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因為內鬥,折損了多少人才?難怪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

2020-12-21 觀史談天小阿姨

蜀漢雖然是三國後期才發力崛起的諸侯,但是因為劉備手裡有衣帶詔的關係,總體來說還是人才濟濟的,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臥龍鳳雛兩大軍師,但是蜀漢最終也只佔據了一州之地,沒能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

尤其是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實在無人可用,鬧出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笑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而造成的,那麼蜀漢因為內鬥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才呢,實在是多到讓人觸目驚心。

關羽大意失荊州

在關羽率領大軍進攻樊城的時候,呂蒙趁機率軍佔領了江陵,也就是關羽駐紮的荊州城,當時的關羽有很多條路可以選擇,因為東吳的偷襲並沒有讓他損失兵將,而面前的樊城又沒有能力對他進行追擊,所以關羽其實只要安穩的退回益州就還有翻盤的機會。

但是他回去的路卻全被自己人給堵死了,上庸本來是劉封和孟達把守的,距離關羽正在攻打的樊城最近,但是劉封卻因為關羽偏向劉禪而不待見他,在關羽要他發兵幫助自己的時候,拒絕了關羽的要求,而距離關羽較遠的博士仁和糜芳,也因為關羽要責備他們糧草運送的不及時,而向呂蒙投降,最終導致關羽歸路全部被斷,在麥城附近的臨沮被抓,被孫權斬殺。

劉備夷陵之戰

劉備在關羽死後就開始積極籌備進攻東吳,結果仗還沒開打,張飛就因為對部下太嚴厲,而被部下殺死。

在夷陵之戰剛開始的時候,駐紮在上庸附近的劉封和孟達,因為內部矛盾孟達帶著手下投奔曹操,而劉封雖然在上庸拼死抵抗,拒絕了孟達投降的建議,卻在回到成都後,被諸葛亮一句輕飄飄的「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被逼自殺。

而之前投降東吳呂蒙的糜芳和博士仁,看到劉備兵力兇猛,於是又想要跑回蜀漢的懷抱,可是劉備卻覺得是他兩害死了關羽,於是將他們兩也處斬。

猛將魏延之死

魏延作為蜀漢後期的第一猛將,可以說肩負了蜀國一半的未來,前期跟隨著劉備開疆拓土,後期諸葛亮北伐撤退都是由魏延來斷後的,但是他最終也是死在了內鬥中。

在三國志中他是因為跟楊儀不和而發生爭執,最後戰敗逃走,被馬超的弟弟馬岱所殺。

在三國演義中,他被諸葛亮用「天生反骨」這樣的詞來定義,諸葛亮自己看人都不準,還能給人看相,最後借著莫須有的名義被馬岱斬殺。

這一殺斬掉了蜀漢的半壁江山,最終蜀國只剩姜維獨木難支。

這些都只是明面上的鬥爭,蜀漢還有暗潮洶湧。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就要成功的時候,李嚴卻謊報東吳大軍來攻,最終讓諸葛亮不得不撤退,表面上是李嚴運糧速度不夠,其實是蜀漢兩大實權派系的鬥爭。

以李嚴為首的益州派不想出川,只想守住自己益州這塊地盤,不管誰來做皇帝都好,而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一路上南徵北戰,為的就是北伐中原光復漢室,兩方的目標不同所以做出的反應也不同。

諸葛亮有心把劉備當做劉邦來看待,想要跟他一起在漢中發展,可是劉邦身邊不僅要有蕭何,還要有韓信這樣的大將,而諸葛亮又分身乏術,蜀漢人才凋零還經常內鬥,最終只能走向失敗。

