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約略的寫完了,文辭淺薄,望諸位看官見諒。今日之文是小編對部分觀點的個人看法,是否採信,請自行取捨。
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
有人提出,這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包括百家講壇的易中天教授。
對大國而言,確實可以通過戰爭的方式,轉移國內矛盾,但對於小國,對強國發起主動進攻來轉移矛盾,基本等於自尋死路。
戰爭是有風險和代價的,大國可以承受這種風險,小國卻未必承受得住。
戰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
這個道理諸葛亮不會不懂。以戰爭轉移國內矛盾,即使在強國,也只是個別拙劣政客採用,不適用於諸葛亮這個級別傑出政治家。
蜀漢在諸葛亮時代,沒有太大的國內矛盾,諸葛亮在百姓心中的威望達到頂點。在諸葛亮死後,遺愛尤在,以至於把蜀漢的德政歸功於其子諸葛瞻。
瞻工書畫,強識念,蜀人追思亮,鹹愛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雖非瞻所建倡,百姓皆傳相告曰:「葛侯之所為也:」是以美聲溢譽,有過其實。——《諸葛亮傳》
網上傳得沸沸揚揚的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派的矛盾肯定有,但絕對沒有鬧到不可調和,非要發動戰爭以避免的地步。
個別網友稱,蜀漢分裂為三大派系,足見諸葛亮水平不高,個人表示呵呵。
黨內無派,千奇百怪,誰能夠找出任何一個封建朝代,任何一個時期,沒有派系,山頭?蜀漢分為三派,只是歷史客觀現象,無法避免。
在諸葛亮以身作則,公平公正之下「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三派之分,只是現象,還不成為重大矛盾。
諸葛亮固然有重用荊州派楊儀,蔣琬,魏延,卻也同樣重用了東州派的費禕,董允,吳懿,吳班,鄧芝;提拔重用了益州派的楊洪,張裔,張嶷,李恢等人。其中費禕是第二順位繼承人,吳懿是繼任漢中都督,哪裡有半點「荊州派為主,東州派為輔,限制益州派」的意思?
有學者舉例,諸葛亮廢來敏,殺彭漾。來敏是東州派,彭漾是益州派,難道不是打壓東州派和益州派?進而得出推論,諸葛亮時代,派系矛盾很深,諸葛亮只信任荊州派。
那又如何解釋諸葛亮殺劉琰,斬馬謖,貶向朗?這三位可是荊州派!
本來是孤立的因罪受罰,偏偏貼上「派系鬥爭」的標籤,強加給諸葛亮,竊以為不太可取。
認為諸葛亮時代矛盾很深的,請舉出實錘史料證據。
個人覺得,轉移國內矛盾一說,恐難成立。
認為諸葛亮北伐是「以攻為守」的觀點,影響很大,我認為是值得商榷的。
以攻代守的前提是敵方有進攻企圖,但是從歷史事實看,曹魏的戰略重心一直在東吳,並無主動進攻蜀漢戰略打算。曹魏對蜀漢的主動進攻一共就三次,曹真伐蜀,曹爽伐蜀,和鍾會鄧艾兩路伐蜀,遠少於蜀漢對曹魏主動進攻次數,也少於曹魏對東吳進攻次數。既然對方都太不打算進攻,又何來守?更遑論「以攻代守」。
「以攻為守」目的是偏安一隅,無進取之意,這不僅與蜀魏攻戰史實不符,也與諸葛亮志向信念大相逕庭。
《出師表》有言「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完全是信心滿滿,對北伐充滿樂觀和希望。
諸葛亮留下的散文很多,不少文章都抒發了統一中原、興復漢室志向,豈能用目光短淺保守的「以攻代守」解釋?
