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變後,曹芳不是8歲小孩子了,司馬懿為何不將權力還給他

2020-12-26 魁哥說歷史

《晉書·宣帝紀》中記載: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天子謁高平陵,爽兄弟皆從。是日,太白襲月。帝於是奏永寧太后,廢爽兄弟。時景帝為中護軍,將兵屯司馬門。帝列陣闕下,經爽門。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初六日,魏帝曹芳帶著大將軍曹爽兄弟幾人離開洛陽,去高平陵給魏明帝曹叡掃墓。司馬懿從病床坐起來,精神煥發,來到宮中,向郭太后稟告大將軍曹爽的罪行,代表文武大臣,請求廢曹爽兄弟,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他一邊派遣自己的兒子中護軍司馬師,帶兵駐紮司馬門,控制京城洛陽,另一邊帶領太尉蔣濟等人駐紮在洛水浮橋,前去出迎天子。

曹爽得知太傅司馬懿發動兵變後,思索一夜,由於「駑馬戀棧」,準備放下武器,向司馬懿投降,想要當一個富家翁。然而,曹爽沒想到的是,他放下武器,被囚禁於府中,等來的不是榮華富貴,而是殺身之禍,被夷滅三族。

從此曹魏軍政大權落入老奸巨猾的「冢虎」司馬懿之手。這一點令大部分讀者很疑惑,曹爽被誅殺時,魏帝曹芳早已不是剛登基時的小屁孩了(曹芳出生於232年,公元239年登基時8歲),現在是公元249年,距離曹芳登基過去10個年頭了,曹芳已經是一個18歲的大小夥子了。

18歲,在現代也屬於一個成年人了,在早熟的古代,很可能已經結婚生子了,他有能力接管曹魏大權了。然而,以曹魏忠臣自居的司馬懿卻沒有將軍政大權還給皇帝曹芳,而是將其牢牢掌握在父子三人手裡。這是為什麼呢?

依據《三國志》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司馬懿代表的士族集團熱衷於權勢。

司馬懿並非出生於寒族,而是士族出生。他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族。據記載,司馬氏是高陽之子重黎的後裔,即夏官祝融,到了周朝,夏官改稱司馬。司馬懿的十二世祖司馬卬跟隨西楚霸王項羽滅秦,受封為殷王,建都河內。從此以後,司馬家族世代居住於此,這就是司馬懿祖先的來歷。

司馬懿家族世代有人為官,如他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家族人丁興旺,司馬懿兄弟一共八人,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號稱司馬八達。

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由此可知司馬家族確實是當時有名望的士族,在當地頗有影響力,是曹魏士族集團的代表。

其二,司馬懿害怕交出權力之後,步曹爽後塵。

曹爽正是相信了司馬懿,只要他放下武器,放棄權力,就不再追究的鬼話,才被自己一網打盡。當時司馬懿雖然掌握了郭太后及京城洛陽,可是曹爽卻有皇帝,還掌握著天下兵馬及糧草。

如果曹爽和司馬懿魚死網破,司馬懿僅僅依靠自己的三千死士,是很難穩贏曹爽的。司馬懿根據曹爽「駑馬戀棧」的本性,先數落曹爽的過失,再派出曹爽的親信殿中校尉尹大目遊說,表示只是罷免曹爽,並不會斬盡殺絕。司馬懿還指著洛水發誓。

蔣濟也在司馬懿的授意下,給曹爽寫信,勸告他儘早交出軍隊,就可以保住榮華富貴。錯信了司馬懿的話,不但沒有保住自己的小命,還葬送了自己老婆孩子等三族的性命。如果司馬懿在除掉曹爽之後,將手中權力交給皇帝曹芳,很可能被曹芳及曹爽餘黨秋後算帳,將自己趕盡殺絕。

其三,司馬懿為子孫後代篡魏打下了基礎。

司馬懿和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不是皇帝,卻掌握著國家軍政大權,生殺予奪。曹操生前,稱魏公,又稱魏王,下一步就是皇帝,已經無限接近皇帝了。在曹操死後,曹丕便更進一步,「以魏代漢」,建立曹魏。

司馬懿是看著曹魏如何建立的,清楚這一切流程。因此,他也是循著這條路進行的。不同的是,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完成了曹操一個人的道路,為司馬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司馬昭死後,司馬炎很順利「以晉代魏」,成為新的王朝創立者。

結語

公元249年,高平陵之變後,雖然曹芳已經不是8歲的小屁孩了,而是一個18歲的成年人了,但是司馬懿由於司馬懿熱衷權勢,怕交出權力步曹爽後塵,為後人稱帝打下基礎這三個原因,才沒有將權力還給曹芳,而是繼續掌握朝政大權,架空皇帝曹芳。

(本文歲數都是虛歲。)

