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2020-12-23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這一戰是諸葛亮第一次與司馬懿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負責,司馬懿原本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算是空降關中對陣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則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打交道,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張郃在街亭打敗了馬謖,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司馬懿與張郃

在整個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張郃一共給司馬懿提供了三個建議:

1、諸葛亮進軍上邽時,張郃建議司馬懿分兵駐守郿縣和雍地,其中郿縣是褒斜道關中這邊的隘口,而雍地則是陳倉道後方的重要城池,張郃的這個建議無非就是防止諸葛亮再次聲東擊西、調虎離山,但是司馬懿不同意,認為分兵沒有用,沒有採納張郃的建議。

2、諸葛亮與司馬懿在滷城對峙時張郃建議司馬懿派兵切斷諸葛亮的退路和補給,因為蜀軍遠道而來,在曹魏的控制區作戰,是一支孤軍,只要切斷諸葛亮的退路和補給,諸葛亮北伐大軍就會失敗,這也是張郃在第一次北伐時擊敗諸葛亮的原因,但是司馬懿不採用,而是繼續與諸葛亮在滷城對峙。

3、當諸葛亮主動撤退時,張郃建議不要追擊蜀軍,但是司馬懿不聽張郃建議,反而派出張郃追擊蜀軍,結果張郃中了諸葛亮軍的埋伏,右膝蓋中箭身亡。

張郃

張郃三次建議,司馬懿三次拒絕,尤其是最後一次,明明知道諸葛亮撤退是絕對有後手,卻還命令張郃追擊,導致張郃被射殺,因此司馬懿有害死張郃的嫌疑,那麼問題來了,張郃之死,是不是司馬懿的陰謀?

這裡討論的基礎是正史,而不是三國演義,首先得看張郃提給司馬懿的建議是不是正確的,從後來的情況,張郃的建議是正確的,第一個建議蜀軍雖然沒有分兵偷襲郿縣和雍地,但是對曹魏來說,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並且諸葛亮真的交代過李嚴上、中、下三計以對付司馬懿,可惜李嚴不給力,要不然司馬懿要吃虧的。

張郃的第二個建議同樣是正確的,諸葛亮與司馬懿的滷城之戰是第四次北伐的關鍵之戰,雖然諸葛亮破壞了並搶割了魏軍在上邽的麥子,導致魏軍和蜀軍面臨同樣的糧食問題,但是蜀軍的糧食可是從關中遠道運來的,雖然有木牛流馬,但是比起司馬懿來說,還是困難些。

司馬懿點評諸葛亮

司馬懿與諸葛亮就這樣的滷城對峙了一段時間,最後還是張郃繞到蜀軍身後,與之前被圍的祁山堡魏軍取得聯繫,司馬懿才敢進攻滷城的蜀軍,而在此之前,司馬懿還被魏軍將領罵作畏蜀如畏虎,注意了,司馬懿被魏軍將領罵可是清楚明白記載在史書中的。

身為主帥,卻被部將罵,你是司馬懿作何感想?司馬懿這個人本來就是一個厚黑低調、城府極深、心狠手辣的人,司馬懿這人報仇向來是」小人報仇,十年不晚「,而且是善於運用各種環境來報復,而且你還抓不住把柄的那一種,看看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手段就會明白,司馬懿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諸葛亮在第二次北伐時,魏將王雙也是追擊撤退的諸葛亮大軍,被諸葛亮安排伏兵殺死,這就是諸葛亮的治軍,在每一次撤退時,都不會留機會給敵人,這個情況張郃肯定知道,司馬懿當然也會知道,王雙被殺那會,已經是兩年的事了,司馬懿既然被調來對付諸葛亮,當然要了解諸葛亮的風格和用兵情況。

