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用手動膠片相機學習攝影的10個理由

2021-01-12 蜂鳥網

    在入門卡片機只值數百元,人人手持攝影能力手機的時代,相機變成每人隨手可得的工具,但有意學習攝影者,往往因數碼年代相機自動曝光、對焦之便,構圖以外的技術,完全依靠相機或者後制軟體,忽略攝影基本功之重要。在這個時代,提出以手動膠片相機為學習攝影的最佳選擇,有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也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認同。

  我在這裡介紹熱愛數碼攝影的你們,推薦新手以手動膠片相機學習的理由,以及我的看法:

有型 (Cool)

  近年有說,偽文青標誌物之一,是膠片相機,青年膠片攝影圈中,更有人笑說Nikon FM2因為人熟悉,成為偽文青首選。

  相對電子單反發展至今,大多都離不開一樣的設計;手動年代的膠片相機,則各有特式與質感。線條硬朗,金屬機身鏡頭,每拍一張手動過片等等,都令外觀以至操作上令人著迷。當然,代價是你把相機掛在身,還是用來拍攝,難免引來旁人(羨煞/奇異)的目光,甚至數句寒喧。連部份廠商都在推出新相機時,以復古造型吸引用家目光,可見設計潮流是一個循環。

膠片是無情 (Film is Unforgiving)

  有聽說,膠片的物理特質與衝印的化學反應,更讓人感受到影像的「溫度、速度、溫柔和憤怒」;但在技術層面上,膠片確實無情。一筒偷得格數再多,也只給你約四十個機會,出錯便少一個機會,用正片的話,曝光差距多於一級,已經無法挽回。即使你有無限膠片在身,也會一樣心痛,特別是你想留下的「決定瞬間」,錯過便無可補救。無情的限制,讓你更重視每個機會,重質量多於數量,也直接提升作品的精品程度。

  沒有現代科技協助,照片成敗,大多時在乎你的攝影基本功。

學習設定 (Settings)

  先行說明,以下所指的,是沒有P(程序曝光)、A(光圈先決)、S(快門先決)模式的手動相機。當然你可以反駁,我把有手動功能的相機,調整至M(全手動)就可以吧!我會說,那你可以把顯示屏的預覽關上、全段時間把相機只保持單一ISO,全程不檢查屏幕嗎?(笑) 道理有如小學不容許學生以計算機學習基本數學,就是以免學生日後連基本加減乘除,也要依賴計算機。

學習曝光 (Exposure)

  在電子年代,相機影像處理器、測光表為我們準確計算一切,沒多少人再願意花時間學習晴天十六法(Sunny 16 Rule),以固定膠片感光值、安全快門為前提,於不同環境光度,轉換光圈大小拍攝,簡易道出光圈與快門的基本應用。有相當寬容度的負片,設計就是讓攝影者於相約曝光設定下,保留高低光位更多細節,提供調整空間。即使在數碼年代,相機的測光也無法百份百準確,晴天十六法在高反差與測光失效時大派用場。

手動對焦 (Manual Focus)

  數碼年代,我們在評價一臺數碼單眼相機的價值與實用度時,自動對焦點數量、分布、速度、準繩度,成為重要指標,甚至有人因對焦選擇不合自己心水,而於論壇吵鬧一番。但是無反相機興起,因鏡後距較短的優勢,加上第三方廠商開發多款轉接器,令大量手動對焦老鏡一一重生,甚至帶起熱潮。Sony更為NEX相機率先加入峰值對焦(Focus Peaking)功能,使其他廠商重新重視輔助手動對焦功能。

    回到手動年代,人眼配合單手轉動對焦環,便是對焦系統,速度當然比不上現今科技,但論可靠度絕對數一數二,對焦過程也讓攝影者有更多空間,思考攝影的更多可能。傳統對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依靠相機的裂像、黃點、疊影等對焦輔助工具;另一種是依靠傳統鏡頭的景深尺,把光圈與景深範圍預先配合調節,在觀景窗內專注構圖快拍,於突發場合與街頭題材十分方便。

賊人不會有興趣 (Nobody will Steal It)

  這點,要視乎賊人是否懂得分別老相機價值,畢竟一些膠片相機仍然有價有市。不過,過去單眼相機外殼以鐵、不鏽為鋼、鋁等傳統金屬製造,如你選擇在被劫時勇武抗賊,確可作為堅硬的自衛武器。總之小心保管器材為上。

沒自動感光度設定 (The ISO Isn't Auto)

