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出生於蘇繡世家,7歲開始學習刺繡,如今把蘇繡技藝帶給全世界

2021-01-10 東家APP

蘇繡是一種民間工藝,也是一項民俗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悠久歷史。

早在三國時期就有刺繡的記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繡已成為吳縣地區重要的手工產業,那個時期,吳縣地區幾乎是家家有繡繃,戶戶有繡娘,(那個年代蘇繡主要應用中生活用品中)。

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以及新的社會崗位(需求)的出現,從事刺繡的人越來越少,蘇繡的傳承和發展遇到了困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吳縣繡娘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生活用品上的繡花圖案

這些年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行業協會的推動,民間團體、社會機構以及蘇繡傳承人的共同努力下,這一現象出現了明顯的改善。

王輝,一名80後刺繡手工藝匠人、同時,也是一名蘇繡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記憶中的老物件——粉撲

記憶中的老物件—髮帶

王輝出生在光福鎮窯上村的一個刺繡世家,奶奶、外婆、母親、阿姨、姑媽都是做刺繡的,外公是一名民間畫家,或許是繼承了長輩們的良好基因,在王輝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就發現她在畫畫上比同齡人有著很大的優勢。

在七八歲時,王輝就站在小凳子上看母親和阿姨們伏在繃架上飛針走線。在上小學和初中的時候,她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幫母親做一些簡單的刺繡,由於生活環境的耳聞目染和長年累月的學習,王輝對蘇繡有著濃厚的興趣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太湖窯上村風光旖旎

大學畢業之後,王輝與母親一起創辦了蘇繡工作室從事設計和產品開發。母親也是一位蘇繡非遺傳承人,一名有著40餘年刺繡工齡的繡娘,是村上的刺繡骨幹。

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帶領村上的婦女一起加工刺繡,並把繡品出口到國外,同時,母親也是一位十分嚴格的老師,王輝剛剛製作完成的作品都是由母親先過目一遍,母親總能指出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有些她認為已經非常不錯的作品,母親總會指出一二三的不足之處。

繡閣坐落在雙層迴廊中

母親對工藝的專研、堅定和執著又深深地影響著王輝,她暗下決心,一定要成為像母親一樣的女紅。

在母親的悉心指導和自己的刻苦專研下,王輝的刺繡技藝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漸漸的她也明白了,手藝人不僅要能有製作精美作品的技能,更需要有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或許,這就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王輝這些年的努力付出開始有了一些回報。

由王輝設計製作的作品在多次國家級和省級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大獎,在省級、市級工藝美術網站發表刺繡專業論文四篇,2019年前往北京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進修學習。

設計製作的作品《瓷觀音》

設計製作的蘇繡作品《太湖漁歌》

在工藝的道路上慢慢走上正軌的時候,她不忘肩上還有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把非遺蘇繡傳承和發展好。

王輝和母親一起創辦了「鳳繡娘刺繡傳習所(蘇繡技能培訓基地)」,摸索出一種有效的傳承(組合)模式——在旅遊景區開展刺繡遊學體驗項目、開辦技能培訓班;籤約刺繡藝人帶領她們在學校、社區、企業開設了刺繡興趣課,培養青少年對蘇繡這一傳統技藝的興趣。

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樣的運作模式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很多國外的團隊也爭相在網上報名來體驗刺繡,同時,刺繡體驗作為特色遊學項目也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

2018年該項目被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評為特色文化項目,王輝認為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會對傳統文化傳承起著很好的示範作用,同時,她給自己定了個目標:要把刺繡體驗遊學培訓基地建設成具有教育屬性、有濃厚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創新能力,能持續做好刺繡文化推廣和培養出具有較高技能的蘇繡愛好者和從業人員的特色文化項目。

市民走進鳳繡娘傳習所體驗蘇繡

復旦大學學生蘇繡遊學活動

在繡坊指導學生

法國、瑞典學生利用暑期來學習刺繡

在做好文化傳承的時候,王輝也不忘創新發展。

比如首次以老土布為底料、以捻線為繡線、把中國最古老的甲骨文元素融入到農耕文化系列產品中,製作出兼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實用性的文化產品。

採用老土布和捻線製作,不僅在外觀上具有質樸效果,還可以增強蘇繡產品的實用性和耐磨性,從而延長產品的壽命,捻線和多種針法的運用,也將促進蘇繡技法創新的進一步研究,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起著重要作用。

2019年,老土布項目被姑蘇區評為非遺手工技藝創客大賽項目組評為優秀項目。

老土布創意作品---農耕勞作

回頭看看自己以雙手打磨技藝的這些年,王輝覺得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母親的步伐,相信總有一天,她能比自己的母親走得更遠。

