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2020-12-23 老王家的搞笑常事

我覺得前兩年熱播的電視劇《虎嘯龍吟》中的情節就非常適合回答這個問題。背景發生公元231年,諸葛亮乘著曹魏雍涼地區長時間沒有下雨,進行第四次北伐。剛開始進展極為順利,很快就兵圍祁山堡。曹魏這邊也迅速做出應對,因為大將曹真臥病在床,改由司馬懿擔任統帥,張郃也在此次徵召之中。

作為命中注定的對手,諸葛亮和司馬懿再次相遇,雙方你來我往,形勢逐漸趨於對峙階段。不久後,蜀主劉禪突然在後方傳喻旨要求諸葛亮撤軍,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奉命退回。而司馬懿察覺到諸葛亮的退兵意圖後,想要趁此機會,借諸葛亮之刀,除掉張郃。

司馬懿召集眾人,分析道:「諸葛亮已兵分兩路,我軍正好乘勝追擊。張郃,命你為先鋒,率5000精騎追擊!」

張郃雖相比同時期的戰將名氣小很多,但是一生經歷太多戰事,對戰局的把握和對諸葛亮的了解提醒他,此次追擊一定存在極大的風險。於是他向司馬懿提出反對意見:「大都督,諸葛亮善用埋伏,我軍屢次追擊都中了他的埋伏。末將以為,此次不可追擊。」

司馬懿輕輕走上前,溫和地說道:「副都督前幾日一直催我出戰,今日我要出戰,副都督為何不肯?副都督,你身為先鋒,蜀軍退卻,難道不該追擊嗎?」

張郃耐心解釋道:「末將從軍三十年,沙場徵戰何曾退縮過?只是今日有所不同。」

司馬懿沒耐心繼續聽,打斷了他的話說:「此次有陛下促戰的聖旨,副都督,你我都不能抗旨不遵啊!」張郃無可奈何道:「末將遵命!」張郃只好按照司馬懿的命令,帶領騎兵追擊!而諸葛亮知道了張郃的追擊後,瞬間明白了司馬懿的意圖,同時除掉魏國大將也算是挽回此戰的損失,嘆息道:「罷了,就再讓司馬懿借一回刀吧~」

張郃追擊至木門道,迎接他的是滿天箭雨。他被射成刺蝟。司馬懿為什麼要殺張郃。1、張郃其人。

和同時期的名將相比,張郃屬於大器晚成的類型。以至於很多人提起三國中的猛將,脫口而出的不是「人中呂布」,就是溫酒斬華雄的關羽,或是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典韋、許褚等等,難得有人記得他,也許是他的存在感太低,或是同時期名將太過耀眼,遮住了他的光輝。他在一次次的戰爭中不斷成長,不斷進步,最終成為曹魏後期難得的猛將。

他參加過鎮壓黃巾起義,歸屬袁紹後參與對公孫瓚的戰爭、官渡之戰。歸屬曹操後,一直作為副手,先後跟隨曹操平定河北,跟張遼平定淮南,跟隨夏侯淵平定涼州,跟隨曹操奪取漢中。

曹丕時代,他官位和爵位也越做越大,任職左將軍,爵至縣侯。先後跟隨曹真平定羌胡,跟隨夏侯尚攻打江陵,跟隨曹真抵禦諸葛亮的北伐。值得一說的是,他在街亭之戰中大敗馬謖,讓諸葛亮此次北伐無功而返,此時他已經是魏國獨當一面的大將。

陳壽評價說:「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2、張郃的地位。曹叡時代,作為「五子良將」中僅存的一位,張郃深受器重。不僅擔任徵西車騎將軍,食邑也增加至四千三百戶。堪稱曹魏的國之柱石。

3、司馬懿為何殺他。

曹叡時代,儘管魏國的綜合實力超過其他兩國,但能夠獨當一面的將帥之才也屈指可數。曹叡用司馬懿,也防備司馬懿。張郃久經戰陣,無論是資歷還是號召力上完勝司馬懿。在謀略上也不比司馬懿差多少。在實戰經驗上,更是秒殺司馬懿。因此,他是曹叡用來平衡司馬懿的合適人選。

但此時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司馬懿已經有了篡位奪權之心,即使有奪位之心也沒有殺張郃的動機,正如劉宋王弘所說:

「昔魏朝酷重張郃,謂不可一日無之。及郃死,何關興廢?」張郃的死對魏國的國運沒有影響,那麼司馬懿為什麼要殺他呢?其實司馬懿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曹叡已經越來越重用張郃,大有取代司馬懿之勢。而放眼整個曹魏,已經沒幾個能入司馬懿之眼,位高權重的曹真資歷有餘,才幹不足,司馬懿完全不擔心,只要除去張郃,自己的地位就能穩固,依然受到曹家的重用。

