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多問醫生不會錯,免花大錢來補鍋!
來源:醫脈通
作者:馬清清
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01 複方甘草片,你吃過嗎?
天氣漸冷,秋冬季呼吸道疾病又開始盛行。
每當這個季節,兒科門診,發熱門診,呼吸科門診,咳嗽病人激增,「咳咳」的聲音此起彼伏,聲聲入耳,這種讓他人害怕、自己難受的咳嗽,成了秋冬天最濃重的色彩。
複方甘草片價格親民,止咳效果好,許多人一感冒咳嗽,首選的就是甘草片。身邊很多人都愛吃上幾片來止咳,我自己也常用。最近,在臨床上遇到的一個病例,刷新了我對甘草片的認知,原來服用甘草片還有那麼多講究!
不僅如此,上半年,這種百姓眼中的「止咳神藥」被藥監局「點名」了。
2020年3月,國家藥監局於官網發布《關於修訂複方甘草片說明書的公告》(以下簡稱"公告")稱,為進一步保障公眾用藥安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決定對複方甘草片說明書【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項進行修訂。
修訂要求顯示,運動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和胃炎及胃潰瘍患者慎用該藥品,高血壓患者服用本品期間應注意監測血壓。
2009年加強藥品製劑管理的文件。圖源:國家藥監局官網
其實,國家對複方甘草片作出嚴格限制是有原因的。長期服用複方甘草片會給健康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長期服用會引起成癮性這一點是不可忽略的。
進入秋冬季,不少老年患者由於患有慢性咳喘病,就把複方甘草片當成「家常藥」長期服用,其實這樣非常不妥。
當陽市的張大叔今年57歲,1個月前突然出現無明顯誘因的腹部持續性脹滿不適,雙下肢水腫,全身軟弱乏力,感覺身體被掏空。於是趕緊去醫院。到了感染性疾病科,見張大叔雙下肢水腫,特別是足踝處,已腫脹變形,一按一個窩,久久不恢復,全身疲乏得很,翻身都沒有力氣,就更別提下床了,躺在那裡奄奄一息。見此情形,醫生自然非常重視,如臨大敵。
起初,大家都認為這樣的症狀應該還是由肝病引起的。畢竟在感染性疾病科,肝硬化晚期導致的就是這些症狀,乏力,腹水,水腫等,但經過初步的化驗及檢查結果,排除了肝病。
張大叔嚴重低鉀才導致沒有力氣,水鈉儲留導致的高水腫,並不是先前認為的肝病所致。他有極高危的高血壓,吃了降壓藥幾個小時血壓就又飆升起來,壓都壓不住,這是怎麼回事呢?好奇怪的病症。
醫生一方面對症治療,一方面尋找原因,在反覆詢問病情中,醫生得到了一條重要的線索,那就是張大叔吃甘草片長達7年,會不會就是這個長期服用的甘草片導致的一種疾病——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呢?
02 7年服用埋下禍根
要說這複方甘草片是用來止咳的,怎麼會讓張大叔險些丟了命,還得從7年前說起。
張大叔7年前確診了肺氣腫,總是咳嗽不止,走到哪兒咳到哪兒。別說遭了多少白眼,自己也了,生活質量受到了嚴重的影響。聽人說甘草片止咳效果好,張大叔便自行買來服用,因為止咳效果還不錯,藥價也親民,就未曾間斷,延用至今,不料就此埋下了禍患。
什麼是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呢?它又叫利德爾症候群,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是繼發性高血壓較為少見的一種類型。臨床表現為高血壓,低血鉀,代謝性鹼中毒,若不及時治療,常有嚴重的併發症,比如周期性癱瘓,腎衰,心衰等,不能治癒。1959年,Ross報導了首例13歲男孩患高血壓、低血鉀,疑為醛多症,但尿醛固酮非常低,雙側腎上腺切除後病情未改善。1963年,因Liddle對該疾病進行詳盡描述而命名為Liddle症候群(利德爾症候群),1987年上海報導了1例高血壓,低血鉀,鹼中毒及低醛固酮血症的利德爾症候群家系。
而上述這個病例並不是由遺傳引起的,他是有明確原因而導致獲得性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仔細詢問用藥史有助於明確診斷。當然,獲得性病例在誘發藥物停止以後會好轉治癒,只是時間問題。
03 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是啥?
