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是一種民間工藝,也是一項民俗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刺繡的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繡已成為吳縣地區重要的手工產業,那個時期,吳縣地區幾乎是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那個年代蘇繡主要應用中生活用品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新的社會崗位(需求)的出現,從事刺繡的人越來越少,蘇繡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困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吳縣繡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用品上的繡花圖案
這些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行業協會的推動,民間團體、社會機構以及蘇繡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現象出現了明顯的改善。
王輝,一名80後刺繡手工藝匠人、同時,也是一名蘇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記憶中的老物件——粉撲
記憶中的老物件—髮帶
王輝出生在光福鎮窯上村的一個刺繡世家,奶奶、外婆、母親、阿姨、姑媽都是做刺繡的,外公是一名民間畫家,或許是繼承了長輩們的良好基因,在王輝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發現她在畫畫上比同齡人有著很大的優勢。
在七八歲時,王輝就站在小凳子上看母親和阿姨們伏在繃架上飛針走線。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幫母親做一些簡單的刺繡,由於生活環境的耳聞目染和長年累月的學習,王輝對蘇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太湖窯上村風光旖旎
大學畢業之後,王輝與母親一起創辦了蘇繡工作室從事設計和產品開發。母親也是一位蘇繡非遺傳承人,一名有著40餘年刺繡工齡的繡娘,是村上的刺繡骨幹。
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帶領村上的婦女一起加工刺繡,並把繡品出口到國外,同時,母親也是一位十分嚴格的老師,王輝剛剛製作完成的作品都是由母親先過目一遍,母親總能指出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有些她認為已經非常不錯的作品,母親總會指出一二三的不足之處。
繡閣坐落在雙層迴廊中
母親對工藝的專研、堅定和執著又深深地影響著王輝,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紅。
在母親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刻苦專研下,王輝的刺繡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漸漸的她也明白了,手藝人不僅要能有製作精美作品的技能,更需要有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或許,這就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輝這些年的努力付出開始有了一些回報。
由王輝設計製作的作品在多次國家級和省級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大獎,在省級、市級工藝美術網站發表刺繡專業論文四篇,2019年前往北京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進修學習。
設計製作的作品《瓷觀音》
設計製作的蘇繡作品《太湖漁歌》
在工藝的道路上慢慢走上正軌的時候,她不忘肩上還有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把非遺蘇繡傳承和發展好。
王輝和母親一起創辦了「鳳繡娘刺繡傳習所(蘇繡技能培訓基地)」,摸索出一種有效的傳承(組合)模式——在旅遊景區開展刺繡遊學體驗項目、開辦技能培訓班;籤約刺繡藝人帶領她們在學校、社區、企業開設了刺繡興趣課,培養青少年對蘇繡這一傳統技藝的興趣。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樣的運作模式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很多國外的團隊也爭相在網上報名來體驗刺繡,同時,刺繡體驗作為特色遊學項目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
2018年該項目被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特色文化項目,王輝認為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會對傳統文化傳承起著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她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把刺繡體驗遊學培訓基地建設成具有教育屬性、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創新能力,能持續做好刺繡文化推廣和培養出具有較高技能的蘇繡愛好者和從業人員的特色文化項目。
市民走進鳳繡娘傳習所體驗蘇繡
復旦大學學生蘇繡遊學活動
在繡坊指導學生
法國、瑞典學生利用暑期來學習刺繡
在做好文化傳承的時候,王輝也不忘創新發展。
比如首次以老土布為底料、以捻線為繡線、把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元素融入到農耕文化系列產品中,製作出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實用性的文化產品。
採用老土布和捻線製作,不僅在外觀上具有質樸效果,還可以增強蘇繡產品的實用性和耐磨性,從而延長產品的壽命,捻線和多種針法的運用,也將促進蘇繡技法創新的進一步研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著重要作用。
2019年,老土布項目被姑蘇區評為非遺手工技藝創客大賽項目組評為優秀項目。
老土布創意作品---農耕勞作
回頭看看自己以雙手打磨技藝的這些年,王輝覺得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母親的步伐,相信總有一天,她能比自己的母親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