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高齡才敢造反,司馬懿究竟在等什麼?

2020-12-15 羽觀史記

引言

孔衍漢魏春秋曰: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辭不受。——《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三國紛爭誰是最大贏家?當然是司馬家族。司馬懿這個角色在三國演義中,既讓人有喜感又讓人討厭。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總是高掛免戰牌,只要敢出擊,一定被諸葛亮搞得倉皇逃竄,成全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但就因為司馬懿有足夠的隱忍功力,讓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最終被司馬懿活活熬死在五丈原,這又讓諸葛亮的眾多粉絲對司馬懿恨得咬牙切齒。

司馬懿的熬功絕對比五虎上將的武功還厲害,甚至都能打敗諸葛亮的計謀。憑著這絕世神功,司馬懿不僅熬死了諸葛亮,還熬死了曹家三代人,讓曹家做大的基業最終全歸司馬,各路豪傑的紛爭也都為司馬家族的朝代做了嫁衣。

在曹操手下出不了頭

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天下名士紛紛歸附,這讓曹操在當時的各路豪傑中,佔盡人才優勢。武將中能匹敵關、張、趙的就有許褚、張郃、張遼、夏侯惇等一眾勇士,謀士從郭嘉起一直能人輩出。在這些大神面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司馬懿想要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非常不容易。從派系來說,司馬懿也沒有夏侯和曹氏的背景,進入不了曹操的嫡系。沒有背景,又沒有特殊貢獻,在曹操執政的階段,司馬懿就只能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在曹丕手下嶄露頭角

司馬懿只有靠一朝天子一朝臣才能爭得出頭的機會。非常善於暗中觀察、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在曹操繼承人爭鬥中,壓對了大小,為曹丕上位出謀劃策,得到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繼承父親曹操的權力後不久,就廢漢立魏,建立了新朝代。

新朝自然要有新臣,曹操的舊臣不是年事已高,就是與新主情義漸疏,司馬懿以新晉扶助之功受到重用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但曹丕時代,夏侯氏與曹氏還沒有衰落,家族新人中不乏能臣幹將。這些人因共同利益更受曹丕信任,司馬懿雖有施展才幹的機會,但想要經營自己的勢力卻既沒有能量也難有響應,有的只是被曹氏宗親裡的有心人識破企圖的風險。這種情況下,埋頭工作,不問得失才是司馬懿選擇的上策。

曹睿手下被限制使用

曹丕死後,司馬懿在曹睿眼裡就成了父親曹丕的舊臣,本已屬於下崗的角色。但此時曹魏的人才儲備已經大不如前。從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佔據大半個中國,到曹丕建立新朝代,多年培養出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再有以前的縱橫之志,享樂的風氣漸漸消磨了創業的才幹。這種環境下,司馬懿就顯出了一枝獨秀的風採,讓曹睿不能棄之不用。就連諸葛亮用反間計也不能讓曹睿將錯就錯除掉司馬懿,反而因諸葛亮的忌憚讓司馬懿受到了曹睿的重用。

不過曹睿對司馬懿用而有疑,司馬懿三朝為官,特別在曹丕時代身居要職,不管有沒有暗中經營自己的勢力,樹大根深的局面已然形成。所以,司馬懿帶兵身邊總有曹氏宗親跟隨監軍,不讓司馬懿有獨擁兵權的機會。在曹睿時代,被嚴密監控的司馬懿即使手握重權也不敢妄動,但他在這個時期已經有所籌劃,用恭維的手段暗中架空身邊的曹家監軍,培植依附自己的勢力。

曹芳時代功高蓋主

曹家輸就輸在短命,如果小司馬懿二十好幾的曹睿不是三十多歲就去世,司馬懿就等不到獨攬朝政的那一天。曹睿死後,新主曹芳才是個幾歲的幼童,和司馬懿一起輔助幼主的曹氏宗親又是未經歷練的無能之輩。這種狀況不管司馬懿是不是蓄謀已久,形勢已經把曹魏的大權送到了司馬懿面前。與其說司馬懿等到70歲高齡才敢造反,不如說這個時候族中無人的曹氏讓司馬懿最終起了反心。

如果問苦心經營多年的司馬懿究竟在等什麼?那他等的就是曹氏人才凋零。而他利用多年掌握的權力,悄無聲息地把曹魏才俊都籠絡到了自己手下,一旦曹氏失去有號召力的人物,曹魏的天下就收入了司馬懿的囊中。

結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曹氏歸司馬印證了這句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當權者耽於安樂都是亡國的先兆。司馬懿先前的隱忍蟄伏,都是有制約他獨大的力量存在,這種力量靠的是守業不易的誡惕心在維持,失去了這份誡惕心,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的力量讓基業化為烏有。