司馬懿與諸葛亮

況且司馬懿本人也是善於用兵之人,一生中經歷過多次大戰,除了對戰諸葛亮失敗之外,對戰其他人從來沒有輸過,也沒有沒有遲疑過,比如司馬懿平定孟達叛亂,根本不走尋常路,不向皇帝通報,直接自作主張,八天急行軍1200裡,突然趕到孟達所的新城,出其不意的擊敗並殺死孟達,再比如司馬懿平遼東,包括所有在路上的時間,一年不到就平定了遼東,而且是計謀百出,毫不遲疑,並且還屠城和築京觀,以彰顯功績。

所以對於軍事問題,張郃和司馬懿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明白得很,但是司馬懿就是不採用張郃的建議,哪怕是輸了戰爭,而是一意孤行堅持自己的決定,司馬懿難道不明白張郃所說的嗎?很顯然,司馬懿是明白的,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不亞於張郃,不可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司馬懿派出張郃強行追擊諸葛亮只有一個原因:就是打擊張郃

所以,張郃之死與司馬懿脫不了干係,很有可能這就是司馬懿的陰謀,害死了張郃。司馬懿有害死張郃的動機嗎?當然有。第一是上面說過的魏軍將領罵司馬懿是畏蜀如畏虎,司馬懿想要在軍有威望,就得立威,立威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人,級別越高越好,張郃的級別和資歷是魏軍中最高的,是個合適的對象。

張郃

第二,張郃是曹魏時代碩果僅存的軍事將領,在軍中威望極高,而且在關中及雍涼地區多年,熟悉當地情況,而司馬懿作為空降而來的主帥,不熟悉情況,這種情況就像功高蓋主的地方版本,司馬懿這個人從來就不是什麼好人,他打擊對手一向就是不擇手段,用陰謀害張郃並不意外。

要知道第四次北伐司馬懿是戰敗方,都說乘勝追擊,從來也沒有聽過自己一方戰敗,還要追擊戰勝一方的,這都不合情理,況且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撤退是有所準備的,這明明就是司馬懿要害張郃,王雙被殺才不過兩年,魏軍難道不知道嗎?

況且張郃已經是一員身經百戰的老將了,從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開始,到諸葛亮北伐的公元231年,張郃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已經31年以上,什麼樣的仗張郃沒打過,什麼樣的陣勢張郃沒見過?張郃雖然無法抗命不遵,但是追擊諸葛亮時,就不能小心謹慎?

張郃被射殺

或者張郃就不能做做樣子就行,做出一幅追擊的樣子就行了,何必真的拼命呢?唯一的可能就是司馬懿逼得緊,讓張郃沒有糊弄過去的可能,所以就導致張郃中了埋伏而被射殺。

那麼諸葛亮是否知道司馬懿與張郃之間的這種複雜關係和其中的陰謀呢?

