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衍漢魏春秋曰:詔使太常王肅冊命太傅為丞相,增邑萬戶,辭不受。——《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
三國紛爭誰是最大贏家?當然是司馬家族。司馬懿這個角色在三國演義中,既讓人有喜感又讓人討厭。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總是高掛免戰牌,只要敢出擊,一定被諸葛亮搞得倉皇逃竄,成全了諸葛亮足智多謀的形象。但就因為司馬懿有足夠的隱忍功力,讓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功而返,最終被司馬懿活活熬死在五丈原,這又讓諸葛亮的眾多粉絲對司馬懿恨得咬牙切齒。
司馬懿的熬功絕對比五虎上將的武功還厲害,甚至都能打敗諸葛亮的計謀。憑著這絕世神功,司馬懿不僅熬死了諸葛亮,還熬死了曹家三代人,讓曹家做大的基業最終全歸司馬,各路豪傑的紛爭也都為司馬家族的朝代做了嫁衣。
在曹操手下出不了頭
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天下名士紛紛歸附,這讓曹操在當時的各路豪傑中,佔盡人才優勢。武將中能匹敵關、張、趙的就有許褚、張郃、張遼、夏侯惇等一眾勇士,謀士從郭嘉起一直能人輩出。在這些大神面前,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司馬懿想要得到展示才華的機會非常不容易。從派系來說,司馬懿也沒有夏侯和曹氏的背景,進入不了曹操的嫡系。沒有背景,又沒有特殊貢獻,在曹操執政的階段,司馬懿就只能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在曹丕手下嶄露頭角
司馬懿只有靠一朝天子一朝臣才能爭得出頭的機會。非常善於暗中觀察、審時度勢的司馬懿在曹操繼承人爭鬥中,壓對了大小,為曹丕上位出謀劃策,得到了曹丕的信任。曹丕繼承父親曹操的權力後不久,就廢漢立魏,建立了新朝代。
新朝自然要有新臣,曹操的舊臣不是年事已高,就是與新主情義漸疏,司馬懿以新晉扶助之功受到重用成了順理成章的事。但曹丕時代,夏侯氏與曹氏還沒有衰落,家族新人中不乏能臣幹將。這些人因共同利益更受曹丕信任,司馬懿雖有施展才幹的機會,但想要經營自己的勢力卻既沒有能量也難有響應,有的只是被曹氏宗親裡的有心人識破企圖的風險。這種情況下,埋頭工作,不問得失才是司馬懿選擇的上策。
曹睿手下被限制使用
曹丕死後,司馬懿在曹睿眼裡就成了父親曹丕的舊臣,本已屬於下崗的角色。但此時曹魏的人才儲備已經大不如前。從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佔據大半個中國,到曹丕建立新朝代,多年培養出的既得利益集團不再有以前的縱橫之志,享樂的風氣漸漸消磨了創業的才幹。這種環境下,司馬懿就顯出了一枝獨秀的風採,讓曹睿不能棄之不用。就連諸葛亮用反間計也不能讓曹睿將錯就錯除掉司馬懿,反而因諸葛亮的忌憚讓司馬懿受到了曹睿的重用。
不過曹睿對司馬懿用而有疑,司馬懿三朝為官,特別在曹丕時代身居要職,不管有沒有暗中經營自己的勢力,樹大根深的局面已然形成。所以,司馬懿帶兵身邊總有曹氏宗親跟隨監軍,不讓司馬懿有獨擁兵權的機會。在曹睿時代,被嚴密監控的司馬懿即使手握重權也不敢妄動,但他在這個時期已經有所籌劃,用恭維的手段暗中架空身邊的曹家監軍,培植依附自己的勢力。
曹芳時代功高蓋主
曹家輸就輸在短命,如果小司馬懿二十好幾的曹睿不是三十多歲就去世,司馬懿就等不到獨攬朝政的那一天。曹睿死後,新主曹芳才是個幾歲的幼童,和司馬懿一起輔助幼主的曹氏宗親又是未經歷練的無能之輩。這種狀況不管司馬懿是不是蓄謀已久,形勢已經把曹魏的大權送到了司馬懿面前。與其說司馬懿等到70歲高齡才敢造反,不如說這個時候族中無人的曹氏讓司馬懿最終起了反心。
如果問苦心經營多年的司馬懿究竟在等什麼?那他等的就是曹氏人才凋零。而他利用多年掌握的權力,悄無聲息地把曹魏才俊都籠絡到了自己手下,一旦曹氏失去有號召力的人物,曹魏的天下就收入了司馬懿的囊中。
結語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曹氏歸司馬印證了這句至理名言。歷朝歷代,當權者耽於安樂都是亡國的先兆。司馬懿先前的隱忍蟄伏,都是有制約他獨大的力量存在,這種力量靠的是守業不易的誡惕心在維持,失去了這份誡惕心,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的力量讓基業化為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