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巧奪天工、無所不能的中國技藝!

2021-02-06 中銀文化

關注中銀文化,帶你發現身邊的財富!



蘇繡:歷史悠久,聞名於世。蘇繡的實用小品,多以花卉、蟲蝶、雲蝠為主題。針法豐富,尤以套針為主要針法。繡線套接不露針跡,往往用三、四種同一色相但不同深淺的繡線套繡出色彩暈染的效果。配色變化自然,清秀典雅。花紋邊緣留有水路,針腳整齊,修面厚密突起,紋路分明,有薄浮雕感。紋樣富裝飾趣味,構圖嚴謹豐滿。


蘇繡服飾篇



香色緞繡雲金龍紋袷袍,清乾隆,蘇州繡制,身長144.5cm,兩袖通長183cm。清宮舊藏。


袷袍紋飾使用了平金、套針、斜纏針、釘線、打籽、松針、接針、雞毛針、滾針、施針、網針等多種針法繡制,並採用二暈、三暈和四暈色技法,暈色自如,使袍面色澤豔麗。此袍紋飾設計巧妙,主題鮮明,陪襯有序,繡工精緻,針腳勻齊,為乾隆時代蘇州刺繡中的上品。



明黃緞繡八團雙鳳捧金壽字紋袷袍,清乾隆,蘇州刺繡,道光時縫製,身長145cm,兩袖通長177cm。清宮舊藏。


從袍的繡工及設色等特點看,袍料應為清乾隆朝蘇州之貢品,道光時期縫製。其繡工精細,針腳勻齊,紋樣構圖得當,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為清乾隆時期蘇州刺繡之精品。



淺綠色緞繡博古花卉紋袷袍,清乾隆,蘇州繡制,袍身長147cm,兩袖通長173cm。清宮舊藏。


袷袍紋飾用彩色絨線繡制,運用了套針、斜纏針、接針、桂花針、扎針、滾針、打籽針、施針、圈金繡等多種針法。設色豐富,並採用了三暈色和四暈色的方法,層次鮮明。此袷袍繡工精緻,針腳勻齊,配色淡雅,主題鮮明,陪襯有序,為乾隆時期蘇州刺繡品之傑作。



寶藍緞彩繡平金雲龍紋朝袍,清乾隆,蘇州繡制,身長142cm,兩袖通長192cm。


此朝袍應為乾隆皇帝祭南郊祈谷雩時所服用,其繡工考究,捻金線勻細,平金勻齊,針腳細密,設色豐富瑰麗,暈色自如,為清乾隆時期蘇州繡制的宮廷朝服之精品。



寶藍色緞繡雲鶴紋袷便袍,清光緒,身長134cm,兩袖通長137cm,下擺寬54cm。清宮舊藏。


此衣為蘇州製作,絲質。圓立領,大襟右衽,窄平袖,不開裾。面料在寶藍色緞地上運用平針、纏針、釘線、平金等針法繡制飛鶴、祥雲紋樣。衣緣飾長圓「壽」字織金緞邊。綴銅鎏金鏨花扣五顆。衣內襯湖色素紡絲綢裡。


蘇繡人物篇



凌杼繡釋迦牟尼佛


清代蘇繡名家凌杼代表作,這副作品色彩豔麗,有浮雕般藝術效果。



蘇繡 阿難(滴滴繡作品)



蘇繡 鄒英姿 《敦煌佛像》



蘇繡 李白詩意圖



蘇繡 懷素寫意圖



蘇繡 撫琴圖



蘇繡 張大千肖像



蘇繡《英國女王》在白金漢宮收藏



蘇繡 蒙娜麗莎



蘇繡 仕女圖


蘇繡風景花鳥篇



蘇繡 姑蘇老橋



蘇繡 水鄉之晨



蘇繡 春到太湖



蘇繡 潑彩紅荷





蘇繡《纏繞》藏於大英博物館



蘇繡《荷韻》藏於大英博物館



蘇繡花鳥圖



蘇繡花鳥圖



蘇繡花鳥圖


蘇繡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花鳥、走獸、山水、人物、靜物各種題材在蘇繡的演繹下精彩紛呈,其藝術幅度,超越以往。



