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在魏延死後,並非沒有大將,可惜都生不逢時不得施展才華

2020-12-16 歷史笑春風

#三國風雲錄#

在諸葛亮的時期,魏延是諸葛亮手下最強的武將。可是,魏延得不到諸葛亮的信任,魏延並沒有被諸葛亮定為繼承人。而且在諸葛亮去世後,魏延在與楊儀爭奪軍權的內訌中被殺。魏延之死,是蜀漢政權的重大損失,這是因為魏延的軍事能力是蜀漢首屈一指的。他如果能夠生存下來,他的軍事才能、作戰經驗都可以流傳下來,能夠讓蜀漢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有能力的將領。

尤其是魏延和楊儀內訌的時候,費禕前往魏延那裡探聽口風。魏延向費禕闡述了自己的軍隊改革計劃,他提出了更換將領的建議。我們可以想見,在魏延作為反叛將領被殺掉後,這些魏延眼中的將才肯定也遭到了清洗。這些將領被清洗,使得蜀軍難以再提拔、培養優秀的將領,造成了蜀軍將領的青黃不接。到了姜維的時代,蜀漢上演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慘劇。

那麼,諸葛亮在去世前難道沒有預見到這一點嗎?難道他一死,就不對蜀漢的未來做準備嗎?其實,諸葛亮在去世前,就對身後蜀漢的戰略做了安排。他以蔣琬、費禕為繼承人,將蜀漢的戰略由北伐轉變為防守。這樣,諸葛亮死後,魏延這樣具有進攻能力的將領被清除,對諸葛亮的既定戰略方針沒有多大的影響。因為,諸葛亮訓練的軍隊本身就是以防禦為主要方針的軍隊,再加上秦嶺的天險,只要不犯重大的錯誤,保證蜀漢政權的安全是沒有問題的。

那麼,魏延死後,除了姜維,蜀漢是否還有其他的大將呢?我們先看看姜維,他確實是諸葛亮親自教導的將領,但是,姜維在諸葛亮的陣營中,地位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高。我們在諸葛亮的徵戰中,很少看到他的身影。在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也沒有將姜維立為繼承人。在魏延死後,接管魏延軍權的還有幾位老將。在這些老將相繼去世後,一直壓制姜維的費禕也被刺殺後,姜維才接任大將軍的職務,開始了北伐。

那麼,魏延死後,那幾位受諸葛亮信任,接管軍權的老將是誰呢?首先是吳懿。吳懿直接接管了漢中的防務,成為魏延的繼任者。吳懿這位將領原是劉璋的手下,在劉備入川之後,他投降了劉備,成為劉備的部下。

並且,吳懿的妹妹又嫁給了劉備,成為劉備的皇后。吳懿就此搖身一變成為了皇親國戚。更重要的是,吳懿還是一員出色的將領,他和魏延搭檔,在諸葛亮的北伐中屢建奇功。在陽溪之戰中,吳懿作為魏延的副將,和他聲東擊西,戲耍、郭淮等曹魏名將,一起西入羌中,招兵買馬組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在回漢中的途中,他們遭到魏軍郭淮等部的圍追堵截。但是,魏延和吳懿一起將曹魏的名將郭淮等人打得大敗,充分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

在魏延死後,吳懿以他的身份、地位和才能接管漢中,是眾望所歸。他也是諸葛亮留下的主要大將之一。

第二位將領是王平。這員將領出身行伍,目不識丁。但是這個人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而且有著很高的悟性。他雖然不識字,可是他請那些認字的人為他讀書,以此方式來學習。王平經常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其他人刮目相看。

王平原來是曹操的部下,他在漢中之戰中,投奔了劉備。不過,他嶄露頭角的時候是在馬的街亭之戰中。在這場蜀軍的敗仗中,馬謖所率領的軍隊四散奔逃,只有王平率領的一千蜀軍安然不動。不但如此,王平還擺出一副進攻的姿態,擂鼓鳴角,讓張郃以為有埋伏而撤退,從而掩護了敗逃的蜀軍。

戰後,諸葛亮發現了王平的才能,便對他提拔重用。在蜀軍中,除了魏延之外,諸葛亮最倚重的就是王平。在滷城之戰中,王平面對張郃的進攻,沉著冷靜的迎戰,打退了張,使得司馬懿遭受了失敗。在諸葛亮去世時,他安排王平作為蜀軍撤退的先鋒,果然打退了魏延的阻截,保證大軍安全撤回漢中。

