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2020-12-23 南城太守V

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約略的寫完了,文辭淺薄,望諸位看官見諒。今日之文是小編對部分觀點的個人看法,是否採信,請自行取捨。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有人提出,這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包括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教授。

對大國而言,確實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但對於小國,對強國發起主動進攻來轉移矛盾,基本等於自尋死路。

戰爭是有風險和代價的,大國可以承受這種風險,小國卻未必承受得住。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劉備

戰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這個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即使在強國,也只是個別拙劣政客採用,不適用於諸葛亮這個級別傑出政治家。

蜀漢在諸葛亮時代,沒有太大的國內矛盾,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達到頂點。在諸葛亮死後,遺愛尤在,以至於把蜀漢的德政歸功於其子諸葛瞻。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諸葛亮傳》

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的矛盾肯定有,但絕對沒有鬧到不可調和,非要發動戰爭以避免的地步。

個別網友稱,蜀漢分裂為三大派系,足見諸葛亮水平不高,個人表示呵呵。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誰能夠找出任何一個封建朝代,任何一個時期,沒有派系,山頭?蜀漢分為三派,只是歷史客觀現象,無法避免。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公平公正之下「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三派之分,只是現象,還不成為重大矛盾。

諸葛亮固然有重用荊州派楊儀,蔣琬,魏延,卻也同樣重用了東州派的費禕,董允,吳懿,吳班,鄧芝;提拔重用了益州派的楊洪,張裔,張嶷,李恢等人。其中費禕是第二順位繼承人,吳懿是繼任漢中都督,哪裡有半點「荊州派為主,東州派為輔,限制益州派」的意思?

有學者舉例,諸葛亮廢來敏,殺彭漾。來敏是東州派,彭漾是益州派,難道不是打壓東州派和益州派?進而得出推論,諸葛亮時代,派系矛盾很深,諸葛亮只信任荊州派。

那又如何解釋諸葛亮殺劉琰,斬馬謖,貶向朗?這三位可是荊州派!

本來是孤立的因罪受罰,偏偏貼上「派系鬥爭」的標籤,強加給諸葛亮,竊以為不太可取。

認為諸葛亮時代矛盾很深的,請舉出實錘史料證據。

個人覺得,轉移國內矛盾一說,恐難成立。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觀點,影響很大,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以攻代守的前提是敵方有進攻企圖,但是從歷史事實看,曹魏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東吳,並無主動進攻蜀漢戰略打算。曹魏對蜀漢的主動進攻一共就三次,曹真伐蜀,曹爽伐蜀,和鍾會鄧艾兩路伐蜀,遠少於蜀漢對曹魏主動進攻次數,也少於曹魏對東吳進攻次數。既然對方都太不打算進攻,又何來守?更遑論「以攻代守」。

「以攻為守」目的是偏安一隅,無進取之意,這不僅與蜀魏攻戰史實不符,也與諸葛亮志向信念大相逕庭。

《出師表》有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完全是信心滿滿,對北伐充滿樂觀和希望。

諸葛亮留下的散文很多,不少文章都抒發了統一中原、興復漢室志向,豈能用目光短淺保守的「以攻代守」解釋?

諸葛亮窮兵黷武,造成國力疲憊,這種觀點也頗有市場,激進的更認為諸葛亮對蜀漢滅亡負有責任。

相對於東吳,諸葛亮北伐的次數和規模,都趕不上,顯然算不上窮兵黷武,至於姜維北伐疲憊了國力,那已經是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應該為此背鍋。

影視劇中的姜維

此外,姜維也不是諸葛亮的學生,姜維的北伐更不是諸葛亮生前授意。

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是神仙,不大可能會預計到他手下區區一個「中監軍」在二十年後,因一次意外的行刺,成為蜀漢軍的總司令。

諸葛亮北伐共有五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時連續進行的,可以算同一次軍事行動。第一次北伐前,準備了兩年;第二次是策應東吳盟友的政治仗,第三次北伐時趁曹魏軍事注意力被吸引在關中的形勢,趁勢擴張國土;第四次北伐,準備了兩年半,第五次北伐,準備了三年。典型的「謀定而後動」,攢夠了本錢才做事,肯定不算窮兵黷武,和姜維「連年動眾」,不顧國力,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的北伐,也沒有危及民生。諸葛亮時代和之後的蔣琬時代,是蜀漢國力的巔峰,這個基礎是諸葛亮奠定下的。陳壽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有學者列出了張儼《黙記》「述佐篇」的觀點,證明諸葛亮北伐得不償失,造成了國家困難。

兵者,兇噐;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徵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絶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闗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勳;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

這個也與部分網友觀點相似,差不多可以算是實錘證據了。

我對此絕不認同。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

因為在這段話之前,另有兩個字「或曰」,翻譯過來就是「有人這麼說」。後面馬上表達了張儼的觀點:「餘竊疑焉」,然後就是一大段反駁這觀點的話。先列出對方的觀點,再加以駁斥,是議論文常規寫作方式,「餘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表示諸葛亮的才能不比管仲,晏子差,哪裡有半點說諸葛亮「窮兵黷武」,危害國家的意思?

