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膠片攝影的魅力

2020-12-13 旅遊世界雜誌社

這些年,和攝影結緣頗深。除了學習數碼攝影,膠片拍的也不少。說真的這年頭拍點膠片不容易,除了膠片價格日漸上漲,衝洗點越來越少外,出去拍攝也令人躊躇,常常會被圍觀,有好奇者,有批評者,有不屑者,說有錢燒的大有人在,說為出風頭的也不在少數。編輯向我約稿,我斟酌了半天,還是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申明一下我拍膠片的原因。(文/圖 六月)

著名演員陳紫函。富士68相機,伊爾福FP4底片。

首先,數碼成像也許可以替代膠片成像,但數位相機卻還不能取代膠片相機。

從一八三九年攝影術面世以來,照相機經過一百餘年的發展,可謂品牌林立名目繁多,相機的功能也向專業性分化,就好比是武器,遠距離威力大的有飛彈火箭大炮,壓制火力的有輕重機槍,衝鋒的有衝鋒鎗,近防的有手槍。相機也是一樣,不同的相機幹不同的活兒,所以經常有攝影愛好者問我,什麼相機好,叫我很難回答,我通常會問他想幹什麼,如果僅僅是記錄,我也會說手機足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世間會有一個觀點,說手機會替代相機。我只能說手機會替代一部分相機。假如有一天手槍進化得很厲害了,偉人又說過人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一切要靠近戰解決,是不是我們就不需要飛彈和機槍了呢?

扯遠了。再回到我們的主題上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很多相機如航空偵察或深水拍攝用的註定會被淘汰,但有些相機卻依舊無法被取代。

仙娜雖然極不方便外拍,但偶爾上陣也不會讓人失望。這是用仙娜P2+300mm宇宙海利亞鏡頭拍攝的教堂前的乞討老人。宇宙海利亞被譽為人像之皇,它使得被拍體眼睛內的光充分地被表現出來,哪怕是逆光拍攝。

比如說又重又笨的仙娜P2這臺機器,那是廣告圈裡的王者,今天沒幾個小年輕知道它的名字了,但絕不影響他在專業攝手眼裡的王者風範。

青州古城。林哈夫特藝45,蔡司75mm標剛鏡頭,從線條可以充分看出它的優質特性。

原因很簡單,建築攝影、廣告攝影最需要解決的就是透視問題,目前的單眼相機,賣得再貴,吹得再牛,遇到這個問題,馬上就會變成敗落的落湯雞。而目前,還沒有一臺能像仙娜這樣易於操作又能完美解決透視問題的數位相機。舉個例子,某航空公司要拍個廣告,要求他們公司新進的波音飛機的渦輪發動機「要像有生命一樣的會呼吸」,開價兩萬沒人接招,結果北京一家小傳媒公司初生牛犢不怕虎,8000塊錢就接了單。對方煞有介事地運來了某能相機和一隻600mm的定焦鏡頭,隔著數十米開外就開拍了。怎麼說呢,拍是拍了,樣片兒我也見了,我說航空公司虧了,給我8塊錢我用手機就可以搞定。

林哈夫卡丹+蔡司75mm標剛鏡頭拍攝的臺兒莊古城徽派建築。既非常好地解決了建築的畸變問題,色彩還原也非常出色。富士velvia 100度反轉片。

個人有個癖好收藏一些博物館的出版物。其中日本出版的兩冊《美秀博物館(Miho Museum)》百讀不厭,愛不釋手,裡面文物一般,但拍得太精美了。據一位攝影圈老法師說,他曾和日本人在山東拍過文物,中國攝影師一天能拍十來件;日本攝影師十天拍一件,翻來覆去琢磨、研究,怎麼擺位,怎麼布光,重要的拍攝角度,加上仙娜,一點點調透視,略有不滿意就重來。這樣拍出來的文物,不僅所有細節畢現,整體看也極具美感。我很驚訝一個小小的博物館在拍攝文物上下如此功夫,也為日本攝影師的職業精神所折服。再看我們出版的很多文物,能把光布勻就不錯了,全景深表現是奢求,透視就別想了。更難堪的是,國內很多書畫集,紙面上閃燈打的光斑隨處可見,字畫的透視完全不對。本是一件很好的藝術品,拍出來就成廢品了。知道的是攝影師沒有拍好,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藝術家的基本功不行。

