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2020-12-18 漢周讀書

文/冰揚波

魯迅:「狀諸葛多智近妖。」

01

火燒博望

在《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是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以為如魚得水。

關羽、張飛心裡不爽,諸葛亮急需一把火,揚威立萬。

這不,夏侯惇竟主動送上門來,妥妥的一倒黴蛋兒,就是你了。

於是,博望坡呼啦一把火,烈焰騰空。

這把火,燒得夏侯惇灰頭土臉。

更燒的,關羽臉紅如重棗,心服口服。

張飛呢,「俺也一樣」。

其實,史上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是時,諸葛亮正躬耕於南陽,尚未出山。

這把火,實為劉備劉皇叔所為。

且, 非曹軍南下犯境,劉備在博望坡阻擊。

而是,劉備乘曹操北徵袁紹之際,趁火打劫,操老曹後路。

乖乖,此劇情恰與小說相反。

此段史實,《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舌戰群儒

02

舌戰群儒

在《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已得荊襄,逐劉備於江夏,虎視江東。

諸葛亮欲借東吳之兵以破曹軍,遂出使東吳。

時江東主降風盛,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等乘機發難,皆被諸葛亮駁得體無完膚。

於是,孫權堅定抗曹之志,孫劉聯盟遂成。

此即三國第一口水戰,諸葛亮一舉奠定其三國第一辯手之地位,牛掰。

其實,舌戰群儒實在有點無釐頭,正史無載。

史上,諸葛亮確實過江聯吳抗曹。

不過,諸葛亮只對孫權一人發表過演說。

且看,《三國志》如是載:

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

瞧,張昭等七位大咖,根本沒和諸葛亮聊過天…

03

草船借箭

在《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是時,周瑜對孔明之才心懷妒忌,欲殺之。

於是,周瑜給孔明挖了好大一坑兒,十日造箭10萬支。

若不成,腦袋搬家。

不想,孔明直接跳坑,還主動縮短時限,只需三天足矣。

三天後,孔明率20條草船,敲鑼打鼓,告訴老曹:我來也。

是日大霧迷江,老曹疑心病發作,箭發如雨,遂收箭10萬餘支,齊活。

孔明得了便宜還賣乖:謝曹丞相贈箭!

此為成語草船借箭之原生地,為孔明吸粉無數,也噁心了老曹千年。

其實,草船借箭,實為孫權所為,跟諸葛亮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且看,裴松之《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如是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瞧,孫權實為乘船察看軍情,至於借箭乃是意外收穫了一筆外快。

不過,孫權此次「借箭」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冬,地點在濡須口。

且,此時赤壁之火已熄滅五年了。

可見,羅貫中為吹捧諸葛亮,不惜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

04

諸葛祭風

在《三國演義》第49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是時,龐統獻連環計,誘曹操釘鎖戰船,以利火攻。

然時值隆冬,獨缺東風,難將火勢引向曹營,周瑜為之憂思成疾。

孔明借探病之機向周瑜建言,自稱能借得三日三夜東南大風。

周瑜在南屏山搭建七星壇,孔明登壇作法東風乍起,曹操83萬大軍遂葬身火海…

其實,孔明借東風,正史並無記載。

史上,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其實,不止蘇軾。

詩仙李白《赤壁歌送別》亦云: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瞧,連蘇軾、李白也說,這東風沒諸葛亮啥事。

且,赤壁這把火也那麼大,《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皆有記載。

如,《三國志·吳主傳》: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說,老曹自己也放火燒船,撤軍。

不過,羅貫中為捧紅諸葛亮,絕對不遺餘力,多從東吳這裡揩油。

周瑜

05

三氣周瑜

在《三國演義》第51-56回,孔明與公瑾鬥智。

是時,老曹敗走,孫劉為爭荊襄之地,開始鬥智鬥勇。

一氣周瑜:

二人相約,周瑜先取南郡,不成,劉備再取。

周瑜費力巴拉,還掛了彩,總算攻到南郡城下,不想被蜀軍捷足先登。

至此,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

二氣周瑜:

周瑜使美人計,賺劉備以換荊襄,不想弄巧成拙。

諸葛亮得便宜,還賣乖: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此,周瑜金瘡再次迸裂。

三氣周瑜:

周瑜用假途滅虢計,名攻西川,實圖荊州。

不過,此伎倆又被諸葛亮識破。

是時,荊州城下,周瑜進退維谷。

而荊州城上,一曲《得勝歸》,悠揚婉轉…

至此,周瑜舊瘡崩裂,摔落馬下,命在旦夕。

史上,周瑜實為一儒將,絕非小雞肚腸之人。

從《三國志·周瑜傳》中擇幾條,瞧瞧。

一則「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瞧,思度弘遠,非量小之人。

二則「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瞧,老將程普也被周瑜之人格所折服。

三則「公瑾有王佐之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瞧,周瑜死後,孫權悲傷不已,對其亦有高度評價。

此外,周公瑾還精通音律。

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重要的是,史上周瑜與孔明沒見過面,能氣到誰?

