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西安沿著連霍高速返回西寧,由於擔心蘭州段堵車,所以改道走隴西,經渭源縣,到臨夏市,然後翻越達力加山返回西寧市。這樣一來避免碰上蘭州段堵車;二來可以去臨夏吃小吃;三來可以到八坊十三巷轉轉,順便買一些土特產帶回去。喜歡臨夏,更喜歡臨夏風味小吃。作為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臨夏的飲食以清真風味為主,各種清真餐廳在臨夏街頭隨處可見。由於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多方面的原因,臨夏當地的牛羊肉格外鮮美,以此為原料的東鄉手抓肉、羊肉筏子、清真牛雜割、油麵茶等都是當地著名的美食,而這些透露著濃鬱民族氣息的佳餚讓喜歡美食的我喜歡去臨夏市。
喜歡旅遊的我,特別迷戀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裡。在臨夏,這個叫八坊十三巷的地方,完整地保存著許多四合院和民宅,老城區市民化生活的鮮活場景就在眼前,是令我著迷的所在。
臨夏,地處黃河的上遊,這裡曾經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點,可經此地入青海,去張掖、達于闐等。而遠在唐朝,西部的使者、商人等,就多經此地入中原。當時就不斷有人在河州這個地方長期住了下來。在南關廂、前河沿、大小西關這一片地方,則逐步建起「圍寺而居」的八個教坊,後來,人們將這裡稱為八坊街,連同圍繞各個教坊而出現的十三條巷子一起,這裡就叫八坊十三巷。
臨夏的「花兒」深受同為黃河文化的《詩經》的影響。二者不僅內容上有一定聯繫,而且形式上明顯有繼承演變的跡象。
有人拿八坊十三巷和成都的寬窄巷子相比,兩個地方確實有些相似的地方,比如牆壁上突然冒出來的馬頭雕塑。我認為這裡少了寬窄巷子的商業和喧囂,多了濃厚的民族特色,是真切的回族民俗生活展示體驗街區。
在八坊十三巷裡遊玩,很容易迷失了方向。夜幕降臨,景觀燈亮起後的八坊十三巷變得更迷人。在這裡,沒有攻略,漫無目的,信步閒遊,走到哪算哪,碰著誰是誰,渴而飲,累則憩,所往都是所願,所遇都是邂逅,一切都只如初見,這才是我所喜歡的八坊十三巷的打開方式。
行走在八坊,映入眼帘最多的是建築精美、風格獨特的清真寺。典雅古樸的中國傳統殿宇式建築,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八坊十三巷之一的北巷裡,有一座清真北寺,寺門前有一幢「龍鳳呈祥」磚雕影壁,清真北寺裡有碑文記載,影壁建於清乾隆辛酉年間,是現存最古老的地面大型磚雕影壁。
遊走在八坊十三巷讓我想到喀什古城,只是相比喀什古城看起來少了一些時間沉澱。兩地最大的共同點是充滿了民族風情。
夜晚的八坊十三巷是甘腴的油香,是柔媚的宋詞,是從內部被點亮的「花兒」,流光溢彩的紗巾遮住了她們姣好的容顏,反襯出幾許神秘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