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冢虎之戰,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原因究竟是什麼?

2020-12-15 曉頔說事

一部波瀾壯闊的三國史,寫滿了無數英雄豪傑的哀歌,魏蜀吳三足鼎立,最終卻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在三國當中有句話,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不過令後世感到奇怪的是,劉皇叔既有臥龍亦有鳳雛,最終還是丟了天下,相信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對決,這兩個人的對決決定了蜀國最終走向,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會輸給司馬懿?

諸葛亮號稱臥龍,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這樣洞察局勢的眼光,在三國當中無人能夠出其左右。司馬懿號稱冢虎,絕對是三國當中第一政治陰謀家,隱忍狠毒,最終生生拖死了諸葛亮。最終諸葛亮輸給司馬懿,大致可以分為兩個原因,第1個是性格方面的缺陷,有人說諸葛亮匡扶漢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醫生為了蜀國殫精竭慮,但其實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諸葛亮的性格缺陷當中未嘗沒有好大喜功的因素。

諸葛亮在性格方面更加謹慎,魏延曾經提出子午谷奇謀,按照當時的戰略局勢,這是一次非常不錯的戰略計劃,可惜諸葛亮卻認為這太過於冒險。相對來說司馬懿的性格更加狠毒,在三國當中曾經這樣描述司馬懿的長相,鷹視狼顧,所謂鷹視,指看人的時候就像老鷹一樣犀利,而所謂的狼顧,就是形容司馬懿在走路的時候,可以保證在回頭與人說話的情況下,前進的腳步不會停止,這樣的人一般性格比較陰沉,果斷,高平陵兵變,就是最直接的證據。從性格上來看,司馬懿這種很多的性格更加適合亂世。

第2個方面就是在雙方國力方面的差距,在赤壁之戰結束之後,魏蜀吳三方事例基本上已經確定,劉備集團在其中是最弱小的,後來關羽丟失荊州之後,劉備又因為自己的戰略失誤葬送了蜀國大部分兵力,原本就脆弱不堪的蜀國,這一下變得更加弱勢,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最明智的選擇應該是閉關鎖國讓蜀國休養生息,然而諸葛亮的做法耐人尋味,仍然是窮兵黷武,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這些可以說是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卓越成就,但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看,這些行為將蜀國僅有的國力損耗殆盡,曹操集團赤壁之戰後,休養生息,後期給司馬懿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力。

