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2020-12-15 平楠說史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便是蜀漢前期興隆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便是蜀漢後期傾頹的原因。

諸葛亮曾語重心長地叮囑劉禪:不要寵溺小人,遺忘先帝的志向。可令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最終卻還是因為劉禪親近小人,才斷送了蜀國的江山。仔細翻閱東漢歷史人們便可知,漢平帝就曾利用宦官勢力,鬥垮了竇氏家族。此後宦官勢力便開始直接幹預朝政。寵信宦官也可以說是,漢王朝的一大弊病。黃皓在劉禪的放縱下專權,便是蜀漢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早在諸葛亮北伐魏國的時候,司馬懿就曾派人以重金賄賂黃皓,讓其在蜀國內部散播謠言。諸葛亮將取代劉禪,成為蜀國君主的謠言就此在蜀國境內傳開。正是因為這一謠言,劉禪才讓即將率軍攻入魏國腹地的諸葛亮,趕緊班師回朝。當時的劉禪本想解除諸葛亮的兵權,但在諸葛亮一番泣血的表白下,劉禪最終打消了這一念頭。諸葛亮死後姜維開始執掌蜀漢兵權,他秉承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九伐中原的漫漫徵途。就在姜維勵志北伐的同時,另一邊的宦官黃皓也逐漸掌握了蜀漢朝堂的控制權。甚至當時的姜維要北伐魏國,還要得到黃皓的同意。

在姜維與鄧艾各自率軍對陣之時,鄧艾為了擊敗姜維再次以重金賄賂了黃皓。隨後在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發生的一幕,再次在姜維和鄧艾身上上演。黃皓利用聖旨將姜維從前線調回,蜀國再次錯過翻身的機會。作為宦官黃皓每天都和劉禪待在一起,為了得到劉禪的青睞,黃皓不僅善於奉承,而且還善於欺騙劉禪。黃皓在獲得劉禪信任的同時,還控制起蜀漢朝野內外的大權。

終於在劉禪的愚昧和黃皓的誤導下,蜀漢走向了滅亡。後來的黃皓也沒有迎來好的結局,蜀漢滅亡以後,黃皓被司馬昭施以了活剮之刑。蜀漢滅亡了,三國時期相互制衡的鐵三角,徹底失衡,隨之沒過多久吳國便也滅亡了。蜀漢滅亡的原因,正是因為宦官黃皓的專權,才導致蜀漢朝堂的動蕩,也導致了姜維錯過了北伐魏國的良機。

是誰讓宦官黃皓在蜀國內專權的呢?這個人便是劉備。關羽死後,勵志伐吳的劉備,自此與諸葛亮失和。如果說三國前期,諸葛亮與魯肅定下的國策,是聯手伐魏。那麼關羽死後,劉備將蜀國的戰略方針做出了重大的改變。諸葛亮與魯肅伐魏的方針,是雙方聯手,先難後易{先聯手伐魏,最後雙方競逐}。也許劉備真的是出於私情才會選擇伐吳。但也不排除,多年先難後易的戰略方針,讓劉備等的有些厭煩,隨即劉備做出了改變:先易後難{先伐吳,後滅魏}。劉備全盤否定了諸葛亮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君臣之間也失去了昔日的信任。

劉備伐吳失利後,只能選擇託孤於諸葛亮。在劉備將身後事託付給諸葛亮的同時,他更是以李嚴來制衡諸葛亮。正是劉備為蜀國上層埋下了相互制衡的伏筆,才讓宦官黃皓這根,導致蜀國上層不睦的釘子有機會插了進去。蜀國之所以立國,是因為劉備,諸葛亮以及關羽,張飛等一代人,秉承著同一志向的奮鬥。是劉備親手促成了,眾人的同舟共濟。但也是臨終之際的劉備,親手打破了蜀漢高層同舟共濟的格局。諸葛亮死後,作為蜀漢高層的繼承人,姜維和諸葛瞻之間也延續了上一代的不信任。姜維與諸葛瞻之間的不信任,是劉禪願意看到的,也是他願意竭力去促成的。三國後期,蜀漢本就淪為了勢力最弱的一方,蜀漢內部再相互制衡,相互猜忌,蜀漢如何能不走向滅亡?