也許有人會好奇,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跟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又有什麼區別呢?看名字都差不多,為什麼前者要冠以「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以下簡稱醛多症)。
因為假性醛多症與原發性醛多症有相同的臨床症狀,但是假性醛多症醛固酮水平很低(原發性醛多症醛固酮水平高),且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藥螺內酯對其無效,故稱假性。
醫生雖然覺得張大叔就是假性醛多症,但還是要排除原發性醛多症才能下最後的診斷,在給張大叔做了核磁排除了腎上腺腺瘤或增生,再次查血提示了低醛固酮後,最終診斷為假性醛多症。經過幾天的不懈努力,主治醫生剝繭抽絲,終於尋得了病症原因,原來張大叔就是服用複方甘草片惹的禍。
有人又會問,那複方甘草片怎麼就能和假性醛多症攀上關係呢?
按《中國藥典》記錄,每片甘草片含有甘草浸膏粉112.5mg、樟腦2mg、八角茴香油2mg、苯甲酸鈉2mg、阿片粉4mg。
甘草片的主要成分為甘草流浸膏及甘草酸,甘草酸經水解後可生成甘草次酸及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的化學結構與皮質酮相似,起去氧皮質酮樣作用,大量服用甘草酸就會引起水和電解質紊亂,如水鈉瀦留,尿鉀排洩增多,導致低鉀血症。而甘草流浸膏藥理作用複雜,具有鹽皮質激素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易增加低血鉀的發生率,故考慮患者低血鉀、高血壓與藥物甘草片有關,停用甘草片並補鉀後患者血鉀及血壓能夠恢復正常。因此,在臨床工作中,凡遇到有長期服用甘草製劑的患者一定要警惕高血壓、低血鉀的問題。
除此之外,複方甘草片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成分,那就是阿片粉。阿片粉是麻醉藥品,雖說劑量小,只有4毫克,成癮性小,但長期服用也具有成癮性。阿片就是人們常說的鴉片,我國早在2005年把阿片列入了處方藥使用範圍,屬於毒麻類藥品,有致癮性,因此受到了嚴格管制。經常出國的朋友更應該注意,許多國家將複方甘草片列為違禁品(含有致癮成分),千萬不要帶上飛機。
04 你對甘草片或有這些誤解!
誤解一:複方甘草片是中成藥
嚴格上說,複方甘草片是一種植物藥有效成分提取物的複方製劑,國家藥品管理局是完全按照西藥品種管制的,給予的是西藥的批准文號。所以不能歸類於中成藥物。複方甘草片含有甘草流浸膏、阿片粉、樟腦、八角茴香、酒石酸銻鉀等成分,其中的樟腦、八角茴香油能刺激支氣管黏膜,增加腺體分泌,稀釋痰液,使其易於咳出;阿片含量較少,主要起止咳作用。
誤解二:複方甘草片副作用少,可以隨意、大量、長期服用
持續、大量服用複方甘草片可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抑制,如果服用過量,抑制了呼吸中樞,可能導致呼吸衰竭,危及生命。此外,研究發現,過量服用甘草會使男性荷爾蒙的分泌減少,從而導致性慾減退等性功能障礙。
正因如此,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為保證其用藥安全制定了非常嚴格的管理措施。近幾年來,甘草片的地位一落千丈,幾乎成了「禁藥」。
05 服藥避坑指南收好!