  膠片攝影年代,對新聞工作者最頭痛的,模過於感光度的限制,特別在室內與晚間,選錯膠片要甚中途回片更換,那麼硬著頭皮先完成在機內的一筒。每筒膠片選定感光值,就可以限制你務必隨環境光暗,在同一基準下改善光圈快門設定,學習兩者如何互相配合。

讓你放慢腳步 (Slow you down)

  這也是不少習慣數位相機的攝影者,回到膠片攝影的主因。攝影科技讓攝影更普及,但也讓我們於較少限制下,拍下更多不必要、重覆、甚至劣質的照片,浪費更多時間在選擇、後制、補救。隨突發事件以外,攝影在絕大多數時候,應該在按下快門前,思考按下快門的構思、原因,而這種「慢」,也讓你更深入學習每一種攝影設定,以拍攝更好的作品。

器材便宜 (Cheap Gear)

  雖然135全片幅機身,已經降至近萬元水平,但全手動膠片單反,可以低廉至三五百元連標準鏡(如歐俄M42、Fujica X、Pentax/Ricoh K接環等),而較受歡迎的全機械單反(如Nikon FM2、Pentax MX、Olympus OM-1等)或者旁軸相機(如Voigtländer R、Leica M、Konica Hexar RF),只要購入前貨比三家,也相對任何不斷跌價的數位相機保值。而且在維修與保養上,全手動機械相機也比較容易。每筒膠片購買至衝掃成本,最平暫時約六、七十元;膠片價格在這幾年間確實維持上漲,但入門常見負片價格,仍然維持在合理水平。

不需再更新 (No Need to Upgrade)

  舉例,如果你滿足於Nikon FM2具1/4000s快門、多重曝光的功能,除鏡頭以外,基本上你無須再於機身上不斷升級更新,甚麼立體矩陣對焦、更高像素、更高感光度等更新,都與你無關。器材上正常操作、適時保養,支出隨時比數碼系統更少,二手市場價格也相對穩定。只要你拍數量不太多,也不常用幻燈片的話,常用彩色、黑白負片價格仍然合理。(當然,實際上要視乎個人負擔能力而定)。

    另一個無須更新的好例子,是無數「父蔭」的故事。筆者可沒這種福氣,但有不少人,因為找到上一輩人放在家中防潮箱,甚至衣櫃、床底的老相機,而重新拍起膠片來,廷續上一代相機的攝影生命。電子年代的相機,再耐用也總在若干年後失靈,然後師傳一句「沒有零件」,便要宣布死亡,成為裝飾品,甚至電子垃圾。機械相機相對耐用與容易維修,一臺相機只要適當使用,便可以用上數十年,甚至一代傳一代。

結語:歷久常新的美好 從限制中不繼成長

  在這個隨手也有一臺自動對焦、連拍的相機/手機年代,很多經典的攝影理論漸漸為人忽略。雖然感光元件與高容量記憶卡,漸漸令具限制的膠片淡出主流,但膠片限制為攝影帶來更多的思考、期待。從傳統工具開始學習攝影,也許為你帶來一些麻煩,但從中所得的基本功與思維方式,對未來的攝影道路,必定大有幫助。

