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2021-01-13 騰訊網

世人曾將三國時期的四位能人分別稱呼為臥龍、鳳雛、幼麟和冢虎,對應的是諸葛亮、龐統、姜維和司馬懿。除鳳雛龐統在劉備西徵西川時陣亡外,其餘三位皆成為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死後,姜維秉承諸葛遺志,成為蜀中唯一可擔克復中原大任之人。而司馬懿在魏國人才凋零之時,獨立扛起了保衛魏國疆域的大任,隨後更是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了魏國軍政大權,為其孫司馬炎篡位稱帝奠定了重要基礎。

上述四位人傑都各有各的特色,諸葛神算、龐統神謀、姜維果毅,而司馬懿的過人之處則在於其隱忍。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哪怕是世界歷史,都未曾有人如司馬懿一般隱忍。若真要選,恐怕只有日本戰國時期被譽為日本司馬懿的德川家康可以一比,但司馬懿的時代卻比德川家康早了僅兩千年。故本文從高平陵之變看司馬懿的隱忍一生。

司馬氏的起源眾說紛紜,共有五種說法:說法一認為司馬氏以西周時期司馬一職為姓;說法二認為春秋時期齊國司馬田穰苴是司馬氏的祖先;說法三認為司馬氏起源於姬姓;說法四認為司馬氏起源於羋姓;說法五認為司馬氏起源於子姓。司馬氏的具體來源已經不可考,但可以確認的是在東周時期,司馬氏就已經存在了,且司馬氏族人遍布中原各地。其中以河內司馬氏最為著名。

河內司馬氏是冀州第一大望族,門生故吏遍天下。在東漢末年時,司馬家的司馬八達就已經名滿天下。司馬家這八個兒子皆入仕為官,且都有建樹。司馬朗曾任兗州刺史,後官拜魏國太宰、司馬馗曾被封為魏國武城候、司馬恂曾任魏國鴻臚、司馬進曾任魏國中郎、司馬統曾被封為魏國安成侯、司馬敏曾被封為魏國安平亭候。而司馬兄弟中的老二司馬懿,曾官拜魏國太尉,最後被追封為晉宣帝。司馬八達不僅才能出眾,且都對魏國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司馬孚更是將一生都奉獻給了魏國,在司馬炎代魏後,司馬孚仍認為自己是魏臣,終身以魏臣自居。

《晉書》記載:「及武帝受禪,陳留王就金墉城,孚拜辭,執王手,流涕歔欷,不能自勝。曰:』臣死之日,固大魏之純臣也。』」

司馬八達世系表

建安十三年司馬懿被迫接受曹操徵辟成其帳下的文學掾,在其前往司空府任職並於曹操接觸後,曹操曾告誡曹丕,稱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將來很有可能會對曹家產生威脅。但曹丕希望藉助司馬懿和整個河內司馬氏的影響力來與曹植爭奪世子大位,所以對司馬懿百般袒護。加上司馬懿低調行事,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逐漸也使曹操的疑心平復了下來。此時的司馬懿應當已經有了野心,不然曹操不會私下囑咐曹丕應當提防司馬懿。所以司馬懿並非是在為曹氏效力的多年中被逼迫出奪權的野心的,而是從效力曹操之日起便有。公元249年,魏帝曹芳與曹真共同前往高平陵祭拜,司馬懿稱病留守洛陽。在曹芳、曹真和朝中大多數大臣皆離京之時,司馬懿掀起了宮廷政變,並以太后詔書的名義捕獲了回京的曹爽,隨後便將曹爽黨羽,如何宴等人盡數斬首。自此,司馬氏控制了魏國朝廷,曹芳也開始成為傀儡皇帝。而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並一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都在隱忍。

司馬懿

遭曹丕猜忌,受到監控

在曹操暮年之時,曾為立世子之事猶豫不決,曹丕與曹植也為了大位明爭暗鬥。最終曹操在慎重考慮後決定由長子曹丕繼承魏王爵位。曹操之所以選擇曹丕,其中有個理由就與司馬懿有關。

