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2020-12-12 歷史也溫柔

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甚至是對整個蜀漢政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幾乎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君臣相處的典範,他的忠心,日月可鑑。

可諸葛亮一生做的這三件事,看似為了匡扶漢室,實則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或許他自己並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也曾做過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是非常錯的。

武侯諸葛亮

第一, 對待東吳的態度問題上

隆中對,三分天下而居其一。有關這三分天下的戰略,其實歷代王朝都詬病其是非,現在很多歷史專家甚至認為是他導致了三國的分裂。

其實,就客觀而言,諸葛亮為寄居荊州的劉備謀劃了自己的根據地——益州。但,三分天下未必便是實現統一的最佳時機,必須要有一方先出局。

孫權

當然,強行北伐進攻曹魏,也並非明智的選擇,畢竟曹魏地處中原地區,各種資源都遠非蜀漢可以比擬的。順江東下,水陸並進攻取東吳才是蜀漢最佳戰略。

這一點劉備看得很透,丟失了荊州意味著從漢中北伐的時候,東邊永遠都會收到東吳的威脅,這就如同當年關羽佔領江陵,威脅著東吳一樣。

劉備

不攻打漢賊曹操,而進攻東吳孫權,看上去似乎失了民心,其實也不全是。在蜀漢百姓眼中,劉備的蜀漢政權本來就是一個外來的侵略者。

東吳的主力在水軍,陸軍等同虛設。東吳陸遜也比曹魏司馬懿好對付的多。只有佔領了東吳,蜀漢與曹魏的資源才能基本對等,伺機北伐成功的概率才會更高,即便不能短時間內獲勝,劃江而治也能消耗得起。

第二, 教育劉禪的問題上

諸葛亮輔政期間,劉禪真的是個很乖的小皇帝,但諸葛亮病逝之後,劉禪昏庸無能的本性逐漸暴露出來。

事實上,劉禪的昏庸主要表現在用人上,尤其是對宦官黃皓的寵愛。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諸葛亮在在世的時候,劉禪長期被其壓制,帝王與男人的原生態都得壓抑著。

劉禪

正是由於這種長時期的壓抑,才使他在諸葛亮病逝後立即變得無法無天,急於釋放。

世人皆說劉禪昏庸,其實他的昏庸除了重用黃皓之外,並無其他表現。那句「此間樂不思蜀」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

如果諸葛亮能對他循序漸進的引導,並且適當的放縱,或許劉禪就不會再他死後有那種突然間放鬆的感覺,更不至於寵信黃皓到那種程度。

第三, 魏延的死

其實魏延的死對蜀漢來說,不僅是人才上的損失,同時也是戰略上的錯誤。曹魏僅存的老將張郃,讓諸葛亮廢了多少心,而且街亭之戰也是敗於此人之手。

魏延

魏延腦袋上沒有反骨,他也不敢反。從牙門將軍到漢中太守,在他心中,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與對諸葛亮的舉國相託完全不一樣,劉備信任他,他也願意為劉氏的蜀漢賣命。但他不喜歡楊儀,不喜歡不重用自己的諸葛亮。

在蜀漢的將領之中,魏延還是非常有血性有骨氣的,至少對比孟達、李嚴,他要強得多。

魏延效忠了蜀漢大半輩子,又怎麼會在晚年叛蜀呢!只不過他對諸葛亮重用的楊儀始終都沒什麼好感,甚至是不服。

魏延的死,讓蜀漢完全陷入了敗局。姜維的謀略確實厲害,畢竟得到了諸葛亮真傳,但他不是帥才,甚至都當不起將才。身為統兵重臣竟然鬥不過一個宦官,這是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懦弱的表現。

諸葛亮

還記得那句讓自己變強的兩個辦法嗎?提升自己的實力與削弱敵方的實力。可惜諸葛亮太過工於心計,弄反了。

結語

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人皆敬佩。但是,他在三分天下之後的戰略上的失誤,在劉禪教育上的失誤,在蜀漢人才提拔運用上的失誤也都是人所共見的。

雖說人無完人,但他的這三個失誤,卻實實在在的不經意間加速了蜀漢滅亡的速度,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

