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有一大將,曾以三萬兵擊退十幾萬曹軍,不死的話蜀國還有希望

2021-01-09 歷史戰爭

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當時蜀漢在打完夷陵之戰後,五虎將基本上死傷殆盡,後來又遇上魏延謀反,看似已經無大將可用了。

但實際上,在後蜀漢時期,蜀國還是有一位十分勇猛的大將,曾以不足三萬兵擊退魏國十餘萬兵馬,可謂威震漢中,此人便是王平。

王平本來是曹操座下一名不大不小的官員,在黃忠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後,曹操不滿失利,便率兵捲土重來,意圖跟劉備爭搶漢中,而王平也隨軍出徵。

結果令曹操沒想到的是他再次打了個大敗仗,兵敗如山倒下王平無奈下也只能選擇投降劉備。由於是降將,所以劉備一開始也沒怎麼重用他,只是封了他一個小小的牙門將。

王平在這個小小的職位上待了數年,迎來了他人生的轉折期,也就是跟隨諸葛亮一起北伐。結果這次北伐以失敗而告終,馬謖丟失了街亭,諸葛亮忍痛將其斬殺。而那時王平便是馬謖軍中的先鋒,他一早就看出來馬謖的做法不妥當,接連進言勸說馬謖,但馬謖卻固持己見,才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而這也讓諸葛亮對王平刮目相看,於是王平被順理成章的升了官,成為了參軍,統領一方軍隊。建安九安時,司馬懿率軍攻打諸葛亮,同時派出大將張郃前來討伐王平,但王平卻一直固守城門,導致張郃無功而返。

隨後諸葛亮身死,魏延又謀反,前來攻打王平,而其手下士兵卻被王平遣散,魏延也被馬岱所斬殺。由於蜀國大將死傷慘重,此時的王平儼然已成為蜀漢後期難得的大將,而真正令他揚名立萬的還是在延熙七年的漢中爭奪戰。

當時魏帝下令讓曹爽率領十餘萬大軍前來攻打漢中,由於此戰猝不及防,所以當時漢中守軍加起來還不到三萬,所有人都覺得十分害怕,擔心會城破人亡。

唯獨王平坐亂不驚,冷靜分析當時的局勢,在幾乎所有人都選擇先行撤離的情況下他力排眾議,選擇固守城池,最終成功擊敗魏軍。此戰雖然沒有取得大勝的優勢,但以不足三萬人能打敗十餘萬,放眼整個中國古代史,也很少有人能做到。宋末著名大儒郝經曾如此評價過王平:「王平樸魯,有大將之略。」

但很可惜,王平活得卻並不太久,在漢中爭奪戰過後第四年,也就是公元248年,王平就撒手人寰,其子王訓繼承爵位。但這個王訓史書記載卻非常的少,多半是一個碌碌無能之輩。

