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2020-12-22 澎湃新聞

原創 最愛君 最愛歷史 收錄於話題#三國的世界17個

這一天,劉備終於走上事業巔峰,可以接著奏樂,接著舞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從老對手曹操手中奪下漢中,自立為漢中王,打算給員工派福利。

漢中,是益州北境的咽喉,也是北伐的戰略要地。當時,眾將都以為鎮守漢中的人非創業骨幹張飛莫屬。張飛這位老幹部也想繼續在前線發光發熱(「飛亦以心自許」)。

劉備的安排卻出人意料,他把漢中太守的職位給了另一位大將——魏延。

▲魏延畫像,出自清光緒《圖像三國志》。

在一眾文臣武將的質疑中,劉備問魏延:「文長(魏延字)同志,你跟大家說說,今日我對你委以重任,你身居其職,該如何做啊?」

魏延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了一番豪言壯語:「如果曹操舉天下之兵而來,我願為大王抵擋;如果他派一個偏將率十萬人馬來攻漢中,我就為大王吞了他們。」

此話一出,劉備連連點頭,群臣也給魏延瘋狂點讚。

魏延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此後,他鎮守蜀漢的北大門,多次參與北伐,大破曹魏軍隊。

蜀漢朝廷對他的評價很中肯:「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可這段讚詞還有後半句,說他「不協不和,忘節言亂」,最後不得善終。

在建安二十四年君臣對話的15年後,魏延因起兵作亂而身首異處,人頭被對手狠狠踩在腳上,一家老小也未能倖免於難,被滅三族。

受明清以來小說、評書的影響,有人深信魏延叛亂確有其事,但歷朝歷代也不乏史學家根據史書記載為魏延「翻案」。這位蜀漢大將,究竟是含冤莫白,還是死有餘辜?

1

魏延是劉備一手提拔的猛人。

史書記載,魏延本是河南義陽人,以部曲追隨劉備作戰,從基層幹部開始幹起。所謂「部曲」,是當時地方豪強編入軍隊的流民、壯丁,與主人有人身依附的關係。

魏延出身平平,本領過硬,憑藉「數有戰功」,當上了牙門將軍。這一職務,相當於警衛部隊大隊長,趙雲就擔任過此職。在漢中之戰後,魏延更是力壓得票數最高的張飛,成為漢中太守。

劉備死後,魏延隨諸葛亮北伐,逐漸成長為蜀漢軍事上的二號人物,負責督前部軍馬,掛著涼州刺史的名號,還是司令部參謀長(丞相司馬)。

北伐與魏延後半生息息相關,甚至決定了他最後的命運。

隨著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驍勇善戰的名將相繼去世,有勇有謀的魏延論資排輩,也算是蜀漢大將中的C位,因此得到諸葛亮倚重。

田餘慶先生說,蜀漢政權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稱霸」,而是「偏霸」。

說到底,諸葛亮北伐,是執行蜀漢「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革命綱領,也是以攻為守的戰略,不能說是一種「表演型努力」。讓人不解的是,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卻被諸葛亮無情否決。

蜀漢與曹魏主要以東西走向的秦嶺為界,秦嶺以北是關中,以南是漢中,道路穿行於山谷之中,最東邊有一條崎嶇狹窄的子午道,路程最短,卻極為艱險。當時,鎮守關中長安的夏侯楙[mào]是曹操的女婿,靠著關係戶才得到這個肥差,此人是個草包,整日沉迷酒色。

▲長安守將夏侯楙。圖源/影視劇截屏

在此情況下,魏延主張,率領一支奇兵從東邊的子午道出兵,兵貴神速,一舉攻佔長安,幹就完了,奧利給。

他對諸葛亮說:「請丞相準許我率五千精兵,帶足糧草,從褒中(今陝西褒城)出兵,經子午谷(子午谷道南口曰午谷,北口曰子谷)進軍,不到十天就可兵臨長安城下。夏侯楙聽到我大軍殺到,一定棄城而逃。攻陷長安後,關中一帶有足夠的糧食可作為補給。此時,丞相率主力從斜谷(在今陝西眉縣)出兵,兩軍會師長安,就可控制鹹陽以西的地方。」

正所謂「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而是一心穩中求進,出祁山收取隴西(今甘肅六盤山以西黃河以東一帶),再向東徐徐圖之,如此也可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