三國後期魏國君主性格羸弱,但不昏庸。即使昏庸魏國也有實力供其揮霍,但蜀國的劉禪卻不同,也許劉禪並不昏庸,但劉備留給他的基業並不能任其揮霍。一次對諸葛亮的不信任,就讓蜀國錯失了統一中原的良機。正是這一次的錯失良機,也註定了蜀漢後來敗亡的結局。用現如今的話講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後主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什麼沒有除掉他,反而封其為「安樂公」?
    劉禪即蜀漢後主,字公嗣,小名阿鬥。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蜀漢後主。於公元223年繼位為帝,年17歲,在位四十一年。期間拜諸葛亮為相父,並支持姜維北伐,在位後期寵信黃皓,致使蜀漢逐漸走向衰弱。
  • 劉禪寫三個字,司馬昭看後殺心全退,眾人不解,司馬昭:反過來讀
    」而司馬昭更是認為「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由此可見,劉禪真的是個貪圖安逸又昏庸無能的人。但他真的如表面大家所看到的這樣嗎?倒也不盡然。能夠在諸葛亮去世之後,穩定蜀漢的政局,在蜀漢滅亡以後,明哲保身,全身而退,可見他是有一定的謀略的。
  • 蜀國滅亡後,張飛和關羽的後代怎麼樣了
    蜀國滅亡後,關羽和張飛的後代怎麼樣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人是「桃園三結義」的主角,他們有著共同的志向,都立志於匡扶漢室,重整山河。但無奈「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後諸葛亮又病死五丈原,劉禪更是扶不起的阿鬥。
  • 蜀漢滅亡後,張飛家人沒有人敢動,為什麼關羽卻滿門被殺?
    蜀漢滅亡後,張飛一家無人敢動,而關羽一家卻被殺,主要圍繞著兩個核心:家世,復仇。張飛一說是屠夫出身,一說是出生於書香門第,不僅驍勇,還擅長書畫,寫得一手好字。因為他在蜀漢軍中的威望很高,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張飛並沒有要求兒子張紹走自己的老路,反而是讓他走文官一派。正因為如此,張紹得益於皇后的關係,再加上自己的才幹,最後被升遷為侍中,尚書僕射。所謂尚書僕射,可是尚書省的長官,地位極高,僅次於蜀漢的丞相。所以說,張飛一家可謂是蜀漢權力中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 蜀國滅亡之後,關羽全家被殺,看似是仇殺其實另有原因
    ,意思就是龐德的兒子龐會,跟隨鍾會鄧艾討伐蜀國,蜀國滅亡之後,殺盡了關家的人。 單獨的看這個記載,不得不說龐會這個人心眼太小,所謂的沙場徵戰各為其主,當初關羽擒住龐德之後,想要勸降龐德,龐德拒絕之後,關羽無奈殺他,但是總的來說也算是給了龐德一個體面的死法,而且關羽這種作法本身便無可指責,畢竟抓了你當俘虜,你又不願意投降,總不能把你放回去吧,所以只能殺了你了。
  • 他真的想和姜維光復蜀漢嗎?
    「鍾會之叛」是司馬昭執政期內遭遇的一次政治挑戰,也是三國後期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鍾會,字士季,魏國太傅鍾繇之子,「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他為司馬氏政權數立大功,特別是在伐蜀之戰中,滅亡了蜀漢,功勞很大。但是蜀國剛滅,他又轉而反對司馬氏,隨即很快敗亡。
  • 蜀漢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那麼關羽、張飛的後人下場如何?
    在關羽兵敗被殺後,劉封又因為欺凌孟達,導致孟達歸降了曹魏。所以,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劉備最終賜死了劉封。至於劉理,在蜀漢滅亡之前就已經去世了。所以,等到蜀漢滅亡的時候,劉備只有兩個兒子還在世,分別是劉封和劉永。一方面,就後主劉禪來說,蜀漢滅亡後,劉禪移居魏國都城洛陽,封為安樂縣公。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餘生。泰始七年(271年),劉禪去世,晉朝廷諡劉禪為思公。
  • 劉禪投降做了安樂公,蜀國官員百姓卻成了刀下鬼,關羽被滅門!
    公元263年秋,司馬昭派鍾會、鄧艾率大軍伐蜀。同年,鄧艾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劉禪在成都不戰而降,迎接鄧艾大軍進城,蜀漢宣告滅亡。劉禪被遷往洛陽封為安樂公,而且「樂不思蜀」,然而蜀國的官員百姓卻慘遭屠戮,關羽更是被滅門!
  • 劉禪寫了三個字,司馬昭看後放下了心,手下卻看不懂
    雖然諸葛亮為他撐起了一片天空,但在他死後,劉禪砸了一手好牌,最終導致蜀國這個曾經三國最強的州首次滅亡。此後,後人也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那些無所作為的皇帝。但是,正如後人所說,劉禪是一個完全沒有進取心的皇帝嗎?其實,諸葛亮在彌留之際曾問過劉禪一個問題,那就是「丞相百歲之後,子子孫孫該如何處理自己?」你什麼意思?
  • 蜀國滅亡後,為什麼關羽後人全家被殺,張飛後人被封為列侯
