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數據的時候上了IMF的網站,
發現的這個地圖有意思,我找了2015年和2020年的,IMF按照各國人均GDP標顏色,人均一萬美元以上標冷色,人均一萬美元以下國家標暖色。
有趣的是,儘管發達國家人均及格線一般是兩萬美元,但是從地圖上一看,2020年人均一萬美元以上的冷色土地面積基本是發達國家+中國為主。
除此之外只有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秘魯、烏拉圭、巴拿馬、馬來西亞五個地方顯眼一點。人均一萬美元到兩萬美元的發達國家及格線這一段還是非常空曠,說明全球國家和國家之間貧富差距大,窮的窮,富的富。
當然地圖上最大的面積變量是俄羅斯。由於油價波動,這些年不停地在一萬美元上下的暖色和冷色之間徘徊,不過剛好在2020年低於一萬美元,都是發展中國家的暖色。
如下圖,是2020年的全球情況。
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會超過馬來西亞,當然了,一旦超過,我們基本上就是永久超過了,因為中國經濟是持續地穩定地增長的。
2020年的今天,我們可以認為中國已經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的最高發展水平行列,再往前基本就是發達國家在我們前面了。
我們再看2015年的圖,跟2020年的地圖對比。
最大的不同是,首先2015年的中國人均還低於一萬美元,在地圖上和廣大發展中國家一樣是暖色。另外還有土耳其、阿根廷、哈薩克斯坦、委內瑞拉四個面積比較大的國家,在2015年都是比中國強的,在地圖上都是冷色,也就是人均都在一萬美元以上,
可是在2020年的時候,他們又都跌回到一萬美元以內,變成暖色了。
可見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波動性很大。這些國家出現退步。
哈薩克斯坦是因為油價波動。土耳其是因為2016年發生了政變。
阿根廷出現了經濟危機貨幣大幅貶值。委內瑞拉是因為發生了持續的政治經濟危機。
而中國在持續的穩定的向前邁進,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都體現了極高的穩定性。對一個國家而言,持續的穩定的增長非常重要,也很難做到。
經濟增長不要大起大落,今年高增長,明年負增長,從長期看平均增速是低於穩定增長的。
例如A國和B國的經濟總量都是100。A國正常年均6%的增速,高於B國5%的增速。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
A國第一年增長6%,第二年零增長,第三年增長6%,第四年增長6%,第五年增長6%。五年後經濟總量變為126.2477。
B國連續五年持續的增長5%,五年後經濟總量變為127.6282。
正常來說,五年後A國的經濟總量應該是高於B國5%的,可是卻因為僅僅有一年出現了波動,結果經濟總量還低於B國了。
所以從長期看,一個國家如果能夠實現持續20年、30年的穩定增長是非常了不起的,總之就是比誰發展得更穩。
上面的A國和B國,如果A國每五年出現一次零增長,而B國一直穩定發展,在20年,30年後,兩者的經濟總量相差就會更多了。
中國之所以不斷地領先和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不僅是因為中國增速快,也是因為中國增長最為穩定,如果看每年的全球各國增速排行榜,中國經常不是第一位,而是時常被其他國家超過。
想獲得穩定的增速並不容易,以印度為例子:
印度中央統計局今年5月29日發布的數據,印度2019~2020財年經濟增速為4.2%,而上一個財年是6.1%。
對比之下中國經濟增速2018年和2019年分別是6.6%和6.1%。
尤其是2020年,全球疫情嚴重的情況下,由於印度對疫情的抗擊能力更差,而中國率先控制住疫情,2020年經濟預計是正增長,而印度則肯定是負增長。
中國表現出了更高的穩定性。
我們再次看下2020年的世界地圖,歐美澳新日韓臺等發達經濟體以外,面積較大的只有中國、沙特為首的海灣國家、秘魯、烏拉圭、巴拿馬、馬來西亞六個地方了,而2020年的人均GDP中國會超過馬來西亞。
中國繼續向前發展,2020~2030年我們將會越過從人均一萬美元到人均兩萬美元的「空曠地帶」,很可能超過秘魯,烏拉圭和巴拿馬,進入發達國家兩萬美元的門檻。
那個時候,人均兩萬美元以上的就是中國+歐美日韓等發達經濟體+海灣油霸了。而海灣的石油國家其實並不發達,產業結構、社會形態和人的思想都是標準的發展中國家。
從簡單的世界地圖,我們也可以看出,世界是兩極分化的,成為發達國家真的太難了,而且在人均一萬美元到人均兩萬美元之間顯得非常空曠,人均在這個區間的國家人口很少。
絕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人均在一萬美元以下。像俄羅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哈薩克斯坦這些面積比較大、人口也相對較多的國家,有時候人均GDP能超過一萬美元,然而一政治動蕩,自然資源價格下跌或者其他原因,又會跌到一萬美元以下。
而發達國家的人均門檻是兩萬美元。
成為發達國家很難,發展中國家自身的原因肯定是存在的,但也有非常大的原因就是來自西方國家的壓制,
一是發達國家的資本要從發展中國家獲利,而這又催生了控制和影響發展中國家政治的需求,畢竟獲得商業利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變市場規則或者政策對自己有利,而影響發展中國家的政治是非常好的手段。