相關焦點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從諸葛亮收服孟獲,到曹魏滅亡蜀漢,共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即使諸葛亮收服孟獲的時候,孟獲只有三十歲,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也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再加上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和南中地區的關係並不好,南中地區發生了數次叛亂。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諸葛亮命孟獲負責管理南方,日後還遷為蜀漢的御史中丞。這就有個問題,諸葛亮統治南中的手段,靠的是籠絡當地首領,讓他們為自己效忠,這就導致蜀漢與南中的關係僅靠個別人來維持。即使這些地方首領、豪強全心全意的臣服蜀漢,不會再有二心,但當這些人年老體衰、威望下滑,或者去世之後,蜀漢與南中的關係鏈條就斷了。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
  • 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下場如何?
    對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正史中有沒有「桃園三結義」,但是,就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人來說,經過數十年的風雨與共,已經是情同手足了。特別是他們攜手建立的蜀漢,更是和曹魏、東吳相抗衡。當然,到了公元263年,蜀漢還是被曹魏消滅了。那麼,問題來了,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是什麼下場?
  • 如果可以穿越回到三國,你最想做哪三件事?
    第一:阻止諸葛亮殺劉封 《三國志》記載,劉備因劉封不援助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以致丟三郡而治罪於劉封,其實劉封對蜀漢忠心耿耿,而且勇猛無敵,是個戰場上拼殺的強將
  • 男人到四十,還在這三件事上「瞎折騰」,註定勞碌命,要改
    倘若在這茫茫大海之上,戲水弄魚,總免不了遭殃吃虧。人到四十的我們,正處於承上啟下的年紀,做人做事得有個分寸,倘若仍然在這四件事上「瞎折騰」,就註定了勞碌命,到了中老年,少不了心生遺憾。那麼究竟是哪四件事呢?且聽我慢慢道來。第一件事:跟人合夥做生意。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是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以為如魚得水。關羽、張飛心裡不爽,諸葛亮急需一把火,揚威立萬。這不,夏侯惇竟主動送上門來,妥妥的一倒黴蛋兒,就是你了。於是,博望坡呼啦一把火,烈焰騰空。瞧,連蘇軾、李白也說,這東風沒諸葛亮啥事。且,赤壁這把火也那麼大,《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皆有記載。如,《三國志·吳主傳》: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說,老曹自己也放火燒船,撤軍。
  • 蜀漢滅亡之際,孟獲部落有支援的可能嗎?山大王是不會站隊的!
    從諸葛亮降服孟獲到蜀國被滅期間,大致間隔了40年,大家認為孟獲還會活著嗎?其實南中地區以孟獲為首領,在蜀漢政權建立之初就不安分,只不過由於劉備力量大,南中地區在蜀漢政權快速發展穩定的時候表現得很順服。但是當劉備去世,南中地區以孟獲為部落首領的這一隻大部落聯盟,隨即反叛。
  • 蜀漢真是一個窩裡鬥政權嗎?
    這一觀點近年來尤為流行,不少公號、期刊乃至學術論文都以此為準對蜀漢政治做過評判,得出的結論也大致相同——蜀漢內鬥嚴重,蜀漢是一個「窩裡鬥」政權。這種觀點確有部分道理,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誤差。因為,就《三國志》及裴注史料所呈現的蜀漢局面看,其所謂的「內部矛盾」,顯然被當代人嚴重誇大。
  • 如果諸葛亮不和曹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果怎麼樣?
    那麼如果諸葛亮不著急與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養精蓄銳,結局會怎樣,諸葛亮能北伐成功嗎? 實際上,如果諸葛亮不和曹魏開戰,而是深耕巴蜀,蜀漢根本就維持不了那麼長的時間,會提前亡國!為何為麼說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世間流傳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蜀漢後期真的無將可用了嗎?