曹植

司馬懿之父司馬防生有司馬八達,司馬懿僅排行老二,老大是司馬朗。司馬朗早年因在軍營中感染瘟疫很快便去世了,所以在司馬防死後,司馬懿就成為了河內司馬氏的代表人物。而河內司馬氏又是冀州乃至北方第一大士族,誰能得到司馬懿就等於得到了北方士族的全力支持。曹操本身就對士族青睞有加,其次他也明白只有依靠士族才能夠建立起屬於曹氏的江山,況且此時司馬懿為曹丕的門客,所以曹丕一旦繼位將立刻得到北方士族的支持。而曹植則沒有這麼強大的士族在其背後支持。

司馬朗

公元220年曹丕改元開國後,因念在司馬懿全力輔佐其登上帝位便封司馬懿為尚書,後又封御史中丞。在曹丕親徵東吳期間,還令司馬懿留守後方。

《晉書·宣帝紀》記載:「六年,天子復大興舟師徵吳,復命帝居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臨行,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從這裡就能夠看出此時曹丕仍然十分信賴司馬懿,但凡對他有一點疑心便不會讓他留守後方。同時還將伐吳大軍的後勤保障任務全權交於司馬懿,信任程度不言而喻。隨著時間的推移,曹丕對司馬懿的提防之心與日劇增。曹丕在司馬懿身邊安插了一名線人,時時刻刻監視著司馬懿的一言一行,觀其是否有不臣之心。這名線人即柏夫人,還曾為司馬懿誕下一子,這便是後來誘發八王之亂的司馬倫。司馬懿應該了解柏夫人的身份,故每日仍然謹言慎行,全身心投身政務,但仍然沒有消除曹丕的疑心。

曹丕

《晉書》記載:「帝由是重之。其後柏夫人有寵,後罕得進見。」

在曹丕瀕死前,曾將曹真、曹休和陳群三人喚至御前,並囑託太子曹叡不可疑心這三位輔臣。此時司馬懿並未在京都,而是因被貶回鄉。雖然他是曹丕欽點的第四位輔臣,但曹丕卻從未提到應給予司馬懿信任。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曹丕已經懷疑司馬懿的忠心,且十分擔憂司馬懿會在曹叡繼位後發難。

遭曹叡猜忌,兵權被奪

曹叡繼位後面臨著魏國人才凋零的危機,朝中能力出眾者只有四位輔政大臣。陳群治理內政的能力十分卓越,但對軍事一竅不通。大司馬曹休則在石亭之戰中敗於陸遜後病死。而曹叡在位期間蜀國不斷北伐,朝中可用的武將僅有曹真與司馬懿二人。曹真素來與司馬懿不和,曹叡也擔心司馬懿手握太多兵權後會威脅到皇權。但蜀國北伐往往都是兩路並進,曹真分身乏術,曹叡不得不授予司馬懿魏國兵權。但每當司馬懿回朝後,曹叡都會將其兵權盡數收繳,防止他在軍中的勢力日益坐大。但曹叡此舉並無太大效用,司馬懿在抵禦諸葛亮北伐時,在軍中積攢了大量的聲望。公元231年大司馬曹真病死,司馬懿在軍中的聲望已經無人可及。

曹真

此時魏國朝廷中僅有司馬懿一人可擔任魏國大司馬一職,曹叡雖並未授封,但魏國一旦有警,皆由司馬懿領兵出徵。魏國軍政實際上已經把握在司馬懿手中。此時的司馬懿不但沒有驕躁,反而更加謙卑,處事也更加小心。這反而使曹叡更加不安,但卻又無可奈何。

沒過多久,曹叡的身體狀況便急轉而下,便連忙召回正在關中拒敵的司馬懿,並命他輔佐幼主曹芳。為了制衡司馬懿,曹叡又命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輔政,使曹爽掌軍務,司馬懿掌政務。如此,變相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

曹叡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記載:「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由此可見,曹叡自繼位後一直忌憚司馬懿,只是因朝中無人可代替他抵禦外敵入侵所以不得不將兵權授予與他。在曹叡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時,一定會為保幼主平安而剝奪司馬懿一切兵權,即便是將兵權給了一個並不會行軍打仗的曹爽手裡。