相關焦點

  • 蘇繡|絕美的中國符號
    蘇繡《富貴平安》 在「中國四大名繡」中,蘇繡豔壓湘繡、粵繡、蜀繡,獨佔鰲頭,成為中國刺繡的門戶 蘇繡《絲綢之路-滿載而歸》 作為中國刺繡技藝的優秀代表,蘇繡講究「平、齊、細、密、和、順、光、勻」八大要點
  • 她出生於蘇繡世家,7歲開始學習刺繡,如今把蘇繡技藝帶給全世界
    由王輝設計製作的作品在多次國家級和省級精品博覽會上獲得大獎,在省級、市級工藝美術網站發表刺繡專業論文四篇,2019年前往北京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進修學習。設計製作的作品《瓷觀音》設計製作的蘇繡作品《太湖漁歌》在工藝的道路上慢慢走上正軌的時候,她不忘肩上還有更大的責任和使命----如何把非遺蘇繡傳承和發展好。
  • 中國傳統文化四大名繡——蘇繡
    作為四大名繡的蘇繡,在時代的更迭下綻放出它獨特的光彩。蘇州刺繡發源於蘇州吳縣,是以蘇州為中心,包括蘇南地區刺繡品的總稱,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蘇繡工藝是以繡針引彩線,按事先設計的花紋和色彩,在絲綢、棉布等面料上刺綴運針,通過繡跡構成花樣、圖案、文字以取得藝術效果。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
  • 蘇繡憑什麼這麼貴?
    2014年姚建萍大師的蘇繡作品《君子手工雙面繡四聯屏》拍出147萬的高價,五年後,姚大師的另一幅蘇繡作品《侍女蹴鞠圖》在英國倫敦拍賣會上估價114萬英鎊,約合人民幣969萬元。如今,一幅手工刺繡的蘇繡掛畫價格普遍在數千到數萬元不等,而同樣尺寸的蜀繡價格僅是蘇繡的七成。
  • 在紙巾上也能創作蘇繡?一針一線之下,蘇繡煥發新生
    生長於蘇州,如今是蘇繡傳承人的張雪用蘇繡技藝「雙面三異繡」來形容這座城市,認為它不但有著千年中華文明浸潤的古老東方氣質,也有著積極擁抱時代變化的包容性。蘇繡具有圖案秀麗、繡工細緻、色彩清雅等特點,自古以來就譽滿天下。而在蘇州,「中國刺繡之鄉」鎮湖又以其獨特的刺繡風格獨領風騷,張雪便是出生在這裡。張雪的母親薛金娣是著名的蘇繡大師,其作品曾在羅浮宮等知名博物館展出。由於蘇繡技藝自古有「傳女不傳男」的傳統,而張雪是個男生,因此薛金娣起初沒有打算給兒子傳授自己的蘇繡訣竅。
  • 蘇繡的文化與傳承
    蘇繡文化從何而來,由什麼組成,怎麼發展等等,從事蘇繡人的頭腦中永遠有一種文化意識。 蘇州是吳文化的發源地,吳地蘇繡歷史悠久,她與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廣東的「粵繡"被譽為中國四大名繡。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刺繡,隨著繡技的進步和吳地繪畫藝術的影響,蘇繡逐步從日用品向欣賞品發展。
  • 蘇繡文化:「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古之精品
    蘇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在已經遍布無錫、常州等地。清代確立了「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
  • 四大名繡之首—蘇繡
    這是詩仙李白筆下的蘇繡。在這個古色古香的江南水鄉,蘇繡賦予了這片土地更深的靈魂涵養。蘇繡,簡單來說就是蘇州地區的刺繡,最初起源於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及整個太湖流域。它與湘繡、粵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蘇繡與江南,是柔美溫婉的相互見證。
  • 繡郎張雪 | 放棄英國大學offer,傳承名師母親的手藝,探求蘇繡的創新.
    「其劈絲細過於發,而針如毫,配色則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不特朝毛花卉巧奪天工,而山水人物無不通肖活現」。哪怕是進入上世紀80年代,蘇繡也能另闢蹊徑,通過雙面繡技藝的臻熟以及人物繡技法的完善,在高端工藝品市場上馳騁出一條新路。當時,在刺繡之鄉鎮湖,有繡娘8000者眾。蘇繡大師薛金娣作品▼
  • 美物志丨蘇繡團扇,還世界一個大美中國
    團扇團扇又稱宮扇、紈扇,中國漢族傳統工藝品及藝術品。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起源於中國。團扇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蘇、玉器之飾。蘇繡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以其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而譽滿全球。
  •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馬冬蘭被評為最具收藏投資價值藝術家