國際資本有沒有試圖從中國獲利?說實話多了去了,亞洲金融危機試圖進攻香港就是例子,最近正在發生的就是鐵礦石大漲價,這背後就有國際資本的因素,因為全球的幾大鐵礦石公司,都是掌握在少數資本手裡,而鐵礦石可是我國每年進口數千億人民幣的礦產。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屈秀麗12月12日在2020中國鋼鐵技術經濟高端論壇上就說,近期鐵礦石價格猛漲,這不僅有需求增長的原因,國外壟斷、資本市場炒作等因素也助推了價格的上漲。
同樣的,亞非拉國家的礦產和自然資源,也有非常多控制在西方跨國企業手裡,西方國家控制和影響當地政治的需求。中東北非發現石油之後,為什麼總是成為熱點區域?背後就有大國的因素。
除此之外,西方通過各種援助手段來提出政治要求。我國在對外宣傳時,總是說我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是真誠的,並且不附加政治條件,其實背後的意思,就是別的國家的援助會附加政治條件。
第二點是成為發達國家,意味著必須要掌握著和發達國家同等水平的產業。
這就形成了競爭關係,會受到西方發達國家的強力反彈,因為影響到了其利益。這一點日本和中國都深有體會,只不過當年日本在美國打壓下徹底敗下陣來,中國今天還在繼續,並且有希望贏。
美國現在到處宣傳中國的5G是輸出數字專制的網絡,西方公司的5G就是自由而清潔的網絡,其實就是給技術加上政治因素。
14億人的人均進入發達國家門檻,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當然了,現在發達國家陣營裡的某些人可能是不太願意的,不過這也沒關係,我們人多力量大,
西方9億人面對朝鮮、俄羅斯、伊朗、委內瑞拉、日本、韓國這些單個人口幾千萬到1億多人的國家可以形成絕對優勢,像日本、韓國這樣接受西方國家駐軍,讓出軍隊指揮權,接受政治制度改造,跪著進發達國家,我是不太看得起的。
但像朝鮮,伊朗一樣體量太小,實力不夠,長期被制裁,無法參與國際體系,誰敢和朝鮮伊朗做生意誰就被美國懲罰,導致誰也不敢和他們做生意,被隔絕在全球化分工之外,結果老百姓日子也過的不好。
畢竟國家體量太小,幾千萬人口的體量,各方面和西方9億人相比毫無還手之力,要想發展必須要依賴於西方解除制裁,需要讓渡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喪失獨立自主;硬抗下去經濟又難以發展,總之命運無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也不是好事。
俄羅斯倒是一億多人,自然資源也非常豐富,國力也很強,因此面對西方的制裁俄羅斯人還是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準,至少比朝鮮人、伊朗人日子過的好一些,但是要想趕超西方,確實基本沒有可能性。
但是俄羅斯只有一億多人的小市場,永遠比不過西方9億人的大市場,
除非俄國人突然掌握了外星科技,技術領先西方一兩代,人均勞動生產率突變到西方的10倍,否則不可能和西方進行競爭。
發展科技可是需要錢的,而錢最終又是來自市場,有人買你的東西,才有錢搞研發。市場小了,意味著從市場中來的錢也少了,那麼投入到科技發展的力量就小了,華為今年說預計研發投入有200億美元,其實這筆錢也是來自於市場,尤其是一半以上來自於中國市場,如果中國本身是個小市場,美國又圍堵了國外市場,那麼華為的生存就很艱難了。
由於市場太小,2019年按照GDP計算,俄羅斯僅有西方國家的5%不到,這點錢怎麼可能和西方國家比科技投入呢?現代科技對於資金投入的要求可是越來越大。從長期看,俄國僅有的比較領先的軍事科技,也必然會逐漸越來越落後於中國和西方。
中國國土大、人多是我們的優勢,西方9億人想擋住中國14億人,尤其是想擋住已經初步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14億人,著實已經很困難了。光是超大市場的誘惑就可以有助於我們分化其內部,2020年中國將會成為全球第一大零售市場,超過美國,這可是一個非常有標誌性的事情,美國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就是來自其擁有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
以中國為例,2019年全球第一大出口國中國,也就是出口了2.5萬億美元的商品,而國內的社會消費品零售市場規模高達41.1649萬億元人民幣,差不多6萬億美元的規模,可見龐大本土市場的重要性。
有了本土市場的存在,中美貿易戰我們馬上就大搞進口博覽會,發達國家的企業和商家可是來了不少。
中國也和全球廣大發展中國家建立了機密的經濟聯繫,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對象,也是不少發展中國家最大的外來基建來源國。
再加上我國一直奉行不幹涉他國內政,對外的道義做的不錯,這些有助於瓦解和消融形成國際反華同盟的可能性。可以見我之前的文章《中國,西方,蘇聯——國家的兩個道義思考》。
總之對於中國這種14億人體量,並且實現了初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國家來講,未來能不能進發達國家不取決於西方人願不願意接受,而是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得怎麼樣,這是對我們比較有利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