齡、質量、體積、表面溫度、是否有水、與恆星距離等。他們最終從 4500 顆已知地外行星中篩選出 24 顆 " 超宜居 " 行星。
  • 這顆星球或有「新生命」,和地球環境極為相似,或已有生命體系!
    科學家發現,或有支持生命存在的星體,在內部或已有生物群!人類找尋外星生命的同時,以地球環境當作參照,認為在和地球環境相似的星球上,一定會有生命存在,不過迄今為止人類都沒能找到它們。在太陽系內,科學家把懷疑放在了月球、金星和火星上面,他們認為這些星球之前大概率出現過生命,在探索木星的時候,發現木星的衛星上,環境適宜甚至比地球環境還要適合生命生存,並且有大量水資源存在。
  •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科學家發現π行星:每3.14天繞恆星旋轉一周,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π行星」,它的大小與我們的地球相仿,距離我們大約185光年。它每3.14天繞其恆星旋轉一周。這一軌道周期不禁讓人聯想到數學常數圓周率π。網友:就叫它派大星吧。
  • 現實版流浪地球,銀河系中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非常受歡迎,它還被拍成電影在春節檔放映。這個故事講述的是太陽進入快速膨脹期,為了逃離被吞噬的命運,科學家在地球上安裝了行星發動機,推動著地球逃離太陽系。此後,地球不再繞任何恆星旋轉,成了所謂的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