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的文化與傳承

2020-12-12 騰訊網

據說喜歡蘇繡的小仙女們都關注了我

我國工藝美術的發達史上,刺繡是一大類。幾千年,刺繡而為藝術,論其精緻別異,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無匹的。

蘇州是我國長江三角洲手工藝重點地區,蘇繡是以蘇州為中心的江蘇刺繡,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手工藝之一。中華元素、地域文化,它本身包含了情感上的「文化鄉愁」,這種鄉愁與社會生活和自身文化特質緊密相連。蘇繡文化從何而來,由什麼組成,怎麼發展等等,從事蘇繡人的頭腦中永遠有一種文化意識。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地蘇繡歷史悠久,她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刺繡,隨著繡技的進步和吳地繪畫藝術的影響,蘇繡逐步從日用品向欣賞品發展。蘇繡經唐、宋、元三朝的發展傳承,到明朝是蘇繡發展的重要階段,繡作在原料、針法、技藝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精細、雅潔」的獨特風格。

明代在以沈石田、文徵明、唐寅為代表的吳門畫派影響下,蘇繡以針代筆,畫繡結合,相得益彰。再現中國書畫藝術的魅力,大大提高了蘇繡文化藝術的內涵。一枝獨秀,躋身士林,而且對當時各地的刺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沈壽繡《耶穌》像

晚清一代蘇繡名家沈壽創造了「仿真繡」,把西方美術技法融匯於中國傳統的刺繡藝術,繡了不少人物肖像,代表作有:《耶穌像》 、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倍克像》 等。作品一呈現,使人耳目一新,國內外為之震驚,使我國刺繡文化藝術開創了一個新局面,從此走上了新的裡程。

中國蘇州刺繡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蘇繡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深深紮根吳文化土壤中,兼有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雙重內涵。

圖|《耶穌像》

新中國成立後,全國工藝美術事業迅速發展。一九五二年九月蘇州市文教局長謝孝思先生提議文教局主辦了「蘇州刺繡學校」。當時學生有七十人,分甲、乙兩班,由段炳果先生任校長,朱鳳、任閒、周巽先三位為刺繡教師,學校為蘇繡行業界培養了一批蘇繡技藝人員。

一九五三年蘇州市文聯在顧公碩先生領導下,籌建「蘇州刺繡文聯小組」,於一九五四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即現在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前身)。建立初期小組成員:任嘒閒、周巽先、嚴葆珍、管頡雲、趙麗珠、王雲娥、章秀民、朱靜雯八位。同年六月小組擴大至二十多人,朱鳳、李娥瑛先生等一批技藝人員的加入,刺繡小組漸漸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而且刺繡小組開始有中外貴賓來參觀學習,影響日益擴大。

一九五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蘇州文聯刺繡小組」正式批准為「蘇州刺繡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由金靜芬任理事主任。一九五八年三月八日「蘇州刺繡工藝美術生產合作社"併入蘇州市景德路262號(現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地址)蘇州工藝美術研究室,並開始招收第一屆刺繡專修班學員,李娥瑛任班主任。一九六零年二月十日正式成立「蘇州刺繡研究所」,金靜芬先生任所長,有職工132人,專門從事研究刺繡品的創新和針法研究工作。

圖|《牡丹屏》(於非音稿)

從一九五二年的「蘇州刺繡學校」,到一九五四年三月八日成立的"蘇州文聯刺繡小組」,再到「蘇州刺繡研究所」獨立成為蘇繡專業研究單位。蘇繡文化的繼承,針法的研究,作品的創新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永遠是工作實踐中永恆的主題。一九五五年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娥英和王祖識、蔡文華兩同仁合作創造了第一幅雙面繡《牡丹屏》(於非音稿),從此開創了雙面繡時代。