相關焦點

  • 世間流傳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蜀漢後期真的無將可用了嗎?
    如果他們都在,鄧艾、鍾會怎麼可能突破蜀漢防線,蜀漢也不可能經歷了二代就滅亡了。但是真的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就沒有人才了嗎?我覺得是有的。比如姜維,姜維雖然在三國武力排行榜上面排最後,但是他也是深得諸葛亮真傳,諸葛亮畢勝智慧,姜維可以說學了八九成也不為過。
  • 諸葛亮做的這三件事,其實是在加速蜀漢的滅亡,你看懂了嗎?
    在蜀漢百姓眼中,劉備的蜀漢政權本來就是一個外來的侵略者。東吳的主力在水軍,陸軍等同虛設。東吳陸遜也比曹魏司馬懿好對付的多。只有佔領了東吳,蜀漢與曹魏的資源才能基本對等,伺機北伐成功的概率才會更高,即便不能短時間內獲勝,劃江而治也能消耗得起。
  • 不一樣的諸葛亮:不善於選賢任能,不注意人才培養,不懂揚長避短
    諸葛亮因此對彭羕十分不滿意,說他 「心大志廣,難可保安」, 必欲除去而後快。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執政期間,蜀漢政權內,除魏延、楊儀、蔣琬、費禕、姜維等寥寥數人外,似乎再沒有多少人可用。與劉備在世時的人才濟濟,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 蜀漢真是一個窩裡鬥政權嗎?
    這一觀點近年來尤為流行,不少公號、期刊乃至學術論文都以此為準對蜀漢政治做過評判,得出的結論也大致相同——蜀漢內鬥嚴重,蜀漢是一個「窩裡鬥」政權。這種觀點確有部分道理,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誤差。因為,就《三國志》及裴注史料所呈現的蜀漢局面看,其所謂的「內部矛盾」,顯然被當代人嚴重誇大。
  • 諸葛亮要負人才凋零的責任?了解再多的表面,也不等於看清了本質
    因為劉備入川後,一度人才濟濟,文臣武將燦若星辰,無論質量和數量,都足以和曹操以及孫權匹敵,而劉備死後,似乎只有諸葛亮一人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死後,蜀中已經沒有靠得住的文武,最終覆滅於人才濟濟的曹魏。從這條邏輯關係看,蜀中的人才到了諸葛亮手裡發生了凋零,因此諸葛亮要對蜀中無人才負主要責任。
  • 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08七擒孟獲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採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之計。不信,請看《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說,諸葛亮攻心戰後,南中又多次造反。蜀漢建興九年(231年),汶山羌族反。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年),南夷劉胄反。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由於蜀漢在南中的統治力量薄弱,南中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只不過,由於孟獲等首領對諸葛亮的個人臣服,才同意供給蜀漢。如果只是給蜀漢政權交「保護費」也就算了,南中人還得給蜀漢當兵打仗。諸葛亮以南中青羌為五部,由名將王平統領,號為飛軍,多次參加北伐戰爭。由此可見,諸葛亮所以能與強大的曹魏連年爭戰,而不稍示弱,實賴有南中各族人力、兵員和物資的種種支持。
  • 為何蜀漢人才凋零的這麼厲害?
    廖化是蜀漢很出名的人物,廖化最開始為關羽主簿因為荊州失陷被迫投降東吳,後來為了回到蜀漢詐死而回。在蜀漢後期是獨當一面的將軍,廖化絕非小人物,但是此時廖化已經年過七旬,所以也顯示出了蜀漢人才凋零的狀態,而蜀漢人才凋零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 諸葛亮「七星燈續命」失敗了,千年後一人獲得成功,續命長達12年
    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終年54歲。諸葛亮是帶著無盡遺憾離開的,他未能完成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時提出的目標。諸葛亮肯定不甘心,當病重時他渴望續命,使用的方式就是「七星燈續命」,可惜以失敗告終。
  • 他是蜀漢一流謀士,劉備伐吳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只有此人能勸
    劉備 但是,從人才的角度來看,作為三國開創者之一的劉備,在整個建立事業的過程中卻是極度缺乏人才,尤其是謀士以及戰略、治國人才,直到諸葛亮的到來,劉備才開始時來運轉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去哪裡了,為何不來救援?