相關焦點

  • 體驗膠片相機 拍攝街頭攝影的10個建議
    這是一篇源自美國街頭攝影師Eric Kim部落格的文章,內容是他分享用膠片街頭攝影的技巧及建議。下面除了原文翻譯之外在每一段後面我也加了一點自己用膠片拍攝的心得。  1、用膠片拍攝寧願過曝也不要曝光不足。因為在膠片比較容易顯示一些明亮處的細節(但在暗處的細節比較難以修復)。Eric 說在彩色膠片稍微過曝也比較容易加強顏色的對比。
  • 膠片相機,為什麼令人難以忘懷?
    膠片時代,是個充滿質感和傳奇的時代。無論是圖片攝影還是電影攝影,膠片像個神秘的「門檻」。
  • 小白如何選擇膠片相機?幾款適合初學者的膠片相機推薦
    現在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開始玩膠片相機,膠片復古的色調和質感也讓攝影愛好者們一度入坑。今天為大家介紹下入門膠片攝影時相機的選擇問題。膠片相機分為全自動膠片機和手動膠片機,對於小白和大部分攝影師來說,更推薦全自動膠片相機,因為操作相對來說更方便簡單,手動的膠片相機外觀一般很好看,但是操作起來複雜,不易掌握。 接下來,小編將給大家從各個維度介紹幾款膠片相機,供大家參考。 1.
  • 入門級膠片相機,我們推薦這幾款,最低500入手
    大家會喜歡膠片攝影的原因還漏了一條▼作為一個外貌黨,我當然喜歡的是造型復古、線條硬朗,全機械金屬機身的膠片相機啊哈哈哈!而且每次手動過片的那種快門聲,令人迷醉…如果非常喜歡手動聚焦,並想全程控制曝光,建議你用X-700。或者你是一個低收入的嚴肅攝影愛好者,建議你用X-700。
  • 重回膠片時代 十部高性價比膠片相機推薦
    儘管黃金時代已經逝去,但有關膠片與數碼孰優孰劣的爭論在攝影愛好者之中卻從來沒有終斷過。但即便如此,膠片與數碼也絕非不能共存,恰恰相反,兩者是能夠完美互補的。對於數碼攝影來說,它所提供的是一種精準、高效的拍攝方式,而相比之下膠片攝影則能夠給予我們更多驚喜感。於是,聰明的攝影師懂得如何使用這兩種拍攝方式,並取得平衡。
  • 為什麼想用膠片相機拍照?用膠片相機需要注意這些
    發現最近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接觸膠片攝影了,原因一是喜歡膠片相機的色彩二是用膠片相機的拍攝感覺吧。膠片拍攝出來的色彩自然是不用贅言,筆者用過一大段時間後發現平時出門更喜歡帶著膠片相機而不是數位相機。膠片相機從構圖,測光到調節參數再按下快門是一個很享受的過程,其圖像的質感也別具一格,所以今天除了談談為什麼用膠片相機拍攝,還要給大家講講入手膠片相機時需要注意的幾個地方。如果是日常生活記錄,可以就選擇可以更換膠捲的傻瓜相機就可以了。
  • 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或用膠片相機拍照的優缺點
    膠片相機是以前的照相機,是採用膠片作為圖像的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字式照相機,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相機,那麼膠片相機相對於現在的數位相機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今天就由小編來給大家講講膠片相機的優點和缺點。那我們就來先說說膠片相機相比數位相機的優點有哪些?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前言:膠片為什麼要數碼化關於膠片攝影,小編此前已經分享了六篇內容,介紹了在如今這個手機輕攝影無比流行的時代,我們為什麼還要拍膠片,以及歷史上我們沒有經歷過的各類型經典的膠片銘機,還有就是各有其個性的膠捲產品。那麼如果你看了前面的內容,開始和小編一樣入坑了膠片攝影。
  • 膠片機又流行 最值得擁有的10部膠片相機
    有些頑固的膠片玩家的相機裡其實一直不缺少彈藥。 和國內相比,其實國外的相機玩家裡也有相當多的膠片死硬派。很多人追求攝影的儀式感和過程,因此選用膠片作為自己攝影學習的一個部分。 不過現在還在生產的膠片相機幾乎沒有了,前兩年聽說尼康有兩款膠片相機還在生產,就是尼康F6和FM10,不知現在還有沒有停產。
  • 膠片攝影——並不遙遠的記憶
    膠片攝影,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是一個歷史名詞。在數碼攝影技術崛起之前,膠片攝影曾經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無數珍貴的瞬間,都以銀鹽光化學反應的形式被留在了膠片上。二十一世紀初,更方便快捷的數碼攝影技術日益成熟,各種型號的數位相機不斷刷新著各項技術參數,網絡時代的到來也為數碼照片的傳播提供了更好的平臺,低效而不穩定的膠片攝影很快就在競爭中敗下陣來。
  • 用膠片玩攝影會比數碼玩攝影要學得更快嗎?對初學者的4個建議
    如果是想從事攝影專業,從膠片開始是個好選擇,但如果非專業攝影人士,玩膠片只是出於情懷的話,並不太建議!玩膠片的成本問題野馬哥也是從膠片時代開始玩相機的,第一臺相機是佳能的EOS 50EQD,機器貴不說,膠捲也貴,一卷36張,得20塊錢左右,然後還得要衝洗的費用。
  • 細說膠片攝影的魅力