諸葛亮的方針有一定道理。

蜀軍發起北伐後,曹魏已經「分命大將據諸要險」, 秦嶺各條道路的北口都有曹魏重兵把守。之後,魏明帝還派大將曹真替換了無能的夏侯楙,加強對關隴地區的防禦。

實際上,面對嚴陣以待的曹軍,魏延奇襲長安未必能成功。更何況,蜀漢國力相對弱小,每一支精兵強將都是其無比珍貴的籌碼,經不起豪賭。

但是,魏延的戰略為諸葛亮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他的看法是,先取關中,再取隴西。蜀軍出子午谷後,假使能速戰速決佔據關中,隴西被孤立,不足為懼,蜀漢也沒有西顧之憂。

攻取關中後,也可憑藉這一富庶的天府之國,解決糧草緊缺的問題。物資是蜀漢的短板,在曹真之後鎮守關隴的司馬懿,就是靠與諸葛亮打持久戰,不斷消耗蜀軍的戰鬥力,甚至耗盡了諸葛亮的生命。

歷史無法假設,孔明不用子午谷奇謀,是錯失良機,還是眼光獨到,永遠不得而知。

▲子午谷奇謀。圖源/影視劇截屏

此事卻成了魏延的心結。魏延是一個心高氣傲的人,他提出子午谷奇謀時,曾自比西漢開國功臣韓信,想要自領一軍,與丞相分兵而出,建立不世之功。

諸葛亮沒有採納他的「奇謀」,魏延為此憤懣不已,時常抱怨諸葛亮謹小慎微,「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沒少發牢騷,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脾氣。

魏延不滿的情緒都寫在臉上,諸葛亮看在眼裡,但他並沒有因此對魏延有所輕視。

諸葛亮十分愛惜魏延這個人才。有一次,魏延與另一位蜀漢元老劉琰在軍中爭吵,諸葛亮還以劉琰狂妄為由,對其進行責備,遣送回成都,果斷站在了魏延一邊。

史書中沒有留下諸葛亮與魏延將相失和的記載,至於小說中寫諸葛亮在臨終前留下除掉魏延的遺計,更顯得荒誕不經。

▲秦嶺重巒疊嶂。圖源/攝圖文

2

在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都能大施拳腳,多次單獨領兵,立下不少戰功。這也是他受重用的證明。

蜀漢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軍入羌中(今甘肅臨夏自治州),行至陽溪一帶,擊敗了曹魏後將軍費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的大軍。次年,他更是在一次交戰中戰勝了司馬懿,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打得司馬懿撤回大營思考人生。

由於魏延功勳卓著,蜀主劉禪下詔拜其為徵西大將軍,封為南鄭侯。在軍中,魏延擁有二把手的地位。

儘管如此,諸葛亮始終無法解決一個問題:當時,魏延與丞相長史(相當於相府的秘書長)楊儀不和,兩人經常吵得不可開交。

有一次,魏延吵不過,持刀威脅楊儀。這下子確實做得過火,楊儀嚇得「泣涕橫集」,男子漢大丈夫當著眾人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淚,可見受到多大驚嚇。

▲諸葛亮對魏延委以重任。圖源/影視劇截屏

這也不能全怪魏延。

楊儀是個善於籌集糧餉的後勤幹部,十分得孔明信任,但他品行一向為人詬病。

史載,楊儀「性狷狹」,也是一個不好惹的主。他原本是曹操旗下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也是個類似秘書的職務),在關羽領兵攻打襄陽時,背叛曹軍,臨陣投降。

後來,關羽派楊儀入蜀,向劉備匯報工作。劉備見到楊儀,聊了會兒天,發現此人對軍國計策、政治得失頗有見解,於是提拔他去給尚書令劉巴當部下。

楊儀不久前叛曹投劉,跳槽後快速升職加薪,正常情況下就該好好工作,感謝老闆知遇之恩吧,可楊儀偏偏不這麼做。他就職後不久就與上司劉巴鬧矛盾。劉巴可是劉備的重臣,與諸葛亮一同制定了蜀漢法律文件《蜀科》。

不知好歹的楊儀惹怒了劉備。劉備將他降了級,命其遙領弘農太守。弘農在今河南西部,是曹操的地盤,楊儀有官無職,相當於失業了。

到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才再次起用楊儀。每次出兵,楊儀負責籌集糧草,辦事周到迅速。