    作為一種傳統手工刺繡技藝,蘇繡的針法是極其豐富的。目前常用的蘇繡針法有平針、繞針、散套、虛實針、亂針、滾針、打子、搶針等。  馬冬蘭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馬冬蘭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
  • 80後繡娘為蘇繡傳承發聲吶喊
    楊敏華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展示蘇繡技藝。□王曉攝蘇報訊(記者胡毓菁通訊員謝涵)近日,蘇州刺繡研究所研究員楊敏華在姑蘇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正在申報名師工作室。「當前,蘇繡在年輕人群體中的接受程度還比較低。
  • 絲綢蘇州2020 | 盧福英:蘇繡之美,代代傳承
    核心提示:這幾年,蘇州市盧福英刺繡培訓學校還圍繞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大力開展蘇繡技藝傳輸,先後向新疆克州及貴州銅仁萬山區、寧夏銀川等地群眾傳授蘇繡技藝和針法,幫助她們提高刺繡技能、創作新的作品,早日增收致富。
  • 千年蘇繡:繡娘姚惠芬落針成畫的指尖人生|行走的匠魂
    ——姚惠芬有人說,中國的繡娘有很多,但姚惠芬卻只有一個。生在蘇繡世家,姚惠芬自出生便與針線結下了不解之緣。從藝近二十五年來,她用心苦學,獲獎無數。2018年, 更是當選「中國非遺年度人物」,與馮驥才等十位非遺工作者,成為業界年度致敬的對象。「中國非遺年度人物」的頒獎詞也稱其為「中華巧女」。
  • 蘇州工藝美院:為蘇繡現代傳承尋良方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繡代表性傳承人姚建萍是此次儀式中的「師傅」代表,她表示,今後將擔負起學員刺繡技藝的指導責任,鑽研適合現當代年輕學員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力求把蘇繡教學做深、做細、做活。
  • 蘇繡精品驚豔2020中國(蘇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
    11月28日,以「文化引領、品牌塑造、產業發展、人才培育」為四大主題的2020中國(蘇州)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第四屆「蘇藝杯」工藝美術大賽在蘇州博覽中心隆重舉行,這是一屆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藝美術盛會。蘇州古吳繡皇工藝有限公司特裝展區的28幅蘇繡精品,將成為這次博覽會的一個亮點,幾十幅圖案絹秀、色彩高雅、針法豐富、雅豔相宜的《古吳繡皇》品牌藝術品,可以說是難得一見的藝術瑰寶。
  • 蘇繡hard模式——「雙面繡」,手把手教你解鎖
    上周六,「Restoration拾遺」體驗工作坊迎來國家級非遺——蘇繡,近20位中外友人齊聚「非一般的甄選鋪」一起製作蘇繡團扇,在體驗傳統技藝的同時,也為炎炎夏日送上一份清涼。早在2500多年前,蘇州就已出現刺繡服飾。發展至今,蘇繡已擁有9大類40多種針法,並被廣泛用於服飾、戲衣、被面、靠墊、香包等。
  • 蘇繡國家級非遺傳人又獲殊榮
    近日,蘇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姚惠芬榮獲江蘇省委宣傳部頒發的江蘇省「紫金文化創意英才」榮譽稱號證書。  出生於蘇州高新區鎮湖刺繡世家的姚惠芬,自幼就開始學習刺繡技藝,師從近代蘇繡"仿真繡"大師沈壽的第三代傳人牟志紅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任嘒嫻。
  • 蘇繡|是如何成為四大刺繡之首的?
    蘇繡,是江南女孩一生中最最美麗的情結。那些繡花用的繃布、繃架、蘇針、花線,它們依戀的目光永遠不會離開水靈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們的目光也不離開。因此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國蘇州有一種工藝名叫蘇繡。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蘇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
  • 【咬文嚼字】形容自然景物不能用「巧奪天工」
    「巧奪天工」意思是人工的精巧勝過天然形成的精巧,形容人的技藝高超絕妙。語見舊題元•伊世珍《琅嬛記》引《採蘭雜誌》:「甄后既入後宮,宮廷有一綠蛇……每日後梳妝則盤結一髻形於後前,後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例如吳玉章《慶祝長江大橋通車》:「天塹也能飛渡,人力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