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扇綸巾」一詞,到底是說的諸葛亮還是周瑜?
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
眾人皆知,蘇東坡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其中人物寫的是周公瑾,其中故事寫的是三國赤壁之戰,毫無疑問,其中的「羽扇綸巾」說的自然也是指周郎,表示周瑜裝束儒雅,風度翩翩,羽扇指的是羽毛製成的扇子,綸巾,指的是青絲所製成的頭巾。正是這千古名句,使得人們一提「羽扇綸巾」便想到周公瑾,而非諸葛亮可蘇軾說得對?這「羽扇綸巾」當真原本就代指周公瑾?
非也!「羽扇綸巾」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類說》卷四九引《殷芸小說》:「武侯(諸葛亮)與宣王(司馬懿)泊兵,將戰,宣王戎服位事,使人密見武侯,乃乘素輿葛巾,自持白羽扁指麾,三軍隨其進止。宣王嘆曰:『真名士也』。」
其中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兩軍將戰,互通來使之時,諸葛亮便是乘坐代步工具,頭戴葛巾,手裡拿著「白羽扁」,從此看,「羽扇綸巾」倒像是蘇軾從此處演化而來的。也就是說,可能此詞語最早該是形容諸葛亮的。
然而,小夥伴們也無需糾結,畢竟,「葛巾毛扇」是漢末三國時期,甚至是三國以來,儒將謀士十分常有的裝扮,蘇軾刻畫周瑜「羽扇綸巾」,終究是文學作品中,並非真的說周瑜頭戴葛巾,手持羽扇,而是通過這種風度翩翩的儒雅裝束,反應周瑜赤壁戰前的胸有成竹和穩操勝券之態,由此表達對於周郎的敬佩之意。
之所以後世提到「羽扇綸巾」想到的是周瑜而非諸葛亮,這也和宋時以來,文人學習蘇軾填詞作詩有關,如:宋代呂勝已《瑞鶴仙·其四》寫「待胡塵有警,綸巾羽扇,談笑周郎事業」;宋代許月卿《用韻自述》寫「紫綬象環如魯叟,綸巾羽扇亦周郎。」;宋代趙以夫《漢宮春 次方時父元夕見寄》寫「珠簾盡卷,看娉婷、水上行雲。應自笑,周郎少日,風流羽扇綸巾。」;張埴《八月初四夜池上》寫「手中公瑾扇,皎然相發揮。風翻頭上巾,舞過池影西。」甚至還有明代方孝孺《江山萬裡圖》中寫「煙焰旌旗魏武兵,綸巾羽扇周郎策。」
這樣的「狂轟亂炸」之下,如何讓人能夠記得最早的「羽扇綸巾」其實指的是諸葛亮而非周公瑾呢?
小夥伴們覺得呢?歡迎留言同小蟲子一起討論哦!
註:較勁文學作品與正史,無異於關公戰秦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文學作品說到底主觀色彩太過濃重,借古諷今、顧左右而言他、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招數比比皆是,算不得真;至於正史,該是被嚴肅對待的,可是就某個基礎進行分析,但小蟲子以為絕不可二者混為一談,不但誤人子弟,且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