因此,諸葛亮愛惜楊儀的才幹,也信任魏延的驍勇,沒有偏心,苦惱的是二人不和,形同水火,多虧他另一位得力助手費禕時時從中調停,經常給魏延和楊儀當和事佬。

關於魏延與楊儀的八卦新聞在當時傳播甚廣。

有一次,費禕與董恢出使孫吳。吳主孫權大醉後對費禕說:「楊儀、魏延不過是小人,對國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勞,現在卻重用他們,讓他們權勢不輕,哪天諸葛亮不在了,一定會成為禍害。你們當大臣的,對此事不應該有所謀劃嗎?」

為人機智的費禕竟一時語塞,估計平時沒少為這二人憂慮,心累了。

幸虧董恢獻計,悄悄對費禕說:「您可以如此回答,說楊儀、魏延不過是私人恩怨,不會像黥布、韓信那樣有叛逆之心。如今當務之急是掃除曹賊,這必須憑藉有才之士才能成功,要是捨棄二人不用,就像是為了防備風浪而砸沉船隻,不是長久之策啊!」

費禕就這麼跟孫權說。孫權一聽,好像蠻有道理,也不再挖苦他們。

諸葛亮聽說此事後,還特意賞賜了董恢。但頑疾不除,肌體難愈,魏延與楊儀的恩怨,終於在諸葛亮死後徹底爆發。

▲楊儀為人狷狹,與魏延不和。圖源/影視劇截屏

3

建興十二年(234 年),諸葛亮在北伐途中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

史書記載,「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是說,諸葛亮在彌留之際與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秘密商議撤軍,作為第二號軍事人物的魏延不僅沒有參加這次戰略性會議,還被下令斷後,甚至說如果他不聽令,就直接把他拋在後方,大軍自行撤退。

一些史學家,如呂思勉先生就曾質疑這一秘密軍事會議的真實性,而且認為諸葛亮遽逝給了楊儀機會,他想以退兵計劃對付魏延。

《三國志》中還提到一個小插曲,說魏延在行軍途中曾做過一個夢,夢見自己頭上長角。魏延不知其中玄機,便請教懂得解夢的趙直。

趙直告訴魏延,麒麟有角而不用,這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好兆頭。史書並沒有說魏延是否相信這一說法,但魏延離開後,趙直對其他人說了另一個解讀:角這個字頭上帶把刀,頭上長角就是頭上用刀,是大兇之兆。

這句話,魏延是聽不到了。

死亡的陷阱,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諸葛亮北伐。圖源/影視劇截屏

4

在確定退兵方案後,楊儀讓費禕到魏延軍中探探口風。

魏延是堅定的鷹派,一向以抗曹先鋒自居 ,他得知孔明噩耗後,不肯退兵,還要求大軍留下來繼續北伐。魏延對費禕說:「丞相雖然去世了,可我魏延還在。你們自行為丞相扶喪送葬,我可以繼續帶領軍隊北伐,為什麼要撤退?豈可因一人而耽誤天下之事?」

他要求費禕聯合籤署軍令,宣布北伐部署,下達給諸將。

費禕沒有聽從,還坑了魏延,對他說,楊儀那哥們不懂軍事,你讓我回去對他做做思想工作,說完出門騎上馬,掉頭就跑。費禕回去後,就與楊儀等人執行退兵計劃,魏延發覺後,要追上已來不及。

陳邇冬先生就說,魏延「為費禕所賣」。

脾氣火爆的魏延得知自己被撇下後大怒,搶先南歸,燒了沿途的棧道,意圖在南谷口阻止楊儀率領的大軍。此時,魏延與楊儀共同上書蜀主劉禪,都說對方起兵造反。

劉禪一時也不知道相信誰,而朝中文臣都偏向楊儀。於是,劉禪派出蔣琬率領近衛軍「宿衛營」到前線查看情況。

還沒等蔣琬到現場,魏延的軍隊就散了。史載,兩軍對峙時,楊儀軍中的王平在陣前大喊:「丞相屍骨未寒,你們竟敢如此!」魏延部隊軍心大亂,士卒以為魏延有罪,不敢繼續追隨,一鬨而散。