    這些年,和攝影結緣頗深。除了學習數碼攝影,膠片拍的也不少。說真的這年頭拍點膠片不容易,除了膠片價格日漸上漲,衝洗點越來越少外,出去拍攝也令人躊躇,常常會被圍觀,有好奇者,有批評者,有不屑者,說有錢燒的大有人在,說為出風頭的也不在少數。編輯向我約稿,我斟酌了半天,還是決定抓住這個機會,申明一下我拍膠片的原因。
  • 常用膠片相機的種類
    SLR:孔雀DF-1最常見的膠片相機相信是可換鏡頭式的單眼相機了。和數碼單反相似,膠片單反擁有不同的感光元件。135膠片SLR最大的特徵是:機頂擁有三角錐/梯型的五稜鏡組件和拆除鏡頭後可以看見的反光鏡組件,作完整反射觀景之用,所以在觀景窗內看到的畫面就是最終得到的影像,即所謂的「所見即所得」效果。「所見即所得」在數碼攝影內常看似理所當然,因為CMOS可以直接將成像數碼化並顯示在屏幕上,就算如EVIL、Prosumer、手機也能做到「所見即所得」。
  • 攝影師必備相機常識 單眼相機手動模式詳解
    一般數位相機對P,A,S叫做部分手動功能,而M才稱作全手動功能。用M檔拍攝可以讓你根據場景和拍攝的需求自由的選擇光圈、速度,拍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但用M檔拍攝並非簡單的將相機調整到M的位置就行了,而是要用真正意義上的全手動,它包括:手動調整光圈,手動調整速度,手動調焦等。為了更好的使用好M檔拍攝,就自己的理解談談拍攝中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
  • 重陽節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
    本次展覽包含荒木經惟、森山大道、深瀨昌久、石內都、細江英公的118件經典攝影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為黑白膠片拍攝。膠片攝影以其獨特的韻味至今仍深受大眾喜愛,那麼膠片相機如何拍攝?膠捲如何衝洗?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10月25日重陽節,推出黑白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來和我們一起登高拍攝、衝洗照片吧!
  • 年份有點久遠,這6款膠片相機有認識的嗎?
    即使現在的攝影技術在不斷的進步,但對於許多攝影師們來說,他們更熱衷於使用膠片相機。因為當您使用膠片相機拍攝時,您會更加深思熟慮、更加用心、更加享受「當下感」。如果您是一位初級膠片攝影愛好者並正在尋找一部完美的膠片相機,那麼這六款膠片相機指南可能會對您有所幫助。佳能A1相機佳能A1相機於1978年發布,其作為佳能AE-1的後續產品,佳能A1相機採用了手動聚焦FD鏡頭卡口,早於該公司廣受歡迎的EF鏡頭卡口。
  • 相機:膠片相機、單反、無反(微單)的區別和選擇
    就這樣一直到1839年也是一位歐洲人,法國畫家路易·達蓋爾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真正的照相機,可攜式木箱照相機,小孔成像技術不再局限於只能在暗箱中觀看景物或手動繪畫。然後在1888年由美國的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膠捲」。同年,柯達公司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安裝膠捲的可攜式照相機,從此全球的攝影愛好者們再也不用背著一個大大的木箱去拍照,世界進入了膠片機時代。
  • 膠片相機推薦,第一款膠片相機該怎麼選?
    現在復古風可謂越來越流行了,也越來越人偏愛起了膠捲相機。.我真的超喜歡膠片相機拍出來的相片了,那種帶著年代感的復古感簡直太好看了!簡單又好操作,特別容易上手,就算不會攝影也不用擔心,顏值高性價比也高,特別適合入門新手,慢慢培養對膠片的熱愛!2020年開始,好好記錄生活,是一件特別讓人幸福的事情.
  • 數碼時代為什麼還要用膠片記錄
    【本文所有圖片均由作者本人持有版權,除合法授權外請勿擅自使用】「慢下來,去感受攝影最初的樣子」,也許這就是仍然會堅持使用膠片攝影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但是很多時候會發現,輕而易舉獲得的影像中充斥著大量的低質作品,而隨著這些低質作品的增加,會逐漸讓許多人失去了攝影的樂趣。如果你有這樣的困擾,不妨嘗試開始學著用膠片去拍攝,也許會讓你重拾攝影的樂趣。
  • 膠片攝影百科之五:豈止於大 神秘的大畫幅相機了解一下
    前言:這是第四篇膠片相機的分類介紹此前小編用了三篇文章來介紹膠片相機分類中的旁軸相機、單眼相機、雙反相機,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膠片相機中一個非常非常小眾的分類——大畫幅相機。一般來說比較常見的大畫幅相機主要有4×5、8×10兩種,由於這兩種畫幅數字後面跟的單位是英寸,實際上即使是較小的4×5,畫幅也是遠遠大於120中畫幅的,至於更小的135全畫幅,那更是不知道大到哪裡去了。由於畫幅過大,大畫幅是目前依舊無法由數碼取代膠片的少有的民用相機類型之一。大畫幅相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相比結構複雜的膠片單眼相機、旁軸相機,大畫幅相機的結構反而超級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