那麼,這種經濟實惠的藥物甘草片,如何服用才是安全的呢?了解以下這些要點,就能成功避坑。
用藥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能含化別口服。
複方甘草片屬於黏膜保護性鎮咳藥,含服給藥可使有效成分覆蓋在有炎症的咽喉黏膜上發揮鎮咳效應,且作用時間長,對無併發症的乾咳有較好療效。同時,複方甘草片中所含的阿片有效成分經口腔黏膜吸收後,不經過肝臟代謝而直接進入血液,減少了有效成分的損失,更有利於發揮鎮咳作用。甘草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消腫止痛。因此,當患有咽喉腫痛、扁桃體發炎時,也可含化複方甘草片,有助於及時緩解症狀。
2. 聯合用藥別搭錯伴。
患者在服用時,除了注意說明書內容外,還要牢記勿與強心苷類,利尿劑,降壓藥,降糖藥,水楊酸類5類藥物配伍使用,它們有配伍禁忌。
強心苷類藥
和複方甘草片同服,易發生心律失常。複方甘草片中含有甘草酸,可促進人體鉀元素的排出,使血鉀濃度降低,從而增加人對強心苷類藥物的敏感性,容易誘發強心苷中毒。
正在服用強心苷類藥物(西地蘭、地高辛等)的患者,選用止咳藥時,應避開復 方甘草片等含有甘草的製劑。
利尿劑
複方甘草片與速尿或氫氯噻嗪合用時,可發生藥理拮抗作用及增加不良反應。長期或大劑量服用複方甘草片可因甘草酸引起的「假性醛固酮增多症」而導致水鈉瀦留,從而減弱利尿劑的利尿效果,且二者都能使鉀排洩量增加,引起低血鉀。
降壓藥
當複方甘草片與降壓藥同時服用時,容易導致血壓升高。複方甘草片所含有的甘草流浸膏會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從而引起血壓升高。
強力鎮咳藥
複方甘草片本身具有止咳的作用,如果與強力鎮咳藥同服,無疑就是加大的藥物的量,這樣極容易引起毒性反應。複方甘草片中所含的阿片為強力鎮咳藥,應避免再與其他強力鎮咳藥(復 方桔梗片、可愈糖漿、止咳露等)同用,以免同類藥疊加引起毒性反應。
降糖藥
複方甘草片不能與降糖類藥物同服,因為甘草酸在人體酶的作用下會水解成甘草次酸,而這一物質有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易使血糖升高。
水楊酸類藥物
同樣,複方甘草片不能與水楊酸類藥物同服,由於甘草水解後具有糖皮質激素的作用,會增加胃酸分泌,減少胃粘液分泌,從而誘發或加重胃潰瘍。因此切勿與阿司匹林、水楊酸等藥物服用,否則會加重胃潰瘍的風險。
3. 不要忽視其成癮性,一般連續服用最好不超過7天。
4. 有些特殊人群不宜服用。
複方甘草片有水鈉儲留作用,會使血壓升高。所以高血壓患者要慎用,糖尿病患者應禁用。另外,複方甘草片中所含的阿片可引起平滑肌鬆弛,造成排便、排尿困難,因而便秘和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的患者也要慎用。嬰幼兒、懷孕和哺乳期婦女、長期嗜酒且有酒癮者、平日情緒不穩定者,最好不用複方甘草片。
甘草有類似雌激素的作用。孕婦服用甘草能導致早產,有臨床報導,兒童服用甘草甜素片能導致乳腺發育。兒童服用複方甘草片應酌情減量,以防止阿片類中毒反應。
總之,多問醫生不會錯,免花大錢來補鍋。
參考文獻:
1. 黃泰康主編.現代本草綱目.上卷.第3版.北京: 中國醫藥科技出社.2003.664.
2. 胡勇軍.長期大量服用複方甘草片致低鉀1 例.農墾醫學,2005, 27:160.
3. 蘇文凌,楊洋,苗芳,等.複方甘草片致低鉀血症2例[J].中國醫院藥學雜誌,2015,35(15):1439-1440.
4. 毛敏,李偉,王巍等.甘草製劑導致不良反應93例病例分析[J].中國中藥雜誌,2013,38(21):3768-3769.
5.李翠敏.複方甘草片的不良反應及預防對策[J].中國城鄉衛生,2011 (141):116-117
責編 | 蘇暄 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