【歷史資料及圖片等來自蘇州刺繡研究所】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蘇州工藝美院:為蘇繡現代傳承尋良方
    文化傳承基地(蘇繡)」日前正式揭牌。,通過深化校地產學研合作,為蘇繡這一傳統工藝的現代傳承尋找良方。學生代表張雯霄說:「我們知道,在傳統工藝傳承中,跟著老師學習和跟著『師傅』學習是不一樣的。我們要發揮師徒傳承的優點,在蘇繡傳習中精進技藝、學有所獲。」
  • 絲綢蘇州2020 | 盧福英:蘇繡之美,代代傳承
    盧福英,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姑蘇宣傳文化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盧福英是一個出生在太湖湖畔,有著傳統蘇繡刺繡藝術的鄉村農家女。
  • 80後繡娘為蘇繡傳承發聲吶喊
    楊敏華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展示蘇繡技藝。□王曉攝蘇報訊(記者胡毓菁通訊員謝涵)近日,蘇州刺繡研究所研究員楊敏華在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正在申報名師工作室。「當前,蘇繡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
  • 「蘇繡皇后」姚建萍之女姚蘭的傳承之路
    出生在蘇繡世家的姚蘭,是著名蘇繡大師姚建萍的女兒。由於母親的刺繡事業繁忙,在拜師學藝的4年時間裡,很少陪伴只有8個月大的姚蘭。到了讀小學的年紀,就把她託給親戚家照顧。等到上了初中,姚蘭就可以一個人住了。所以年少時的經歷,讓她的性格變得很獨立,並且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穩重感。
  • 繡郎張雪 | 放棄英國大學offer,傳承名師母親的手藝,探求蘇繡的創新.
    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蘇繡面臨著傳承危機,「整個鎮湖從事刺繡行業的人裡,35周歲以下的已經不到50人。」「以前,如果要學習別人家的針法,那是很難的事情。現在,蘇繡幾乎都是敞開門歡迎大家來學,卻鮮有人問津。」蘇繡大師薛金娣作品▼
  • 她出生於蘇繡世家,7歲開始學習刺繡,如今把蘇繡技藝帶給全世界
    蘇繡是一種民間工藝,也是一項民俗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刺繡的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繡已成為吳縣地區重要的手工產業,那個時期,吳縣地區幾乎是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那個年代蘇繡主要應用中生活用品中)。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新的社會崗位(需求)的出現,從事刺繡的人越來越少,蘇繡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困境。
  • 蘇繡|絕美的中國符號
    蘇繡, 是中華民俗在指尖上的傳承。小小的一根針,細細的一縷線,在潔白的絹布上,上下翻飛,繡出的是人間百態。 「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起源於蘇州吳縣,至今已積攢了20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四大名繡之首—蘇繡
    所謂單面繡,就是在一塊蘇繡底料上,繡出單面圖像,可以是花草、人物、動物、寫真之類。雙面繡:又名:蘇繡雙面繡、兩面光。又細分為普通雙面繡、雙面異色繡、雙面三異繡。就是在同一塊底料上,在同一繡制過程中,繡出正反兩面圖像,輪廓完全一樣,圖案同樣精美。雙面繡作品可以說是中國蘇繡藝術中一顆耀眼的明珠,集中體現了蘇繡的高超技藝水平。
  • 姚建萍刺繡藝術展在石舉辦 全球首家姚建萍蘇繡推廣基地落地華韻
    其中馬司長講到,蘇繡靠著其獨有的技法特點,開拓了中國的藝術門類,是中國偉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而當代蘇繡的代表性人物當屬姚建萍老師,她的藝術境界和文化修養已經超越了蘇繡領域本身。作為文化藝術品推廣機構,華韻珍藏始終秉承「傳承華夏文化精髓,締造傳世藝術精品」的理念,去挖掘千年文脈的優秀基因,弘揚和助力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不息。姚建萍老師作為當代屈指可數的非遺蘇繡傳承人,將非遺蘇繡藝術與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這與華韻珍藏的初心是一致的。
  • 在紙巾上也能創作蘇繡?一針一線之下,蘇繡煥發新生