06

柴桑弔孝

書接上回,柴桑口臥龍弔孝。

不久,周瑜慨嘆「既生瑜,何生亮」而亡,一聲悲吟傳千古。

至此,江東皆怨恨諸葛亮,孫劉之聯盟即將崩盤。

於是,諸葛亮冒死親往柴桑,上演了一出「孔明哭周郎」,聲情並茂…

孫劉聯盟再次修好。

其實,柴桑弔孝,也是羅貫中虛構一橋段。

史上,蜀漢確有一人參加了周瑜的葬禮,絕非臥龍,而是鳳雛。

不過,此時龐統為東吳效力,並未投奔劉皇叔帳下。

赤壁之戰後,周瑜忽悠劉備西川,不料突然暴病死於巴丘。

是時,龐統時為周瑜麾下一功曹,送喪至東吳…

且看,《三國志·龐統傳》如是載: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其實,諸葛亮一生與周瑜並無交集,此時其在零陵桂陽長沙正忙著收稅呢。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上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縱觀赤壁之戰,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之外,其他實與孔明沒啥關係。

07

智取漢中

在《三國演義》第72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初,諸葛亮採取疑兵之計,曹軍接遭挫敗,進退兩難。

其間,老曹疑心病復發,夢裡亦殺人。

不想,楊修沒有眼力見,還架秧子賣弄「雞肋」,遂卒。

決戰時,諸葛亮又玩詐敗之計,老曹遂鎩羽而歸。

諸葛亮用兵如神,又一經典戰例。

其實,諸葛亮沒有親臨漢中之戰前線。

史上,實為法正輔佐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地。

且看,《三國志·法正傳》: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是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內政和後勤補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08

七擒孟獲

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採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之計。

於是,當地酋長孟獲悲催了,被捉住七次,放了七次。

孟獲第七次被擒後,方心服口服,不再與蜀漢為敵,南中遂平。

其實,小說中「七擒孟獲」水分極大。

且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

只此12字,一筆帶過,並無七擒七縱之說。

不過,關於七擒孟獲,《漢晉春秋》《華陽國志》《資治通鑑》皆有記載。

如,《漢晉春秋》: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這回,似乎詳細了一點。

不過,咱們算算哈,建興三年諸葛亮率部從成都出徵,抵達前線已是五月。

在演義中,七擒孟獲之地點極為分散,幾乎涵蓋了今雲南省大部分地區。

試想一下,在短短三個多月時間裡要橫跨雲南大部分地區,還要完成七擒七縱。

活捉,活捉,務必要活捉!

如此史詩般的戰績,別說是在冷兵器時代,即使現代機械化部隊也不易完成!

另外,孟獲也未「永為南邦之主」,而是入朝為官,官至御史中丞。

從此,南中真的悉平?

沒有。

不信,請看《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

說,諸葛亮攻心戰後,南中又多次造反。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汶山羌族反。

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年),南夷劉胄反。

蜀漢延熙十年(247年),汶山平康夷又反。

可見,諸葛亮並未一勞永逸地解決南中問題,蜀漢後院仍不斷起火。

09

空城計

在《三國演義》第95回,武侯彈琴退仲達。

蜀漢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街亭失守,司馬懿率軍直逼西縣(今陝西安康),諸葛亮無兵禦敵。

於是,諸葛亮乃披鶴氅,羽扇綸巾,安坐城樓,焚香操琴…

司馬懿見狀,疑有埋伏,遂退兵。

此即最牛叉的一次「空城計」。

史上,諸葛亮不僅未擺過空城計,且魏軍主帥也非司馬懿。

《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如是載: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瞧,街亭之戰時,魏軍主帥實為張郃。

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擺過啥「空城計」。

是時,司馬懿在哪?

對此,《資治通鑑》言之甚詳:

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乖乖,街亭之戰時,司馬懿竟遠在千裡以外的洛陽。

司馬懿

10

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在《三國演義》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死軍中,姜維等遵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

司馬懿率軍追擊,忽見孔明羽正端坐車內,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

背後姜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

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此即 「死諸葛嚇退活司馬」之妙計。

其實,此妙計非諸葛亮所出,而是姜維所為!

