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發達國家之路並非偶然,從貧窮的農業國走向中等發達國家用了52年,這其中離不開一位總統、兩個國家的支持。
2005年,聯合國貿發會議宣布,有8個國家加入發達國家行列,其中就有韓國。韓國也因此成為亞洲的第三個發達國家。
這年,韓國人均GDP達到14649美元,不足日本一半。如今韓國人均GDP已達到31750美元,算是名副其實的發達國家。
那麼,韓國是如何用50年時間從貧窮的農業國發展成中等發達國家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即一位總統和兩個國家。
一、韓國第3任總統樸正熙打下基礎
說到樸正熙,可能有人不太了解,但要說到樸槿惠,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樸正熙正是樸槿惠的父親,他執政韓國18年。
樸正熙是韓國慶尚北道人,別名高木正雄,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是韓國第3任總統,連任5屆為韓國打下了基礎。
朝戰結束後,韓國面臨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經濟蕭條,社會動蕩不安。李承晚下臺之後,韓國的局面更加混亂。
由於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社會問題,身為陸軍少將的樸正熙便組成軍事革委會,並最終在1961年發達政變,執掌韓國大權。
樸正熙上臺後成立企劃院,專門負責經濟發展,他也將經濟發展定為首要任務。在首個5年計劃中,大量基礎設施被完善。
能源和基礎工業被優先發展,5年之後,韓國的經濟實現獨立自主。這是韓國一個關鍵時期,為後來經濟騰飛打下了基礎。
接著,樸正熙將發展目標指向重工業,尤其是煉鋼廠的建立,為汽車和船舶工業鋪平道路,三星、現代等集團乘勢發展。
韓國政府出臺大量優惠政策,扶植這些大型企業。這幾個大企業除幹好老本行外,還參與了韓國基礎設施的開發和完善。
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樸正熙還發起農村革新運動。國家除解決農村電力和飲水問題外,還給農村修路,改善農民的生活。
在樸正熙執政的18年間,韓國的經濟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完成了國家工業化,為韓國邁向發達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樸正熙執政期間,韓國GDP從1962年的23億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614億美元,人均GDP則由87美元增加到1662美元。
在樸正熙打下的堅實基礎上,韓國在80年代對經濟進行改革,之後經濟再次出現高速發展,1991年人均GDP達6757美元。
整個9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進入全球化進程時期。1995年韓國成為WTO創始國之一,同年韓國人均收入首次超1萬美元。
在加入一系列國際組織後,韓國又經過10年的發展,於200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這一系列發展都離不開樸正熙的基礎。
二、美國和日本對韓國的鼎力支持
美國對韓國的鼎力支持,是韓國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樸正熙在越戰問題上,大力支持美國主張,配合美軍出兵越南。
在越戰20年間,韓國先後出兵累計達到32萬人,這個支援力度不可謂不大。這個代價為韓國換來美國數十億美元的援助。
除經濟援助外,美國還對韓國進行技術轉讓,並給予韓國市場優待政策。美國的鼎力相助,為韓國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
此外,樸正熙還排除各方壓力,與日本和談交往。正是在樸正熙的推動下,韓日雙方籤訂了和平條約,實現關係正常化。
日本也兌現承諾,向韓國提供了8億美元的經濟援助。到了60年代末,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了韓國的主要經濟技術援助國。
日本的技術為韓國工業化帶來了巨大的推力,充實了韓國經濟基礎。
1979年,樸正熙遇刺身亡,這時韓國正在進行第4個五年計劃,事實上韓國已經實現了經濟現代化,才有了後來的騰飛。
綜上所述,韓國成為發達國家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因素,其中樸正熙功不可沒,美國和日本也是重要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