此事弔詭之處在於,魏延平時善待士卒,其部下更是精銳之師,竟然因為王平一句話就亂了陣腳。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

實際上,魏延軍敗退,絕不僅僅是因為王平一聲喝退。真正瓦解魏延軍隊的,應該是劉備皇后吳氏的哥哥吳懿。吳懿當時正在北伐軍中,論關係他是國舅,算是朝中宮廷派的代言人,而他另一個身份,是魏延多年的副手,因此對其所部了如指掌。

軍隊潰散後,魏延帶著兒子等數人逃往漢中,半路上被蜀將馬岱斬殺。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諸葛亮廟,守山門的兩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馬岱」,想必當初的設計者有幾分黑色幽默。

馬岱向楊儀送上魏延的首級。楊儀得意洋洋,「起自踏之」,罵道:「你這傢伙,還敢作亂嗎?」之後,楊儀為洩憤,追究魏延之罪,夷滅魏氏三族,其陰狠歹毒令人髮指。

▲魏延死在自己人刀下。圖源/影視劇截屏

魏延究竟有沒有反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如果魏延真有謀反之心,他至少有三種選擇。一是臨陣倒戈,投降司馬懿,此舉易如反掌;二是按兵不動,等楊儀等大軍撤退後割據漢中,觀望形勢;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南下成都,篡奪蜀漢政權。

然而,魏延沒有選擇其中任何一條路,僅僅是因為不滿楊儀撤軍,帶兵與其對峙。這本身只是蜀漢內部的一場軍事衝突,因魏延與楊儀的私人恩怨而起。正如《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所說:「延意不北降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魏延為蜀漢南徵北戰、東徵西討近三十年,最終落得如此下場,而魏、楊爭鬥的結果更是讓人不勝唏噓。魏延被殺後,楊儀自以為立下大功,卻很快被諸葛亮指定的繼承者蔣琬、費禕架空,失去了實權,地位反而大不如前。

楊儀心懷不滿,為此整日抱怨,怒形於色。費禕去安慰他,楊儀一句話就搭上了自己的前程,他說:「當初丞相病逝之際,我如果舉兵投靠曹魏,也不會如此落魄吧?而今追悔莫及啊!」

這句話可能是氣話,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費禕揪住這根辮子,如實上報。

魏延死後僅一年,楊儀被罷黜為民,流放漢嘉郡(今四川名山縣北),一路上他多次上書申訴,言辭激切。朝廷看到後更是不肯放過楊儀,派人將他逮捕下獄,楊儀絕望自殺。

這場內鬥的最大贏家,是蔣琬與費禕。

他們在政局動蕩的背景下,除掉了兩顆釘子——軍事二把手魏延和驕橫跋扈的楊儀,更加安穩地完成權力過渡,可惜的是,魏延死後,「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元氣大傷,此後更是只剩下姜維孤木難支。

▲魏延真想謀反嗎?圖源/影視劇截屏

5

1963年,鄧小平遊覽成都武侯祠,看祠中的文臣武將廊中蜀漢人物塑像風採依然,卻沒有魏延的塑像,說了一句:「這些塑像,該有的沒有,不該有的又有了。」

多少年來,莫須有的罪名漸漸掩蓋了魏延的赫赫戰功與本來面目。

甚至在後世小說中,魏延更是「坐實」了叛亂的罪名,起兵作亂後在陣前大喝一聲「誰敢殺我」,為馬岱所斬殺,以滑稽的結局收場,被進一步醜化。而與魏延互相挑釁的楊儀卻成了無辜的一方,文人將對武將的輕蔑,寫進了虛構的文學創作中。

歷史上,文武不和,一直是蜀漢老大難的問題。

蜀漢繃著一股勁與強盛的曹魏死磕多年,最後卻是從內部開始瓦解。

當姜維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執意北伐時,諸葛亮的另一位繼承者費禕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多次予以牽制,每次姜維要出兵,費禕給前線派的人「不過萬人」,使姜維難以施展拳腳。

錯的不是姜維,他多次北伐,與魏軍互有勝負,維持了蜀漢大軍的士氣,扛起興復漢室的大旗,沒有他,蜀漢可能亡得更快。這也不是費禕的錯,他主政時期,蜀漢繁榮發展,百姓安居樂業,與孫吳也長期處於蜜月期。兩人心懷不同的理念,卻都是為蜀漢盡忠。