相關焦點

  • 高平陵事變司馬懿已經七十歲,為何他還選擇這一條險路?
    ——司馬懿司馬懿,三國真正的贏家。曹操、劉備等豪傑鬥個死去活來,最終的贏家卻是曹家屬臣——司馬懿。這不免讓人大感意外,也深感司馬懿的確能忍。在高平陵事變之前,司馬懿裝瘋賣傻。但是在曹芳祭奠魏明帝之時,卻率領三千死士,發動高平陵事變。
  • 曹氏三代君王皆能制衡司馬懿,為何至曹芳時代便被司馬懿奪了權?
    在曹芳、曹真和朝中大多數大臣皆離京之時,司馬懿掀起了宮廷政變,並以太后詔書的名義捕獲了回京的曹爽,隨後便將曹爽黨羽,如何宴等人盡數斬首。自此,司馬氏控制了魏國朝廷,曹芳也開始成為傀儡皇帝。而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並一舉成功的原因就在於他一生都在隱忍。
  • 地緣三國——詳解「司馬懿卻吳」與「高平陵之變」
    至於手段,逃不出恩威並施四字。俗話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恩威並施的想法人人都懂,想讓吹出去的牛落地,諸葛恪要有自己的方法。他的做法不是硬性去徵剿這些不服王化的山越。山越們熟悉地形,用這方法抓不到多少人,很可能還會把本錢賠進去。諸葛恪到任後,調集軍隊嚴守各險要路口,圍而不攻,同時每到稻熟之際,就命令軍隊搶收田裡的糧食。
  • 司馬懿熬死曹氏三代人,為啥要等到70歲才造反?他的擔心不無道理
    孔子認為一個人活到了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卻不越出規矩;然而司馬懿活到了70歲卻發動了高平陵之變,起兵造反謀奪了曹氏的政權。當然,司馬懿不是聖人,他的兒子司馬昭早就有了異心,那司馬懿又為啥要等到熬死曹氏三代人才造反?他在擔心什麼?
  • ...的兩兄弟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權力面前為何沒有反目成仇?看完知道了
    ,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怎麼沒有上演兄弟之間的權力爭奪呢? 我們都知道司馬懿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最終掌控政權架空皇室,其實之所以發動政變,主因是輔臣之爭,司馬懿和曹爽都是輔政大臣,只不過曹爽將司馬懿架空,並且利用黨羽掌控禁軍,司馬懿通過裝病的方式躲過了來自曹爽的猜忌,其實這個時候曹魏朝廷內曹爽才是權臣,臣子們擔憂的是他做出篡權的行為,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懿才能夠聯合反對曹爽的人,趁著曹爽帶著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時機發動政變
  • 曹操25個兒子,為何在司馬懿奪權時,沒有一個人站出來阻止?
    而三國時期最為精彩的,還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將天下一分為三,互相制衡與對抗。但是,最後取得勝利的人,並不是這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的任何一個,而是魏國司馬懿,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果實,統一了天下。而且,司馬懿的後人還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晉朝。可以說,在整個三國歷史中,最大的贏家應該就是司馬懿一家了。
  • 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七十高齡才敢造反,司馬懿到底在怕什麼?
    而晉朝的建立則得益於一個人,他便是「司馬懿」。這司馬懿原本是東漢朝廷的臣子,後來漢庭搖搖欲墜,司馬懿離開東漢朝廷,不久後又加入到了曹魏政權中。從曹操一直到曹芳,司馬懿一共輔佐曹魏政權幾十年。但是在這幾十年間,司馬懿一直在為自己的成功蓄力,最後終於發動「高平陵之變」,將其大權攬入司馬家族手中,曹魏政權名存實亡!
  • 如何評價三國時期的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嘉平三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其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諡司馬懿為宣王;其孫司馬炎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廟號高祖。
  • 民間童謠中的「三國全歸司馬懿」,多是稱讚還是譏諷呢?
    他輔佐曹魏三代,消滅了異己勢力。他是曹魏政治鬥爭的最終勝利者。他鎮壓了劉備等人的叛亂,抵抗了諸葛亮等外敵的進攻。然而,他也頗受質疑,如李世民在《晉宣帝書》中對司馬懿也頗有意見「夫徵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
  • 三國的這一對父子:父親力壓司馬懿,兒子卻被司馬懿誅殺!
    一方面,就曹真來說,雖然被《三國演義》所醜化,但是,正史上的曹真無疑是一位名將,而是在官職和地位上更是力壓司馬懿。另一方面,在曹真去世後,曹爽儘管成為曹魏大將軍,卻在高平陵之變中被司馬懿誅殺,這導致曹操一手打下的江山,最終落入司馬懿家族手中。曹真一方面,就曹真來說。曹真(?
  • 司馬師為何毒死妻子,滅其三族?原來他的老婆身份特殊