相關焦點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敢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後來的三分天下,再到後來的三家歸晉,漢末三國的動亂持續了近百年之久。在三國中,其勢力最大的是曹魏政權,其次是劉蜀政權,最後是孫吳政權,但是真正笑到最後的卻不是這其中的哪一個政權,而是「晉」,即由司馬家族建立的王朝。
  • 司馬懿為何等到70歲篡位?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耐心的野心家
    司馬懿為何等到70歲篡位?野心不可怕,可怕的是耐心的野心家 都知道漢朝是一個由草根建立的國家。劉邦是一個大老粗,而圍在劉邦身邊的能人異士大多也是出身。貧寒的大老粗。但是真的有這些不實一定的人能夠建立一個國家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的。
  • 喜新厭舊、背信棄義,真正的司馬懿究竟有多「無恥」?
    「皇上啊,您的祖上晉宣帝司馬懿那時候是靠著屠滅有名望的家族、扶植稱讚自己的人而起的家。到了兒子司馬昭這一代,就更加不顧君臣的禮儀,把當時的皇帝,高貴鄉公曹髦都殺了。」司馬紹聽完之後萬分羞愧,他捂著臉趴在床上,不好意思的說:「如果真的像您說的這樣,我們司馬家的國祚怎麼可能會長呢?」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三家歸晉,司馬懿功勞最大,識人用人之能也非常厲害!
    這首詩精準而凝練的概括與評價了司馬懿的一生。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崇尚儒家我們之所以說活得久,並不是就是說司馬懿活得時間太長,而是指司馬懿熬死了魏國的三代君王,即曹操,曹丕,曹睿(當然司馬懿活了72歲,也算是高壽了)。
  • 曹家三代人,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司馬懿可不是從一開始就想造反的,他在曹魏待了能有四十多年都只想自保,他天天害怕曹操對他的監視。各大政治力量集團相互聯合分裂鬥爭,而司馬懿則是其中之一。在當時司馬懿年輕,但也算老謀深算,他知道這種鬥爭並不關乎你是否正義,也於你是否願意去鬥爭沒有任何關係。在於別人是否看你順不順眼。即便你息事寧人,你也不可能逃脫別人的攻擊和算計,所以司馬懿在大部分的時間裡都猶如走鋼絲一般,在曹魏的政權裡做一個和事佬。
  • 司馬懿祖孫三代,滅魏蜀吳後建晉,是篡位還是歷史發展
    司馬懿憑藉自己祖孫三代的實力,在當時的時期,歷經了千難萬險,最終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司馬懿在古代到現在一直是一個具有話題性的人物,在他身上永遠存在著極為和謀反的雙重標籤。三國時期司馬懿本是魏國的一位權臣,司馬懿也答應曹操絕不謀反,一心為了曹氏。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世人曾將三國時期的四位能人分別稱呼為臥龍、鳳雛、幼麟和冢虎,對應的是諸葛亮、龐統、姜維和司馬懿。除鳳雛龐統在劉備西徵西川時陣亡外,其餘三位皆成為三國時期魏國與蜀國的肱股之臣。諸葛亮死後,姜維秉承諸葛遺志,成為蜀中唯一可擔克復中原大任之人。
  • 性格清雅的水鏡先生和司馬懿有著什麼神秘關係
    那麼水鏡先生與司馬懿是什麼關係呢?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水鏡先生和司馬懿。他們二人同姓司馬,論資排輩的話在八代之內。水鏡先生推薦了好多人才給當時的劉備,但是自己卻拒絕了劉備的邀請,說明他根本就不看好劉備。要說兩個人的關係就留給大家很多的猜測,如果看族譜,兩個人似乎能搭上一些關係。可是這兩個人之間究竟是否有聯繫呢?我們並沒有從歷史的遺蹟中窺探到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繫。
  • 司馬懿見石上刻牛繼馬後,認為將大難臨頭,轉身除掉一位牛姓猛將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權臣,在曹丕去世之後,逐步完成了取代曹操家族的重任,為司馬氏開闢西晉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有一次,司馬懿在行軍打仗的途中,看見石頭上刻著4個字,司馬懿覺得很是古怪,等他看清之後,突然醒悟覺得司馬家將大難臨頭,之後更是除掉了一位大將來破解石頭上的四個字。  石頭上究竟刻了什麼,被司馬懿殺掉的大將又是誰呢?
  • 悔不該殺那華佗喲是什麼梗啥意思 悔不該殺那華佗截圖表情
    近期小編在網上看劇的時候,經常看到一些小夥伴會在刷一句彈幕「悔不該殺那華佗喲」,那麼悔不該殺那華佗喲是什麼梗,悔不該殺那華佗是什麼意思呢?  悔不該殺那華佗喲是什麼梗 悔不該殺那華佗是什麼意思  我悔不該殺華佗啊  ——曹操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 老奸巨猾的曹操,早就懷疑司馬懿,為什麼不提前幹掉他?
