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一心想要北伐,為何諸葛亮死了二十年,他都沒有出兵?

2020-12-26 西府趙王爺

在諸多三國歷史人物中,姜維的名氣應該是比較大的。在《三國演義》中,姜維更是被諸葛亮視為衣缽傳人,將畢生所學,傾囊相授。頂著諸葛亮傳人這麼一個名頭,想不出名都不行。

而在正史之中,姜維依然是非常出彩。一方面他文武雙全,能力超群,在蜀漢後期官員中,乃是一等一的存在。連諸葛亮都對其稱讚有加。西晉史學家郭頒更是評價姜維為當時蜀官第一人:

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另一方面,姜維的生涯履歷,堪稱傳奇。他本是天水郡一小小參軍,不僅身份卑微,更是一魏國降將。無論資歷還是身份,都不足以在蜀國站住腳,但是他卻在後來成長為蜀國的中流砥柱,官至大將軍,數次北伐中原,成為了三國後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當然了,姜維的成長之路,並不順暢,作為一名敵國降將,想要在蜀國站穩腳跟,並且出人頭地,並不是能力強就可以,更需要機遇和時間。在姜維歸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姜維都不是蜀國高層,無法參與核心決策,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也是姜維明明有這北伐大志,卻咋諸葛亮死後二十年間,都無所作為的關鍵原因。

公元228年,姜維被自己上司天水太守馬遵猜忌拋棄,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蜀國,被諸葛亮納於帳下。諸葛亮對他很看重,不僅封侯拜將,還讓其統帥數千虎步軍。

要知道那可是諸葛亮嫡系,蜀漢精銳。而姜維不過一個降將,之前在天水也不過是一小小參軍,底下軍士不過數百。如今到諸葛亮麾下,卻被如此看重,這也難怪姜維之後對蜀漢忠心耿耿,一心想要繼承丞相遺志,北伐中原,興復漢室。

不過,姜維畢竟資歷尚淺,無論諸葛亮如何看重,他也無法進入到蜀漢高層,更不要說接替諸葛亮的位置了。諸葛亮在去世前,他向劉禪推薦的第一接班人是蔣琬,第二接班人是費禕,姜維根本就排不上號。而諸葛亮死後,接替他執掌蜀國軍政的是蔣琬,而姜維僅僅只是右監軍兼輔漢將軍,軍中一切調動,都要聽從大將軍蔣琬的安排。

姜維地位不僅遠低於蔣琬,甚至還不如同為降將的王平。那個時候的王平是鎮北將軍兼漢中太守。無論是軍事地位,還是實權,都遠高於姜維。

蔣琬這個人,對於出兵伐魏的興趣並不大。雖然他常年屯駐漢中,擺出一副北伐中原的樣子,但並沒有什麼實際性的動作。當然,期間蔣琬也多次派遣姜維領兵西進,不過這更多的是在表現一種進攻姿態,象徵意義居多。

沒辦法,當時的後主劉禪還是頗有抱負,一心想要繼承劉備和諸葛亮這兩位爸爸的遺志,催著蔣琬北伐,配合東吳夾擊曹魏。

延熙元年,詔琬曰:「寇難未弭,曹睿驕兇,遼東三郡苦其暴虐,遂相糾結,與之離隔。睿大興眾役,還相攻伐。曩秦之亡,勝、廣首難,今有此變,斯乃天時。君其治嚴,總帥諸軍屯住漢中,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

劉禪這段詔書的意思是說:遼東的公孫氏舉兵造反,司馬懿被曹叡派去鎮壓去了。現在正是丞相所說的待天下有變,出師北伐的機遇。你怎麼能無所作為呢?你現在應該嚴整治軍,總率各軍屯紮漢中,並聯絡東吳,東西夾攻,伺機進擊。蔣琬接詔後,隨即率軍抵達漢中。