在蜀漢內部的重重矛盾中,費禕之死成了一大疑案。蜀漢滅亡的十年前,延熙十六年(253年),費禕在與僚屬舉行歲首大會慶祝新年時,因歡飲沉醉不及防備,被魏國降將郭循一刀刺死。

郭循行刺究竟有沒有幕後主使,早已成不解之謎。

▲姜維是魏延之後的抗曹主力。圖源/影視劇截屏

費禕遇刺身亡後,朝中鴿派勢力不減,光祿大夫譙周作《仇國論》,宣傳反戰言論,認為姜維北伐是不識時務,「極武黷徵」,「民疲勞而騷擾之兆生,上慢下侮,則瓦解之形起」。

譙周是蜀地大儒,他和蜀郡成都人杜瓊、巴西閬中人周舒等清一色的益州士人,堅決地反對北伐,四處散布蜀漢必亡的言論。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譙周等人編造讖語,用劉備和劉禪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麼名字?備,意思是足夠了。

劉禪的「禪」又是什麼意思?不就是禪讓,把皇位讓出去。

蜀漢憑什麼和曹魏鬥,還是早早投降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將鄧艾率軍突襲成都。劉禪原本還想逃亡東吳,譙周卻力排眾議,勸他向曹魏投降。

譙周對劉禪說,到了吳國我們也只能稱臣,既然稱臣不如就挑個大國,魏國遲早會吞併吳國,投降魏國肯定比逃奔吳國靠譜。

劉禪聽罷,放棄抵抗,開城投降,蜀漢滅亡。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內鬥,佔便宜的往往都是第三方。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讚、點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晉] 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2006年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2009年