    不僅如此,他還是一個非常懂得隱忍的人,倘若手中的權勢不夠的話,司馬懿是不會隨意暴露出自己的野心,因此他對於曹家之人都十分的恭敬。正所謂「處處小心,步步為營」,靠著這句話司馬懿才成功博得了曹氏家族的信任,而曹操也一直找不到一個合理的理由來殺了這位舉重若輕的謀臣,因為無故殺了司馬懿必將失去民心。所以曹操深諳此理,故而不殺。
  • 曹操25個兒子,為何在司馬懿奪權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
    而三國時期最為精彩的,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將天下一分為三,互相制衡與對抗。但是,最後取得勝利的人,並不是這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魏國司馬懿,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天下。而且,司馬懿的後人還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晉朝。可以說,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最大的贏家應該就是司馬懿一家了。
  • 做到「總理」的司馬家族三代人,是如何竊取了曹魏的天下的
    前言:說起司馬家竊取曹家的天下,得從司馬懿說起,司馬懿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謀略家,是力挫諸葛亮北伐的勁敵。司馬懿是一個很善於隱忍、韜光養晦的人,選擇先避其鋒芒,開始裝病在家臥床不起,實則暗中養精蓄銳,暗中尋找機會,伺機除掉曹爽。
  • 曹操培養了很多忠臣良將,為啥司馬懿造反時,沒一人站出來反對?
    第一個原因是司馬懿的命實在是太長了。司馬懿是和曹操同一個時代的人,他在曹操死後開始在魏國軍政領域大放異彩。奪得領導地位。他的命很長,就連年紀比司馬懿小的皇帝,比如像是曹丕,曹睿和曹芳,這都是被司馬懿熬死的皇帝,司馬懿活得久,自然造反的根基就扎得深,這樣別人就很難對他構成威脅
  • 司馬懿是如何裝病得天下的
    次年(公元248年),李勝到荊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馬懿辭行,司馬懿更在他面前裝出重病的樣子,因此令曹爽對他更為鬆懈。司馬懿奪取天下,其實和漢,魏晉時期特有的門閥士族政治離不開士族,也就是掌握有文化輿論的文人家族,在漢,魏晉時期不斷膨脹,到五代十國時期強盛到了掌握了帝國的人才任免,學術輿論,和教育文化資源的大勢力。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何晏因為出身不錯,為人也聰明機靈,加上遺傳了母親的相貌,可以說是人見人愛。《世說新語》中就記載了何晏7歲的時候:「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何晏讓曹操喜愛到什麼程度呢?曹操一度動心,想到:「反正何晏跟他母親都在我這裡住,乾脆讓他改姓曹,成為我的親兒子多好?!」
  • 民間童謠中的「三國全歸司馬懿」,多是稱讚還是譏諷呢?
    《三國》這段群雄爭霸的歷史,最後卻是以「三國全歸司馬懿」結束。孫劉曹的三家人經過幾十年的鬥爭,最後漁翁得利卻是司馬懿扮演了一頭看似老實實際狡猾豬,吃了一隻老虎。因此,自古以來,司馬懿就被批評為「野心家」和「陰謀家」的代表。「老謀深算」、「老奸巨猾」,幾乎從古至今都難以擺脫他的個人標籤。
  • 諸葛亮的致命弱點是什麼?司馬懿作為老對手,看得一清二楚!
    並且因為他對劉備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得到了古時眾多統治者的肯定和褒獎,但人們常說,最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對手,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如何,作為他一生的對手,司馬懿才是最有發言權的。剛剛起兵之初,郭嘉作為曹操帳下,最為有謀略的智囊,是極有可能與諸葛亮平分秋色的,偏偏郭嘉英年早逝,使得諸葛亮難尋對手,直到司馬懿的橫空出世,諸葛亮才真正遇到了難纏的對手,起初司馬懿在曹操的陣營當中是不被重用的,雖然司馬懿頗有謀略,但是野心也是極大,生性疑心極重的曹操對於司馬懿,有著天生的不信任感,不得不說,曹操的疑心是極為正確的,經過曹家數代努力奮鬥的成果,最後確實被司馬家奪走
  • 曹劉二人去世後,孫權還活了30年,為何還是沒能一統天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辛棄疾在《南鄉子》裡僅用了短短一句,就將人的思緒拉回了那個紛亂而又精彩的三國時代。《三國演義》開篇就寫道: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足鼎立註定是要重新走向統一的,只不過最後的結局讓許多人都大跌眼鏡,統一三國的既不是曹劉也不是孫仲謀,而是魏國的司馬家。從年齡和輩分上來講,最年輕的孫權是曹劉的晚輩,年輕人的屬性預示著他比曹劉二人更有希望看到天下一統,甚至是由他來完成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