持阿爾帕的少女。哈蘇903 SWC拍攝。從臺階和立柱的關係可以看出蔡司這隻38mm/F4.5的鏡頭在畸變控制方面的優異性能,對影像的表現同樣出色,不奇怪哈蘇這樣的大牌廠家會專門為一隻鏡頭生產一臺相機。

建築同樣是拍攝的難題。早些年看到國外的建築或室內裝修圖集,總是訝然於國外的攝影師如何能把建築拍活。再看國內相關的出版物,真地是看不下去。大廣角、魚眼、斜角入拍,很多四平八穩的建築被拍得臉歪嘴斜。一些攝影師還沾沾自喜,認為這樣的照片有視覺衝擊力。豈不知這樣建築設計師非但要被氣死,讀者也完全不知道建築的透視比例和彼此之間的關係。很多攝影師至今都不服氣為什麼某著名建築要花300萬巨資請外國攝影師來拍,因為他們對攝影的認知至今還停留在懂得光圈、快門速度和ISO的組合上就可以,很多攝影師還把擁有一隻大魚眼鏡頭作為夢想來追求,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感覺裡,根本談不上對建築、建築師、對藝術、對藝術家的尊重。

林哈夫卡丹+蔡司75mm標剛鏡頭拍攝的臺兒莊李宗仁紀念館。由於紀念館對面放了一列火車,二者之間的空間狹小,普通相機以平視角無法拍全整棟建築。標剛鏡頭有效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富士velvia 100度反轉片。

很多人不知道,仙娜本身是一臺精密的儀器,而大畫幅相機的鏡頭,光圈為F64是小意思,很多都可以到F128甚至於F256,而單眼相機的鏡頭,能到F32已是不易。小光圈配上沙姆定律,要實現對被攝體的全景深表現就很簡單。我曾經接拍過香菸產品,仙娜完美地把香菸盒子的四個平面表現出來,而且每一細節的字、字母都清晰可見。不僅如此,通過調整把煙盒上的雷射圖案都完美地表現出來了,這要擱單反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不是說單反不好,而是結構不同,所以臣妾做不到啊!

林哈夫卡丹+金點達迭355mm拍攝的菊花。355mm的長焦轉接在數碼後背上,加上卡丹碩長的皮腔,近距乃至微距攝影非常出色。

當然,除了仙娜,林哈夫(Linhof)的卡丹(Kadan)也是一臺又好用又便攜的好機器,對藝術品和建築的拍攝來說也是專業利器;阿爾帕(Alpa)也是拍建築的專業機器。

一臺便宜的立原8×10木機+一隻300mm的羅敦斯德鏡頭,就對建築的表現非常出色。

一臺售價僅5000元的國產4×5相機+一隻2000元的施耐德150mm鏡頭,就將上海外灘的高層建築幾近完美地表現了出來。富士反轉片。

其次,過去一百多年裡膠片相機有大量的名鏡,只有膠片相機還可以延續他們的生命。

大明湖豐澤園的冬天。立原8×10木機+羅敦斯德鏡頭300mm鏡頭。

照片的風格其實就是鏡頭風格。當代人不會像福倫達那樣不惜血本去做一套藍瑟( Apo—Lanthar)鏡頭,也不會像徠卡那樣精益求精去手工打磨一隻50mm/F1.2或35mm/F2八枚玉這樣的鏡頭。而痞子發(petzval)或庫克(Cooke)這樣的百年老頭以其獨特的焦外和味道使其迄今都有大量的鐵粉。一位資深攝影家曾發出疑問:「現代的工藝、現代的材料都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今天做的鏡頭反不如過去呢?」這話只說對了一半。當代很多數碼鏡頭在銳度、解像力等方面遠遠超過了過去。

著名演員陳紫函於濟南大明湖。富士68+富士velvia 100反轉片。

玩沙。哈蘇201相機+堅無敵100mm鏡頭。堅無敵以拍攝柔光見長,整個畫面自然流暢。依爾福FP4 125膠捲。

秋野裡走過來的維吾爾族姑娘。哈蘇201相機+堅無敵100mm鏡頭。影調柔和,層次分明。依爾福FP4 125膠捲。

但當代的鏡頭廠商是商人,不是藝術家,不會再下功夫、下血本去生產一隻鏡頭的。相反他們要不斷地更新換代,才能保證商業利潤的最大化。

所以,想尋求經典的味道,只能回歸到傳統的膠片相機上。當然現在很多鏡頭可以轉接在數位相機上,但也僅僅是一部分而已。我經常用14英寸(355mm)金點或藍點達迭(Dagor)轉接到林哈夫卡丹上並使用數碼後背拍攝,而且效果頗佳;但你總不能把一隻重約五公斤、口徑10公分的老銅頭轉到數位相機上吧!何況數碼後背對一般攝影者來說也是一筆可觀的開支。