遭曹爽排擠,高平陵之變發難

曹芳繼位後,曹爽曾皆天子名義下詔封司馬懿為太傅,如此便可剝奪司馬懿手中僅有的三千禁軍之兵權。

曹爽

《晉書·宣帝紀》記載:「以世子師為散騎常侍,子弟三人為列侯,四人為騎都尉。帝固讓子弟官不受。」

太傅,即為天子的老師,手中自然沒有擁兵的必要。並且封司馬懿的子嗣為官為候,其實是明升暗降,盡數剝奪司馬氏手中的兵權。我認為司馬懿拒絕接受太傅之位的原因在於當時魏國主君曹芳幼小無法親政,而且掌握兵權的曹爽政治經驗極低,完全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司馬懿若拒太傅之位則可以保住手中的三千兵權,日後遇到良機便隨時可以反撲,想必此時他已經做好了發動政變的思想準備。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記載:「十年正月,車駕朝高平陵,爽兄弟皆從。」

而且在曹丕、曹叡執政期間,兩帝雖然都對司馬懿有所忌憚,但卻並不流露於表面,主要是以監控為主。而到了曹芳時期,大將軍曹爽把持朝政,他本就與司馬懿不和,於是與司馬懿明爭暗鬥,幾次想要殺之卻未果。如此,司馬懿深深感受到了來自曹爽的威脅,加上祭拜高平陵使朝廷內部空虛,故發動政變奪取了曹魏大權並誅殺曹爽。

曹軍

《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記載:「收爽、羲、訓、晏、颺、謐、軌、勝、範、當等,皆伏誅,夷三族。」

從司馬懿夷曹爽三族就可以看出他對曹爽、曹真以及曹家人的怨念很深,如果不藉助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恐晚年不保,最終落得被曹爽害死的下場。其次司馬懿年事已高,再不發動政變他此生的野心和抱負將再也無法實現。

結語

司馬懿從入曹操幕府開始就遭受曹家幾代君王的猜忌,但他一直隱忍不發,不僅沒有爭辯,反而處處行事謹慎,矜矜業業,一副忠臣良將的模樣。在曹操、曹丕和曹叡三個時代,這三人馭下有防,皆能夠有效制衡司馬懿。並且予以司馬懿高官厚祿,讓他沒理由可以造反。即便司馬懿造反,也會盡失天下人心。

而在曹芳繼位後,掌握軍、政大權的曹爽卻不明白歷代先帝的良苦用心。曹爽不但沒有制衡住司馬懿,反而處處對他針鋒相對。加上曹爽獨攬大權後飛揚跋扈,驕奢淫逸,使人心盡數依附於司馬,最終導致在高平陵之變發生後,朝臣之心皆向司馬,無人替曹爽求情。就這樣,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奪取了魏國的軍政大權,為次子司馬昭等上晉王之位鋪平了基礎,也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自立奠定了基礎。

