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漫長的歲月長河,蘇繡逐漸脫胎於傳統的刺繡技法,做出了許多的創新改變,蘇繡行業迎來百花齊放的新時代。
說起蘇繡界的優秀前輩們真是數不勝數的。如今繡娘們開始關注創新,不僅僅是針法的開拓,還有圖案的設計。蘇繡被注入更多的思想和審美理念,展示效果也開始多元化。
今天要介紹的這位繡娘就如同《紅樓夢》中描述的姑蘇女子慧娘一樣,擁有一雙巧手與才慧。要說她的繡品,形象生動與真景無異,反而更添了一份秀氣和嫻靜。
繡娘周海雲,生於蘇州鎮湖,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玉英。她於1982年開始從事刺繡工作,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
七歲即習藝,四十餘年的刺繡生涯。她在傳統技法之上獨創「三二組合亂針繡」,從針法上較好的把握絲線反光的光澤度,解決了現有交叉亂針和三角亂針反光效果均勻和平淡的問題,表現出了靈活、灑脫、朦朧和流暢感。適用於表現樹木、花草以及需要朦朧感的背景類刺繡對象。
《風雨歸牧圖》,原作是南宋的李迪。繡制古畫工筆,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協調和畫面意境。我們都知道古代時才人作畫,不下濃重的色彩,這就十分考驗繡娘如何將「黑白灰」繡出層次感。色彩越是簡單的畫稿,越是增加刺繡的難易程度。
周海雲以她獨創的「三二組合亂針針法」,繡線深淺靈動協調相輔相成,使「樹欲靜而風不止」的場景躍然絹上。這種針法很好地處理了畫面中絲線的反光光澤度,更好呈現朦朧感。周海雲說,她喜愛在繡制古人畫作的過程中,與古人對話,這也是蘇繡自誕生之始就慣有的發展路徑——通過汲取水墨丹青的營養,以針代筆,以線為色,不斷豐富蘇繡的表現技法,拓展藝術表現力。
雙層繡《拙政園》,這幅作品的前層是一幅風景畫。只見透明的絲綢上,池塘碧波蕩漾,鴛鴦戲水,池塘邊楊柳青青,桃花盛開的模樣被繡得玲瓏剔透,就像能嗅見花香。後層的繡樣則選擇了拙政園中花園內見山樓的建築實景。兩幅畫拼合後,水面銜接自然,景致生動形象,遠景分明,虛實結合,極強的視覺體驗感,好一幅拙政園之景躍然繡布之上。
該幅蘇繡作品入選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江蘇展館,並成為該館中唯一一件蘇繡展品,可見它的獨特。現在已被上海世博博物館收藏。
刺繡對於蘇州繡娘而言,是源於天性的氣質相契。無論年代,針線在她們的手中遊走,在帛緞間穿梭,她們總能以此表達自己對時代的理解,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特點。
從古至今,蘇繡陪伴了2000餘年,供文人墨客欣賞過,亦或是裝飾著姑娘們的裙裝。它是蘇州的縮影,婉約,柔美,蘊含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