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2020-12-23 妙眼看歷史

一、六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國演義》裡的說法,正史中諸葛亮出師北伐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

二、背景:

夷陵之戰,劉備殘敗,動搖了蜀國的根基。諸葛亮白帝城託孤後,內政朝綱、興修水利、平定南方叛亂,使蜀國國力逐步恢復。三國之中的吳魏,在長江沿岸時常短兵相接。

三、目標:

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四、過程:

1.公元228年春,諸葛亮發奇兵,出祁山,由於馬謖失街亭,諸葛亮失去戰略要地,撤軍。

2.公元228年冬,諸葛亮為配合東吳,進行第二次北伐。諸葛亮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陳倉二十多天未破,糧盡退軍。

3.公元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攻佔武都、陰平。

4.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出祁山。由於李嚴運糧不繼,糧盡退軍。

5.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因諸葛亮逝世,漢軍退回漢中。

五、失敗原因:

第一次北伐由於諸葛亮錯用馬謖,錯失戰機,敗!

第二次北伐,糧盡,敗!

第三次北伐,取得局部性戰果。

第四次北伐,糧盡,敗!

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屢次失敗的原因歸納如下:

1、糧草

蜀道難行,運輸糧草困難,是約束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因素。

2、人才

夷陵之戰導致蜀國人才斷層,出現「蜀國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可悲局面。

3、人和

蜀國內部政治派別複雜,劉禪無能,致使諸葛亮不能全心投入北伐中。

諸葛亮北伐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綜合國力的懸殊。蜀國地處巴蜀之地,雖有「天府之國」之稱,自給自足償可,但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抗衡,無論人口、經濟、軍事都是無法比擬的。

另外,諸葛亮與王朗對罵時,王朗的話很有道理。「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魏國繼承漢統,國內政通人和,人們渴望安居樂業。在魏國百姓眼中,蜀國屢次侵犯邊界,挑起戰爭,無疑於漢初匈奴頻繁掠奪,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很少有魏將獻城投降的原因。

