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甚至是對整個蜀漢政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幾乎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君臣相處的典範,他的忠心,日月可鑑。
可諸葛亮一生做的這三件事,看似為了匡扶漢室,實則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或許他自己並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也曾做過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是非常錯的。
第一, 對待東吳的態度問題上
隆中對,三分天下而居其一。有關這三分天下的戰略,其實歷代王朝都詬病其是非,現在很多歷史專家甚至認為是他導致了三國的分裂。
其實,就客觀而言,諸葛亮為寄居荊州的劉備謀劃了自己的根據地——益州。但,三分天下未必便是實現統一的最佳時機,必須要有一方先出局。
當然,強行北伐進攻曹魏,也並非明智的選擇,畢竟曹魏地處中原地區,各種資源都遠非蜀漢可以比擬的。順江東下,水陸並進攻取東吳才是蜀漢最佳戰略。
這一點劉備看得很透,丟失了荊州意味著從漢中北伐的時候,東邊永遠都會收到東吳的威脅,這就如同當年關羽佔領江陵,威脅著東吳一樣。
不攻打漢賊曹操,而進攻東吳孫權,看上去似乎失了民心,其實也不全是。在蜀漢百姓眼中,劉備的蜀漢政權本來就是一個外來的侵略者。
東吳的主力在水軍,陸軍等同虛設。東吳陸遜也比曹魏司馬懿好對付的多。只有佔領了東吳,蜀漢與曹魏的資源才能基本對等,伺機北伐成功的概率才會更高,即便不能短時間內獲勝,劃江而治也能消耗得起。
第二, 教育劉禪的問題上
諸葛亮輔政期間,劉禪真的是個很乖的小皇帝,但諸葛亮病逝之後,劉禪昏庸無能的本性逐漸暴露出來。
事實上,劉禪的昏庸主要表現在用人上,尤其是對宦官黃皓的寵愛。
當然,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諸葛亮在在世的時候,劉禪長期被其壓制,帝王與男人的原生態都得壓抑著。
正是由於這種長時期的壓抑,才使他在諸葛亮病逝後立即變得無法無天,急於釋放。
世人皆說劉禪昏庸,其實他的昏庸除了重用黃皓之外,並無其他表現。那句「此間樂不思蜀」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
如果諸葛亮能對他循序漸進的引導,並且適當的放縱,或許劉禪就不會再他死後有那種突然間放鬆的感覺,更不至於寵信黃皓到那種程度。
第三, 魏延的死
其實魏延的死對蜀漢來說,不僅是人才上的損失,同時也是戰略上的錯誤。曹魏僅存的老將張郃,讓諸葛亮廢了多少心,而且街亭之戰也是敗於此人之手。
魏延腦袋上沒有反骨,他也不敢反。從牙門將軍到漢中太守,在他心中,劉備對他的知遇之恩與對諸葛亮的舉國相託完全不一樣,劉備信任他,他也願意為劉氏的蜀漢賣命。但他不喜歡楊儀,不喜歡不重用自己的諸葛亮。
在蜀漢的將領之中,魏延還是非常有血性有骨氣的,至少對比孟達、李嚴,他要強得多。
魏延效忠了蜀漢大半輩子,又怎麼會在晚年叛蜀呢!只不過他對諸葛亮重用的楊儀始終都沒什麼好感,甚至是不服。
魏延的死,讓蜀漢完全陷入了敗局。姜維的謀略確實厲害,畢竟得到了諸葛亮真傳,但他不是帥才,甚至都當不起將才。身為統兵重臣竟然鬥不過一個宦官,這是一種讓人無法理解的懦弱的表現。
還記得那句讓自己變強的兩個辦法嗎?提升自己的實力與削弱敵方的實力。可惜諸葛亮太過工於心計,弄反了。
結語
諸葛亮一生的功績,人皆敬佩。但是,他在三分天下之後的戰略上的失誤,在劉禪教育上的失誤,在蜀漢人才提拔運用上的失誤也都是人所共見的。
雖說人無完人,但他的這三個失誤,卻實實在在的不經意間加速了蜀漢滅亡的速度,或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