相關焦點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公元231年2月,蜀漢丞相諸葛亮發動第四次北伐之戰,這一次諸葛亮走的祁山,首先包圍了曹魏設在祁山道的堡壘,然後主力繼續北進到上邽,而這個時候,曹魏關中軍事主帥曹真病逝,於是魏明帝派出司馬懿作為關中軍事主帥領導張郃、郭淮等人抵抗諸葛亮的入侵。
  • 三國只有臥龍鳳雛?殊不知他的稱號更厲害,隱忍多年最後一統天下
    當然,一場戰役中不是只有衝鋒陷陣的將士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聽從軍師的指令,而一場戰役之所以能贏下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於一個好的軍事領導。然而熟讀三國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軍師莫過於「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了。
  • 知音難覓,諸葛亮與司馬懿相生相殺,絕不可比高低!
    諸葛亮為了完成隆中對策中北伐中原的戰略部署,六出祁山,領兵伐魏,雙方鬥智鬥勇,波瀾起伏,戰況之激烈,智慧之運用,超過了以往三國之間任何一次對峙……先且看歷史上最有名之空城計,在街亭之戰諸葛亮用人不當,安排馬謖鎮守,以致慘敗上演空城計。首先諸葛亮謀在先,司馬懿見此場景就嘆道:我不如也!但是當他發現守街亭的是個庸才,放棄當道,把人馬駐紮在山上時,立刻就振奮起來。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陳壽01在司馬徽的眼裡,諸葛亮是一個可以讓天下安定的人,也是因為這樣才送了他「臥龍」的稱號。當時有人想趁著蜀軍受損前去增援,以便打擊蜀軍更嚴重,司馬懿拒絕了。想了一會,司馬懿給張郃遞了信兒,讓他最大努力搞破壞,過幾天我帶著部隊會和你會合。得到這樣的信兒,張郃打得更有勁兒了。當他得知諸葛亮撤退後,可能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直接帶兵追了過去。看到這裡,很多人應該知道他中了諸葛亮的誘敵深入之計了。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葛亮被劉備請下山成了他的軍師,諸葛亮一生勤勉,為匡扶大漢而努力工作,但是終其一生,都沒有北伐成功,每次都敗在司馬懿手中,白白消耗蜀漢的軍力,六出祁山都沒能打贏司馬懿,這失敗的鍋其實諸葛亮和劉備要各背一半。
  • 上方谷之戰,諸葛亮火燒司馬懿時突降大雨,他為何不放箭?
    上方谷之戰是諸葛亮北伐戰役最經典,最接近勝利的一場戰爭。作戰初期諸葛亮故意讓魏軍劫走糧草並透露自己藏身上方谷的消息,司馬昭立功心切,得知消息後私自帶兵奔赴上方谷,司馬懿知曉後果斷領兵支援司馬昭,卻在上方谷中伏。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水鏡先生說得好:「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
  • 諸葛亮送了件女裝給司馬懿,他只說了一句話,諸葛亮果然命不久矣
    諸葛亮在渭濱屯田,作好與司馬懿長期對峙的準備。司馬懿就這樣眼睜睜的看著諸葛亮在魏國家門口屯田每天就叮囑死守渭水不許出戰。雖然由於在渭兵屯田,再加上有木牛流馬,得以以戰養戰,並不用擔心糧草問題。但是諸葛亮的身體,已經瀕臨崩潰。【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於是諸葛亮讓人送女子衣服,給司馬懿。
  • 諸葛亮為何不能一統天下?司馬懿說的一句話,指出問題所在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司馬懿一定會比諸葛亮厲害,也不是說諸葛亮一定比司馬懿厲害,畢竟古代行軍作戰,他有諸多的因素參與其中,很難短期內得出結論。 一、一次暖心的問候。 相傳某一日,諸葛亮和司馬懿對決在某一個城池之下,諸葛亮非常希望司馬懿能出戰,而司馬懿就是不出戰。
  • 水鏡先生告訴劉備,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沒提到司馬懿呢?
    在荊州數年,自覺老之將至而功業未建,劉備遂有「髀肉之嘆」。同年,劉備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也就有了著名的《隆中對》。司馬徽家在襄陽。面晤司馬徽,是劉備客居荊州期間(201年-207年)的事情。劉備「三顧茅廬」是207年的事情,司馬徽向劉備當面推薦諸葛亮至多前推1-2年,很可能是在206年。此時,司馬懿什麼情況?
  • 司馬懿的成名之戰:千裡奔襲,斬殺一位三國名將!
    對此,在筆者看來,在正史中,雖然司馬懿難以戰勝諸葛亮,不過,諸葛亮畢竟是武廟十哲之一,司馬懿即便無法戰勝諸葛亮,這也不能說明司馬懿不是一位名將。況且,在面對諸葛亮之外的對手時,司馬懿就展現出了高超的指揮的才能。其中,在公元228年平定孟達之亂的時候,司馬懿的表現就堪稱完美。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懿先斬後奏,千裡奔襲,斬殺了孟達這位三國名將。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首先就得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雖然上面說的那幾個人都走了,但他們在的時候很強為後來繼位的人留下了優勢。比如蜀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蜀國沒能很好的挽回頹勢,加上劉備又在這個時間點去世,簡直就是當年最劣勢的一方。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世人曾將三國時期的四位能人分別稱呼為臥龍、鳳雛、幼麟和冢虎,對應的是諸葛亮、龐統、姜維和司馬懿。除鳳雛龐統在劉備西徵西川時陣亡外,其餘三位皆成為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死後,姜維秉承諸葛遺志,成為蜀中唯一可擔克復中原大任之人。
  • 《三國演義》中水鏡先生為何不推薦自己的侄兒司馬懿給劉備呢
    看到劉備求賢若渴的樣子,水鏡先生心說我這裡可有」奇貨」,臥龍、鳳雛、還有徐庶,都是我的得意門生。隨便拿出一位都比你手下的那些人,強的不是一點,而是一大截啊!見推薦自己門生的火候差不多了,水鏡先生對劉備說道:「若論當今濟世之才,非臥龍,鳳雛二位不可,得一人可安天下。」
  • 諸葛亮每天晚睡早起,只吃一斤米,司馬懿聽聞後:將死也
    蜀漢諸葛亮可謂是替蜀漢鞠躬盡瘁,立下汗馬功勞。作為其老對手的司馬懿在得知諸葛亮每頓飯都吃得很少,便心中暗自竊喜。並以此斷定這諸葛亮活不久了,果不其然沒過多久,這諸葛亮便病逝在軍中。諸葛亮最後以此出兵討伐曹魏,死在了五丈原地區,那麼不禁讓人疑問的是這司馬懿怎麼知道諸葛亮活不長久了。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並且因為他對劉備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得到了古時眾多統治者的肯定和褒獎,但人們常說,最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對手,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如何,作為他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剛剛起兵之初,郭嘉作為曹操帳下,最為有謀略的智囊,是極有可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偏偏郭嘉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難尋對手,直到司馬懿的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真正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起初司馬懿在曹操的陣營當中是不被重用的,雖然司馬懿頗有謀略,但是野心也是極大,生性疑心極重的曹操對於司馬懿,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不得不說,曹操的疑心是極為正確的,經過曹家數代努力奮鬥的成果,最後確實被司馬家奪走
  • 諸葛亮空城計中為何會安排4個人掃地?司馬懿看懂了,因此留住自己的...
    主要原因還是曲高和寡,一旦一個人的能力或者智商遠遠超過常人,則很難被人接受和理解,自然自己所作所為,也就更加無人理解了。 我想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事件,當時諸葛亮大擺空城計,並且還故意讓4名士兵在城門口掃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當時想的是什麼,可是一樣聰明的司馬懿卻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因此也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儘管司馬懿和諸葛亮互相是老對手了,但是在三國志中其實並沒有關於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記載,倒是在《晉書》中有兩條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分別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和「天下奇才也!」
  • 諸葛亮手中拿的「羽扇」究竟是什麼鳥的羽毛製成的?
    諸葛亮的「羽扇」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如此神秘兮兮的顛倒眾生?其實,諸葛亮「羽扇綸巾」這個人設,完全是種訛傳,根本當不得真。諸葛亮根本沒有拿過羽扇,「羽扇綸巾」不過是蘇東坡文學創作罷了。文學創作可以想像,但蘇東坡筆下的「羽扇綸巾」之說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出處的。
  • 喜新厭舊、背信棄義,真正的司馬懿究竟有多「無恥」?
    公元265年,在控制曹魏政權多年之後,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取而代之,建立晉朝。僅僅51年後,西晉被司馬家搞得八王之亂拖死。北方的士族和百姓跨過長江南渡,在琅琊王家的擁立下,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東晉。司馬睿死後,司馬紹繼位,小皇帝問丞相王導自己的祖先是怎麼統一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