呂思勉:《三國史話》,中華書局,2009年

陳邇冬:《閒話三分》,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中華書局,2011年

沈伯俊:《論魏延》,《地方文化研究輯刊》2012年00期

齊裕焜:《鏡像關係:魏延與關羽》,《文學遺產》2005年01期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三國最大的冤案,毀了蜀漢大業》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三國最大冤案:立下汗馬功勞卻死得極慘,是因為他腦後有反骨嗎?
    今天要說的是蜀國第一大將,他功高蓋世,自追隨劉備以來,為蜀漢政權的建立及鞏固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勇有謀,智勇雙全,但最後卻死得極慘,他是誰呢?就是蜀國名將魏延,他的慘死作為三國最大冤案,值得我們深究。但不得不說,正是因為孔明所說魏延腦後有反骨這句話奠定了魏延此後的慘死悲劇,也造成了三國最大的冤案。事實證明,此時劉備留下魏延的決定是正確的,在後來蜀漢政權建立過程中以及諸葛亮六出祁山過程中,魏延都為其立下了汗馬功勞。書中有如此描寫「漢中王令魏延總督兵馬,守御東川。」可見此時魏延已經做到了蜀國軍馬大都督的位置上,是非常厲害的了。
  • 三國時代如果由蜀漢統一會不會避免五胡亂華的發生?
    五胡亂華慘劇的發生和三國時期由哪方勢力一統天下,他們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三國一統和五胡亂華完全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歷史事件。沒有存在因果關係。要正視一個問題,五胡亂華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晉朝的內亂所導致的晉朝國力衰弱,正因為晉朝的國力衰弱,北方胡族才有機會入侵中原。
  • 枝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三國時期「蜀漢四相」之一!
    董和: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東漢末期蜀漢官員。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後遷任益州太守,與少數民族相處融洽,深得他們的愛戴。
  • 貴霜帝國為什麼不揮師蜀漢,滅了三國?
    主要原因:首先貴霜帝國的實力長期弱於漢朝。中國在漢末三國時代雖然實力衰落,但貴霜帝國同樣處於衰落期,實力依然及不上漢朝及與之相鄰的曹魏,雙方都無力攻擊對方;其次路途遙遠。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在冷兵器時代,受制於後勤供應與通訊聯絡的困難,帝國的控制距離是有極限的,而貴霜帝國與漢朝及三國核心區域距離遙遠;再其次中國與貴霜帝國之間沒有仇怨,雙方在早期都曾受到匈奴的攻打,擁有共同的敵人。
  • 三國中蜀漢的敗局,劉備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的一塌糊塗?
    但是劉備他一系列政治錯誤,導致蜀漢在三國中最先滅亡。那麼,劉備到底幹了一些什麼,導致蜀漢如此?三國局勢言行不一,痛失荊州劉備這種言行不一的行為,讓他政權的合法性遭到了天下人的質疑。很快劉璋的舊部就在劉備臨死之際搞了一場叛亂,這時候蜀漢不僅在沒能力爭霸天下,更是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
  • 三國賺錢大計:曹魏屯田挖溝,東吳造船航海,蜀漢又靠什麼?
    說到這,便不得不提到三國了。在古代歷史中,漢末三國無疑是一個特殊時代。魏蜀吳三國雖然混戰不休,但卻保持了一種另類的平衡。既然要作戰,自然要籌集軍費,觀察曹劉孫三家的賺錢大計,倒也算是各有千秋。
  • 5本穿越+種田+重生三國小說,挽救了蜀漢政權,收服名將統一天下
    至於自已鬼上身的這位兄臺日後竟然和黃皓這個死太監一塊兒忽悠劉禪這位蜀漢後主,把持朝政的奸臣陳祗。雖然知道歷史上劉禪跟自己的關係很鐵,問題是自己鬼上身了,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歷史還會重演嗎?主角之後歷經了千險萬難,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志向和目標:全國要統一,自然要靠民族和諧才能統一民族和諧了,大家都有愛了,自然很好統一,三國,也需要和諧,更需要愛……世界無非你我他和諧世界靠大家!和諧的戰車必將捻碎一切阻礙!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和諧三國本書風格輕鬆,主角會帶大夥去瞅瞅那些三國名人的真實面孔!
  • 三國的宇宙 在成都,滿足你對三國文化的所有想像——每個人心中都...
    成都作為三國蜀漢都城,自古以來就是「三國迷」心之所向,人們對成都的嚮往,跟大眾對蜀漢政權締造者劉備、諸葛亮以及「蜀漢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的情感傾向密不可分。 民眾的情感傾向,根植於對蜀漢的偏愛,究其根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
  • 《三國群英傳8》關平關鳳武將技公布,蜀漢強力武將登場
    《三國群英傳8》關平關鳳武將技公布,蜀漢強力武將登場 2020年即將過去,在本年度的新遊都已經發售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為明年的發售卯足了勁的宣傳
  • 麒麟蜀夢戰報47,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情況,蜀漢姜維當權!