不離不棄。喀什帽子巴扎裡的乞丐夫妻。哈蘇503CW+蔡司180 Sonnar鏡頭,依爾福HP5 400度膠片。

新疆穆孜魯克溼地的兄弟倆。祿來F2.8,柯達TX400膠片。

壩上冬雪。林哈夫特藝45+依爾福HP5 400度膠片,海利亞210鏡頭。海利亞獨有的味道使得冬雪有一種柔滑感。

雪後白石泉,拍攝於濟南。哈蘇201相機+堅無敵100mm鏡頭,依爾福FP4 125膠捲。

報廢的桑塔納轎車。徠卡M3+50mm/F2鏡頭。影像立體,光線柔和。

茶館裡的侍茶師,濟南。徠卡M3+50mm/F2鏡頭。依爾福Delta 100膠片。整個畫面表現得柔和而流暢。

還有一隻鏡頭我想多說一句,就是林哈夫(Linhof)的林選卡爾蔡司(Carl Zeiss)標剛(Biogon 75/4.5)大畫幅鏡頭是一隻可以載入史冊的名頭,它用在4×5畫幅相機上是一隻非常棒的廣角鏡頭,拍攝建築幾乎看不到任何的畸變。但可惜它只能在4×5畫幅相機上使用,因為它只要轉在數碼上就不再是超廣角,轉在120上成了標頭,轉在135上成了小長焦人像,超廣角的優勢不在。而且因為焦距太短,無法接到數碼後背上。這隻頭迄今仍在2萬餘元人民幣的價位上居高不下,說明它的擁躉者還是大有人在的。而你要體味這隻鏡頭的價值,就只能回到傳統的4×5膠片相機上。

日本大阪街景。福倫達BESSA II,海利亞105mm/F3.5鏡頭, 富士RVP100反轉片。

同樣,哈蘇903SWC是一臺令人喜愛的相機,因為它有一隻38/4.5的蔡司標剛(Biogon)鏡頭。據說哈蘇專門為這個鏡頭造了一臺相機,鏡頭是不可拆卸的,離開了6×6的片幅,這隻鏡頭的價值就不存在了。

再比如徠卡的鏡頭,基本支支出色,將它和當代流行的各種單反的鏡頭比一下,各項指標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畫畫的小女孩。祿來F2.8雙反,當時天色已晚,光圈開到最大F2.8,快門速度1/15s,蔡司鏡頭和柯達Ektarchrome100反轉片搭配,對色彩的表現非常完美。

爺兒倆。祿來F2.8雙反,柯達Ektarchrome100反轉片。

《中國好聲音》裡的歌手權振東。祿來F2.8雙反,柯達Ektarchrome100反轉片。

鄉村老人。哈蘇503CW,蔡司180mm Sonnar鏡頭,柯達Ektar100負片。

塔吉克族姑娘。祿來F2.8雙反,柯達Ektar負片。

新疆巴楚沙漠裡的維吾爾族小夥。祿來F2.8雙反,柯達Portral 160 負片。

第三,膠片自身的魅力是數碼無法取代的。

先說黑白。從1839年達蓋爾公布攝影術到1904年第一張反轉片出現前的60餘年裡,一直是黑白攝影的天下。直到上個世紀末,彩色攝影已經高度發達,國外很多政要、明星仍喜歡拍攝黑白照片,這是因為濾去色彩之後,用黑白灰構築出來的畫面往往更容易打動人心。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是黑白攝影的教父,他的作品如《月升》、《半圓山》久負盛名。這些作品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把很亮的月亮和很黑的田野、巖石拍在了一起。我們平時感覺月亮不是很亮,但搞攝影的人都知道,要把月亮上的「麻臉」拍清楚,如果感光度(ISO)是100,光圈是F8,快門速度要快達1/250s,這個亮度相當於中午頭在陽光下拍攝人像的速度了。而日落後的巖石,同等條件下曝光可以要長達一秒,這之間差了9級快門速度。這也是黑白膠片被證明了的高寬容度性能,這一性能是除了飛思(Phaseone)等頂級中幅數位相機外大部分數位相機難以望其項背的。

