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入門卡片機只值數百元,人人手持攝影能力手機的時代,相機變成每人隨手可得的工具,但有意學習攝影者,往往因數碼年代相機自動曝光、對焦之便,構圖以外的技術,完全依靠相機或者後制軟體,忽略攝影基本功之重要。在這個時代,提出以手動膠片相機為學習攝影的最佳選擇,有人認為是天方夜譚,也有不少攝影愛好者認同。
我在這裡介紹熱愛數碼攝影的你們,推薦新手以手動膠片相機學習的理由,以及我的看法:
有型 (Cool)
近年有說,偽文青標誌物之一,是膠片相機,青年膠片攝影圈中,更有人笑說Nikon FM2因為人熟悉,成為偽文青首選。
相對電子單反發展至今,大多都離不開一樣的設計;手動年代的膠片相機,則各有特式與質感。線條硬朗,金屬機身鏡頭,每拍一張手動過片等等,都令外觀以至操作上令人著迷。當然,代價是你把相機掛在身,還是用來拍攝,難免引來旁人(羨煞/奇異)的目光,甚至數句寒喧。連部份廠商都在推出新相機時,以復古造型吸引用家目光,可見設計潮流是一個循環。
膠片是無情 (Film is Unforgiving)
有聽說,膠片的物理特質與衝印的化學反應,更讓人感受到影像的「溫度、速度、溫柔和憤怒」;但在技術層面上,膠片確實無情。一筒偷得格數再多,也只給你約四十個機會,出錯便少一個機會,用正片的話,曝光差距多於一級,已經無法挽回。即使你有無限膠片在身,也會一樣心痛,特別是你想留下的「決定瞬間」,錯過便無可補救。無情的限制,讓你更重視每個機會,重質量多於數量,也直接提升作品的精品程度。
沒有現代科技協助,照片成敗,大多時在乎你的攝影基本功。
學習設定 (Settings)
先行說明,以下所指的,是沒有P(程序曝光)、A(光圈先決)、S(快門先決)模式的手動相機。當然你可以反駁,我把有手動功能的相機,調整至M(全手動)就可以吧!我會說,那你可以把顯示屏的預覽關上、全段時間把相機只保持單一ISO,全程不檢查屏幕嗎?(笑) 道理有如小學不容許學生以計算機學習基本數學,就是以免學生日後連基本加減乘除,也要依賴計算機。
學習曝光 (Exposure)
在電子年代,相機影像處理器、測光表為我們準確計算一切,沒多少人再願意花時間學習晴天十六法(Sunny 16 Rule),以固定膠片感光值、安全快門為前提,於不同環境光度,轉換光圈大小拍攝,簡易道出光圈與快門的基本應用。有相當寬容度的負片,設計就是讓攝影者於相約曝光設定下,保留高低光位更多細節,提供調整空間。即使在數碼年代,相機的測光也無法百份百準確,晴天十六法在高反差與測光失效時大派用場。
手動對焦 (Manual Focus)
數碼年代,我們在評價一臺數碼單眼相機的價值與實用度時,自動對焦點數量、分布、速度、準繩度,成為重要指標,甚至有人因對焦選擇不合自己心水,而於論壇吵鬧一番。但是無反相機興起,因鏡後距較短的優勢,加上第三方廠商開發多款轉接器,令大量手動對焦老鏡一一重生,甚至帶起熱潮。Sony更為NEX相機率先加入峰值對焦(Focus Peaking)功能,使其他廠商重新重視輔助手動對焦功能。
回到手動年代,人眼配合單手轉動對焦環,便是對焦系統,速度當然比不上現今科技,但論可靠度絕對數一數二,對焦過程也讓攝影者有更多空間,思考攝影的更多可能。傳統對焦有兩種方法,一種是依靠相機的裂像、黃點、疊影等對焦輔助工具;另一種是依靠傳統鏡頭的景深尺,把光圈與景深範圍預先配合調節,在觀景窗內專注構圖快拍,於突發場合與街頭題材十分方便。
賊人不會有興趣 (Nobody will Steal It)
這點,要視乎賊人是否懂得分別老相機價值,畢竟一些膠片相機仍然有價有市。不過,過去單眼相機外殼以鐵、不鏽為鋼、鋁等傳統金屬製造,如你選擇在被劫時勇武抗賊,確可作為堅硬的自衛武器。總之小心保管器材為上。
沒自動感光度設定 (The ISO Isn't Auto)
膠片攝影年代,對新聞工作者最頭痛的,模過於感光度的限制,特別在室內與晚間,選錯膠片要甚中途回片更換,那麼硬著頭皮先完成在機內的一筒。每筒膠片選定感光值,就可以限制你務必隨環境光暗,在同一基準下改善光圈快門設定,學習兩者如何互相配合。
讓你放慢腳步 (Slow you down)
這也是不少習慣數位相機的攝影者,回到膠片攝影的主因。攝影科技讓攝影更普及,但也讓我們於較少限制下,拍下更多不必要、重覆、甚至劣質的照片,浪費更多時間在選擇、後制、補救。隨突發事件以外,攝影在絕大多數時候,應該在按下快門前,思考按下快門的構思、原因,而這種「慢」,也讓你更深入學習每一種攝影設定,以拍攝更好的作品。
器材便宜 (Cheap Gear)
雖然135全片幅機身,已經降至近萬元水平,但全手動膠片單反,可以低廉至三五百元連標準鏡(如歐俄M42、Fujica X、Pentax/Ricoh K接環等),而較受歡迎的全機械單反(如Nikon FM2、Pentax MX、Olympus OM-1等)或者旁軸相機(如Voigtländer R、Leica M、Konica Hexar RF),只要購入前貨比三家,也相對任何不斷跌價的數位相機保值。而且在維修與保養上,全手動機械相機也比較容易。每筒膠片購買至衝掃成本,最平暫時約六、七十元;膠片價格在這幾年間確實維持上漲,但入門常見負片價格,仍然維持在合理水平。
不需再更新 (No Need to Upgrade)
舉例,如果你滿足於Nikon FM2具1/4000s快門、多重曝光的功能,除鏡頭以外,基本上你無須再於機身上不斷升級更新,甚麼立體矩陣對焦、更高像素、更高感光度等更新,都與你無關。器材上正常操作、適時保養,支出隨時比數碼系統更少,二手市場價格也相對穩定。只要你拍數量不太多,也不常用幻燈片的話,常用彩色、黑白負片價格仍然合理。(當然,實際上要視乎個人負擔能力而定)。
另一個無須更新的好例子,是無數「父蔭」的故事。筆者可沒這種福氣,但有不少人,因為找到上一輩人放在家中防潮箱,甚至衣櫃、床底的老相機,而重新拍起膠片來,廷續上一代相機的攝影生命。電子年代的相機,再耐用也總在若干年後失靈,然後師傳一句「沒有零件」,便要宣布死亡,成為裝飾品,甚至電子垃圾。機械相機相對耐用與容易維修,一臺相機只要適當使用,便可以用上數十年,甚至一代傳一代。
結語:歷久常新的美好 從限制中不繼成長
在這個隨手也有一臺自動對焦、連拍的相機/手機年代,很多經典的攝影理論漸漸為人忽略。雖然感光元件與高容量記憶卡,漸漸令具限制的膠片淡出主流,但膠片限制為攝影帶來更多的思考、期待。從傳統工具開始學習攝影,也許為你帶來一些麻煩,但從中所得的基本功與思維方式,對未來的攝影道路,必定大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