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可以說人生就是由一連串不同的選擇造就的。
經常有人問我:老秘書,有AB兩個單位可以選擇,A單位的情況是怎麼樣的,B單位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的,你說我選哪個好?
我認真分析了一番,告訴他說,選A單位吧。A單位在一線城市,平臺大,有發展潛力,對孩子未來的教育也有幫助。
然後他很糾結地說,A單位是不錯,但是A單位也有以下缺點,我感覺挺不好的。
我說,那這樣的話你就選B單位吧。然後他又說,B也不錯,但是B也有以下不足,導致我有點猶豫。
在我的知識星球答疑裡,經常有人面臨選擇的困惑,看著這條路,又想想那條路,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有人曾經總結道:人類的全部智慧就囊括在兩個詞當中——選擇與等待。
面臨選擇的時候,我們必須明白以下幾點:
搞清楚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
選擇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麼呢?
選擇的底層邏輯就是你的價值觀,通俗一點來說就是八個字:你認為什麼更重要。
那位糾結於選A單位還是B單位的同學,他的問題在於哪裡呢?在於不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也就是對於什麼更重要不清楚。
我們做出的任何選擇,本身都是有利有弊的。省直單位平臺大,職數多,接觸面廣,但是它可能工資並不高,在有些地方甚至不如市直、區直單位,而且可能工作壓力大,離家比較遠,沒辦法照顧好家庭。
基層單位雖然平臺比較小,但是可能工作壓力相對較小,對能力的要求沒那麼高,在基層人脈關係比較廣,能照顧家庭。
所以,到底怎麼選,取決於你更看重什麼。
面對體制內的仕途,有的人每天拼命加班,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幹,只要有機會就拼命表現,因為他很看重仕途。
有的人則到點就下班,不喜歡加班,也不喜歡在領導面前表現,更不參加飯局和應酬。因為他不喜歡當領導,更在意個人的時間自由,希望生活過得舒服一些。
面對仕途怎麼選,背後也是你的價值觀——你認為什麼更重要。
你不能什麼都想要
什麼都不想捨棄
你要明白,任何選擇都不是完美的,你不能什麼都想要,什麼都不想捨棄。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這是世間顛簸不破的真理。人這一輩子把得失兩個字想清楚了,人生就活明白了至少一半。
經常聽到有人說,我找對象的要求並不高啊,為什麼還是找不到合適的?
其實找對象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懂得取捨。
大專以上學歷、身高170以上、長相5分以上、有穩定工作、月薪不低於6000、能付得起市區一套房的首付……
如果從單個條件上來說,所有這些條件都不算高,都是非常正常的要求。但是如果把所有這些看起來很普通的條件組合起來,全都要滿足,一個都不願意捨棄,其實也並不容易,會篩選掉一大部分人。
找對象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問自己「什麼對自己來說最重要」的一個過程。給予你看重的因素更多的權重,減少其他不那麼重要的因素的權重,就能更快更好地做出選擇。
選擇本無最優,一切看結果
沒有所謂的哪個選擇一定是對的,哪個選擇一定是錯的。對和錯,都是結果論,最終都是看一件事情的結果。
如果最終的結果是好的,你就覺得自己選對了,如果最終的結果很糟糕,那你就會覺得自己選錯了。
所以一旦你選擇了,就不要去考慮對錯的問題,不要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不要心裡老是想:我當初要是沒有選擇這條路而選擇了另外一條路,那該多好。
你要相信,即使是不被別人看好的選擇,你只要專注於把已經選擇的路走好,一切都會很美好。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面臨人生選擇時,如何才能做到不糾結:
第一,你要明白,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也就是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價值觀決定了選擇。
第二,你要明白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面臨選擇的時候不能什麼都想要,要學會適當捨棄。當然捨棄的前提也是你要明白什麼對你來說更重要,把那些不那麼重要的因素勇敢捨棄掉。
第三,一旦選定了以後,你要專注於把選擇的路走好,不要再去考慮你是不是選對了。只要結果是好的,選擇就是對的,你只能努力讓自己增加對的概率。
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把以上這三個因素都想明白,人生大部分的選擇問題,就不會再糾結了,這就像一把手術刀,你一刀下去,就切中了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