相關焦點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敢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而晉朝的建立則得益於一個人,他便是「司馬懿」。這司馬懿原本是東漢朝廷的臣子,後來漢庭搖搖欲墜,司馬懿離開東漢朝廷,不久後又加入到了曹魏政權中。從曹操一直到曹芳,司馬懿一共輔佐曹魏政權幾十年。但是在這幾十年間,司馬懿一直在為自己的成功蓄力,最後終於發動「高平陵之變」,將其大權攬入司馬家族手中,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已經七十歲,為何他還選擇這一條險路?
    ——司馬懿司馬懿,三國真正的贏家。曹操、劉備等豪傑鬥個死去活來,最終的贏家卻是曹家屬臣——司馬懿。這不免讓人大感意外,也深感司馬懿的確能忍。在高平陵事變之前,司馬懿裝瘋賣傻。但是在曹芳祭奠魏明帝之時,卻率領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事變。
  • 曹操25個兒子,為何在司馬懿奪權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
    而三國時期最為精彩的,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將天下一分為三,互相制衡與對抗。但是,最後取得勝利的人,並不是這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魏國司馬懿,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天下。而且,司馬懿的後人還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晉朝。可以說,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最大的贏家應該就是司馬懿一家了。
  • 司馬懿奪權後,曹氏藩王為什麼不起兵反抗?
    三國鼎立後的大一統時代是西晉,西晉的建立者是晉武帝司馬炎,然而晉朝的根基卻是由司馬懿打下的。司馬懿是魏國大臣,他誅殺曹魏大將軍曹爽之後,魏國的大權從此便落入了司馬氏之手。
  • 高平陵之變後,曹芳不是8歲小孩子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時景帝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帝列陣闕下,經爽門。然而,以曹魏忠臣自居的司馬懿卻沒有將軍政大權還給皇帝曹芳,而是將其牢牢掌握在父子三人手裡。這是為什麼呢?依據《三國志》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三個原因。其一,司馬懿代表的士族集團熱衷於權勢。
  • 三家歸晉,司馬懿功勞最大,識人用人之能也非常厲害!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崇尚儒家我們之所以說活得久,並不是就是說司馬懿活得時間太長,而是指司馬懿熬死了魏國的三代君王,即曹操,曹丕,曹睿(當然司馬懿活了72歲,也算是高壽了)。我們都知道歷朝歷代開國君主都是最英明神武,第二位君主一般都是一個守成之君,第三位能夠做到守成之君就已經很不錯了,而司馬懿卻熬死三代君王,又碰上了曹芳這一個什麼也不懂的小孩子。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高齡才敢造反,司馬懿究竟在等什麼?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三國紛爭誰是最大贏家?當然是司馬家族。司馬懿這個角色在三國演義中,既讓人有喜感又讓人討厭。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總是高掛免戰牌,只要敢出擊,一定被諸葛亮搞得倉皇逃竄,成全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
  • 做到「總理」的司馬家族三代人,是如何竊取了曹魏的天下的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壑病危,臨終前囑託曹爽和司馬懿輔佐少主曹芳,曹芳繼位後,加封曹爽與司馬懿為侍中,侍中在當時有很大的權力,相當於現在的總理。曹爽和司馬懿兩人共同把持了朝中大小事務。但是,曹爽卻想暗中獨攬大權,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 民間童謠中的「三國全歸司馬懿」,多是稱讚還是譏諷呢?
    《三國》這段群雄爭霸的歷史,最後卻是以「三國全歸司馬懿」結束。孫劉曹的三家人經過幾十年的鬥爭,最後漁翁得利卻是司馬懿扮演了一頭看似老實實際狡猾豬,吃了一隻老虎。因此,自古以來,司馬懿就被批評為「野心家」和「陰謀家」的代表。「老謀深算」、「老奸巨猾」,幾乎從古至今都難以擺脫他的個人標籤。
  • 司馬懿祖孫三代,滅魏蜀吳後建晉,是篡位還是歷史發展
    司馬懿憑藉自己祖孫三代的實力,在當時的時期,歷經了千難萬險,最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司馬懿在古代到現在一直是一個具有話題性的人物,在他身上永遠存在著極為和謀反的雙重標籤。三國時期司馬懿本是魏國的一位權臣,司馬懿也答應曹操絕不謀反,一心為了曹氏。
  • 德川家康能稱得上日本的司馬懿德川家康的名聲為何比司馬懿好