當然,這也算是北伐,但只能叫蔣琬北伐,不能叫姜維北伐。因為蔣琬才是大將軍,是決策者,姜維只是執行者。

後來蔣琬病重,開始逐漸把權力下放移交。而隨著王平等一眾老將的去世,蜀漢人才凋零,青黃不接。姜維逐漸接過了蜀漢的軍事重擔,一度升為將軍,地位僅在大將軍之下,為蜀漢軍中二把手。但是,在他前面,卻還有著一個費禕。他才是蜀漢除後主劉禪以外的軍政一把手。

而費禕這個人,比蔣琬都還要保守,他對於北伐之事,完全不上心。他的理論是,丞相都完成不了的事情,我們這些人就更沒有希望了。當時姜維對隴西志在必得,一心想要北伐,費禕則是不想大規模用兵,每次都把姜維的可支配兵力,壓制在萬人以下。

由於費禕不支持,姜維的北伐自然也是無法成行。雖然有著三次出擊,但都是在費禕的控制影響之下。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費禕死後的最大受益人,姜維也被懷疑是費禕被刺的幕後真兇。因為姜維真正得以自由行事,是在公元253年費禕被刺殺身亡之後,他接過了蜀漢的軍事大權。

費禕是在當年春天被刺殺的,當年夏天姜維就率軍出石營,鄭州拉開了姜維北伐中原的序幕。這次北伐結束後,姜維升獲得「督內外軍事」的權力。此時的他,雖不是大將軍,但實際上已經是大將軍了。而有了權力,姜維再用兵,亦不僅不用再看人臉色。此時,距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九年。

此後的十年間,姜維一直都在致力於北伐中原,從未間斷。

所以,之前姜維不北伐,不是他不願意,而是他沒有那個資格,蜀國還輪不上他說話。姜維是個降將,而且又年輕。儘管他很有能力,諸葛亮也很器重他。但降將就是降將。諸葛亮死後,蜀漢不可能直接讓姜維這個新人執掌兵權,負責北伐大業。而如今,隨著大將軍費禕的去世,姜維成了蜀國的軍事一哥,自然是有資格帶領蜀國北伐。

事實上,對於這個問題,呂思勉先生曾經在《三國史話》中總結過,他說:

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這二十九年之中,前十二年,總理國事的是蔣琬;中七年是費褘;後十年是姜維。蔣琬、費褘手裡,都不甚出兵伐魏。姜維屢次想大舉,費褘總裁制他,不肯多給他兵馬。費禕死後,姜維做事才得放手些

不過,姜維雖然有了北伐的資格,但為時已晚。此時蜀國和曹魏實力差距巨大,姜維心有而力不足,不僅沒有收穫,反而是消耗掉了蔣琬、費禕執政期間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一點家底。