    從諸葛亮收服孟獲,到曹魏滅亡蜀漢,共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即使諸葛亮收服孟獲的時候,孟獲只有三十歲,蜀漢滅亡的時候,孟獲也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再加上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和南中地區的關係並不好,南中地區發生了數次叛亂。
  • 兩個原因,導致孫權熬倒了曹操劉備司馬懿和諸葛亮卻仍難一統天下
    不過事實往往並不如人意,曹操、劉備以及最強'鰲拜'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掛了,孫權還是沒辦法一統天下。那這是為啥呢?首先就得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雖然上面說的那幾個人都走了,但他們在的時候很強為後來繼位的人留下了優勢。比如蜀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蜀國沒能很好的挽回頹勢,加上劉備又在這個時間點去世,簡直就是當年最劣勢的一方。
  • 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從嚴,使蜀民面有菜色,難道當時應該從寬治理?
    說到治理蜀漢的政策,得從劉備入川時提起。在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之後,眾人探討蜀漢律法問題,當時諸葛亮定法制時要求從嚴,但法正不同意諸葛亮的看法,他認為劉備剛剛到蜀地,應該效仿劉邦,因此法令應該從寬。而在《漢晉春秋》中曾有記載,稱在孫休時期,曾派使者到蜀漢求馬,等使者回來後,孫休詢問蜀漢的內政情況如何,當時使者稱蜀中民有菜色。那是不是說諸葛亮治理蜀漢的從嚴策略有問題,這才導致了蜀民面有菜色呢?法正提及劉邦入關時律法從寬,其實與當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奇謀」,魏延為此憤懣不已,時常抱怨諸葛亮謹小慎微,「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沒少發牢騷,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脾氣。魏延不滿的情緒都寫在臉上,諸葛亮看在眼裡,但他並沒有因此對魏延有所輕視。諸葛亮十分愛惜魏延這個人才。
  • 三國全才諸葛亮當年都讀些什麼書?
    勉縣是當年諸葛亮領軍六出祁山的大本營所在地,也是蜀漢往西面和西北面進攻魏國的軍事重地。一千多年前頻繁的戰火,在這裡留下大量有關諸葛亮的文物古蹟,包括木牛流馬兵工廠舊址、八陣圖遺蹟,以及諸葛亮的讀書臺。出勉縣縣城往西,順著川陝公路走約五六裡,就到了天蕩山腳下一個高約30米的小土坡,就是諸葛亮的讀書臺。其東西兩邊分別是馬超之墓和陽平關。
  • 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一心想要繼承先帝遺志,復興漢室。因此前前後後共六次北伐,但是都因為種種原因而失敗了,最終諸葛亮也是死在了北伐的路上。諸葛亮生前一直在培養姜維成為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死後,姜維確實卻曾經出兵北伐,諸葛亮去世後二十年,姜維才北伐,如此長時間蜀漢在幹什麼?諸葛亮北伐的目的雖然名義上是復興漢室,其實諸葛亮自己也知道,憑藉蜀國的這點實力,是遠遠打不過魏國的,魏國根本都不需要從全國調集大軍,只派出局部地區的軍隊就足以應付蜀國的進攻。
  • 劉禪手下一奇才,被稱為諸葛亮第二,對蜀漢忠誠無二卻飽受爭議
    但是在他死後,蜀漢的大好前景化為烏有,全靠諸葛亮一人運籌帷幄。 諸葛亮盡心竭力 但是連年北伐無果,諸葛亮盡心竭力,還是迎來了壽終正寢之時。諸葛亮雖是撒手人寰,但並非蜀漢被棄之不顧了。精算一生的諸葛亮,怎能不在自己臨死之前將後事安排妥當。
  • 蜀漢四相中除了諸葛亮,另外三個都是誰,他們有什麼貢獻?
    曹魏有五子良將,東吳有四大都督,蜀漢除了我們熟知的五虎上將之外,其實還有蜀漢四相的說法。所謂蜀漢四相是指蜀國四位有名的治國能臣,都懷相國之才,分別是: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諸葛亮死後,蜀漢還有二十九年的命運。
  • 曹魏兩將投蜀漢,一人成漢中守護神一人成蜀漢頂梁柱,他們是誰
    諸葛亮及魏延都去世後,王平又接手吳懿的漢中太守之職,成為鎮守漢中的守護神,要知道漢中是蜀漢北大門,是曹魏唯一能攻擊蜀漢的必經之地,是蜀漢國防的重中之重,王平鎮守漢中長達14年 ,沒有出過一次差錯,沒有犯過一次錯誤,還因為英明的指揮,挫敗了曹魏大將軍曹爽的侵犯漢中之戰,也叫興勢之戰,更為重要的是王平對蜀漢忠心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