後來,王平也擔任了漢中的守將。在費禕當政的時候,曹魏的大將軍曹爽率領十幾萬大軍進攻蜀漢,發動了興勢之役。在這場戰役中,王平雖然和敵人相比兵力懸殊,但是他當機立斷,憑藉秦嶺天險,在興勢堵住曹爽的大軍,使得敵人進退兩難。在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曹爽只得撤退,在費禕率領的大軍夾擊之下,曹爽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可以說,王平此戰挽救了蜀漢的命運。

第三位大將是馬岱。我們對這位武將十分熟悉,因為他專治魏延。馬岱是馬超的堂弟,是馬超唯一留下的親屬。他跟隨馬超南徵北戰,也立下了很多的戰功。在馬超臨死時,專門上表,希望對馬岱這位馬氏家族唯一的繼承人予以照顧。

馬岱在諸葛亮的北伐軍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不過,他在歷史上留下最濃重的一筆,是他在諸葛亮去世後的表現。在魏延和楊儀爭奪軍權的時候,他隨同王平、楊儀一起打敗了魏延。馬岱還親自率領軍隊去追擊逃往南鄭的魏延,並且斬殺了他,將魏延的首級帶給了楊儀。

不過,在隨後的歷史上,馬岱就只露了一面就不顯了。他曾經單獨率領軍隊北伐曹魏。可惜,在這次北伐中,馬岱打了敗仗,撤回了漢中。從此,馬岱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不過,馬岱能夠獨自率軍北伐,也可以看出當時馬岱在蜀軍中的地位是比較高的。

第四位大將是張。張嶷的主要功績是在鎮守南方,平定少數民族的叛亂上。在他的治理下,削平了南方的叛亂,使得當地的百姓對他推崇備至。而且張嶷還見識不凡,能夠知微見著,預言了費禕和諸葛恪的死亡。最後,張嶷在隨同姜維北伐的時候,在與魏將徐質的交戰中戰死,但是他的殺傷敵人的數量也成倍的超過了自己的傷亡。

第五位大將是張翼。張翼和姜維的關係十分有趣,張翼對於姜維的戰略戰術經常批評。這使得姜維對張翼十分不滿,可是打仗的時候姜維又離不開張翼。他每一次出戰,都非要拉著張翼一起去。張翼雖然不願意,可也無可奈何只能一起去。

作為姜維的副將,張翼不但配合姜維作戰,在戰鬥中衝鋒陷陣。張翼還在戰鬥中,經常向姜維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在狄道之戰大破魏將王經後,張翼就勸姜維撤軍。姜維不但不聽,還很生氣,可最後還是沒能徹底打敗魏軍而撤退。張翼最終和姜維一起向鍾會投降,並一起死在成都的兵亂之中。

第六位大將是馬忠。馬忠的功績與張嶷相同,都是鎮守南方得到的。不過,馬忠確實是一位人才。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馬忠奉命率領五千人馬去增援劉備,得以面見劉備。劉備和馬忠交談後,對馬忠的評價很高。他說雖然失去了,但是又得到了馬忠,可見世上不缺乏賢才。

馬忠也沒有辜負劉備的評價,他在鎮撫南方的事業上做得十分出色。在馬忠去世後,當地的百姓都對他的死十分哀悼,為他痛哭流涕,建廟祭祀。

第七位大將是羅憲。羅憲是劉禪的親隨出身,因為得罪了黃皓被派到江州任職。在魏軍伐蜀的時候,他獨自鎮守江州。蜀漢滅亡後,東吳想要趁火打劫,攻打江州。羅憲對於東吳的行徑十分憤慨,率領軍民奮起反抗。

在東吳名將陸抗親自率領的三萬大軍的圍攻下,羅憲在江州堅守了兩年之久。最終,東吳無可奈何地撤了軍,羅憲也因這一戰天下聞名。

結語:

諸葛亮雖然去世,但是他對於蜀漢政權的未來還是有著規劃的。他讓蔣琬和費禕擔任繼承人,也自然為他們留下了戰略方針。那就是放棄北伐,以休養生息的防禦戰略為主。

諸葛亮留下了吳懿、王平、馬岱等將領,再加上鎮守四方的張嶷、張翼、馬忠等人,保住蜀漢政權不失還是有相當的把握的。可惜,到了蜀漢末年,劉禪重用黃皓,擾亂朝綱。像羅憲這樣的人才都不能重用,蜀漢滅亡的命運也就註定了。