最終,蜀漢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這也算是姜維奮鬥一生,唯一的遺憾了吧。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劉備病逝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為何總打敗仗?姜維一語中的!
    三國裡劉備可是把諸葛亮和龐統都收入麾下了,一龍一鳳,不亦樂乎。劉備死前諸葛亮輔佐得盡心竭力,勝仗可是一個接一個,大有奪取天下之意。但劉備死後,蜀國打仗卻不盡人意。莫非水鏡先生說錯了?還是像坊間傳言那樣諸葛亮的魂跟著劉備的死走了?水鏡先生沒說錯,諸葛亮確實有輔佐君主收取天下的才幹。坊間說的諸葛亮魂兒沒了也是被神化虛化了許多,臥龍後面的節節敗退其實是另有原因的。
  • 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其實怪不得馬謖和魏延,全因他用錯一人
    諸葛亮勵精圖治,對內穩定民生發展經濟,對外和東吳保持盟友關係,派出大量間諜部隊獲取敵軍情報,終於趁著曹魏防守空虛的間隙發動北伐之戰。北伐十幾年時間蜀漢沒有如願獲得曹魏大量領土,也沒有成建制殲滅曹魏大軍團。儘管曹魏也沒有大規模殲滅蜀漢的有生力量,但蜀漢作為戰爭的發動者,沒有達到戰略目標就是輸家。縱觀蜀漢開啟的全部北伐戰役失敗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用錯了人。
  • 解析三國戰爭:姜維11次北伐,蜀漢重生之後的終極噩夢
    他一生北伐共計十一次,勝者三次,敗者三次,平者五次。蜀地狹小,休戰或者惡戰都不可能化解自身的尷尬局面。曹魏統御九州之地,東吳穩居魚米之鄉,蜀漢政權夾在兩者中間,顯得極為被動。公元238年,姜維和蔣琬率偏師出隴右,在南安附近與魏軍對峙。
  • 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是什麼?易中天這一觀點有點扯
    相對於東吳,諸葛亮北伐的次數和規模,都趕不上,顯然算不上窮兵黷武,至於姜維北伐疲憊了國力,那已經是諸葛亮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諸葛亮也不應該為此背鍋。影視劇中的姜維此外,姜維也不是諸葛亮的學生,姜維的北伐更不是諸葛亮生前授意。
  • 姜維是魏國降將,為何最終他願意為光復漢室獻出生命?
    雖然皇帝已經 放棄了抵抗,但朝中依舊有忠義之士圖謀恢復,代表人物便是大將軍姜維。當時他正吞兵沓中,防備鍾會大軍,在悉知後方有變,國已不存後,姜維選擇「投降」鍾會,攛掇鍾會在蜀中自立為王。鍾會果然聽從了姜維的建議,先誣陷鄧艾謀反,將其押往許昌,之後派人追上囚車殺掉了鄧艾。但這一天大的陰謀最終敗露,鍾會被亂兵所殺,姜維也在動亂中身死。
  • 8個皇帝稱讚過諸葛亮,還有1個皇帝卻痛罵諸葛亮,說得還挺在理
    即使是高居九重之尊的皇帝,絕大部分人都對諸葛亮也是讚不絕口,對於其才能和德行,都給予充分肯定,把諸葛亮視為人臣典範,希望臣下都以諸葛亮為榜樣,做個盡忠職守、德才兼備的完人。皇帝們推崇諸葛亮,別有一番深意。老百姓喜歡諸葛亮,更多的是被他的聰明才智所吸引,而帝王們則是看中了諸葛亮無比的忠誠度,故此才會對他大加褒揚。很多皇帝都曾對諸葛亮留下過讚美之詞。
  • 劉備伐吳到底損失多少文臣猛將,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
    若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先說劉備在伐吳一戰到底有哪些損失?1.劉備損失的兵力情況。說完劉備在伐吳之戰中的損失,那麼假設下如果他們不死諸葛亮北伐會成功嗎?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一個優秀合格的將領需要在戰爭中不斷鍛鍊出來的,諸葛亮主政和北伐期間,其實人才還是比較緊缺的,至於到了後期甚至出現「蜀漢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尷尬局面。
  • 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絕非匡扶漢室
    諸葛亮是近兩千來除了最高統治者外,名氣最大的一位歷史名人了。諸葛亮一生神鬼妙算,常能知人所不知,識人所不識。當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直接請來了自己蜀中陣營的一個大BOSS,重要性甚至比劉備還要高。然而諸葛亮終究不是神,有生之年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都沒有得到完全的實現。
  •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分天下,為何率先滅亡的是劉備的蜀漢