若是王平能多活些年頭,以他對魏國的了解,蜀漢自然也就能堅持更久,說不定還有翻盤的希望,但很可惜,歷史就是歷史,王平死的的確太早。

相關焦點

  • 三國將星隕落的一年:蜀國死3位大將,吳國失去大都督,魏國更慘
    有了曹操這樣的典型後,孫權、劉備等人也是按耐不住了,紛紛在自己佔據的地盤上擴充實力,壯大自己。因此,才有了後來出現在蜀漢陣營中的諸葛亮和東吳陣營的陸遜等人。人終究有一死,一個陣營最讓人擔心的就是老一輩人才去世,年輕後輩中沒有能扛起大旗的人。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當時,蜀漢危如累卵,除了東吳磨刀霍霍,北邊還有曹魏虎視眈眈。南中蠻夷本就不太服劉備集團,現在再不造反,更待何時?正好此時益州郡大族雍闓也趁機反叛,招攬南中蠻夷的領袖孟獲一起幹。雍闓命孟獲到其他夷部煽動造反,成功令其他夷部加入。好在蜀漢還有諸葛亮,他迅速調整戰略,先跟東吳通好,假裝盡釋前嫌,緩和了東線的危機。然後,諸葛亮便全心平定南中叛亂。
  • 夷陵之戰有多殘酷?原以為死的都是蝦米,不料被滅的全是蜀漢精銳
    我們討論三國的時候經常喜歡說一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這句話的本意,當然不是指廖化本事低微,雖然廖化出生年月不詳,然而從黃巾起義中,就已經能夠看到他的聲音,而到了蜀國後期北伐,至少六七十歲的廖化,這也足以說明蜀國用人的捉襟見肘。
  • 五虎上將之後,蜀漢還有這七大良將,可惜劉禪沒有珍惜
    蜀漢後期,沒有武將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並不代表當時沒有名將,其實在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能夠拿的出手的名將,足足有七位,他們雖名聲不顯,但是能力與戰績,絕對不容小覷。這七個人分別是誰呢?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
  • 蜀漢在魏延死後,並非沒有大將,可惜都生不逢時不得施展才華
    魏延之死,是蜀漢政權的重大損失,這是因為魏延的軍事能力是蜀漢首屈一指的。他如果能夠生存下來,他的軍事才能、作戰經驗都可以流傳下來,能夠讓蜀漢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有能力的將領。尤其是魏延和楊儀內訌的時候,費禕前往魏延那裡探聽口風。魏延向費禕闡述了自己的軍隊改革計劃,他提出了更換將領的建議。
  • 而這口「鍋」不該他背,看看蜀漢君臣做了什麼
    就在關羽打擊曹軍之時,吳國呂蒙"白衣渡江",從背後偷襲了關羽,腹背受敵的關羽無奈敗走麥城,最終其父子二人落得悽慘下場,蜀國也在此時,丟了荊州三郡元氣大傷。後世提起荊州失陷,都會扼腕嘆息關羽"大意"失荊州,然而荊州的失陷,原因並不是那麼簡單,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荊州,在魏蜀吳三國全方位的爭奪之下,蜀國最終丟掉此地,也是必然的結果。
  • 蜀漢五虎之死:關張被殺,黃忠趙雲善終,馬超是到底是如何死的?
    所以,老百姓們津津樂道的也就是三國武將的排行,甚至還在民間颳起了一陣「順口溜」風潮,比如「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黃八夏九姜維。」念起來相當順口。這些順口溜準不準確另說,畢竟每個人心中的三國都是不一樣的。不管是哪個版本的排行,幾乎都有蜀漢的五虎上將,而五虎上將的死很多朋友也是比較在意。
  • 三國時期,蜀漢的一位無名小將,卻至少三次改變了歷史進程
    後果不其然,街亭大敗,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後面若無趙雲斷後,蜀漢全軍危矣。在此次戰鬥中,王平表現非常亮眼,馬謖的對手是誰?張郃,這個時候的張郃堪稱曹魏第一猛將,同時也是天下第二猛將。總結:如果說這次張郃直接追過來的話,那麼馬謖手上這近萬人基本上沒有幾個人可以活著回去,若是第一次北伐就損失如此慘重,那麼蜀漢內部絕對不敢再次北伐,至少,會絕對沒有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以及姜維的九伐中原,次數肯定會降下好多,正因為王平此舉,保護了大部分兵力,這次的失敗是馬謖一人之過,是有原因的,故此才敢再次北伐。
  • 三國英雄人物譜(蜀國篇)
    馬良,字季常,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馬謖之兄,馬良共有兄弟五人,人稱「馬氏五常」,而馬良是五人中最為出色,因此有「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讚譽。馬良與諸葛亮關係友善,曾奉命出使東吳,受到孫權恭敬的接待。劉備稱帝後,任命馬良為侍中,隨同劉備東徵東吳,在夷陵之戰中遇害身亡。楊儀,字威公,三國時期蜀漢政治家。初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投奔關羽,任為功曹。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歷來主流觀點都認為劉禪投降,一定程度上是為了保全蜀國百姓。《三國志》的評價:「劉氏無虞,一邦蒙賴。」意思是說,不但劉禪一家平安無事,整個蜀漢的百姓都倖免於戰亂之苦。