    但是後來丈夫卻很冷血,不顧夫妻之情,暗中將自己的結髮妻子毒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司馬師是個什麼樣的人?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由於司馬懿的光環太過耀眼,以致於人們往往忽略司馬師的存在,其實他的能力一點也不比司馬懿差。司馬師字子元,長得非常英俊,「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年輕時就有很高的聲譽,與當時的名士夏侯玄、何晏齊名。
  • 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從曹操養子到司馬懿仇敵,他都經歷了什麼?
    從魏武大帝曹操打下半個天下開始,到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氏三祖奠定曹魏基業,最後到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把曹魏江山轉變為司馬氏江山,其中有太多的人和故事可以訴說。本期《墨說三國》我們就來聊聊一位從曹操時期一直到司馬懿時期的曹魏第一美男子:何晏!
  • 西晉為何連電視劇導演都不願意拍?
    後因司馬懿支持曹操稱帝,逐漸取得曹操信任。公元220年65歲的曹操去世,時年41歲的司馬懿也因在諸位之爭中幫助曹丕繼位,而深的曹丕信任。公元226年39歲的曹丕駕崩,時年47歲的司馬懿與曹操的養子曹真同時被臨終的曹丕委任為魏明帝曹叡的輔政大臣。
  • 司馬懿的「神隊友」和「豬對手」
    有一天,司馬懿讓人把藏書拿到院裡晾曬,天忽然下起大雨,司馬懿不由自主地起身去收書,被家中惟一的一個婢女看到了。張春華擔心丈夫裝病之事洩露出去,便親手殺死婢女滅口,然後親自下廚燒火做飯。司馬懿由此對她更加敬重。張春華在正始八年(247年)去世,沒有看到兩年後的高平陵之變。後來孫子司馬炎受禪登基,建立西晉,追諡張春華為宣穆皇后。
  • 一代梟雄曹操,對司馬懿早有懷疑,為什麼不提前幹掉他?
    曹操之名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寫詩也在行,在後人的評價中,他一直是一位以多疑、猜忌、殘忍、自私為標籤的政治家。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 能忍常人所不能忍,感悟司馬懿的「忍者」智慧
    此人便是司馬懿,三國時期最大的贏家!說司馬懿是三國裡最成功的人一點也不為過,司馬懿之所以堅持到了最後,就是因為一個「忍」字。司馬懿出生即歷戰亂,長成義遇徵辟,雖託疾稱病,最終不得不投入曹操麾下。從此歷經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最終,又由他的子孫終結了曹魏天下,開啟西晉時代。司馬懿一生輔佐了曹魏四代君主,但到了七十多歲才執掌大權,可謂是忍了最久的人。
  • 報應真的存在,司馬懿後世被滅族,告誡人們人一定要有敬畏之心
    司馬懿的職業生涯跟曹操很相似,同樣作為朝廷中權力最大的權臣。同樣隻手遮天。只是司馬懿沒有曹操那麼張揚,有魄力。而司馬懿更懂得如何隱藏自己的實力,他不會冒險做一些危險的事情,因為他知道一旦錯了,就是萬劫不復。但是他又是敢於豪賭的這麼一個人。早些年司馬懿對曹魏有很大的功勳。但是他一直被曹氏一族打壓著。始終無法出人頭地。但是他沒有犯錯,始終如一的工作著。任勞任怨,沒有一點點怨言。直到有一天,趁曹氏一族外出祭祖。司馬懿便果斷的發動了高平陵之變,以僅有的三千家丁攻破皇城。關閉城門。成功奪取政權。
  • 三國一共有15位大將軍:司馬懿、姜維、諸葛瑾上榜!
    作為蜀漢大將軍,費禕和漢中都督王平一起參加了興勢之戰。此戰,蜀漢以3萬大軍,打退了曹爽的10多萬大軍。進一步來說,此戰也成為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敗給司馬懿的原因之一。 三、姜維 在費禕之後,根據《三國志·姜維傳》的記載:「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費禕是在公元253年遇刺身亡的,而姜維則是於公元256年被後主劉禪升為大將軍。
  • 曹操有25個兒子,司馬家族奪權時,為何就沒有一個站出來反抗的嗎
    當司馬懿通過高平陵政變,打敗曹爽,奪取魏國的朝政以後,司空王凌曾與侄兒令狐愚聯合起來,想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擁戴曹操的兒子、楚王曹彪繼位。但是這場政變沒有來得及付諸行動,就被司馬懿給扼殺了。王凌自殺,曹彪也被司馬懿逼迫自殺。
  •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在司馬懿有沒有互相殘殺之心?
    權力面前沒有半點溫泉,同室操戈、手足相殘在權力鬥爭中是家常便飯,司空見慣。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皇帝徹底變成了傀儡,類似於曹操與漢獻帝的關係,司馬懿家族取代曹魏稱帝,已經是板上釘釘不可逆轉的趨勢。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的任務就是繼續完成司馬懿的未竟的稱帝事業。司馬師和司馬昭作為司馬懿的兒子,面對即將到手的帝位,沒有想法是不可能的。傳統上是長子繼位,也就是司馬師,而司馬師沒有子嗣,司馬昭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他。在司馬懿在世時,兩個兒子之間的權力鬥爭尚不明顯,因為稱帝大業還沒有完成,自己內部就開始火拼,只會兩虎相鬥,他人得利。但在司馬懿死後,兩者之間雖然鬥爭沒有明朗化,但暗戰已經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