對攝。康泰時(Contax )RTS相機,蔡司55mm/F1.2 鏡頭,柯達Ektar100負片。

曲水亭街邊的女孩,基那(Makina)67,柯達Portral 160 負片。

相遇淺草寺。徠卡M6相機,50mm/F2鏡頭,柯達Ektar100負片。

西藏日喀則油菜花。林哈夫特藝45,施耐德150mm/F5.6鏡頭,富士Provia100反轉片。這隻鏡頭雖然市價僅2000元,但因為4×5的畫幅,所以影像的畫質毫不遜色。

另一方面,黑白膠片因為是銀鹽成像,所以影調獨特。約翰·塞克斯頓(John Sexton)的黑白膠片表現的「安靜的光」讓人身心俱醉。箇中意境是數碼轉黑甚至黑白CCD(CMOS)成像遠遠無法企及的。

再說彩色。膠片表現彩色的方式主要有反轉片和負片兩種形式,但一個世紀以來生產膠捲的廠家有多個,每個廠家的膠捲有多種,每種膠捲的風格截然不同,像柯達克羅姆(Kodarkchrome)所表現的色彩獨特得難以言表;同樣的柯達的金200和愛克塔(Ektar)都是負片,兩個顏色卻大不相同。這些不同的感光材料表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因此定義了各種膠捲的色彩風格——同樣一朵紅花,不同的膠捲表現出的色彩感覺是非常不同的。這就使得影像在寫實的基礎上增加了藝術誇張的成份,攝影師可以依據自己不同的口味選擇不同的膠捲。賣到10塊錢一卷的富士業務卷在日本深受廣大攝影師的喜愛,並非僅僅是因為它便宜,更因為它適合表現所謂的「小清新風格」,甚至催生了一個森系攝影的門派。

而數碼成像,幾款主流相機,不用我提名字大家都知道,我懷疑他們的CMOS都是一家工廠做的,毫無風格可言。一位朋友說數位相機拍出的照片都是「塑料味兒」,這樣說固然誇張,除非鏡頭的元素,數碼成像確實沒有特色是真的。

新疆疏勒縣福利院的老人。宇宙海利亞鏡頭300mm,自然光拍攝。F11,1/8s,上海牌100度8×10頁片。

跳鷹舞的塔吉克族小夥。達戈355mm/F11鏡頭,上海牌100度8×10頁片。

大明湖的冬天。林哈夫特藝45,海利亞210mm/F4.5鏡頭。從圖片可以看出海利亞的鏡頭成像非常柔和。

靈巖寺塔林前的女孩。羅頓斯德300mm/F9鏡頭,上海牌100度8×10頁片。

大明湖的老人。林哈夫特藝45,施耐德150mm/F5.6鏡頭,上海牌100度4×5頁片。

第四,關於畫質的問題。

畫質是攝影一個重要的因素。膠片攝影的畫質是由底片的大小和鏡頭的解析力決定的。

如一張8×10的底片,大約是20.32×25.4cm, 成像面積約為516c㎡,而現在單反的CMOS為2.4×3.6cm,成像面積是8.64c㎡,前者是後者的60倍。

就算一些中幅相機,CMOS為4.4×3.3cm,面積為14.52 cm2,也僅為8×10的1/35。一個最常見的6×6底片,也是中畫幅的CMOS尺寸的2.5倍,畫質上的差異還用說嗎?

畫質這個問題,如果只是在網上欣賞,或者印在雜誌上發表,其實沒有太大意義;畫質太好反而不利於傳播。但攝影的初衷不是這樣的,是要印成照片的。我家中掛了一幅新疆慕士塔格峰的照片,是用8×10底片拍攝的,放大到1.6×2米,畫面中的雪的顆粒粒粒可見,視覺效果非常好。而一張數碼底出來的照片,很難達到這個效果。