    但是令劉備沒有想到的是,他的蜀國不僅沒有興復漢室,而且還是第一個被滅掉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首先蜀國的國力資源本來就比不過魏國和吳國,魏國佔據「黃金地帶」的中原之地,吳國佔據著「有著魚米之鄉」美稱的江南。蜀國佔據著相對比較閉塞的川中與漢中,從地理優勢而言蜀國明顯不如魏國和吳國。蜀國在盆地和山嶺之間,蜀國的國土面積與魏國吳國相比是最小的。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失敗了,千年後一人獲得成功,續命長達12年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終年54歲。諸葛亮是帶著無盡遺憾離開的,他未能完成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時提出的目標。諸葛亮肯定不甘心,當病重時他渴望續命,使用的方式就是「七星燈續命」,可惜以失敗告終。
  • 諸葛亮得知 司馬懿 軍中來了一個人,仰天長嘆:吾命休矣
    蜀後主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四月,諸葛亮的最後一次北伐拉開序幕。不料,諸葛亮的這一計劃落空。面對北伐大軍的挑釁,司馬懿命令:堅守不出,不予理會。渭水一帶歲雲集數十萬大軍,但卻沒有發生絲毫戰事,這讓諸葛亮非常焦慮。以逸待勞,與諸葛亮相對峙。為了儘快結束戰鬥。
  • 諸葛亮並沒有殘疾,為何要坐著輪椅上戰場?這恰恰是他的高明之處
    《三國志》等或記載諸葛亮的生平,或強調他的政績,或評價他的軍事思想,或記錄他的文章奏摺,卻鮮少提到他出兵時的行為細節。即便有些記載了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通過推演《兵法》而作出了《八陣圖》,卻並沒有說諸葛亮是坐著推車去了前線,甚至直接坐推車與敵軍對陣的。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不過,雖然「七擒七縱」令人難以置信,但諸葛亮俘孟獲不殺應該是真實存在的。孟獲被諸葛亮的仁義所感動,誓言效忠蜀漢,不再犯上作亂。隨後,孟獲帶軍隊至滇池。可是,當公元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蜀漢面臨生死存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 周瑜之才比起姜維如何?
    在丹陽時,他率領兵眾,調發船糧相助於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論功酬德,賞賜還遠不能回報他在關鍵時刻給我的支持呢」!周瑜時年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③開拓江左: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周瑜收到了孫策從歷陽(今安徽和縣)送來的書信,來信邀他共下江東。
  • 守街亭很重要,為什麼諸葛亮不用趙雲,而是用沒有經驗的馬謖?
    諸葛亮守街亭,不用趙雲,魏延,姜維,而用沒帶兵經驗的馬謖,其實是當時諸葛亮覺得派以上三人都不合適,派馬謖有諸葛亮自己的想法。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派趙雲,鄧芝作為疑兵,佔據箕谷,吸引了曹真的主力,諸葛亮才得以收復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就是說趙雲在箕谷大戰曹真,沒有在諸葛亮身邊,《三國演義》裡趙雲在諸葛亮身邊,但三國演義是根據正史演義的,派趙雲守街亭就篡改歷史了,所以不能派趙雲守街亭。
  • 蜀漢在魏延死後,並非沒有大將,可惜都生不逢時不得施展才華
    可是,魏延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魏延並沒有被諸葛亮定為繼承人。而且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在與楊儀爭奪軍權的內訌中被殺。魏延之死,是蜀漢政權的重大損失,這是因為魏延的軍事能力是蜀漢首屈一指的。他如果能夠生存下來,他的軍事才能、作戰經驗都可以流傳下來,能夠讓蜀漢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有能力的將領。尤其是魏延和楊儀內訌的時候,費禕前往魏延那裡探聽口風。
  • 諸葛亮送了件女裝給司馬懿,他只說了一句話,諸葛亮果然命不久矣
    ——資治通鑑】司馬懿料定諸葛亮活不長了,想要拖死諸葛亮,只要諸葛亮一死他就贏了。所以即使面對如此奇恥大辱,依然不肯出戰。但是其實魏軍軍心動搖的厲害,如同第四次北伐一樣,司馬懿又快到控制不住了。諸葛亮這次能夠重現第四次北伐的滷城大捷麼?可惜的是,司馬懿這一次比上一次更加老謀深算了。他早就想到了應對方法。
  • 三國期間的那些詭異事情,每一件都足以改變歷史
    這對曹操來說是天大的好消息,仿佛上天都希望他能統一天下。可赤壁之戰偏偏颳起了東南風,曹軍幾近全軍覆沒,最後甚至連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的江陵也丟失了。劉備雖然在赤壁之戰中佔領了荊州南部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但周瑜卻攻下了南郡。西邊是周瑜佔領著易守難攻的江陵,東邊是東吳的大本營,夾縫中生存的劉備可謂一生都難有出頭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