諸葛亮窮兵黷武,造成國力疲憊,這種觀點也頗有市場,激進的更認為諸葛亮對蜀漢滅亡負有責任。
相對於東吳,諸葛亮北伐的次數和規模,都趕不上,顯然算不上窮兵黷武,至於姜維北伐疲憊了國力,那已經是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應該為此背鍋。
此外,姜維也不是諸葛亮的學生,姜維的北伐更不是諸葛亮生前授意。
諸葛亮只是政治家,不是神仙,不大可能會預計到他手下區區一個「中監軍」在二十年後,因一次意外的行刺,成為蜀漢軍的總司令。
諸葛亮北伐共有五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時連續進行的,可以算同一次軍事行動。第一次北伐前,準備了兩年;第二次是策應東吳盟友的政治仗,第三次北伐時趁曹魏軍事注意力被吸引在關中的形勢,趁勢擴張國土;第四次北伐,準備了兩年半,第五次北伐,準備了三年。典型的「謀定而後動」,攢夠了本錢才做事,肯定不算窮兵黷武,和姜維「連年動眾」,不顧國力,有本質區別。
諸葛亮的北伐,也沒有危及民生。諸葛亮時代和之後的蔣琬時代,是蜀漢國力的巔峰,這個基礎是諸葛亮奠定下的。陳壽評價「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有學者列出了張儼《黙記》「述佐篇」的觀點,證明諸葛亮北伐得不償失,造成了國家困難。
兵者,兇噐;戰者,危事也.有國者不務保安境內,綏靜百姓,而好開闢土地,徵伐天下,未為得計也。諸葛丞相誠有匡佐之才,然處孤絶之地,戰士不滿五萬,自可閉闗守險,君臣無事,空勞師旅,無歲不徵,未能進咫尺之地,開帝王之基,而使國內受其荒殘,西土苦其役調。魏司馬懿才用兵眾,未易可輕,量敵而進,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則未見坦然之勳;若無策以裁之,則非明哲之謂,海內歸向之意也。
這個也與部分網友觀點相似,差不多可以算是實錘證據了。
我對此絕不認同。
因為在這段話之前,另有兩個字「或曰」,翻譯過來就是「有人這麼說」。後面馬上表達了張儼的觀點:「餘竊疑焉」,然後就是一大段反駁這觀點的話。先列出對方的觀點,再加以駁斥,是議論文常規寫作方式,「餘觀彼治國之體,當時既肅整,遺教在後,及其辭意懇切,陳進取之圖,忠謀謇謇,義形於主,雖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表示諸葛亮的才能不比管仲,晏子差,哪裡有半點說諸葛亮「窮兵黷武」,危害國家的意思?
有人也提出了重要證據,《漢晉春秋》言蜀中形勢「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這段話出自薛珝向孫休的上書,但此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二十多年,蜀漢「四相」全都已經故去,拿二十多年後的情形用以證明諸葛亮北伐的危害,是不是「穿越」得狠了點?
更何況這句話後面就是孫休嘆息道「若諸葛武侯在時,何至如此乎!」
還有人找出了證據,蜀漢滅亡時「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兵民比例達到了驚人的1:9,為三國最高,難道不是老百姓負擔很重,窮兵黷武?
諸葛亮的民族政策,深得少數民族之心,擁有僱傭少數民族參軍的傳統。少數民族參軍的熱情也很高,以至於每有空缺,南人即奔走呼號,刺血踴躍。
三國時,少數民族人口一般不記入戶籍,這就造成蜀漢兵員比例數據虛高,不能解釋成負擔重於魏吳。
《袁子》評價「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以至於「亮死至今數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又哪裡有半點國力虛弱的樣子?
根據《襄陽記》的記載,諸葛亮死後,官民紛紛請求立廟祭祀,因為不合祖制,沒有獲得朝廷批准。老百姓就自發在道路上祭拜。
後來劉禪禁不住朝野壓力,批准了在定軍山設立武侯祠紀念。如果諸葛亮因為北伐導致民生凋敝,甚至「間接導致亡國」,又怎麼可能得到老百姓這麼高的敬意?
那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弱小的蜀漢不斷北伐,諸葛亮是不是軍事家呢?請看下回《北伐!北伐》
完。
本文作者:職業鏟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