慕士塔格峰。達戈355mm/F11鏡頭,上海牌100度8×10頁片,售價約10元一張。

第五,關於價格的問題。

俗話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這是攝影人的自嘲,卻也不是沒有道理。攝影是用光的藝術,很多人玩上攝影才明白原來是「把錢用光」的藝術。和寫字的幾支毛筆幾瓶墨汁、畫畫的幾支畫筆幾桶顏料不同,攝影在器材上要用的錢太多,而且後期創作花費的錢和時間也不菲,所以價格問題是攝影人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很多人會覺得拍膠片貴,而我認為正相反,數碼攝影貴。

攝影燒錢並不是現在才有的事,事實上越往前看它的門檻越高。就照相機來說,早期用一臺相機的錢買套別墅真的不是傳說,更不用說各種昂貴的鏡頭了。早些年那些世界名機,絕大部分中國人只有聽說的份兒,沒有看的福,更不用說摸摸了,幸好有國產的海鷗紅梅過過癮,就這樣一臺相機往往要花上半年的工資。至於膠捲,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隻彩色負卷要賣到近30元,相當於一個產業工人一個月的工資,這還不包括衝洗費用。到了90年代,我參加工作在畫報社當編輯,一個月工資也不過百十塊,買膠捲也就五六個。那時候有遠途採訪任務,一次背一包100個膠捲,感覺真地像地主老財一樣。拍攝的時候一張張數著,就因為疼惜膠捲,所以錯失了很多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場景。

而如今,三十年過去了,一臺上好的徠卡M3,也不過萬把塊錢;一個膠捲仍然是30多塊錢。當年仰望的星鬥,如今跌落到了塵埃。

一臺相機,兩三個鏡頭,幾百個膠捲,可以用上十年還仍然在用。而買數位相機的朋友,十年已經換了三四代相機,拍攝的數量是很可觀,但成片率就很一般了。

像前面說的仙娜,林哈夫、阿爾帕、哈蘇、徠卡這些機器,幾乎都是純金屬構造,三百年五百年也壞不了,頂多花上幾百塊換塊皮腔。而我用的鏡頭,六七十年前生產的有的是。儘管一張8×10的底片也要三四十塊錢,但出片率高,一張鏡頭最多兩張就解決了,因此算下帳來還是便宜。

當然現在有些數碼後背很棒,但價格確實嚇人,不說最近上市的某背售價高達130餘萬元,就是平時動輒三四十萬元的價格也讓人望而卻步。如果不是專業必須,我更願意玩玩膠片,畢竟不用頻繁升級相機,還是玩得起的。

近些年,周潤發先生愛上攝影,在電影《寒戰2》裡有句經典臺詞:「數碼都是快餐,膠片才是永恆。」我認為周先生這是藉機抒懷,卻也表達出了他對膠片攝影的肯定。就用影像紀實來說,數碼甚至手機足矣。但如果要搞點創作的小名堂,恐怕一時半會兒膠片還難以被取代,這不僅是因為它具有獨特的味道,更因為我們還有情懷。尤其是對中國攝影師來說,一直沒趕上好時候,這剛過上好日子,膠片相機要被淘汰了,所以摩挲把玩一下,是值得尊重的。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膠片發展了160年,所以有今天的輝煌,但也漸入黃昏,相信100年後,數碼攝影一定會超越膠片成為新的高地,或許那時候數碼攝影也消亡了也未可知。但不管怎麼樣,我們看重的是記錄的內容,更不是記錄的形式。

