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虎嘯龍吟》中的情節就非常適合回答這個問題。背景發生公元231年,諸葛亮乘著曹魏雍涼地區長時間沒有下雨,進行第四次北伐。剛開始進展極為順利,很快就兵圍祁山堡。曹魏這邊也迅速做出應對,因為大將曹真臥病在床,改由司馬懿擔任統帥,張郃也在此次徵召之中。
作為命中注定的對手,諸葛亮和司馬懿再次相遇,雙方你來我往,形勢逐漸趨於對峙階段。不久後,蜀主劉禪突然在後方傳喻旨要求諸葛亮撤軍,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奉命退回。而司馬懿察覺到諸葛亮的退兵意圖後,想要趁此機會,借諸葛亮之刀,除掉張郃。
司馬懿召集眾人,分析道:「諸葛亮已兵分兩路,我軍正好乘勝追擊。張郃,命你為先鋒,率5000精騎追擊!」
張郃雖相比同時期的戰將名氣小很多,但是一生經歷太多戰事,對戰局的把握和對諸葛亮的了解提醒他,此次追擊一定存在極大的風險。於是他向司馬懿提出反對意見:「大都督,諸葛亮善用埋伏,我軍屢次追擊都中了他的埋伏。末將以為,此次不可追擊。」
司馬懿輕輕走上前,溫和地說道:「副都督前幾日一直催我出戰,今日我要出戰,副都督為何不肯?副都督,你身為先鋒,蜀軍退卻,難道不該追擊嗎?」
張郃耐心解釋道:「末將從軍三十年,沙場徵戰何曾退縮過?只是今日有所不同。」
司馬懿沒耐心繼續聽,打斷了他的話說:「此次有陛下促戰的聖旨,副都督,你我都不能抗旨不遵啊!」張郃無可奈何道:「末將遵命!」張郃只好按照司馬懿的命令,帶領騎兵追擊!而諸葛亮知道了張郃的追擊後,瞬間明白了司馬懿的意圖,同時除掉魏國大將也算是挽回此戰的損失,嘆息道:「罷了,就再讓司馬懿借一回刀吧~」
張郃追擊至木門道,迎接他的是滿天箭雨。他被射成刺蝟。司馬懿為什麼要殺張郃。1、張郃其人。
和同時期的名將相比,張郃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以至於很多人提起三國中的猛將,脫口而出的不是「人中呂布」,就是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或是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典韋、許褚等等,難得有人記得他,也許是他的存在感太低,或是同時期名將太過耀眼,遮住了他的光輝。他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最終成為曹魏後期難得的猛將。
他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歸屬袁紹後參與對公孫瓚的戰爭、官渡之戰。歸屬曹操後,一直作為副手,先後跟隨曹操平定河北,跟張遼平定淮南,跟隨夏侯淵平定涼州,跟隨曹操奪取漢中。
曹丕時代,他官位和爵位也越做越大,任職左將軍,爵至縣侯。先後跟隨曹真平定羌胡,跟隨夏侯尚攻打江陵,跟隨曹真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值得一說的是,他在街亭之戰中大敗馬謖,讓諸葛亮此次北伐無功而返,此時他已經是魏國獨當一面的大將。
陳壽評價說:「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2、張郃的地位。曹叡時代,作為「五子良將」中僅存的一位,張郃深受器重。不僅擔任徵西車騎將軍,食邑也增加至四千三百戶。堪稱曹魏的國之柱石。
3、司馬懿為何殺他。
曹叡時代,儘管魏國的綜合實力超過其他兩國,但能夠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也屈指可數。曹叡用司馬懿,也防備司馬懿。張郃久經戰陣,無論是資歷還是號召力上完勝司馬懿。在謀略上也不比司馬懿差多少。在實戰經驗上,更是秒殺司馬懿。因此,他是曹叡用來平衡司馬懿的合適人選。
但此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司馬懿已經有了篡位奪權之心,即使有奪位之心也沒有殺張郃的動機,正如劉宋王弘所說:
「昔魏朝酷重張郃,謂不可一日無之。及郃死,何關興廢?」張郃的死對魏國的國運沒有影響,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殺他呢?其實司馬懿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曹叡已經越來越重用張郃,大有取代司馬懿之勢。而放眼整個曹魏,已經沒幾個能入司馬懿之眼,位高權重的曹真資歷有餘,才幹不足,司馬懿完全不擔心,只要除去張郃,自己的地位就能穩固,依然受到曹家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