  • 她是如何生擒蜀國大將的?
    她是如何生擒蜀國大將的? 各位主公大家好,這裡是特別欄目【小率說武將】。率土武將眾多,但每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小率將通過此欄目,將武將的人物生平、軼事典故、後世評價以及其在遊戲中的應用進行全方位的解讀,還會放出精彩的漫畫和同人作品!
  • 諸葛亮一生徵戰,為什麼打不贏司馬懿?劉備負有重大責任
    可是諸葛亮卻從來沒有用過這個計策,在司馬懿威信尚低卻手握重兵的時候,沒有用反間計奪取他的兵權,司馬懿一開始只是個文官,從來沒有獨自領兵作戰過,所以魏軍有很多將領都不服他,這時候正是用離間計的好時候。畢竟「三馬食槽」就是一個很好的由頭,就算曹丕不殺司馬懿,也會因為心中的疑慮而幹擾他的作戰方針,畢竟經常避戰不出的司馬懿很有通蜀的嫌疑。蜀漢實力大損,不能冒險諸葛亮打不贏曹魏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蜀漢實力太弱了,當時的蜀國已經經不起失敗了。
  • 三國演義中期大「BOSS」——蜀漢的恐怖實力
    上庸劉封孟達送掉的10萬(下面是曹魏上庸兵力,歸蜀漢時估計差不多)。又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此四路也。諸葛亮南徵帶的50萬。此外鎮守漢中、江州以及關羽送掉荊州軍數量不明,劉表當年手上握有荊州兵30萬,因而蜀漢這三處人馬保守估計不會低於45萬,蜀漢的總兵力不少於180萬。吳國方面,在夷陵之戰投入的兵力包括孫桓送掉的5萬。權許之,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朱然為右都督,即日起兵。
  • 蜀漢後期,為何會出現「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
    至於兵微將寡的劉備,那更是靠著招賢納士,佔據益州地區的。劉備對待人才的態度,遠遠超過曹操、孫權,「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劉備還禮賢下士,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終成帝業。不過到了蜀漢後期,人才凋敝,擔任軍政要職的,居然還是蔣琬、費禕、廖化、張翼這些人,而魏國人才濟濟,鍾會、鄧艾、杜預已經擔任要職。
  • 蜀漢因為內鬥,折損了多少人才?難怪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
    蜀漢雖然是三國後期才發力崛起的諸侯,但是因為劉備手裡有衣帶詔的關係,總體來說還是人才濟濟的,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臥龍鳳雛兩大軍師,但是蜀漢最終也只佔據了一州之地,沒能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尤其是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實在無人可用,鬧出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笑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而造成的,那麼蜀漢因為內鬥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才呢,實在是多到讓人觸目驚心。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三國演義》中腦後長反骨的魏延,歷史上卻是一生悲劇的蜀國良將
    所謂「部曲」,據《後漢書·百官一》曰:「其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其餘將軍,置以徵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兵。」可見部曲本是漢代軍隊中編制的名稱。
  • 劉備有五虎上將,曹操有五子良將,這十人的統兵能力該如何排名?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另一個方面,那就是張郃之所以能夠統帥這麼多的兵力,主要是因為主帥陣亡的權宜之計,還有就是他活得時間夠長,將其他的將領都熬死了。而且,在他和張飛的交手中,被張飛打得大敗,只得和手下十幾個人丟棄戰馬,翻山越嶺而逃。再加上後來在三國諸葛亮時期的表現來看,張郃的統兵能力和魏延的能力差不多。可是,魏延連五虎上將都沒有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