最後的忠告就是,膠片有「毒」,膽小莫入。

相關焦點

  • 為何現代人開始喜歡膠片攝影了?膠片到底有什麼魅力?
    上個月豆瓣舉辦了膠片攝影大賽獲得了1300萬的瀏覽量使用膠片拍攝的《敦刻爾克》甚至國師張藝謀也拍攝了講述膠片時代電影人的《一秒鐘》,來致敬美麗的膠片那麼膠片攝影有什麼樣的魅力可以讓它依舊有這麼多的粉絲擁躉呢
  • 攝影師ihoworth的膠片攝影,獨特魅力的光影與銀鹽質感
    隨著部分膠片生產廠家對某些品種的膠片維持生產甚至復產,似乎這兩年膠片攝影正在回溫,但是在數字攝影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今天,膠片攝影必然的還是朝著更加小眾和萎縮的方向發展。膠片攝影材料帶來的視覺魅力足以形成對銀鹽質感痴迷的攝影愛好者和專業創作者。
  • 膠片的味道|膠片攝影入門必看,你所不知道的膠片知識
    再次撥動過片把手,取景構圖……這份獨有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無數的攝影師。雖然我的攝影之路是從數位相機走起的,而在拿起膠片機的那一刻,我才開始理解ISO、曝光、光圈,開始用心去拍正確的照片。膠片攝影目的不同,使用的膠捲各異。最主要的幾個分類是黑白卷、彩色正片和彩色反轉片(負片)。最常見的膠片尺寸是35mm。許多單眼相機(SLR)和旁軸相機都使用這種膠捲。
  • 膠片攝影——並不遙遠的記憶
    膠片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在數碼攝影技術崛起之前,膠片攝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數珍貴的瞬間,都以銀鹽光化學反應的形式被留在了膠片上。二十一世紀初,更方便快捷的數碼攝影技術日益成熟,各種型號的數位相機不斷刷新著各項技術參數,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數碼照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低效而不穩定的膠片攝影很快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前言:膠片為什麼要數碼化關於膠片攝影,小編此前已經分享了六篇內容,介紹了在如今這個手機輕攝影無比流行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拍膠片,以及歷史上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各類型經典的膠片銘機,還有就是各有其個性的膠捲產品。那麼如果你看了前面的內容,開始和小編一樣入坑了膠片攝影。
  • 電影膠片的魅力,你真的看懂了嗎?
    諾蘭、昆汀、保羅·託馬斯·安德森、馬丁·斯科塞斯,這些響亮的名字,在席捲天下的數碼浪潮中,不停呼籲保衛膠片工藝,他們這樣做,難道只是為了多年的情懷嗎?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經典電影,體會他們眼中的膠片魅力。Part 1:膠片不死——不止是舊日情懷「用膠片拍攝的影片,連畫面空白處都會說話。
  • 重陽節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
    本次展覽包含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深瀨昌久、石內都、細江英公的118件經典攝影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為黑白膠片拍攝。膠片攝影以其獨特的韻味至今仍深受大眾喜愛,那麼膠片相機如何拍攝?膠捲如何衝洗?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10月25日重陽節,推出黑白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來和我們一起登高拍攝、衝洗照片吧!
  • 凡是攝影微影賽(166)-《彩色膠片》
    微影賽主題 毫無疑問現在是數碼時代,但我們還有不少人有膠片情結,今天我們來玩情結,膠片照片,而且是彩色的。 本期主題:彩色膠片。 投稿時間 即日起至2021年1月23日(周六)晚8點 投稿方式 關注「凡是攝影」微信訂閱號,在首頁最下面的對話框裡給我們發來你的作品。可簡單敘述作品背後的故事。
  • 洛陽婚紗攝影【洛西時光】膠片婚紗照和數碼婚紗照,到底如何選擇
    不要好奇為什麼我們在數碼的時代,還在堅持著拍攝膠片。膠片風格帶著濃濃的生活感,畫面感,那細膩的,帶有顆粒感的質感,獨特的色調,仿佛留住了時光,膠片獨具的濃烈生活感,最適合記錄情感的表達。我們篤定的認為,好的東西是需要被傳承的。膠片拍攝,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帶著溫柔和溫度的紀實。