相關焦點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注意了,司馬懿被魏軍將領罵可是清楚明白記載在史書中的。司馬懿這個人本來就是一個厚黑低調、城府極深、心狠手辣的人,司馬懿這人報仇向來是」小人報仇,十年不晚「,而且是善於運用各種環境來報復,而且你還抓不住把柄的那一種,看看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手段就會明白,司馬懿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而反觀劉備,知道了這位高人的事情後,決定去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大業。後來諸葛亮被劉備感動,幫助他成為了一霸。提到諸葛亮這個人,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優點了,除了善於用計外,他還會洞察人。縱觀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利用他人,只有一次是被人利用了,也可以說是中計了。
  • 為什麼張郃在赤壁之戰之前不出名,在三國後期突然成為名將
    因此各地的郡守和州刺史手裡都掌握一定的兵權,就在這個時候,張郃參加了地方武裝。張郃最早是追隨韓馥,在鎮壓張角起義的過程中表現極為出色,為韓馥屢建奇功。 董卓一死,各地諸侯就紛紛開始打著自己的如有算盤。十八路諸侯解體後各路諸侯開始自己地盤擴張計劃。
  • 地緣詳解「木門之戰」及張郃之死
    關於諸葛亮為什麼要撤軍,後面我們會說。現在的問題是諸葛亮一退,司馬懿要怎麼辦。蜀軍這次從滷城撤退跟從上邽退兵不一樣,是真的撤退。也就是說是直接撤回建威和下辨,終止這次北伐行動。這種情況,肯定沒辦法像之前那樣步步緊逼,要迅速做決定追還是不追。在這個問題上,司馬懿與張郃出現了第三次分歧。司馬懿的意思是追,張郃的意思卻是不能追。
  • 張郃:三國武力計算器,一生都在追趕張遼的路上
    《軍師聯盟》張郃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著重描述各個勢力之間名將單挑和用兵的故事,張郃在這些書中有很多的出場紀錄。曹營諸多武將中,關羽、徐晃斬殺顏良、擊敗文丑後,才得以晉升為偏將軍,而歸降的張郃就享受如此待遇,看得出來曹操對張郃的器重。
  • 曹操的五子良將中誰最厲害?並非于禁,是這位打敗了諸葛亮的名將
    在這五子良將中,知名度最高的顯然是左將軍于禁,他隨曹操南徵百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維護軍法不惜殺掉自己的故友,在曹魏軍中有著威嚴的名聲,能夠單槍匹馬就繳去名將朱靈的兵權,而朱靈及其麾下士兵並不敢反抗
  • 地緣詳解諸葛亮二出祁山
    畢竟整個過程中得了那麼些郡縣,後撤時帶走的物資足以彌補消耗。為了這次出徵,諸葛亮再次上表劉禪,這就是同樣著名的《後出師表》。「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典故、名句,都是出自這封奏表。《後出師表》還透露出個讓人傷感的消息,那就是趙雲在隨諸葛亮入駐漢中的一年多後去世了。
  • 歷史名人解讀:風華絕代諸葛亮
    《三國演義》家喻戶曉,而提到三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必不可少。說到諸葛亮,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三國中「草船借箭」、「空城計」等上上良計皆出自諸葛亮之手。毛澤東品三國盛讚諸葛亮為「智絕」,魯迅先生評諸葛亮「多智而近妖」。當然紅極必黑,近兩年來興起一種諸葛亮只擅內政不懂軍事的荒謬說法,下面小編為您解讀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
  • 張郃遠不如被秒殺的兩個「庭柱」,為何投降曹操後成了絕世名將?
    在演義中,張郃剛投降曹操時也沒有成為絕世名將,只是最後活得夠長,終於媳婦熬成婆了。張郃的武藝比顏良、文丑要差著不少張郃原本是袁紹手下的部將。在評書中,他和顏良、文丑、高覽並列,號稱河北四庭柱。不過四人雖然並列,實際上他們的武藝卻有高下之分,顏良、文丑要比張郃、高覽高出一個檔次。
  • 張遼樂進于禁徐晃張郃都是怎麼死的?演義和正史中的結局大不相同