    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古宮閒地少,水巷小橋多」,去過蘇州的人都知道,水是蘇州城的重要元素之一。近日,vivo聯合新華網發布了「快樂是什麼」主題城市系列短片之蘇州篇。短片是使用vivo X50 系列拍攝的,短片中蘇州城充滿了水的元素,城內密布的河網賦予了蘇州如水一般靈動溫潤、有容乃大的氣質。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 90名大學生有了蘇繡「師傅」 蘇州高新區舉辦織繡班拜師儀式
    三鞠躬,攜手共進,讓蘇繡傳承更加美好!」10月14日,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鎮湖上演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儀式,蘇州高新區與蘇州工藝美院共建織繡班的90名學生分別拜師11位鎮湖刺繡藝術家。蘇州工藝美院校長範衛東、副書記曹雪明、副校長毛錫榮,蘇州高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部部長朱奚紅,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非遺工美(絲綢)促進處處長李紅等出席。
  • 蘇繡文化:「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古之精品
    另外在「人和」方面,蘇州繁榮的經濟基礎和比較穩定的政治環境使這裡人文薈萃、名手競秀,人才在得到較好傳承的同時,技藝也不斷創新發展。 1950年,國家專門成立蘇繡刺繡研究所,並開辦蘇繡刺繡訓練班。蘇繡針法由原來的十八種發展到如今的四十多種。2004年,蘇州刺繡研究所有限公司主持創辦了首次「蘇繡藝術創新論壇」,同年蘇州成立「中國蘇繡藝術創新中心」;2006年蘇繡被列入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江蘇省經貿委和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了「首屆中國刺繡文化藝術節」,此後每兩年舉辦一次。
  • 蘇州學子集體拜師蘇繡大師 為非遺傳承注入年輕力量
    學子們向蘇繡大師呈上《拜師帖》。鍾升 攝  「承蒙師父允納門下,學習刺繡之技……謹遵教誨,勤勉學習,堅持不懈,全力以赴,勢必提升自身一技之長。」14日下午,在蘇州市高新區鎮湖鎮的中國刺繡藝術館,66名來自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簡稱「蘇工美」)的青年學子高聲誦讀著《拜師帖》,正式拜蘇繡大師們為師,新老攜手,促成蘇繡這一古老非遺項目在現代轉型升級。  鎮湖是「四大名繡」之一蘇繡的發源地,全鎮2.3萬的常住人口中,9000多人從事刺繡及刺繡相關產業。
  • 錦心秀媛,蕙質風雅 姝媛會&LANYU 蘭氏蘇繡私享沙龍活動圓滿落幕
    LANYU?蘭氏蘇繡,品趣高雅、時尚雅麗,作為現代蘇繡代表多次登陸巴黎大皇宮,贏得法國高定業界高度讚賞。本次沙龍展示了LANYU?蘭氏蘇繡享譽巴黎的經典作品《鬥魚》,其靈感來源於泰國攝影師Visarute Angkatavanich的攝影作品,從創作出圖樣到刺繡完成,花了蘭玉和母親將近兩年的時間。
  • 蘇繡藝術:絕技傳千載 絲線連古今
    這是傳統蘇繡在當代的責任與擔當,是蘇繡人拓寬視野、嘗試更多可能性的探索革新之路。  「刺繡是一門孤獨的藝術。」鄒英姿說。正是這種「甘願坐冷板凳」的精神,使得蘇繡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人才輩出,從沈壽、楊守玉、任慧閒到顧文霞、姚建萍、鄒英姿、梁雪芳……蘇繡從未停止傳承和創新的腳步,成為一門與時代同步的藝術。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在vivo手機的鏡頭下,新時代的蘇繡故事已然拉開序幕
    在有著如此文化底蘊的城市中,蘇繡這一傳統技藝更加讓人著迷。作為江蘇省的民間傳統美術,日前,vivo與新華網聯合為我們揭開了「蘇繡」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 (vivo X50拍攝) 傳統文化再次交過接力棒 此次vivo與新華網聯合推出的「快樂是什麼」主題的城市系列短片之蘇州篇中
  • 「繡三代」鬱竹君:「90後的蘇繡當然不一樣」
    一針一線中,悠久的蘇繡藝術在這位年輕設計師的手中煥發出新的生機,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也接踵而來,甚至有顧客因為喜歡鬱竹君的蘇繡,專程從黑龍江趕到蘇州拜訪。不過,時間倒回到幾年前,情況卻大不相同。那時的蘇繡款式老舊,僅依靠傳統市場根本打不開銷路,而鬱竹君對蘇繡進行創新和變革的想法,也正是從那時逐漸萌發。
  • 蘇繡雖好,這件蝴蝶形刺繡掛件卻是更接地氣!
    01蘇杭文化>說起下江南,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蘇杭二字確實,自古至今,蘇杭都是文人雅士喜聞樂見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和靈氣的地方尤其是杭州的絲綢,蘇州的刺繡,在古代就已經非常出名幾千年下來,蘇杭不斷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