    玩《三國志11》之麒麟蜀夢假想劇本戰報47,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分析。截至公元268年4月,魏蜀吳三國勢力的官職分配大數據情況,曹魏政權數據如下:曹魏文職:丞相羊祜、中書令裴秀、御史中丞荀勖、執金吾邵悌、少府王祥、秘書令張華、侍中辛憲英、留府長史張緝、太學博士賈充、謁者僕射王韜、黃門侍郎辛敞、太史令王業;曹魏武職:鎮東將軍王濬、安東將軍唐彬、安南將軍怎樣文鴦
  • 蜀漢因為內鬥,折損了多少人才?難怪諸葛亮北伐無人可用
    蜀漢雖然是三國後期才發力崛起的諸侯,但是因為劉備手裡有衣帶詔的關係,總體來說還是人才濟濟的,不僅有五虎上將還有臥龍鳳雛兩大軍師,但是蜀漢最終也只佔據了一州之地,沒能完成光復漢室的大業。尤其是到了後期,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實在無人可用,鬧出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笑話,而這一切都是因為蜀國人才凋零而造成的,那麼蜀漢因為內鬥到底損失了多少人才呢,實在是多到讓人觸目驚心。
  • 三國時期,蜀漢的一位無名小將,卻至少三次改變了歷史進程
    第一次,街亭戰敗護全軍王平,字子均,巴西宕渠人,也就是現在的四川渠縣,本來是曹操麾下的人物,在漢中之戰時投靠了劉備,自此成為了蜀漢的一員良將。後果不其然,街亭大敗,最有希望的第一次北伐功虧一簣,後面若無趙雲斷後,蜀漢全軍危矣。在此次戰鬥中,王平表現非常亮眼,馬謖的對手是誰?張郃,這個時候的張郃堪稱曹魏第一猛將,同時也是天下第二猛將。
  • 想嘗嘗蜀漢綠麼?《真三國無雙8》勢力主題杯麵
    最近,人設大廠光榮特庫摩和杯麵生產商東洋水產株式會社搞起了聯動,將《 真三國無雙8 (Shin Sangokumusou 8)》中魏蜀吳三個勢力的小鮮肉搭配各勢力主題顏色畫在了杯麵上。「蜀漢綠」、「曹魏藍」、「東吳紅」,以及自成一派的「呂布黑」,這四款杯麵就成了新的周邊。
  • 三國時代誰能一統天下?看魏蜀吳三家的可能性
    三國時代,誰能一統天下?從曹操說起,他的可能性最大,劉備次之,孫權基本沒有機會。曹魏的機會最大在這方面,《三國演義》交代得很清楚,儘管其中有不少演義的成分。蜀漢的最佳機會不在諸葛亮這裡話說諸葛亮解除了南方的後顧之憂後,開始以攻代守,六出祁山,試圖光復中原。曹魏方面先有曹真,後有司馬懿與諸葛亮抗衡。縱然諸葛亮才智超人,但他不佔天時地利人和,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之後,姜維九伐中原同樣沒有進展,還極大地消耗了蜀漢。
  • 蜀漢建立後,怎麼不向西南或者西北方向擴張呢?
    三國都耳熟能詳,不少人都會對蜀漢的滅亡感到深深的遺憾與說不清的悲傷之情,有人認為,諸葛亮和姜維發動多次北伐,嚴重透支蜀漢的國力,為蜀漢的滅亡埋下非常大的隱患。不知道從何時起網上有個論斷,如果當時諸葛亮能認清形勢放棄北伐,採用主動防禦魏國的戰略,憑藉諸葛亮的軍政才能向西北或西南擴張領土,從而大大加強蜀漢的國力,這樣的話三國誰先滅亡就不好說了。這種假設到底能不能行呢或者可行性怎麼樣?蜀漢在三國裡是實力最小的那一個,總人口100萬左右,比起魏國的400多萬人口簡直不值一提。
  • 三國殺:巔峰顏值!這六位衣抉翩躚的美男子,總有一位是你的最愛
    三國殺中有一大批的男性武將,有如孟獲、沙摩柯的蠻族猛男;有如張松、龐統之類的顏值「巔峰」。當然,還有最受玩家歡迎的三國殺美男團,今天就來給小夥伴們推薦六位美男子,看看哪一位美男子是小夥伴的最愛呢先帝之志,丞相之託,維不敢忘說到帥,怎麼能少了伯約!
  •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30萬,誕生了一位三國名將!
    一 首先,渠縣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在漢末三國時期,王平原屬曹操,曹操與劉備爭漢中,得以投降劉備。公元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與馬謖一同守街亭。在街亭之戰中,馬謖兵敗,但是王平阻止了張郃的進一步追擊,降低了蜀軍的損失。基於此,王平之後深受諸葛亮的器重,率領蜀漢的無當飛軍,多次隨諸葛亮北伐。
  • 蜀漢滅亡之際,曾被諸葛亮收服的孟獲為何沒來救援?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面臨過少數民族問題,而蜀國最大的問題就是南中。南中地區,即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地區。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溼熱、民族眾多、物產匱乏,直到諸葛亮南徵時還被稱為「不毛之地」。此前,東漢朝廷將南中分置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及鍵為屬國,東漢末年時,這裡已經被當地豪強所控制,朝廷根本管不著。
  • 如果法正不早逝,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原因是《三國演義》裡「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安天下」的廣告語太響亮,讓諸葛亮、龐統的光環太亮遮蓋了其他人的光環,法正便是三國裡蜀漢陣營裡被遮蓋的一顆耀眼的明星。法正何許人也?一、 法正是劉備入川的領路人。
  • 他才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蜀國滅亡後,司馬昭對他施以了剮刑
    在三國後期,蜀國的實力無疑是最弱的,這是因為後期蜀漢朝廷腐敗,並沒有很好的發掘人才,以及昔日劉備行伐吳之舉,導致蜀國損失大批精銳人才所導致的。關羽之死成為了蜀漢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諸葛亮總領蜀漢大權之時,蜀國再也沒有了昔日人才濟濟的一幕。