以正史來看的話,諸葛亮當然不知道,我們開了上帝視角知道司馬懿後來會篡位,但是諸葛亮不知道啊,也不可能知道魏軍中這麼複雜的鬥爭和情況,對於諸葛亮來說,不管是張郃還是司馬懿,殺一個算一個,如果說司馬懿是想借諸葛亮之手殺張郃的話,那麼諸葛亮根本就不知道司馬懿有這種陰謀,也不可能知道自己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本身是諸葛亮想埋伏一波張郃,但是被洞察到了意圖,選擇了另一條路包抄蜀軍,第二日諸葛亮判斷張郃去了蜀軍最薄弱的地方,於是故意讓士兵不抵抗,讓敵人得逞。第四天的時候,張郃還真的是攻擊了蜀軍當時最薄弱的地方——運糧部隊。因為得手了,張郃還給司馬懿稟告了情況。司馬懿這個人也是很有謀略,知道了張郃的戰果笑了一下。
  •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而司馬懿察覺到諸葛亮的退兵意圖後,想要趁此機會,借諸葛亮之刀,除掉張郃。司馬懿召集眾人,分析道:「諸葛亮已兵分兩路,我軍正好乘勝追擊。張郃,命你為先鋒,率5000精騎追擊!」張郃雖相比同時期的戰將名氣小很多,但是一生經歷太多戰事,對戰局的把握和對諸葛亮的了解提醒他,此次追擊一定存在極大的風險。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司馬懿這招「堅壁拒守,以逸待勞」十分有用,之前諸葛亮北伐,多次因為糧草不濟,最終退兵,而這一次,司馬懿不主動和諸葛亮交戰,就是為了拖垮諸葛亮。可是司馬懿這樣想,他的手下卻並不這樣想不,大家被諸葛亮欺負了這麼久,人家都打上門了,他們卻不能出戰,這讓眾人的面子往哪裡放?
  • 諸葛亮送了件女裝給司馬懿,他只說了一句話,諸葛亮果然命不久矣
    渭水距離長安只有一步之遙,渭水南岸是10萬北伐軍,渭水北岸是20萬魏軍。然而司馬懿在擁有2倍兵力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進攻諸葛亮,而是選擇固守渭北。這一次,不管諸葛亮怎麼挑釁,不管軍心動搖的多厲害,司馬懿就是拒不出戰。而諸葛亮兵力不足,何況司馬懿那邊有防守加成,更不敢強渡渭水,雙方就這樣對峙。
  • 諸葛亮每天晚睡早起,只吃一斤米,司馬懿聽聞後:將死也
    蜀漢諸葛亮可謂是替蜀漢鞠躬盡瘁,立下汗馬功勞。作為其老對手的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每頓飯都吃得很少,便心中暗自竊喜。並以此斷定這諸葛亮活不久了,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這諸葛亮便病逝在軍中。諸葛亮最後以此出兵討伐曹魏,死在了五丈原地區,那麼不禁讓人疑問的是這司馬懿怎麼知道諸葛亮活不長久了。
  • 諸葛亮得知 司馬懿 軍中來了一個人,仰天長嘆:吾命休矣
    最後無奈之下,魏明帝曹睿只得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領兵前去抵擋諸葛亮。司馬懿畢竟不是曹氏宗親,而且他是先帝重臣,常年領兵作戰,隱隱有功高蓋主之意。 諸葛亮北伐大軍未能深入西北腹地,反而在五丈原地區被司馬懿團團圍住,除了南面通往漢中的斜谷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有敵軍的重兵把守。諸葛亮命全軍在五丈原一帶駐紮,並分出若干軍隊士兵在蘭坑與渭水南岸百姓一起開始屯田。
  • 知音難覓,諸葛亮與司馬懿相生相殺,絕不可比高低!
    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先且看歷史上最有名之空城計,在街亭之戰諸葛亮用人不當,安排馬謖鎮守,以致慘敗上演空城計。首先諸葛亮謀在先,司馬懿見此場景就嘆道:我不如也!但是當他發現守街亭的是個庸才,放棄當道,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時,立刻就振奮起來。
  • 臥龍冢虎之戰,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原因究竟是什麼?
    不過令後世感到奇怪的是,劉皇叔既有臥龍亦有鳳雛,最終還是丟了天下,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蜀國最終走向,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輸給司馬懿?諸葛亮號稱臥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洞察局勢的眼光,在三國當中無人能夠出其左右。司馬懿號稱冢虎,絕對是三國當中第一政治陰謀家,隱忍狠毒,最終生生拖死了諸葛亮。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按他的想法,這樣不僅能把諸葛亮給耗走,還能夠給仍在祁山堅持的駐軍以信心。然而與司馬懿一起抵達祁山前線的張郃,與司馬懿的想法又出現了分歧。張郃也認可蜀軍為客軍,追求速戰,己方不應與之正面對決的看法,但卻不認可司馬懿這樣步步緊逼,卻又不出戰的做法。在張郃看來,沒必要亦步亦趨的跟著諸葛亮。
  • 讀《道德經》:為什麼說司馬懿遠比諸葛亮厲害?
    「哀兵」並不是指悲傷、悲憤的士兵,否則「哀兵必勝」豈不就成了仇恨動員的競賽,靠比慘和拉仇恨真的能打勝仗嗎? 這個成語出自《道德經》,意思是說,在兩軍實力相當的情況下,有悲憫之心、持悲觀主義、更小心謹慎的那一方,才能獲勝。
  • 並非于禁,是這位打敗了諸葛亮的名將
    在這五子良將中,知名度最高的顯然是左將軍于禁,他隨曹操南徵百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在曹魏軍中有著威嚴的名聲,能夠單槍匹馬就繳去名將朱靈的兵權,而朱靈及其麾下士兵並不敢反抗,不過于禁最著名的一戰是在襄樊之戰中