    蜀國滅亡的時候,關羽的後人被全家殺害,而張飛的後人得以封為列侯,並安享晚年,這兩件事情,看起來是非常偶然的事件,但其實也有其必然性。 咱們先來說說,為什麼可能是一個非常偶然的事件。
  • 蜀國滅亡,劉禪封為安樂公,為何唯獨他被滿門抄斬?
    ,蜀國曾經如日中天,但是最後慘敗,被司馬氏奪得天下,一統三國。這些使得蜀國的軍民都成了階下囚,但是司馬氏並沒有為難蜀國的老臣,當時的統治者劉阿鬥還被封為安樂公,這對於蜀國臣民來說也是些許的安慰,但是就在桃園三結義中,關羽關雲長卻沒有得到善終,敗走麥城之後不但慘死,在日後的清算中更是被滿門抄斬,如此英烈,落得此番下場,也不禁不令人扼腕嘆息。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民國時期,雲南地方史志專家張華爛作《孟獲辯》,稱孟獲是「無是公」, 他認為:「陳壽《三國志》於南中叛黨雍闓高定之徒,大書特書,果有漢夷共服之孟獲,安得略而不載?其人身被七擒,而其名即為『獲』,天下安有如此湊巧之事?」但是這種判斷是有邏輯問題的,那就是應該是先有孟獲這個人,然後才有小說家根據「獲」這個名字來編寫「七擒七縱」的故事。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從諸葛亮收服孟獲,到曹魏滅亡蜀漢,共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即使諸葛亮收服孟獲的時候,孟獲只有三十歲,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也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再加上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和南中地區的關係並不好,南中地區發生了數次叛亂。
  • 蜀國滅亡後,劉禪做了安樂公,張飛後人被封侯,關羽後人卻最慘!
    次子關興在關二爺去世時年紀尚輕,他繼承了關羽的漢壽亭侯爵位,因為從小就十分聰慧備受諸葛亮器重,二十歲就當上了侍中、中監軍。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沒過幾年就因病逝世了,留下兩子,關統早逝、關彝戰死皆非善終。,徹底得罪了孫權,也可能是因為這句話才導致了關羽被俘後命殞臨沮,如果當時關羽將關三小姐嫁給孫權兒子,三國的走向有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後來諸葛亮南徵,為了拉攏李恢,便親自作為將關三小姐嫁給了李恢之子李遺,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成為政治聯姻籌碼的命運。
  • 鍾會伐蜀擁兵自立,司馬昭料定其必敗,鍾會終未翻出司馬昭的手心
    不過,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伐蜀的時候,眾人都不贊同,只有鍾會力挺我,與我意見相同,滅蜀肯定能成功,滅蜀之後,就像你擔心的那樣,但是,別忘了,蜀漢滅亡了,老百姓就害怕了,而我們的將士們,也人心思歸,沒人會想著留在蜀地,就算鍾會造反,也沒有人會響應他,肯定會自取滅亡的。司馬昭的話,非常有信心,他料定鍾會造反不會成功,所以,非常放心地讓鍾會帶兵去。
  • 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諸葛亮的一生,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劉禪,甚至是對整個蜀漢政權都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一生幾乎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君臣相處的典範,他的忠心,日月可鑑。可諸葛亮一生做的這三件事,看似為了匡扶漢室,實則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或許他自己並不知道,就如同我們也曾做過一些自己認為對的事,其實是非常錯的。
  • 蜀漢滅亡了,關羽後人一個不留,張飛後人卻得以善終
    在三國時代,蜀漢是最後一個被滅亡的。老一輩的創業功臣早已離開人世,對於蜀漢的繼承者們來說,失敗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所以劉禪在投降的時候也是很乾脆的,最後劉禪繼續吃香喝辣,也算有了一個不錯的結局。
  • 劉禪第六子劉恂繼任安樂公後,死於「永嘉之亂」?並非如此
    但世人只知諸葛亮助劉備建立蜀漢,劉備去世後,諸葛亮輔佐劉禪,先後進行了五次北伐,但以失敗告終,諸葛亮最終病逝於五丈原。鮮為人知的是,諸葛亮去世後,蜀漢是如何滅亡的?今天,歷史象就來講解一下,那段不為人知的隱秘歷史。
  • 歷史上的三國昏庸皇帝,因為他還有了一個成語
    表面上看劉禪的確是一個無能的昏君,但是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當年蜀漢的局勢,就會發現蜀漢的滅亡絕不僅僅只是劉禪昏庸這麼簡單,而是種種原因累積的結果。在劉備白帝城病逝之後,蜀國本已元氣大傷,又加上先是孫權殺了關羽,劉備臨終前又伐吳,導致吳蜀聯盟徹底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