相關焦點

  • 一針一線皆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媽媽趕工兩個多月  「為女兒繡嫁衣,再辛苦也值得」  盧梅紅告訴記者,鬱竹君上學時對於刺繡這門技藝非常好奇,盧梅紅便找來一副繃架,拿起銀針穿上絲線,手把手教女兒學習刺繡。盧梅紅經常到外地出差,她便帶著女兒一起,久而久之,她們把全國各地幾乎都走遍了。
  • 一針一線都是珍寶 蘇繡大師趕工兩月為女兒繡「最美嫁衣」
    媽媽趕工兩個多月「為女兒繡嫁衣,再辛苦也值得」盧梅紅告訴記者,鬱竹君上學時對於刺繡這門技藝非常好奇,盧梅紅便找來一副繃架,拿起銀針穿上絲線,手把手教女兒學習刺繡。盧梅紅經常到外地出差,她便帶著女兒一起,久而久之,她們把全國各地幾乎都走遍了。
  • 80後繡娘為蘇繡傳承發聲吶喊
    楊敏華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展示蘇繡技藝。□王曉攝蘇報訊(記者胡毓菁通訊員謝涵)近日,蘇州刺繡研究所研究員楊敏華在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正在申報名師工作室。「當前,蘇繡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
  • 蘇繡國家級非遺傳人又獲殊榮
    近日,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惠芬榮獲江蘇省委宣傳部頒發的江蘇省「紫金文化創意英才」榮譽稱號證書。  出生於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世家的姚惠芬,自幼就開始學習刺繡技藝,師從近代蘇繡"仿真繡"大師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
  • 80後蘇繡傳人 放棄高薪工作成「蘇繡男神」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楊靜)蘇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你覺得和年輕人無關?更和男性無關?答案超出你的預計。32歲的張雪出生於蘇州的一個刺繡世家,為改變蘇繡的窘境,他放棄英國留學的機會和高薪工作,創造了「極簡蘇繡」風格,成了「蘇繡男神」。
  • 絲綢蘇州2020 | 盧福英:蘇繡之美,代代傳承
    核心提示:這幾年,蘇州市盧福英刺繡培訓學校還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大力開展蘇繡技藝傳輸,先後向新疆克州及貴州銅仁萬山區、寧夏銀川等地群眾傳授蘇繡技藝和針法,幫助她們提高刺繡技能、創作新的作品,早日增收致富。
  • 千年蘇繡:繡娘姚惠芬落針成畫的指尖人生|行走的匠魂
    生在蘇繡世家,姚惠芬自出生便與針線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藝近二十五年來,她用心苦學,獲獎無數。2018年, 更是當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與馮驥才等十位非遺工作者,成為業界年度致敬的對象。「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頒獎詞也稱其為「中華巧女」。姚惠芬大師的成就,來源於她堅持不墨守成規,不斷進行創作與創新。
  • 在紙巾上也能創作蘇繡?一針一線之下,蘇繡煥發新生
    生長於蘇州,如今是蘇繡傳承人的張雪用蘇繡技藝「雙面三異繡」來形容這座城市,認為它不但有著千年中華文明浸潤的古老東方氣質,也有著積極擁抱時代變化的包容性。蘇繡也擁有千年的歷史,宋代以後,蘇州甚至「家家養蠶,戶戶刺繡」。
  • 蘇繡的文化與傳承
    蘇繡文化從何而來,由什麼組成,怎麼發展等等,從事蘇繡人的頭腦中永遠有一種文化意識。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地蘇繡歷史悠久,她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刺繡,隨著繡技的進步和吳地繪畫藝術的影響,蘇繡逐步從日用品向欣賞品發展。
  • 蘇繡|是如何成為四大刺繡之首的?
    因此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繡。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蘇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
  • 羌繡「邂逅」蘇繡 羌族繡娘南師學藝