有人也提出了重要證據,《漢晉春秋》言蜀中形勢「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這段話出自薛珝向孫休的上書,但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二十多年,蜀漢「四相」全都已經故去,拿二十多年後的情形用以證明諸葛亮北伐的危害,是不是「穿越」得狠了點?

更何況這句話後面就是孫休嘆息道「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

還有人找出了證據,蜀漢滅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兵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9,為三國最高,難道不是老百姓負擔很重,窮兵黷武?

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深得少數民族之心,擁有僱傭少數民族參軍的傳統。少數民族參軍的熱情也很高,以至於每有空缺,南人即奔走呼號,刺血踴躍。

三國時,少數民族人口一般不記入戶籍,這就造成蜀漢兵員比例數據虛高,不能解釋成負擔重於魏吳。

《袁子》評價「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以至於「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又哪裡有半點國力虛弱的樣子?

根據《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死後,官民紛紛請求立廟祭祀,因為不合祖制,沒有獲得朝廷批准。老百姓就自發在道路上祭拜。

後來劉禪禁不住朝野壓力,批准了在定軍山設立武侯祠紀念。如果諸葛亮因為北伐導致民生凋敝,甚至「間接導致亡國」,又怎麼可能得到老百姓這麼高的敬意?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弱小的蜀漢不斷北伐,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呢?請看下回《北伐!北伐》