相關焦點

  • 世間流傳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蜀漢後期真的無將可用了嗎?
    當然羅貫中大體寫的還是比較真實,不少人物還是比較符合史實的,劉備那個時代,也是人才濟濟,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五虎上將,還有魏延這樣率出奇謀的大將,還有馬岱、關平、周倉、廖化這些人。文有龐統、諸葛亮、法正這樣的謀士,臥龍鳳雛二人名號我相信大家都熟悉吧!可以說人才濟濟。
  • 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圖源/影視劇截屏此事卻成了魏延的心結。魏延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他提出子午谷奇謀時,曾自比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想要自領一軍,與丞相分兵而出,建立不世之功。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奇謀」,魏延為此憤懣不已,時常抱怨諸葛亮謹小慎微,「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沒少發牢騷,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脾氣。
  • 諸葛亮要殺魏延真是因為他腦後生反骨嗎?原因沒有那麼簡單
    原因沒有那麼簡單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雖然呈現出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但國家與國家之間,始終存在著力量上的差距,而蜀漢,就其綜合實力而言,在三個國家當中,明顯不佔優勢,甚至可以毫不客氣地說, 蜀漢是三個國家當中力量最為薄弱的國家。
  • 正史上,殺了魏延的大將馬岱,後來結局怎樣?如何評價?
    在三國的歷史上,英雄輩出,大將不勝數。說起馬岱,大家可能對這個名字很陌生,他是馬超的弟弟,也是蜀漢後期一位非常重要的大將。:有很多人對馬岱的生平並不是很熟悉。他在史書上留下最濃厚的一筆便是斬殺魏延,那斬殺魏延之後,馬岱去哪了呢?
  • 蜀漢有一大將,曾以三萬兵擊退十幾萬曹軍,不死的話蜀國還有希望
    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當時蜀漢在打完夷陵之戰後,五虎將基本上死傷殆盡,後來又遇上魏延謀反,看似已經無大將可用了。但實際上,在後蜀漢時期,蜀國還是有一位十分勇猛的大將,曾以不足三萬兵擊退魏國十餘萬兵馬,可謂威震漢中,此人便是王平。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得安也」。反之,蜀國如果據有漢中,則不僅能夠保障劍閣、成都之安全,更能使其作為北伐之基地。對蜀漢而言,漢中的重要性並不亞於荊州。基於此因,劉備豈能不慎之又慎,作反覆思慮呢?劉備手下大將著名者有關羽、張飛、馬超、趙雲、黃忠。劉備對關羽最為倚重,但其鎮守荊州,不可能調離原來的防區。
  • 一石二鳥之計:諸葛亮死後魏延被誅,楊儀自裁,蜀國失去兩個能人
    在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中,名將魏延和名臣楊儀的命運息息相關。魏延被楊儀下令誅殺,落得個身首異處,死無全屍的下場。可是,魏延剛死不久,楊儀就被朝廷罷黜為平民流放,又被治罪下獄,最終落得個自盡的下場。這兩個生前就橫豎不對眼,時常爆發激烈爭執的人,都在諸葛亮病逝後相繼離世。
  • 魏國沙場點兵,張郃死後,除了鄧艾,曹魏大將還有誰?
    只是到了三國後期,好像能殺貫戰的武士越來越少了,尤其是在張郃死後,蜀漢的魏延也沒活多久。這些蓋世英雄戰死沙場後,三國演義好像就失去了靈魂。張郃之死仿佛是將三國演義名將做了一個終結之勢,魏國後期能有如此將領之風的人好像並不多了。
  • 諸葛亮北伐總是失敗,其實怪不得馬謖和魏延,全因他用錯一人
    北伐十幾年時間蜀漢沒有如願獲得曹魏大量領土,也沒有成建制殲滅曹魏大軍團。儘管曹魏也沒有大規模殲滅蜀漢的有生力量,但蜀漢作為戰爭的發動者,沒有達到戰略目標就是輸家。縱觀蜀漢開啟的全部北伐戰役失敗的原因,其實還是因為用錯了人。
  • 五虎上將之後,蜀漢還有這七大良將,可惜劉禪沒有珍惜
    蜀漢後期,沒有武將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不代表當時沒有名將,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能夠拿的出手的名將,足足有七位,他們雖名聲不顯,但是能力與戰績,絕對不容小覷。這七個人分別是誰呢?
  • 感覺三國魏延被諸葛亮打壓,現實職場中存在嗎?
    歷史上諸葛亮非常看重魏延,並沒有去打壓魏延。魏延在官職上的升遷一直都是順風順水,爬得比趙雲要快的多。如果非要去說諸葛亮打壓魏延,那就是諸葛亮打壓了魏延的理想。在現實職場中,大部分人都要比魏延慘。魏延好歹也是蜀漢的精英,高級管理,職場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職場中,經常都是老闆畫餅,講理想,本來只想混一份工資的職工都被老闆激發了熱情,充滿了理想。