    然而在我們看的三國演義後面,鍾會、鄧艾二人爭功,鄧艾偷渡陰平,直取蜀漢,劉禪怕死,命令姜維投降,做了蜀國的亡國皇帝。我們在這裡,不禁感到惋惜,劉備手下都是當時武力智力頂尖的存在,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曹操孫權基本上都沒有跟他們想抗衡的人才。
  • 群臣要給諸葛亮立廟,劉禪堅決阻攔29年,1757年後才能懂他的無奈
    因此,群臣和百姓每年都提出給諸葛亮立廟,但是劉禪則每年都拒絕。而這一拖,就是29年。就在蜀漢滅亡前夕,也就是公元263年。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郞向充等共同上表,希望劉禪能夠順應民意,趕緊為諸葛亮立廟。與此同時,他們還為此與劉禪做出了妥協,也就是說,不在成都給諸葛亮立廟,而是將廟立在沔陽。而這一次,劉禪不再堅持己見,而官方諸葛亮廟,終於在沔陽樹立了起來。
  • 諸葛亮親生兒子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說起諸葛亮,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其威名甚至遠播海外。可是,除了在蜀漢滅亡時戰死的諸葛瞻之外,很少聽到諸葛亮其他後人的消息。難道在諸葛瞻戰死之後,諸葛亮真的絕後了?當然不是這樣的,諸葛亮還是有後人的。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兒子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就絕後了?他重孫曾和王羲之見面
    在諸葛亮的誡子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對於諸葛瞻的批評!《戒子通錄》 ::每得來疏,書尚麤拙,豈修之不勤而量之有限耶?這是諸葛亮寫給兒子諸葛瞻的書信中的一句摘抄,意思是你每次寫書信過來,字跡咋這麼差?是你練字不勤奮還是能力不行?看這個語氣態度,像不像小時候父母批評我們寫字寫得難看?
  • 蜀漢建立後,怎麼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擴張呢?
    三國都耳熟能詳,不少人都會對蜀漢的滅亡感到深深的遺憾與說不清的悲傷之情,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發動多次北伐,嚴重透支蜀漢的國力,為蜀漢的滅亡埋下非常大的隱患。不知道從何時起網上有個論斷,如果當時諸葛亮能認清形勢放棄北伐,採用主動防禦魏國的戰略,憑藉諸葛亮的軍政才能向西北或西南擴張領土,從而大大加強蜀漢的國力,這樣的話三國誰先滅亡就不好說了。這種假設到底能不能行呢或者可行性怎麼樣?蜀漢在三國裡是實力最小的那一個,總人口100萬左右,比起魏國的400多萬人口簡直不值一提。
  • 曹魏兩將投蜀漢,一人成漢中守護神一人成蜀漢頂梁柱,他們是誰
    一般來說,投靠都是從實力小的一方向實力強的一方來投靠,上面說的四個人都是如此,原因很簡單,人往高處走,誰更厲害,誰更強大,一般就投靠誰,但是,強大的曹魏先後有兩員將領分別投靠了蜀漢,這兩員將領都成為蜀漢的社稷之臣,更為奇怪的是,這兩人對蜀漢都是忠心耿耿,這是非常罕見和極為難得的。
  • 他不是歸順諸葛亮了嗎
    南蠻孟獲,是三國蜀漢南中地區的頭領,在公元225年,孟獲起兵反叛蜀漢。諸葛亮親自帶兵平叛,最終徵服了孟獲。公元263年,曹魏大將鄧艾攻入蜀中,蜀漢宣布滅亡。那麼這個時候為什麼南蠻孟獲不出兵去搭救劉禪呢?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諸葛亮傳》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的矛盾肯定有,但絕對沒有鬧到不可調和,非要發動戰爭以避免的地步。個別網友稱,蜀漢分裂為三大派系,足見諸葛亮水平不高,個人表示呵呵。
  • 諸葛亮有多遺憾?諸葛瞻戰死後,諸葛亮是不是絕後了
    諸葛亮作為蜀漢的丞相,一生都致力於匡扶漢室、壯大蜀國。雖然,擁有此等志向的他最終戰死沙場,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終極理想,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令人感動不已。根據記載,諸葛亮死去之後,他的兒子諸葛瞻繼承了他的志向,一直奔波在抗擊外敵的戰場上,但他在抗擊魏軍的時候也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