    鄒英姿作品《纏繞》   鄒英姿出生在刺繡之鄉蘇州鎮湖,她發明的滴滴繡拿下全國第一個刺繡技藝專利,《貴妃醉酒》《生命系列》等作品在國內重要的工藝美術展賽上獲得金獎,作品《纏繞》還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蘇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說:「刺繡是中國的母親文化,如何講述好這個故事,我就用我的針線,老老實實地、認認真真地、誠誠懇懇地來繡好每一針。」
  • 蘇繡憑什麼這麼貴?
    如今,一幅手工刺繡的蘇繡掛畫價格普遍在數千到數萬元不等,而同樣尺寸的蜀繡價格僅是蘇繡的七成。同為手工刺繡,蘇繡為什麼這麼貴,它又憑什麼能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之首?01.清代中後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皇室享用的大量刺繡品,幾乎全出於蘇繡藝人之手,比如我們在影視劇中常見的龍袍,就是採用蘇繡技藝繡制而成的。02.
  • 「繡三代」鬱竹君:「90後的蘇繡當然不一樣」
    新款式新銷路,創新帶來「重生」今年27歲的鬱竹君出生於蘇州鎮湖的蘇繡世家,她的外婆是「繡聖」沈壽的第四代傳人,母親也是鎮湖有名的繡娘。算起來,鬱竹君已經是家裡蘇繡的第三代傳人了。但在從事蘇繡工作之前,她卻有過一段時間的游離和猶豫。「大學只是想選一個好找工作的專業,畢竟蘇繡是一個冷門行業,當時還沒有想把興趣變成工作。」
  • 蘇繡|絕美的中國符號
    她邊縫邊聽,一不留神手被針扎出了血,一小滴鮮紅的血浸染到衣料上,漸漸暈開成小花。 為了紀念刺繡的發明者,民間至今仍將婦女從事紡織、縫紉、刺繡等活動稱為「女紅」。 光陰裡的故事
  • 蘇繡藝術:絕技傳千載 絲線連古今
    80多年前,向達先生和一些學者們把一批敦煌文獻一筆一畫地抄錄了回來,今天你把這件珍貴的唐代刺繡一針一線地繡了回來,非常有意義。」  源自江南的古老技藝,飛越萬水千山,一針一線重現敦煌藝術寶庫中的精華。這是傳統蘇繡在當代的責任與擔當,是蘇繡人拓寬視野、嘗試更多可能性的探索革新之路。  「刺繡是一門孤獨的藝術。」鄒英姿說。
  • 《天堂繡》吸引湖北26歲小娘魚尋根蘇州一節蘇繡課近千萬人觀摩
    傳統蘇繡銷售模式,正遇上「網紅經濟」挑戰。近日,在「中國刺繡藝術之鄉」鎮湖的繡品街上,26歲的繡娘楊雪成了網紅:她在抖音、快手、微博等平臺上的粉絲量突破了120萬。今年前5個月,她的網上銷售量同比增長了一倍。傳統蘇繡模式,正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 「蘇繡皇后」姚建萍之女姚蘭的傳承之路
    「小時候,我以為世界上只有刺繡一種職業。」出生在蘇繡世家的姚蘭,是著名蘇繡大師姚建萍的女兒。由於母親的刺繡事業繁忙,在拜師學藝的4年時間裡,很少陪伴只有8個月大的姚蘭。到了讀小學的年紀,就把她託給親戚家照顧。等到上了初中,姚蘭就可以一個人住了。所以年少時的經歷,讓她的性格變得很獨立,並且有著超脫同齡人的穩重感。自小學習書法和繪畫,打下了紮實的美術基礎,姚蘭如願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後繼續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讀研。這期間,她遇見了對她人生起著重要意義的老師洪興宇。
  • 蘇繡沒過時,這個 85 後男生做出了時尚極簡風!
    張雪出生於刺繡世家,母親是做了40年蘇繡的大師,作品曾被去法國羅浮宮參展。但他們的繡品風格卻完全不同。與傳統蘇繡不同,張雪的男性思維讓作品更簡潔、現代。網友看了也表示,「美到讓人窒息。」節選的《韓熙載夜宴圖》/ 薛金娣從小做繡娘的薛金娣對蘇繡近乎痴迷。她想生個女兒,長大跟她學蘇繡,但未能如願。「原本生了一個兒子是不大高興的。」薛金娣說道。
  • 蘇繡,巧奪天工、無所不能的中國技藝!
    明黃緞繡八團雙鳳捧金壽字紋袷袍,清乾隆,蘇州刺繡,道光時縫製,身長145cm,兩袖通長177cm。淺綠色緞繡博古花卉紋袷袍,清乾隆,蘇州繡制,袍身長147cm,兩袖通長173cm。清宮舊藏。寶藍緞彩繡平金雲龍紋朝袍,清乾隆,蘇州繡制,身長142cm,兩袖通長192cm。
  • 「針」功夫:百裡見秋毫——記蘇繡大師鄒英姿、惠淑珍
    母女相承工藝美術大師鄒英姿和她的母親惠淑珍都是蘇州本地的繡娘。她們都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刺繡,這也是刺繡行當裡一直延續的老規矩。據鄒英姿說,她六歲就開始學習刺繡,她的母親認為女孩子一定要學會刺繡,要是學不會做不好,將來就會嫁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