    隨著時間的流逝,眾多名將逐漸凋零,張郃成為了天下間首屈一指的名將,連諸葛亮都要忌憚他三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命馬謖守衛街亭,阻止魏軍的增援步伐,結果張郃大軍一到,很快的就擊敗了張郃,威脅諸葛亮後方。最終諸葛亮只能放棄之前的戰果,無奈後撤,而在之後的作戰中,張郃也是多次與蜀軍交戰,是一個令蜀軍十分頭疼的名將。
  • 張郃前期20合輸馬超、30合輸張飛,為何在三國後期幾乎無敵?
    曹操雖不曾放出明話自比劉邦,但在他心裡卻是如此自視:他稱讚自己的謀士荀彧是「此吾子房」、自己的忠犬許褚是「此吾樊噲」,又說背棄袁紹歸順自己的張郃,是「韓信歸漢」,張良、樊噲、韓信都有了,他自己不是劉邦又是誰呢?
  • 「五虎將」之一的張飛,與「五良將」之一的張郃,究竟誰更厲害?
    在《三國演義》中,其實張飛和張郃也有過正面交戰,這就是瓦口關之戰,雖然《三國演義》中兩人單挑過三次,一次二十回合,一次三五十回合,一次十回合,三次都是平手,但最後的勝利者是張郃,因為張郃成功地利用計謀蓄意飲酒裝醉,引來張郃前來劫寨,而中敗的是張郃,之後張飛用計謀抄路,闖入瓦口關,大敗張郃,三萬人馬被張郃打得頭破血流,誰勝誰負?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誰!
    咱們就根據《三國演義》原著中的內容進行分析。一:魏延當三國時代的「超級猛將」們紛紛凋落以後,曹魏陣營中的第一猛將就是張郃,而蜀漢軍中的第一人就是魏延,只有他能夠與張郃相抗,這也是諸葛亮歷次北伐中唯一拿得出手抗衡張郃的人物。
  • 盤點《三國演義》中的十大神射手
    可惜,在諸葛亮打壓下,英雄無用武之地,鬱郁不能展其才,一切只因他那塊該死的反骨(暫照《演義》說),亦或是他姓了那讓諸葛亮深惡痛絕的「魏」字(純屬扯淡),所以只能被打入冷宮。其實,如果能稍微給魏延一點發揮的空間,有勇有謀的他實力絕對不俗。
  • 三國712:諸葛亮再施激將法,黃忠發憤圖強,與法正合取定軍山
    劉備聚眾將慶賀,法正建議道:「如今張郃連敗,棄了天蕩山,如果主公率大軍親徵,不難平定漢中。漢中一定,可進可守,這是上策。」劉備、諸葛亮都贊成這個主意,便命趙雲做先鋒,起兵十萬,親徵漢中。蜀軍出葭萌關下營,劉備召黃忠、嚴顏到寨,大加慰勞,一面問黃忠,能不能再取定軍山?黃忠慨然答應,便要領兵前去。
  • 諸葛亮一生唯謹慎,那他做過最後悔的事是什麼,不是斬馬謖
    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由於過于謹慎,沒有採用當年韓信大膽的軍事策略,以奪取長安為戰略目標,而採用聲東擊西的謀略,把隴右五郡作為第一次北伐的戰略目標,最終還因為用人失誤,導致前功盡棄,但同時你必須看到,諸葛亮雖然在五次北伐中沒有取過較大的戰績,但同時也沒有遭受較大的損失,而且還在諸葛亮的小心謹慎之下斬殺魏國名將張郃和王雙。
  • 空城計裡司馬懿為了養寇自重?本就是羅貫中設計的
    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是真的沒看出來,他完全被諸葛亮故弄玄虛的態度給震懾住了。試想一下一個智慧超群,且一生謹慎的人,怎麼可能將自己置於如此危難的境地?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像諸葛亮這種蜀漢的核心人物,是不可能輕易將自己落入危難之中的。
  • 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其實怪不得馬謖和魏延,全因他用錯一人
    司馬懿得知自己中了聲東擊西策略後連忙領兵攻打隴西,此時諸葛亮命令馬謖、王平兩位大將帶領2萬精兵駐守街亭要塞,自己則率領幾千老弱殘兵在西城指揮戰局。街亭是隴西、西涼、關中、漢中的交匯點,只要馬謖守住這個地方蜀軍就能消化隴西的戰果。
  • 魏國沙場點兵,張郃死後,除了鄧艾,曹魏大將還有誰?
    只是到了三國後期,好像能殺貫戰的武士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張郃死後,蜀漢的魏延也沒活多久。這些蓋世英雄戰死沙場後,三國演義好像就失去了靈魂。張郃之死仿佛是將三國演義名將做了一個終結之勢,魏國後期能有如此將領之風的人好像並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