史上,諸葛亮在臨終前,曾安排魏延斷後,姜維為斷後第二梯隊。

且看,《三國志·魏延傳》: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後,魏延果然拒絕斷後,燒毀棧道,截斷漢軍歸路,使司馬懿有機可乘追上漢軍。

此時,姜維急中生智,忙豎起諸葛大旗,不退反進,司馬懿不知是計,急忙撤軍…

且看,《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如是載: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11

魏延之死

書接上回,武侯預伏錦囊計。

是時,魏延在馬上大叫:「誰敢殺我?」

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

馬岱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

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出其不意而斬之。

乖乖,孔明之錦囊妙計,忒神了!

其實,史上魏延之死,實敗與楊儀權力之爭。

且看,《三國志·魏延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說,魏延不滿楊儀等不北上抗曹,只想殺楊儀而已。

另,裴注引《魏略》: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瞧,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造謠魏延欲投敵,遂發兵追而殺之。

至於,孔明之錦囊妙計,史書無載。

初定陣容定妝照,濮存昕飾演諸葛亮,後來換成唐國強~

濮存昕這樣看,是有點妖 哈哈哈

12

關於諸葛亮的虛妝,《三國演義》裡還有很多。

陳壽就說過諸葛亮「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不過,這問題應該反過來理解:

是丞相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太好了,才慢慢這些神奇能力都上去了。大家真正敬仰的是他和先主這撥人的忠義感情,號稱中國歷史孤本。

我的真正觀點是-現實中的諸葛亮,比三國演義厲害不要太多!

你想啊,小說只是把丞相吹噓了一點,卻把周圍同學都寫成臉譜化白痴。

實際情況是:另兩個陣營,包括蜀國內部,哪個不是人才濟濟?