完。

本文作者:職業鏟臺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很多人都以為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為了匡扶漢室,直取曹魏,這樣的理解就未免有些太片面了。今天要說的是,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所做的第三件不能以常理度之的事情就是北伐曹魏了。這件事也是諸葛亮堅持最久的一件事。曾經連續7年5次出兵攻打曹魏。讓曹魏面對蜀國的突然襲擊頭疼不已。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其實怪不得馬謖和魏延,全因他用錯一人
    蜀漢經過夷陵之戰後實際上已經淪落為一個西南弱國,綜合國力僅有曹魏的五分之一、東吳的二分之一。諸葛亮勵精圖治,對內穩定民生發展經濟,對外和東吳保持盟友關係,派出大量間諜部隊獲取敵軍情報,終於趁著曹魏防守空虛的間隙發動北伐之戰。
  • 姜維一心想要北伐,為何諸葛亮死了二十年,他都沒有出兵?
    在《三國演義》中,姜維更是被諸葛亮視為衣缽傳人,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頂著諸葛亮傳人這麼一個名頭,想不出名都不行。而在正史之中,姜維依然是非常出彩。一方面他文武雙全,能力超群,在蜀漢後期官員中,乃是一等一的存在。連諸葛亮都對其稱讚有加。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公元223年,在彝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打敗,這時候蜀國的國力大損,原本是三國鼎立的局面,現在蜀國明顯式微,諸葛亮接受了劉備的託孤,之後盡心輔佐劉嬋治理蜀國,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蜀國國力的已恢復,之後公元225年,諸葛亮收復了南蠻的各族,同時充實了北伐的各種物資,準備再次北伐。公元228年,諸葛亮眼看北伐的時機成熟,就寫了份《出師表》給劉禪,然後率領三軍開始北伐。
  • 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
    劉備看了看蔣琬,心中仍不太相信,但他向來尊重諸葛亮,於是免了蔣琬的罪名。怎麼聽起來有點像龐統的故事?其實《三國演義》就是把蔣琬的故事搬到了龐統身上,歷史中,龐統「在縣不治」還不算什麼,蔣琬不做事又喝酒,而且直接被劉備看到酒醉的窘態,這比龐統誇張多了。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馬謖,用何人守街亭有勝算?
    蜀漢北伐明顯就是沒有把握的一場戰爭,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都沒有撼動了曹魏的統治,有人認為,北伐第一戰,是最有機會能夠成功,這句話沒錯,這要說是街亭不丟,就能夠打敗曹魏。這個理論是錯誤,即使是街亭在孔明的手中,這不過是能夠保證,蜀漢能夠完全地撤回去!
  • 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一、六出祁山: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二、背景: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 諸葛亮的《出師表》中的明顯錯誤,後漢之傾頹豈是六個字能說清
    公元223年,劉備在白帝城一命嗚呼!劉備在臨死前,上演了一出白帝託孤,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了諸葛亮。讓劉禪拜諸葛亮為相父。為了興復漢室,完成先帝劉備的事業。公園227年,諸葛亮決定北伐討伐魏國,完成先帝未竟的事業,恢復漢王朝的天下。臨行之前上書後主劉禪。這就是人們一直傳誦的《出師表》。諸葛亮為什麼要寫這篇《出師表》呢?
  • 諸葛亮死前,為何要點49盞燈?看似在續命,實則另有目的
    在這些英雄中,不僅有勇猛過人的武將,像關羽、張飛、趙雲、典韋等人,還有不少學貫古今的謀士,像諸葛亮、龐統、水鏡先生等等。在三國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人就是被稱為神一樣的人物諸葛亮。諸葛亮不僅以謀略著稱,最重要的就是他那神鬼莫測的測算之術。諸葛亮在出山之後盡力輔佐劉備,為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天下大勢。
  • 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文臣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先說劉備在伐吳一戰到底有哪些損失?1.劉備損失的兵力情況。2.伐吳出徵準備之前損失張飛這一絕世猛將。劉備東徵之際即命令張飛率精兵萬人沿閬水南下,到江州和自己會合,劉備正欲率領將士出發就道,不料從閬中傳來緊急報告,張飛被部將所害,首級被送到東吳。張飛守閬中,在巴郡一帶擊敗張郃,早已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名將,張飛的被害無疑是對劉備一個致命的損失,這也使得劉備少了這樣一位可以衝鋒陷陣的大將。3.文臣武將或戰死或投降。
  •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話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在劉備窮途末路時幫助劉備東山再起,建立了蜀國。不僅如此,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依然盡心竭力的輔佐劉備的兒子劉禪,先後進行了六次北伐,最終病逝在北伐途中。諸葛亮對後來的歷史影響十分深遠,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化中的忠臣和智者的代表。
  • 諸葛亮身為三國頭號政治家,明知道北伐無望,為何仍要一意孤行?
    諸葛亮身為三國的頭號政治家,治蜀的功績是巨大的,但是有一件事卻毀譽參半,甚至可以說是批評多於稱讚,這就是五次出兵北伐曹魏。事實上,以諸葛亮的深謀遠慮,他當然知道,在「益州疲弊」的情況下,北伐會加重國力損耗,引發民憤,而且成功的可能性極小,但他卻仍然一意孤行。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諸葛亮憑藉著一身本事徹底登上神壇,被民間民眾所膜拜。剛剛起兵之初,郭嘉作為曹操帳下,最為有謀略的智囊,是極有可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偏偏郭嘉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難尋對手,直到司馬懿的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真正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起初司馬懿在曹操的陣營當中是不被重用的,雖然司馬懿頗有謀略,但是野心也是極大,生性疑心極重的曹操對於司馬懿,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不得不說,曹操的疑心是極為正確的,經過曹家數代努力奮鬥的成果,最後確實被司馬家奪走
  • 為什麼諸葛亮一死,木牛流馬就被棄用?原因很簡單
    導語:為什麼諸葛亮一死,木牛流馬就被棄用?原因很簡單眾所周知,諸葛亮在歷史上是一位聰明絕頂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經發明了不少的工具和日用品。比如說八陣圖,這是一種兵陣,是為了能夠提高蜀軍的戰鬥力,所以才被創造出來。還有諸葛弩,能夠連續發射擁有強悍的火力,是一款極為先進的武器。而就連我們平常吃的饅頭也是由諸葛亮首創,在七擒孟獲時,他發現有人在江邊用人來祭祀,實在是過於殘忍,才發明了饅頭替代祭品。還有一種運輸工具十分的方便,在戰場上也經常使用。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由於帶的是水軍,駐地又靠近三峽,陳式在夷陵之敗後得以逃出生天,最終再隨諸葛亮北伐。這次諸葛亮北出陳倉雖然失敗,但兵力上並沒有什麼損失。之所以不去和魏國援軍再拼一把,是因為諸葛亮已經準備執行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先奪武都,再取陰平。更具體說是拿下武都郡治「下辨」和陰平郡治「陰平」城。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諸葛亮從漢中出發,前後5次北伐,卻只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情。 一勝一敗之間,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以強擊弱VS以弱擊強 設想一下:假如諸葛亮北伐時,曹魏仍然集中主力,一心伐吳,那麼,他將多麼愜意呀!
  • 司馬懿的評價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志大而不見機」諸葛亮志向遠大,胸懷天下,是個頗有遠見的戰略家,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
  • 易中天的顯赫家世令人驚嘆:「富不過三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曾國藩家書》一提這一本書,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曾國藩教育他們家族子女的精髓,他的一生成就和心得都濃縮到這本書裡面了,也是很多教授、專家爭相研究的對象。 易中天的二爺爺易甲鷳曾經跟隨黎元洪參加辛亥革命,他拒絕袁世凱的拉攏,拒絕為軍閥效力,是亂世中的一股清流。 易中天的大伯父易仁荄在條件艱苦的情況下編寫了湖南的中學歷史教材用書,為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劉備是諸葛亮的絆腳石?專權20年,諸葛亮死亡之謎揭開!
    這是文章頭部 劉備去世以後,其子劉禪繼位,改元建興。諸葛亮執掌軍國大事。時值蜀軍新敗,國弱兵疲,劉備身亡,人心恐慌。而且外有魏吳相伺,內有南中,(即今雲、貴、川交界處)叛亂,正所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