  • 劉備死後30年不滅國,因為有此三人,一名相,一奇才,一名將!
    但是,在這樣危機四伏的情況下,蜀漢卻仍然屹立不倒,也沒有遭到東吳、曹魏毀滅性的打擊,原因很簡單,因為有三個人在力挽狂瀾的拯救蜀漢,他們便是名相諸葛亮,奇才魏延,名將姜維,在此三人的精心經營下,劉備死後30年蜀漢才沒有被滅國,下面,請隨小編來看下他們三個人的傳奇事跡。1.千古名相—諸葛亮諸葛亮在沒有跟隨劉備之前經常自比管仲樂毅,到了劉備死後,諸葛亮也確實達到了這樣的高度。
  • 蜀漢因為內鬥,折損了多少人才?難怪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
    尤其是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實在無人可用,鬧出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笑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而造成的,那麼蜀漢因為內鬥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才呢,實在是多到讓人觸目驚心。劉備夷陵之戰劉備在關羽死後就開始積極籌備進攻東吳,結果仗還沒開打,張飛就因為對部下太嚴厲,而被部下殺死。
  • 諸葛亮「說」魏延有反骨,以貌取人真是古代用人的一條硬指標?
    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
  • 魏延腦後有反骨?這一說法有無科學依據?
    魏延的形象很可能是說書藝人們最早創造出來的,目的是和關羽對應。劉備為什麼重用魏延?在《三國志》中,魏延的傳不足千字,未記其生年和相貌,只知他帶部曲(私兵)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劉備自立為漢中王時,治所遷往成都,準備在漢川留一名大將鎮守,大家都認為肯定是張飛,張飛自己也這麼看。沒想到,劉備竟任魏延為漢中太守。
  • 諸葛亮唯一一次犯錯:殺了一個不該殺的大將,饒了一個該殺的小人
    不過,儘管諸葛亮智慧超群、算無遺策,但他仍在臨死前犯下了一個大錯,正是因為他的錯誤決策,最終導致殺了一個不該殺的大將,饒了一個該殺的小人。自關羽、張飛等人死後,蜀漢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尷尬境地,到了姜維北伐時,甚至傳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千古名句。
  • 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孫權當然,強行北伐進攻曹魏,也並非明智的選擇,畢竟曹魏地處中原地區,各種資源都遠非蜀漢可以比擬的。順江東下,水陸並進攻取東吳才是蜀漢最佳戰略。如果諸葛亮能對他循序漸進的引導,並且適當的放縱,或許劉禪就不會再他死後有那種突然間放鬆的感覺,更不至於寵信黃皓到那種程度。第三, 魏延的死其實魏延的死對蜀漢來說,不僅是人才上的損失,同時也是戰略上的錯誤。曹魏僅存的老將張郃,讓諸葛亮廢了多少心,而且街亭之戰也是敗於此人之手。
  • 爭論千年的子午谷奇謀的是是非非,諸葛亮和魏延究竟誰對誰錯?
    每當人們感嘆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無果的時候,就會提到蜀漢首次北伐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贊成的人認為,當年若是諸葛亮能夠聽從魏延的建議,說不定蜀漢就能一舉佔據整個關中,佔據小半個天下,從而改變整個天下的局勢。
  • 趙雲張郃死後,後三國時期還有哪些名將?看看排名前五的都有誰!
    一:魏延當三國時代的「超級猛將」們紛紛凋落以後,曹魏陣營中的第一猛將就是張郃,而蜀漢軍中的第一人就是魏延,只有他能夠與張郃相抗,這也是諸葛亮歷次北伐中唯一拿得出手抗衡張郃的人物。但姜維的發揮極不穩定,受情緒影響很大,長城之戰,拿不下毛頭小子鄧忠;強川口之戰,追射楊欣,三箭不中,折弓再追卻馬失前蹄;侯河、沓中兩戰奈何不得鄧艾。以這樣不穩定的發揮,姜維排名自然不可太前。五:關興在蜀漢將二代中,最為出色的年輕人是關興和張苞。但張苞早死(在張郃之前),戰鬥中又有多次失誤,關興的表現要略勝一籌。
  • 如果張遼加入蜀漢,那麼五虎上將應該踢出誰?
    首先,蜀漢沒有五虎將這個說法,即使是按照民間傳說中的關,張,馬,黃,趙這五個人來說,張遼可以頂下趙雲,而且排名應該還在黃忠之上,五虎將中關羽張飛的地位是鐵打的,誰都動不了,馬超是一方諸侯,世代簪纓,身份貴重,黃忠是荊州籍武將的代表,隨劉備入川「數有戰功」,在漢中陣斬曹魏主將夏侯淵,居功至偉,而趙雲的條件就遜色多了,在正史中,趙雲從來沒有過陣前斬將的經歷,也沒有獨立帶兵負方面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