相關焦點

  • 地緣詳解諸葛亮三出祁山
    由於帶的是水軍,駐地又靠近三峽,陳式在夷陵之敗後得以逃出生天,最終再隨諸葛亮北伐。這次諸葛亮北出陳倉雖然失敗,但兵力上並沒有什麼損失。之所以不去和魏國援軍再拼一把,是因為諸葛亮已經準備執行第二套方案,那就是先奪武都,再取陰平。更具體說是拿下武都郡治「下辨」和陰平郡治「陰平」城。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中央之國的形成<三國歷史篇> [第91回]作者:溫駿軒長篇連載,每周更新第91回 二出祁山 諸葛亮的二次北伐與首次北代發生在同一年,一個在春季,一個在冬季。這些損失並不都是戰損,但不管什麼原因損失的,都讓他們的丞相非常非常心痛。按諸葛亮的說法「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蜀漢當下是只有一州之地,能與魏、吳兩國分庭抗禮,靠的是是劉備打拼數十年積攢下來的家業。如今天下三分已定,意味著人才大流動時代正式結束。
  • 葛亮六出祁山是個幌子?學者:不是為了攘外,只為安內!
    諸葛亮的做法 有的意圖明顯,但是有的卻飽受爭議,就比如說他數次北伐中六出祁山,很多人覺得他過早地發動北伐其實是對於蜀漢本身的一個消耗,而且違反了諸葛亮最初在茅廬中做出的《隆中對》中的思想,
  •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那他做過最後悔的事是什麼,不是斬馬謖
    由於馬謖的失敗,直接導致蜀軍在街亭的全線潰敗,因此魏軍就能通過街亭,同時兵分兩路,一路繼續西進並進入隴右,尋找諸葛亮北伐主力作戰,另一路南下控制並切斷祁山道,斷絕諸葛亮北伐大軍的後路,一旦張郃成功實施,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軍就會全軍覆沒。
  • 臥龍冢虎之戰,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過令後世感到奇怪的是,劉皇叔既有臥龍亦有鳳雛,最終還是丟了天下,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蜀國最終走向,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輸給司馬懿?諸葛亮號稱臥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洞察局勢的眼光,在三國當中無人能夠出其左右。司馬懿號稱冢虎,絕對是三國當中第一政治陰謀家,隱忍狠毒,最終生生拖死了諸葛亮。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成了他的軍師,諸葛亮一生勤勉,為匡扶大漢而努力工作,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北伐成功,每次都敗在司馬懿手中,白白消耗蜀漢的軍力,六出祁山都沒能打贏司馬懿,這失敗的鍋其實諸葛亮和劉備要各背一半。
  • 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卻出不了川,其中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諸葛亮呢? 面對關隴魏軍,蜀軍也擁有一些局部優勢。 按諸葛亮自己的說法,在第一次北伐時,蜀軍在箕谷、祁山均多於「賊」。 不過,曹睿沒有項羽那麼「忙」,諸葛亮北伐,他立刻從荊州、中原調集軍隊,迅速進入關隴地區。
  • 知音難覓,諸葛亮與司馬懿相生相殺,絕不可比高低!
    在新三國裡,諸葛亮與司馬懿說是知音,一點不為過。諸葛亮與司馬懿真正的較量是從劉備歸天之後。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先且看歷史上最有名之空城計,在街亭之戰諸葛亮用人不當,安排馬謖鎮守,以致慘敗上演空城計。首先諸葛亮謀在先,司馬懿見此場景就嘆道:我不如也!但是當他發現守街亭的是個庸才,放棄當道,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時,立刻就振奮起來。
  • 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被神化諸葛亮領兵打仗的能力到底如何?
    ——陳壽 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諸葛亮到底真實的領兵打仗的能力怎麼樣呢?諸葛亮是否如同三國演義中被神化的那樣,料事如神,呼風喚雨,百戰百勝呢?真實的諸葛亮是個什麼有的人呢?軍事才能如何?借用一位網友對諸葛亮的評價:只能說四平八穩吧。感覺三國也沒啥特別突出的軍事人才,諸葛亮本來是想當張良的,結果又要當蕭何,又要當韓信。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為何會失敗?這兩件事他做得太狠,慘被「折壽」
    更沒有什麼,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事。所謂,當初有多驚豔,最後就有多悲涼。這其實才是人生的定式,或說人生的「守恆定律」,如諸葛亮。 倘若說,《三國演義》中關羽之死,讓人多少有點顛覆感——關二哥竟然被活捉了!這似乎不符合人設。大概也正是因這個原因,在新版的《三國演義》電視劇中,關羽被改編為自盡。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三國演義》中,死亡將領數,折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多徹底!
    三國演義應該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國學經典,其中大家最喜歡的應該是諸葛亮,和《三國志》相比,諸葛亮應該是被神化了的那種。諸葛亮如果北伐成功,這些矛盾就能順利被消化。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已經將北伐的糧草,物資以及軍隊準備妥當,時機也成熟,這時候就差確定北伐策略,大軍開拔了。魏延提出:「可以率精兵五千,帶著糧食,從褒中出發,不到十天的時間就能到達長安,鎮守長安的夏侯楙沒有謀略,肯定會乘船逃走,長安唾手可得,諸葛亮可率大軍從斜谷來,可以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 諸葛亮一生忠貞於老婆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明的,哪個不是三妻六妾;暗的,誰不是風流成性。
  • 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其實怪不得馬謖和魏延,全因他用錯一人
    諸葛亮勵精圖治,對內穩定民生發展經濟,對外和東吳保持盟友關係,派出大量間諜部隊獲取敵軍情報,終於趁著曹魏防守空虛的間隙發動北伐之戰。北伐十幾年時間蜀漢沒有如願獲得曹魏大量領土,也沒有成建制殲滅曹魏大軍團。儘管曹魏也沒有大規模殲滅蜀漢的有生力量,但蜀漢作為戰爭的發動者,沒有達到戰略目標就是輸家。縱觀蜀漢開啟的全部北伐戰役失敗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用錯了人。
  •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關於諸葛亮的句子還有什麼?
    陸毅版諸葛亮這兩句詩表達了杜甫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詩人以高度凝練的語言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生活際遇、政治理想和輔國功業。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謀略家,從能夠教出臥龍先生諸葛亮來看,他的謀略與才智肯定是三國時期數一數二的,並且獨具慧眼,有知人之明。
  •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如果不用馬謖,用何人守街亭有勝算?
    蜀漢北伐明顯就是沒有把握的一場戰爭,孔明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可以說都沒有撼動了曹魏的統治,有人認為,北伐第一戰,是最有機會能夠成功,這句話沒錯,這要說是街亭不丟,就能夠打敗曹魏。這個理論是錯誤,即使是街亭在孔明的手中,這不過是能夠保證,蜀漢能夠完全地撤回去!
  • 8個皇帝稱讚過諸葛亮,還有1個皇帝卻痛罵諸葛亮,說得還挺在理
    大詩人杜甫的幾句詩,生動傳神地表達出後人對一代賢相諸葛亮的敬仰與追思之情。在歷代大臣中,能像諸葛亮這樣,在死後千百年間,一直廣受後人推崇的人物,委實是屈指可數。民間百姓提起諸葛亮,無不津津樂道把他視為智慧的化身,和近乎無所不能的「神人」。
  • 三國全才諸葛亮當年都讀些什麼書?
    勉縣是當年諸葛亮領軍六出祁山的大本營所在地,也是蜀漢往西面和西北面進攻魏國的軍事重地。一千多年前頻繁的戰火,在這裡留下大量有關諸葛亮的文物古蹟,包括木牛流馬兵工廠舊址、八陣圖遺蹟,以及諸葛亮的讀書臺。出勉縣縣城往西,順著川陝公路走約五六裡,就到了天蕩山腳下一個高約30米的小土坡,就是諸葛亮的讀書臺。其東西兩邊分別是馬超之墓和陽平關。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諸葛亮傳》(19)|諸葛亮誤用馬謖之謎
    然而唯獨在馬謖的問題上他卻與平常的作風完全相反,不僅對質疑者的建議未認真考慮和採納,還對馬謖進行了破格的提拔和重用,這當中的原因就很值得探究了。大體說來,原因有五:其一,馬謖的用兵談論曾經有過大亮點。前面說過,當初諸葛亮穩定南中,馬謖前來送行時進獻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基本戰略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