    曹操生前,司馬懿就是一個秘書,曹氏集團的內部事務他是參與的,這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之間的關係很不一樣。 儘管這種類比大錯特錯,但並不妨礙我們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德川家康的名聲為何比司馬懿好? 原因很簡單。
  • 老狐狸司馬懿玩官二代曹爽於股掌,他被稱為腌臢菜弟兄第一人
    曹爽的父親曹真,系曹氏直親,曾歷任曹魏國的中軍大將軍、大將軍等職務,雖然演義中被敵手諸葛亮處處設計,且處處落後於同僚司馬懿,但因其曹氏直親身份,在曹睿時代可謂是曹氏家族的中流砥柱。曹睿死,曹爽與司馬懿扶曹芳繼位,兩人共同輔助。
  • 司馬懿:平定遼東,奪權曹魏,殺伐果斷,可謂後三國時代第一強人
    在後世的人們心中,大家都認為司馬懿是一真正的老狐狸,他將曹氏三代家主熬出了局,他的奪取規劃整整用了數十載,終於在魏明帝曹叡時期,成為了曹魏軍政界的主宰。我們都知道遼東這個地區從董卓之亂開始就一直處於公孫氏的場控當中,這個公孫氏雖然說名義是曹魏的屬地,但是實際上根本就不聽曹魏的招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但是曹氏三代家主在世的時候,因為公孫氏在遼東地區已經成勢,並且曹魏主要的敵人的東吳和蜀漢,因此曹氏家族對於這個勢力,採取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得過且過。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從魏武大帝曹操打下半個天下開始,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氏三祖奠定曹魏基業,最後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魏江山轉變為司馬氏江山,其中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可以訴說。本期《墨說三國》我們就來聊聊一位從曹操時期一直到司馬懿時期的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
  • 曹家三代人,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司馬懿可不是從一開始就想造反的,他在曹魏待了能有四十多年都只想自保,他天天害怕曹操對他的監視。他並不傻,他還是要找到自己的靠山,才能保證在未來一旦出現了一些問題,自己能有一部說話的人,這個人就是曹丕,而且當曹操晚年,曹丕開始進入政權並發揮自己政治作用的時候,司馬懿才更多地展現在歷史前沿。曹丕成為魏王到最後的皇帝,司馬懿才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出謀獻策。這與當時曹操手下的眾多謀士死亡,這一代人已經過去之外,更主要的是,司馬懿是曹丕的心腹。
  • 歷史上所有謀權篡位的家族,為何只有司馬懿家族最讓人咬牙切齒?
    歷史上所有謀權篡位的家族,為何只有司馬懿家族最讓人咬牙切齒? 說起改朝換代,有的是順應民心,有的是異族入侵,也有的是謀權篡位等等。不過在所有的王朝裡面,被人罵的最慘的還是晉朝,在所有篡位家族裡面,只有司馬懿家族從來都不受人待見,那麼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感悟司馬懿的「忍者」智慧
    三國群雄紛爭,一個華麗暗黑的時代。那麼,誰是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呢?曹操?非也;劉備?非也;孫權?非也。諸葛亮?亦非。那究竟是誰呢?此人便是司馬懿,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說司馬懿是三國裡最成功的人一點也不為過,司馬懿之所以堅持到了最後,就是因為一個「忍」字。司馬懿出生即歷戰亂,長成義遇徵辟,雖託疾稱病,最終不得不投入曹操麾下。從此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最終,又由他的子孫終結了曹魏天下,開啟西晉時代。司馬懿一生輔佐了曹魏四代君主,但到了七十多歲才執掌大權,可謂是忍了最久的人。
  • 司馬懿何德何能能得到天下呢?他是亂世中的英雄嗎?
    司馬懿何德何能能得到天下呢?自古時勢造英雄,歷史的洪流奔騰到當時的關口,昔日的英雄們一個個都逐漸退出了舞臺、淡出了人生,新的勢力自然會應運而生,而司馬懿剛好就處在這個新老交替的時節。尤為要緊的是,他能看準時勢,把握時機,掌控命運,屈伸有度,張弛得法,最終倒轉乾坤,使自己由劣勢變強勢,從而走上了風口浪尖,成為了時代的弄潮兒。作為曹魏帝國臣子的司馬懿,又是怎麼掌控曹魏軍政並亡魏成晉,最後由晉統一全國的呢? 從景初二年(238年)開始算起,到正始十年(247年),司馬懿離開權力中樞已經有十年之久。
  • 三馬同槽只是司馬氏吃掉曹氏嗎?還有另一層意思,一般人想不到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家喻戶曉的人物,胸懷大志,早年身為曹操謀臣的時候,曹操就發現他頗有雄心壯志,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商議此事,但曹丕十分信任司馬懿,認為司馬懿不可能謀反,曹操也就沒把司馬懿怎麼樣。「三馬同槽」表面意思是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並不一定就是司馬氏要吃掉曹氏,也可以認為是司馬懿一生在輔佐魏國三代君王。事實也如此,司馬懿真正輔佐過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而且他們在位時司馬懿並無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