  • 諸葛亮空城計中為何會安排4個人掃地?司馬懿看懂了,因此留住自己的...
    我想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事件,當時諸葛亮大擺空城計,並且還故意讓4名士兵在城門口掃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當時想的是什麼,可是一樣聰明的司馬懿卻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因此也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並且因為他對劉備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得到了古時眾多統治者的肯定和褒獎,但人們常說,最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對手,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如何,作為他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剛剛起兵之初,郭嘉作為曹操帳下,最為有謀略的智囊,是極有可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偏偏郭嘉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難尋對手,直到司馬懿的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真正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起初司馬懿在曹操的陣營當中是不被重用的,雖然司馬懿頗有謀略,但是野心也是極大,生性疑心極重的曹操對於司馬懿,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不得不說,曹操的疑心是極為正確的,經過曹家數代努力奮鬥的成果,最後確實被司馬家奪走
  •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突降大雨,他為何不放箭?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役最經典,最接近勝利的一場戰爭。作戰初期諸葛亮故意讓魏軍劫走糧草並透露自己藏身上方谷的消息,司馬昭立功心切,得知消息後私自帶兵奔赴上方谷,司馬懿知曉後果斷領兵支援司馬昭,卻在上方谷中伏。
  • 空城計裡司馬懿為了養寇自重?本就是羅貫中設計的
    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是真的沒看出來,他完全被諸葛亮故弄玄虛的態度給震懾住了。試想一下一個智慧超群,且一生謹慎的人,怎麼可能將自己置於如此危難的境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像諸葛亮這種蜀漢的核心人物,是不可能輕易將自己落入危難之中的。
  • 歷史名人解讀:風華絕代諸葛亮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而提到三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必不可少。說到諸葛亮,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國中「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上上良計皆出自諸葛亮之手。毛澤東品三國盛讚諸葛亮為「智絕」,魯迅先生評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當然紅極必黑,近兩年來興起一種諸葛亮只擅內政不懂軍事的荒謬說法,下面小編為您解讀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 諸葛亮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司馬懿說的一句話,指出問題所在
    三國時期有這樣的兩個冤家對頭,這兩個冤家對頭分別是諸葛亮和司馬懿。 熟悉歷史的小夥伴自然知道,諸葛亮把司馬懿當作自己的畢生大敵,而司馬懿在防備著諸葛亮的同時,還要防備著自己的老東家曹魏。
  • 諸葛亮並沒有殘疾,為何要坐著輪椅上戰場?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處
    拿第一百一十回裡的推車為例,這三輛推車是諸葛亮早在蜀地就造好的,且裝飾得一模一樣。當諸葛亮得知司馬懿在祁山隴上率重兵駐守後,他命姜維帶著一輛車,安排了一千名士兵"護車"和五百名士兵擂鼓。同時馬岱和魏延,一左一右各領一千人保護另一輛推車。另五百名擂鼓士兵也跟隨這輛推車一同行進。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成了他的軍師,諸葛亮一生勤勉,為匡扶大漢而努力工作,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北伐成功,每次都敗在司馬懿手中,白白消耗蜀漢的軍力,六出祁山都沒能打贏司馬懿,這失敗的鍋其實諸葛亮和劉備要各背一半。
  • 司馬懿的評價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志大而不見機」諸葛亮志向遠大,胸懷天下,是個頗有遠見的戰略家,但不是一個合格的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