丞相在蜀國如此弱勢情況下做到堪稱完美,中國歷史上能找到幾個?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好在蜀漢還有諸葛亮,他迅速調整戰略,先跟東吳通好,假裝盡釋前嫌,緩和了東線的危機。然後,諸葛亮便全心平定南中叛亂。諸葛亮僅用半年時間就平定了南中叛亂,在統治策略上,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從諸葛亮收服孟獲,到曹魏滅亡蜀漢,共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即使諸葛亮收服孟獲的時候,孟獲只有三十歲,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也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再加上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和南中地區的關係並不好,南中地區發生了數次叛亂。
  • 蜀漢因為內鬥,折損了多少人才?難怪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
    尤其是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實在無人可用,鬧出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笑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而造成的,那麼蜀漢因為內鬥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才呢,實在是多到讓人觸目驚心。猛將魏延之死魏延作為蜀漢後期的第一猛將,可以說肩負了蜀國一半的未來,前期跟隨著劉備開疆拓土,後期諸葛亮北伐撤退都是由魏延來斷後的,但是他最終也是死在了內鬥中。
  • 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甚至是對整個蜀漢政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幾乎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君臣相處的典範,他的忠心,日月可鑑。可諸葛亮一生做的這三件事,看似為了匡扶漢室,實則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或許他自己並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也曾做過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是非常錯的。
  • 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從嚴,使蜀民面有菜色,難道當時應該從寬治理?
    說到治理蜀漢的政策,得從劉備入川時提起。在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之後,眾人探討蜀漢律法問題,當時諸葛亮定法制時要求從嚴,但法正不同意諸葛亮的看法,他認為劉備剛剛到蜀地,應該效仿劉邦,因此法令應該從寬。而在《漢晉春秋》中曾有記載,稱在孫休時期,曾派使者到蜀漢求馬,等使者回來後,孫休詢問蜀漢的內政情況如何,當時使者稱蜀中民有菜色。那是不是說諸葛亮治理蜀漢的從嚴策略有問題,這才導致了蜀民面有菜色呢?法正提及劉邦入關時律法從寬,其實與當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被神化諸葛亮領兵打仗的能力到底如何?
    ——陳壽 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諸葛亮到底真實的領兵打仗的能力怎麼樣呢?諸葛亮是否如同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那樣,料事如神,呼風喚雨,百戰百勝呢?真實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有的人呢?軍事才能如何?借用一位網友對諸葛亮的評價:只能說四平八穩吧。感覺三國也沒啥特別突出的軍事人才,諸葛亮本來是想當張良的,結果又要當蕭何,又要當韓信。
  • 曹魏兩將投蜀漢,一人成漢中守護神一人成蜀漢頂梁柱,他們是誰
    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後,王平又接手吳懿的漢中太守之職,成為鎮守漢中的守護神,要知道漢中是蜀漢北大門,是曹魏唯一能攻擊蜀漢的必經之地,是蜀漢國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鎮守漢中長達14年 ,沒有出過一次差錯,沒有犯過一次錯誤,還因為英明的指揮,挫敗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侵犯漢中之戰,也叫興勢之戰,更為重要的是王平對蜀漢忠心耿耿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劉禪手下一奇才,被稱為諸葛亮第二,對蜀漢忠誠無二卻飽受爭議
    但是在他死後,蜀漢的大好前景化為烏有,全靠諸葛亮一人運籌帷幄。 諸葛亮盡心竭力 但是連年北伐無果,諸葛亮盡心竭力,還是迎來了壽終正寢之時。諸葛亮雖是撒手人寰,但並非蜀漢被棄之不顧了。精算一生的諸葛亮,怎能不在自己臨死之前將後事安排妥當。
  • 他是蜀漢一流謀士,劉備伐吳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只有此人能勸
    ,一路高歌,整個集團的事業發展也因為諸葛亮的到來達到了頂點,所以才有劉備對諸葛亮的如魚得水之情。 但是光有一個諸葛亮遠遠不能滿足劉備對於人才的渴望,尤其是劉備把諸葛亮定位為治國人才,當劉備在前方徵戰時,諸葛亮在後方管理,為前線的劉備提供足夠的兵員和糧食,劉備仍然需要謀士一類的人才。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再往後,直到劉備淪落到荊州附近的時候,他的創業團隊才在徐庶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框架的構成,也就是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關羽和張飛。但如標題所示,這個時候才擁有創業團隊的劉備,與其他諸侯相比,實在是太晚了。
  • 為什麼諸葛亮提出的不是統一天下而是三分天下?難道三國更難統一?
    劉備之所以能在三國時期,以後來弱勢之力,成為三國中割據一方的勢力,沒有諸葛亮的輔佐是不可能做到的,而劉備為了請出諸葛亮三顧茅廬的故事也成為經典,也正是如此,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隆中對》戰略規劃,成為劉備集團今後的政治綱領,在此後的數十年時間中,劉備如同鹹魚翻身一樣,迅速發展壯大,在十餘年的時間中達到頂峰。
  • 蜀漢真是一個窩裡鬥政權嗎?
    所以,某些學者只憑一句「豫州入蜀,荊楚人貴」而不做具體分析便得出益州人士在蜀漢政權中遭受打壓的結論,其實犯了先入為主的錯誤。真正的情況是,益州人正是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而且被劉備和諸葛亮等最高領導人重視和重用。二、益州人敵視蜀漢政權?
  • 「費禕不死,蜀漢不滅」,「蜀漢四相」之一的費禕到底有多強大?
    費禕,蜀漢名相,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足見費禕的能力與地位。東晉史學家裴松之言:「劉禪凡下之主,費禕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於興喪」,在裴松之看來,若費禕在,則蜀漢不亡。費禕真的有那麼強嗎?他對蜀漢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 8個皇帝稱讚過諸葛亮,還有1個皇帝卻痛罵諸葛亮,說得還挺在理
    大詩人杜甫的幾句詩,生動傳神地表達出後人對一代賢相諸葛亮的敬仰與追思之情。在歷代大臣中,能像諸葛亮這樣,在死後千百年間,一直廣受後人推崇的人物,委實是屈指可數。民間百姓提起諸葛亮,無不津津樂道把他視為智慧的化身,和近乎無所不能的「神人」。
  • 諸葛亮親生兒子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威名甚至遠播海外。可是,除了在蜀漢滅亡時戰死的諸葛瞻之外,很少聽到諸葛亮其他後人的消息。難道在諸葛瞻戰死之後,諸葛亮真的絕後了?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還是有後人的。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國學經典,其中大家最喜歡的應該是諸葛亮,和《三國志》相比,諸葛亮應該是被神化了的那種。開始劉關張桃園結義,但也是白手起家,有了點家底之後,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之後諸葛亮大展神威讓張飛關羽大大折服,同時也讓蜀漢的軍士們頂禮膜拜,尤其是和東吳聯合在赤壁之戰大破曹操之後更是基本被神化了,周瑜也因為嫉妒諸葛亮才能最終抑鬱而死。
  • 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劉備死後,魏延隨諸葛亮北伐,逐漸成長為蜀漢軍事上的二號人物,負責督前部軍馬,掛著涼州刺史的名號,還是司令部參謀長(丞相司馬)。北伐與魏延後半生息息相關,甚至決定了他最後的命運。隨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驍勇善戰的名將相繼去世,有勇有謀的魏延論資排輩,也算是蜀漢大將中的C位,因此得到諸葛亮倚重。
  • 劉備與劉邦都佔據了巴蜀與漢中,那蜀漢到底弱在哪?
    相反,劉備卻得巴、蜀、漢中並沒有多久,從民心凝聚上來說,蜀漢的統治基礎最為薄弱。而從各方面綜合實力上來看,曹魏有四百多萬人口,兵力五十萬左右。孫吳有兩百多萬人口,兵力也有二十萬左右。蜀漢卻僅有八、九十萬人口,兵力十萬左右。蜀漢的綜合實力也最弱,故其統一天下的難度也難於上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