  • 輕評測:VSCO Cam文藝氣質膠片色攝影軟體
    Adobe Lightroom、Photoshop和Apple的Aperture開發的著名色彩插件VSCO Film非常受歡迎。因為VSCO Film通過出色的膠片色調讓喜歡膠片的用戶在數碼攝影上找到了熟悉的風格。VSCO Cam則是VSCO公司在蘋果iOS系統(Android系統的VSCO Cam正在做Beta測試)推出的模仿傳統膠片色彩風格的攝影軟體。VSCO Cam
  • 洛陽婚紗攝影「洛西時光」不要千篇一律的擺拍?膠片風格考慮一下
    #洛陽婚紗攝影工作室#洛陽拍婚紗照哪家好#洛陽膠片風格婚紗照一、誇張的婚紗照已經被時代淘汰【洛西時光攝影】現在的婚紗照已經帶入攝影師的個人風格和想法,融入了自己的「不尋常」,展現你不一樣的婚照大片二、膠片風格婚紗照已經成為主流時尚 【洛西時光攝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那種長到天邊的擺裙,上飄逸的頭紗的照片逐漸褪去我們的視線,這樣的照片突出了風景,弱化了新人。
  • 堅持用手動膠片相機學習攝影的10個理由
    在入門卡片機只值數百元,人人手持攝影能力手機的時代,相機變成每人隨手可得的工具,但有意學習攝影者,往往因數碼年代相機自動曝光、對焦之便,構圖以外的技術,完全依靠相機或者後制軟體,忽略攝影基本功之重要。在這個時代,提出以手動膠片相機為學習攝影的最佳選擇,有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也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認同。
  • APP+ RNI Films:囊獲了經典膠片的攝影App
    RNI Films:囊獲了經典膠片的攝影App文:鐘樓怪人 圖:鐘樓怪人的iPhone7 Plus + RNI Films
  • 攝影膠片尺寸和幾種不同的規格
    如下是三種主要類型的膠片1.邊緣打孔膠片2.卷片3.散頁膠片邊緣打孔膠片邊緣打孔膠片這是與35mm相機——不管是單鏡頭反光型相機還是「瞄準就拍」式的相機相匹配使用的膠片。這兩種小規格膠片都不可能記錄下與35mm膠片一樣豐富的細部層次。而豐富的細節正是一幅攝影作品優秀的關鍵所在。現在市場上35mm膠片品種繁多。你可以選擇黑白片或彩色片,在彩色片中你可以選擇負片或反轉片,在彩色片中你可以選擇日光型的片子或燈光型的片子。買哪一種好, 本篇文章可以幫你做決定。
  • 情迷膠片映畫 4款攝影APP黑白濾鏡對比
    黑白膠片的光影,傳遞給我們的人物情緒和時間感,往往比色彩來得更為厚重。這也是為什麼在數位相機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人對黑白膠片仍是如痴如醉。APP界,當然也少不了模擬膠片感的黑白濾鏡。哪一款才是你的心頭好?是Instagram的朦朧,VSCO的質感,還是MPro的濃墨重彩?今天,就跟筆者來看一下吧。
  • 用膠片玩攝影會比數碼玩攝影要學得更快嗎?對初學者的4個建議
    如果是想從事攝影專業,從膠片開始是個好選擇,但如果非專業攝影人士,玩膠片只是出於情懷的話,並不太建議!玩膠片的成本問題野馬哥也是從膠片時代開始玩相機的,第一臺相機是佳能的EOS 50EQD,機器貴不說,膠捲也貴,一卷36張,得20塊錢左右,然後還得要衝洗的費用。
  • 體驗膠片相機 拍攝街頭攝影的10個建議
    這是一篇源自美國街頭攝影師Eric Kim部落格的文章,內容是他分享用膠片街頭攝影的技巧及建議。下面除了原文翻譯之外在每一段後面我也加了一點自己用膠片拍攝的心得。  1、用膠片拍攝寧願過曝也不要曝光不足。因為在膠片比較容易顯示一些明亮處的細節(但在暗處的細節比較難以修復)。Eric 說在彩色膠片稍微過曝也比較容易加強顏色的對比。
  • 「攝影一課」膠片你不知道的結構!
    即使你使用數位相機,也應該了解小編所講到的膠片的知識。這是攝影的基礎。為什麼要 了解黑白膠片去了解學習黑白膠片的基本性能。儘管膠片的化學知識對影友們來說並不重要,但必須掌握不同膠片的特點和它們能做些什麼。
  • 膠片寫真|廣州復古人像攝影拍攝地推薦
    這是以前拍的一組客片,今天整理照片重新修了一下,發現膠片拍攝的照片優點是很耐看,當時也用數位相機一起拍的,數位相機當時的調色已經不喜歡了,只有膠片一直很喜歡。紅磚廠已經去過很多遍了,上一年看新聞說要拆遷的時候,還特意去了一次,後來才發現那些拍照很好看的區域都沒有拆遷(包括火車站臺、足球場、360書店那一帶店鋪),所以沒有去過的朋友還是可以去的。
  • 膠片攝影:樂凱航空膠捲(飛機卷)拍攝測試
    航空膠片顧名思義專為航空攝影設計的膠片,黑白片 有黑自膠片、黑白紅外膠片、黑白光譜片,彩色片有彩色}r_外 膠片、彩色紅外反轉膠片等。主要川於軍事偵察、測量、資源 勘察、環境監測等。後來應用範圍更一步擴大公安、科研領域也有使用,公安主要用於現場勘查等拍攝,黑白航空片用來拍攝足跡、血跡比普通黑白膠片要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