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機聊汽車知識#
趣味現象:
某些汽車裝備自然吸氣發動機(NA)有很高的功率,實際駕駛性能不如低功率小排量渦輪增壓,原因是什麼?相信大部分日系汽車用戶都會感覺迷惑。功率的單位是馬力,理論上一定是公制馬力越大,車輛的加速能力總會越強且極速越高;但事實卻總與想像的性能標準相悖,其實原因很簡單——沒捨得踩油門。
然而作為家用代步的汽車很少有人會高頻率的拉升轉速,主要代步轉速區間為2000/5000rpm,這還是駕駛風格比較剽悍的司機的標準。如果也有這種駕駛習慣的話,那麼裝備NA機型的車輛必然會有很差的動力體驗,反之則油耗難以控制。
01馬力的概念
國內使用的馬力單位為「公制馬力」,標準為1PS可以驅動七十五公斤的物體,以每秒一米的標準運動;那麼在物體質量(重量概念)不變的前提下,兩馬力是不是就能實現2m/1s的運動速度呢?
答案就是這樣了,汽車的整備質量恆定不變,總質量無非是核載人數和載貨質量進行的提升;所以發動機輸出的馬力越大則性能越強,但如果了解如何提升馬力的方式,對於NA可能會非常的失望,這種技術是非常原始(落後)的。
馬力計算公式:扭矩×轉速÷9549×1.36
常數和倍率不會變化,在沒有乘以1.36之前得出的數據為功率(kw);最終決定馬力大小的核心因素是扭矩大小或轉速高低,咱們先撇開扭矩不談,了解轉速的概念很重要。
首先量產汽車的轉速都會限制在相當的標準範圍內,比如「≤7000rpm」;於是代步車的轉速極限就沒有什麼區別了,但轉速究竟是什麼在「轉」呢?答案是內燃機的【曲軸】在不停旋轉,所謂的「速」指的是曲軸每分鐘(min)旋轉的次數,或者理解為「圈數」也可以,4000rpm就是曲軸每分鐘轉4000次。
重點:曲軸連接的是發動機的動力輸出端,飛輪或連接變矩器動力轂結構;以飛輪為參考,飛輪沒轉一圈會輸出一次轉矩(扭矩/動力),那麼是不是單位時間內轉動的次數越多,輸出的動力總和就會越高呢?
理論上當然是這樣,不過計算方式也不是那麼簡單,因為汽摩裝備的內燃機是四衝程機,曲軸轉兩圈才會做功一次;所以也才要按照上述方式計算馬力,這就是轉速和扭矩對車輛性能的影響,但是對於NA機型而言,轉速又直接決定了扭矩的大小,這點與渦輪增壓發動機完全不同。
【自然吸氣·normally aspirated】是什麼意思呢?
所謂的自然指通過內燃機正常的運行過程,吸氣則是以運行中產生的負壓力,從進氣管路中吸入空氣;實際在第四步排氣衝程中會有「排氣門&進氣門」同時打開的一瞬間,以排氣壓力吸入空氣也很重要。
這就是NA的概念,而轉速低的時候負壓與排氣壓力都會比較低,吸氣的能力就會比較差;說白了就是低轉速無法吸入「足量」的空氣,這裡所謂的足量指沒有按照標準排量的進氣量吸入。
排量的概念是指內燃機所有氣缸容積的總和,或者說是全部氣缸吸入空氣或容納空氣量的總和;比如2.0L(升)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就是共計吸入2.0升,每個氣缸做功時最佳標準吸入0.5L。但是因NA低轉速的吸氣比較弱,吸入的空氣總是<0.5L,這會帶來什麼問題呢?參考下圖。
「空氣燃料比·14.7:1」是理論數值,概念為燃燒一公斤的汽油需要14.7公斤的氧氣;那麼噴油量則可以按照該比例計算,實際汽車的油門控制的不是油路系統,而是發動機的節氣門。通過氣門翻板的角度控制進氣量的多少,以計算出的空氣流量分析噴油量即可。
於是問題就來了:NA在中低轉速範圍內吸入不到足量的空氣,噴油量只能按照「同樣不足量」的標準噴射——不足標準2.0L發動機的標準排量空燃比,可燃物基數的減少等於燃燒熱能的下降,熱能的大小就是扭矩的高低。所以NA機型的扭矩由轉速決定,想要達到與排量相符的理想扭矩,往往需要把轉速拉升到4000rpm以上,此時的吸氣量才能達到標準排量,在此之前是什麼概念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仍以2.0L-NA為參考,在不同轉速區間等於以下排量的最佳空燃比(不同排量≥4000rpm的扭矩)。
1500rpm-1.5L2500rpm-1.7L3500rpm-1.8L4000rpm-1.9L4500rpm左右為標準「2.0L·14.7:1」這就是自然吸氣發動機的缺點,不要認為選擇的排量很大動力就會有多強,實際代步轉速區間只是等於小排量的發動機的最大扭矩狀態而已。所以NA車輛的動力往往都會很弱,想要達到目前主流2.0T標準的話,沒有≥4.0L-V6的標準是沒門的。
(扭矩是單次輸出能量的大小,爆發力弱何談性能)
02扭矩的價值
扭矩和轉速是相乘的關係,如果想要代步駕駛感受到強勁動力的話,需要實現的應當【大扭矩×(1000~4000rpm)】;也就是轉速標準不變,提升扭矩再進行「相乘」以得到更大的馬力。
NA只能通過拉升轉速提高進氣噴油量以提升扭矩,但是渦輪增壓發動機就不用這麼原始了;因其裝備的空氣壓縮機(增壓器)會通過內燃機運行產生的高壓排氣驅動運轉,渦輪轉速可輕鬆達到數萬轉每分鐘;進氣管路中有一組與渦輪連接的葉輪,其轉速與渦輪相同。
於是高轉速的葉輪就能與負壓配合吸氣,同時會將大體積的空氣壓縮到很小,讓小體積的空氣中含有更多的氧氣分子。
燃燒是通過氧氣還原碳氫化合物,氧氣越多則在固定的時間內反應程度越大——也就是燃燒的速度與程度更大,內燃機做不到讓混合氣100%反應,NA機型反應比例很小,因其進氣量少且氧分子少;渦輪增壓通過提升氧氣而提升反應比例,那麼在中低轉速範圍內以超過NA的標準噴油量,加上高濃度氧氣,轉化出的熱能當然會大得多。會多多少呢?
2.0L-1000/4000rpm扭矩在120/190N·m區間波動2.0T-平均標準為370N·m並在1500~4000rpm維持最大值這就是區別了,以2000/3000rpm的轉速標準為參考,2.0L-NA的馬力大約為45/75馬力,然而2.0T可以輸出100/160馬力,1馬力的驅動力標準為「75kg/1m·1s」,算一算動力懸殊是多少吧。
其實部分車輛仍在使用的2.0L-NA發動機充其量與1.0T對標,扭矩基數即使波動也差距不是很大;但是1.5T的優秀發動機已經有300N·m的峰值,而且中低轉速區間還能維持峰值,這是3.0L-V6發動機的標準。所以自然吸氣技術早已應該淘汰,其唯一的優勢是製造成本低,如果一定要用的話,≤5萬區間才適合,因為6萬左右就已經有更節油的增壓汽車可選了。
至於日系汽車以及少數德系入門級使用NA的車輛,這些車的之所以節油首先是車身減重,其次是用戶自身具備「節油屬性」——不捨得踩油門,所以此類車輛本身並不節油,節油的無非是這些司機而已。
編輯:天和Auto-汽車科學島
天和MCN授權發布
歡迎轉發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