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大名著中,唯有《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英雄雲集,但英雄們從不局限於書裡,雖然《水滸傳》的原型北宋時期可能已經沒有那般多的英雄好漢,但是在千年前的三國,這些英勇無畏的戰士可是非常多的。
當然,一場戰役中不是只有衝鋒陷陣的將士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聽從軍師的指令,而一場戰役之所以能贏下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在於一個好的軍事領導。然而熟讀三國的人應該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最出名的軍師莫過於「臥龍」諸葛亮和「鳳雛」龐統了。
都說「臥龍」、「鳳雛」只要擁有一個就可以掌握整個天下的命脈,但是劉備三請諸葛亮,後又招攬龐統,「臥龍」、「鳳雛」兩個人都入到了他的麾下,但他始終都只是一個蜀漢的國主,天下依舊三分,也沒有任何統一的趨勢。
而劉備之所以得了這兩位名軍師還沒有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這其中或許和司馬懿脫不了干係。
司馬懿出生自公元179年,在當時,司馬一家可以說是朝廷的大臣,因為司馬懿的曾祖父曾是赫赫有名的徵西將軍,而祖父和父親也都在漢時擔任過大大小小的官職,說司馬懿是出生自官宦世家一點也不為過。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司馬懿自然而然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再加上他這個孩子本身就比較機靈聰慧,還熱愛學習,因此他在軍事方面的謀略並不比諸葛亮和龐統他們差。而曹操還一度邀請他來為自己效力,但是都被他給拒絕了。
直到公元208年的時候,曹操被委任為丞相一職,他看司馬懿一直拒絕自己,於是強行讓他當了一個官,為的就是防止這樣的人才投奔到吳國或者蜀國。
儘管給司馬懿安排了職位,但是曹操生性多疑,並沒有交給他兵權,一直到曹操因病去世,司馬懿也沒有正式的帶過兵。不過曹操卻在他臨終之前讓司馬懿安心輔佐曹丕,一來是因為司馬懿這樣的將才卻是不可多得,二來則是因為司馬懿跟隨他多年卻並沒有展現過自己的野心,因此讓曹操誤以為司馬懿也算是個忠臣。
曹操病逝之後,整個魏國就變相地落到了司馬懿的手裡,因為除了他以外,魏國似乎沒有人能夠再和他對抗了,而當時諸葛亮正打算舉兵北上,以此來幫助蜀國達到一統天下的目的。
魏國在幾場戰役之後都失敗了,不少魏將都棄甲逃跑,彼時魏國的統治者曹叡只能派司馬懿出戰,於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戰鬥正式拉開了帷幕。
公元231年的時候,諸葛亮帶兵第4次出伐岐山,蜀國的軍隊將整個岐山圍得水洩不通,司馬懿沒有辦法,只好應下戰鬥,揮師出兵,而這一戰在諸葛亮看來就是最終的決戰時刻,只要打贏這場戰鬥,那麼一統天下將指日可待。
只不過蜀軍的糧草早在之前就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但是諸葛不能退兵,只好背水一戰。但是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現在的處境,於是立馬下令將部隊撤回,不再出戰,哪怕是諸葛亮想盡一切法子要將司馬懿給騙出來,但他就是不上當,依然躲在裡面,結果沒過多久,諸葛亮就接到了劉禪的命令,要求他帶兵回蜀。
諸葛亮最後還去了一次岐山,但是依舊失敗了,結果最後只能抱憾而終,而隨著諸葛亮的逝去,司馬懿當真可以說是三國第一軍師了,放眼望去,再無敵手,這場精彩的軍師之爭到底是司馬懿贏了下來。
也因此,三國名軍師除了「臥龍」、「鳳雛」之外,還有號為「冢虎」的司馬懿,而這個稱號也確實體現了他隱藏在面具之下如虎的暴戾,也正是因為有著如虎一般的性格,這才導致三國的天下盡歸司馬一家所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